一种充电芯片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2395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芯片及终端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芯片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对终端设备的使用安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终端设备的充电安全。

具体地,为了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完全,业内通常会在终端设备的充电芯片中加入相应的保护电路,如过压保护电路、欠压保护电路、过流保护电路、温度保护电路等,以保证终端设备的充电安全。但是,现有的充电芯片中包括的保护电路往往有限,如可能仅包括过压保护电路以及欠压保护电路等,使得对充电芯片的保护功能并不全面,无法保证终端设备的充电安全;且,当需要扩展充电芯片的保护功能时,还需向充电芯片外接相应的保护电路,从而可能会使得整个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面板的面积过大,进而也不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设计,降低了充电芯片的实用性。

也就是说,现有的充电芯片存在保护不全面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芯片及终端设备,用以解决现有的充电芯片所存在的保护功能不全面以及使用性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芯片,包括充电电路,所述充电芯片还包括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的输入电压保护单元、输出电流保护单元以及温度保护单元,其中:

所述输入电压保护单元,用于在确定输入所述充电电路的电压超出了预设的输入电压阈值范围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线路;

所述输出电流保护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充电电路输出的电流超出了预设的输出电流阈值,或者,在设定时段内不为正值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线路;

所述温度保护单元,用于在确定充电芯片的结温超出了预设的结温阈值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线路以及输出线路。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芯片。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芯片及终端设备,包括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的输入电压保护单元、输出电流保护单元以及温度保护单元,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在所述充电电路处于过压、欠压、过流以及过温时,实现对所述充电电路的全面保护;且,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方案中,所有对所述充电芯片的保护电路均集成在所述充电芯片内部,无需外接任何的保护电路,提高了所述充电芯片的实用性,解决了现有的充电芯片所存在的保护功能不全面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充电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充电芯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为了解决现有的充电芯片所存在的保护功能不全面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芯片,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由图1可知,所述充电芯片可包括充电电路11,所述充电芯片还可包括与所述充电电路11相连的输入电压保护单元12、输出电流保护单元13以及温度保护单元14,其中:

所述输入电压保护单元12,可用于在确定输入所述充电电路11的电压超出了预设的输入电压阈值范围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

所述输出电流保护单元13,可用于在确定所述充电电路11输出的电流超出了预设的输出电流阈值,或者,在设定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通常情况下,若所述充电电路11输出的电流为负,则所述设定时段可设置为较短的时段,如1秒等,若所述充电电路11输出的电流为0,则所述设定时段可设置为较长的时段,如1分钟等,对此不作赘述)内不为正值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

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可用于在确定充电芯片的结温超出了预设的结温阈值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以及输出线路。

其中,所述输入电压阈值范围、输出电流阈值以及结温阈值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分别设置为[2V,5V]、1A以及35℃等,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芯片可包括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的输入电压保护单元、输出电流保护单元以及温度保护单元,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在所述充电电路处于过压、欠压、过流以及过温时,实现对所述充电电路的全面保护;且,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方案中,所有对所述充电芯片的保护电路均集成在所述充电芯片内部,无需外接任何的保护电路,提高了所述充电芯片的实用性,解决了现有的充电芯片所存在的保护功能不全面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芯片还可包括与所述充电电路11相连的输出电压保护单元15,其中:

所述输出电压保护单元15,可用于在确定所述充电电路11输出的电压超出了预设的输出电压阈值范围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

其中,所述输出电压阈值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设置为[1V,2.5V]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芯片还可包括与所述充电电路11相连的输入电流保护单元16,其中:

所述输入电流保护单元16,可用于在确定输入所述充电电路11的电流超出了预设的输入电流阈值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输入电流阈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设置为500mA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也不作任何限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了可将所述的输入电压保护单元12、输出电流保护单元13、温度保护单元14、输出电压保护单元15以及输入电流保护单元16统一作为一个集成电路设置在一个充电芯片中之外,还可分别将每一单元作为一单独的集成电路(与现有的保护电路相同)设置在一个充电芯片中。

再有,每一个充电芯片中包括的保护单元的数量以及种类还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如仅包括4个保护单元,分别为:输入电压保护单元12、输出电流保护单元13、输出电压保护单元15以及输入电流保护单元16;或者仅包括2个保护单元,分别为:温度保护单元14以及输入电流保护单元16等,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芯片还可包括与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端相连的稳压单元17:

所述稳压单元17,可用于调节输入所述充电电路11的电压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稳压单元17,可用于将输入至所述充电电路1111中的电压保持在预设的VREF(Voltage Reference,基准电压)上。其中,所述VREF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稳压单元17通常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稳压器,如可为一个或多个稳压二极管等,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芯片还可包括与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端相连的总保护单元18:

所述总保护单元18,可用于保护所述充电芯片中的各元器件。

具体地,所述总保护单元18通常可为一开关器件,如可为一晶体管(P型三极管、N型三极管)或者场效应管(P沟道场效应管、N沟道场效应管)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输入所述充电电路11的电压处于不稳定(如高于所述VREF等)时,还可基于所述稳压单元17将输入所述充电单元的电压控制在VREF上;另外,当确定所述充电芯片处于过压状态、欠压状态、过流状态以及过温状态时,除了可断开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相关开关之外,还可直接关断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的开关器件,以更大程度地保护所述稳压单元以及所述充电芯片中的各元器件,对此不作赘述。

下面,以图2所示的充电芯片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芯片的内部结构进行详尽的说明:

由图2可知,所述充电芯片中的充电电路11通常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互并联的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荷泵变换)电路(图2以包括一个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为例)。其中,每一Charge Pump Converter电路可包括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第二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3)以及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芯片中的所述输入电压保护单元12可包括驱动器、控制器(如图2中所示的数字控制器)以及采集器(如图2中所示的8通道12位模数转换器)中的第一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1);所述输出电压保护单元15可包括如图2中所示的驱动器、控制器以及采集器中的第三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3);所述输入电流保护单元13可包括如图2中所示的驱动器、控制器以及采集器中的第二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2);所述输出电流保护单元13可包括如图2中所示的驱动器、控制器以及采集器中的第四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4);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可包括如图2中所示的驱动器、控制器以及采集器中的第五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5)、第六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6)、第七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7)以及第八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8)。

再有,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每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Q2、Q3以及Q4)的控制端均与所述驱动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的第一端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一引脚(即电源信号输入端,如图2中所示的VBUS、IBUS),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相连,且作为了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三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CPP);所述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的第二端相连,并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六引脚(即电源信号输出端,如图2所示的VOUT、IOUT);所述第二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相连,并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四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CPN);所述第四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4)的第二端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五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PGND);所述驱动器的控制端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二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CB),所述驱动器的信号输入端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端(即信号输出端)相连。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三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CPP)以及第四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CPN)之间通常可连接有第一电容,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六引脚(如图2所示的VOUT)与信号地之间通常可连接有第二电容,以在不同的阶段实现对相应电池(即与所述充电芯片相关的终端设备的电池)的充电,如可在第一阶段(即充电的前半个周期)通过与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一引脚(如图2所示的VBUS)相连的适配器向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以及相应的电池进行充电,在第二阶段(即充电的后半个周期)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向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对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可为晶体管,如可为三极管(具体可为N型三极管、P型三极管)、场效应管(N沟道场效应管、P沟道场效应管)等。例如,假设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为三极管,则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控制端可为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第一端可为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第二端可为三极管的发射极。

类似地,假设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为场效应管,则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控制端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第一端可为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第二端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由图2可知,所述控制器(如图2中所示的数字控制器)的第二端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七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SDA);第三端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八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SCL);第四端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九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SYNC);第五端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EN),且所述控制器的第五端还可通过第一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1)与信号地相连;第六端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一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INT),且所述控制器的第六端还可通过MOS管(还可为其它晶体管,如三极管等)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一引脚,其中,所述MOS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器的第六端相连,所述MOS管的漏极与信号地相连,所述MOS管的源极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一引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器可为任意现有的控制器,如可为现有的控制器硬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器也可为任意现有的驱动器,如可为现有的驱动器硬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再有,由图2可知,所述采集器(即图2中所示的8通道12位模数转换器)中的第一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1)的正极可通过第二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2)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相连(即可采集输入所述充电芯片的电压),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正极还可通过第三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3)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负极可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极可通过第四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4)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相连(即可采集输入所述充电芯片的电流),所述第二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2)的正极还可通过第五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5)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负极可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三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3)的正极可通过第六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6)与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相连(即可采集所述充电芯片输出的电压),所述第三比较器的正极还可通过第七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7)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三比较器的负极可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四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4)的正极可通过第八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8)与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相连(即可采集所述充电芯片输出的电流),所述第四比较器的正极还可通过第九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9)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四比较器的负极可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五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5)的正极可通过第十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10)与预设的VREF相连,还可通过第一热敏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T1)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五比较器的负极可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六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6)的正极可通过第十一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11)与所述VREF相连,所述第六比较器的正极还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二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TSVBUS),所述第六比较器的负极可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七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7)的正极可通过第十二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12)与所述VREF相连,所述第七比较器的正极还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三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TSVOUT),所述第七比较器的负极可与信号地相连;所述第八比较器(如图2中所示的A8)的正极可通过第十三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13)与所述VREF相连,所述第八比较器的正极还可作为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四引脚(如图2中所述的AUX_OTP),所述第八比较器的负极可与信号地相连。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充电芯片还具备第十五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SGND),且所述第十五引脚在所述充电芯片内与信号地相连。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芯片的各个引脚的基本含义可如下表1所示:

表1充电芯片各引脚的具体含义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书中的任何元素数量(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十五等)均用于示例而非限制,对此不作赘述。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集器中的各比较器可实时采集所述充电芯片中的各指标信息(如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输入电流、输出电流、芯片接结温、输入线路温度以及输出线路温度等),并可将所述指标信息发送至现有的控制器硬件设备,以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现有的驱动器实现对所述充电电路11中各开关器件的控制,从而在所述充电芯片处于过压、欠压、过流以及过温时能够第一时间保护所述充电芯片中的各器件,且不需要外接任何的保护电路,提高了所述充电芯片的实用性,解决了现有的充电芯片所存在的保护不全面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以输入电压发生异常(如输入电压过压或者输入电压欠压)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芯片的保护功能进行详细的介绍:

假设所述输入电压阈值范围可为2V~5V,且,所述采集器采集到的指标信息中的输入电压为5.6V,则在所述采集器将所述输入电压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时,所述控制器即可确定所述输入电压超出了预设的输入电压阈值范围(即5.6>5.5),进而可向所述驱动器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如高电平、低电平等,对此不作限定),以由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即图2中所示的Q1)呈断开状态,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元器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还可直接断开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开关器件,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芯片中的稳压单元、所述充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对此不作赘述;

类似地,假设所述采集器采集到的指标信息中的输入电压为2V,则在所述采集器将所述输入电压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时,所述控制器即可确定所述输入电压超出了预设的输入电压阈值范围(即2<2.5),进而可向所述驱动器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由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即图2中所示的Q1)呈断开状态,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元器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还可直接断开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开关器件,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芯片中的稳压单元17、所述充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对此不作赘述;

相应地,假设所述采集器采集到的指标信息中的输入电压为4.8V,则在所述采集器将所述输入电压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时,所述控制器即可确定所述输入电压没有超出预设的输入电压阈值范围(即2.5≤4.8≤5.5),进而可不向所述驱动器发送任何信号,使得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各开关呈原始状态(即打开状态),从而实现对相应终端设备的安全充电,对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输入电流、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压发生异常时,仍可基于上述方式进行充电芯片的保护,因而此处不作赘述。

由上述内容以及图2可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1111通常设有第一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1)、第二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2)以及第三开关(如图2中所示的Q3);

所述输入电压保护单元12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可具体用于通过断开所述第一开关,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

所述输出电流保护单元13与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连接,可具体用于通过断开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或者,通过断开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

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连接,可具体用于通过断开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以及输出线路;

所述输出电压保护单元15与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连接,可具体用于通过断开所述第二开关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或者,通过断开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

所述输入电流保护单元16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可具体用于通过断开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所述第一开关,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

也就是说,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可包括:

断开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即如图2中所示的Q1)。从而实现了对所述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保护。当然,除了断开所述第一开关之外,还可断开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的开关器件,以实现对稳压单元17以及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保护,对此不作赘述。

类似地,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可包括:

断开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二开关(即如图1中所示的Q2)以及第三开关(即如图1中所示的Q3);或者,断开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即如图1中所示的Q1)以及第二开关(即如图1中所示的Q2)。从而实现了对所述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保护。当然,还可断开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的开关器件,以实现对稳压单元17以及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的保护,对此不作赘述。

具体地,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可具体用于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充电芯片的结温超出了预设的结温阈值:

确定所述采集单元采集到的所述充电芯片内部的第一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不超出预设的第一电压阈值(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如图2中所示的RT1)是连接在所述采集器(以8所述采集单元为一8通道12位模数转换器为例)的第五比较器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地之间的热敏电阻,位于所述充电芯片的内部,可随着所述充电芯片结温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电阻值,其两端的电压也会随着所述充电芯片结温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够基于采集到的所述第一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值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是否处于过温状态。

例如,假设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可为2V,则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内的第一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即3>2),则可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结温超出了预设的结温阈值,进而可向所述驱动器发送第三控制信号(如高电平、低电平等,对此不作限定),以由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即图2中所示的Q1、Q2、Q3以及Q4)呈断开状态,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元器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还可直接断开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开关器件,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芯片中的稳压单元、所述充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对此不作赘述;

类似地,假设所述第一电压阈值可为2V,则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中的第一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1V时(即1≤2),则可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结温不超出预设的结温阈值,进而可不向所述驱动器发送任何信号,以保持所述充电芯片中各开关器件的状态(如打开状态等),从而实现对相应终端设备的安全充电,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还可用于在确定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的温度超出了预设的输入线路温度阈值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

具体地,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可具体用于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入线路的温度超出了预设的输入线路温度阈值:

确定与所述充电芯片外接的第二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不超出预设的第二电压阈值。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设置为2V、3V以及4V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需要对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入线路进行过温保护,还可在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二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TSVBUS)上外接第二热敏电阻(图2中未标出),所述第二热敏电阻可放置在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入线路附近,以实时监测所述充电芯片是输入线路的温度。

例如,假设所述第二电压阈值可为2V,则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二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TSVBUS)上外接的第二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即3>2),则可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入线路温度超出了预设的输入线路温度阈值,进而可向所述驱动器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由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即图2中所示的Q1)呈断开状态,,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元器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还可直接断开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开关器件,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芯片中的稳压单元、所述充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对此不作赘述;

相应地,假设所述第二电压阈值可为2V,则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二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TSVBUS)上外接的第二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1V时(即1≤2),则可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入线路温度不超出预设的输入线路温度阈值,进而可不向所述驱动器发送任何信号,以保持所述充电芯片中各开关器件的状态(如打开状态等),从而实现对相应终端设备的安全充电,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还可用于在确定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的温度超出了预设的输出线路温度阈值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

具体地,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可具体用于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的温度超出了预设的输出线路温度阈值:

确定与所述充电芯片外接的第三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不超出预设的第三电压阈值。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设置为2V、3V以及4V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需要对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出线路进行过温保护,还可在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三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TSVOUT)上外接第三热敏电阻(图2中未标出),所述第三热敏电阻可放置在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出线路附近,以实时监测所述充电芯片是输出线路的温度。

例如,假设所述第三电压阈值可为2V,则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三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TSVOUT)上外接的第三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即3>2),则可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出线路温度超出了预设的输出线路温度阈值,进而可向所述驱动器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由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即图2中所示的Q2以及Q3,或者Q1以及Q2)呈断开状态,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元器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还可直接断开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开关器件,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芯片中的稳压单元、所述充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对此不作赘述;

相应地,假设所述第三电压阈值可为2V,则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三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TSVOUT)上外接的第三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1V时(即1≤2),则可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出线路温度不超出预设的输出线路温度阈值,进而可不向所述驱动器发送任何信号,以保持所述充电芯片中各开关器件的状态(如打开状态等),从而实现对相应终端设备的安全充电,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还可用于在确定与所述充电芯片相对应的电池的电池温度超出了预设的电池温度阈值时,切断所述充电电路11的输出线路。

具体地,所述温度保护单元14,可具体用于通过以下方式确定与所述充电芯片相对应的电池的电池温度超出了预设的电池温度阈值:

确定与所述充电芯片外接的第四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不超出预设的第四电压阈值。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四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如可设置为2V、3V以及4V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需要对与所述充电芯片相关的电池(即所述充电芯片所在的终端设备的电池)进行过温保护,还可在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四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AUX_OTP)上外接第四热敏电阻(图2中未标出),所述第四热敏电阻可放置在所述充电芯片外的电池附近,以实时监测与所述充电芯片相关的电池的温度。

例如,假设所述第四电压阈值可为2V,则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四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AUX_OTP)上外接的第四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即3>2),可确定所述电池路温度超出了预设的电池温度阈值,进而可向所述驱动器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由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即图2中所示的Q1)呈断开状态,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电路11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元器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还可直接断开所述总保护单元18中开关器件,进而可保护所述充电芯片中的稳压单元、所述充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四开关等,对此不作赘述;

相应地,假设所述第四电压阈值可为2V,则若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第十四引脚(如图2中所示的AUX_OTP)上外接的第四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1V时(即1≤2),可确定所述充电芯片的电池温度不超出预设的电池阈值,进而可不向所述驱动器发送任何信号,以保持所述充电芯片中各开关器件的状态(如打开状态等),从而实现对相应终端设备的安全充电,对此不作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压阈值、第二电压阈值、第三电压阈值以及第四电压阈值可设置为相同或者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可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芯片。

再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由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系统。具体地,由图3可知,所述充电系统可包括适配器31以及终端设备32,其中:

所述适配器31,可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32中的电池进行充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芯片、终端设备及充电系统,包括充电电路11、与所述充电电路11相连的输入电压保护单元12、输出电流保护单元13以及温度保护单元,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在所述充电电路11处于过压、欠压、过流以及过温时,实现对所述充电电路11的全面保护;且,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方案中,所有对所述充电芯片的保护电路均集成在所述充电芯片内部,无需外接任何的保护电路,提高了所述充电芯片的实用性,解决了现有的充电芯片所存在的保护功能不全面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芯片中的控制单元(具体可为控制单元中的控制器,如图2中所示的数字控制器)还可将接收到的指标信息发送给外部的CPU,从而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中相关信息的共享,且,外部CPU可以实时地读取所述指标信息,并可对整机系统做出一些调整动作,对此不作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