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4123阅读:1601来源:国知局
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



背景技术: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广泛应用在直接接触电击防护及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的电路网路中,若人体触及带电体或设备绝缘损坏形成接地故障时则能自动断开电路,但一些设备在特殊的场所下不可以直接自动断开电路,如公共场所的安全应急设备、防盗器材、消防设备等,所以电路中出现剩余电流时需要在不断开电路的同时进行报警,但目前市场上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报警不跳闸模块一般需要用户在使用时为报警模块接入独立的工作电源,当工作电源失效时则会使报警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留下重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目前市场上的报警模块一般为继电器驱动模式,即由剩余电流保护模块发出信号,此信号直接驱动继电器动作,继电器进行自锁操作,驱动信号输出继电器动作,达到报警信号输出的目的,此方法不仅结构复杂,需要多个继电器配合动作,而且对电源的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包括剩余电流保护模块和报警电路,剩余电流保护模块包括用于检测主电路S的泄漏电流的零序电流互感器TA、用于将零序电流互感器TA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的调节电路、用于对来自调节电路的电平信号进行判定和处理的集成芯片IC、由集成芯片IC控制的驱动电路、整流电路和降压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主电路S连接,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经降压电路与驱动电路和集成芯片IC连接,调节电路一端与零序电流互感器TA连接,另一端与集成芯片IC连接,集成芯片IC的第一输出端与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并与报警电路连接,报警电路的正极、负极分别与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负极连接。

可选的,所述报警电路包括信号输入回路和报警输出回路,信号输入回路包括串联在报警输出回路的供电线路中的可控硅VT1,可控硅VT1的控制端与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和集成芯片IC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在集成芯片IC判定存在剩余电流时,集成芯片IC使驱动电路输出大电流,集成芯片IC与驱动电路通过可控硅VT1的控制端使报警输出回路的供电线路导通进行报警。

可选的,所述报警电路还包括电源处理回路,电源处理回路一端与整流电路连接用于取电和降压,电源处理回路另一端与可控硅VT1的阳极连接,可控硅VT1的阴极与报警输出回路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源处理回路包括降压电阻R10和复位按钮SB,降压电阻R10一端与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复位按钮SB一端连接,复位按钮SB另一端与可控硅VT1的阳极连接。

可选的,所述报警输出回路包括继电器KM、限流电阻R11和指示灯LED,继电器KM的吸合线圈的两端分别与可控硅VT1的阴极和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连接,限流电阻R11和指示灯LED串联后的两端分别于可控硅VT1的阴极和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连接。

可选的,所述降压电路包括降压电阻R5、串联的可控硅VT2、VT3和并联在可控硅VT2、VT3串联后的两端的压敏电阻RV4,并联后的一端与整流电路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负极连接,可控硅VT2的阴极与可控硅VT3的阳极连接,控制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二极管VD7和电阻R6与整流电路的正极连接,二极管VD7的阳极与电阻R6之间的节点与集成芯片IC和驱动电路连接。

可选的,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电容C5、电容C6和电阻R4,电容C6一端与整流电路连接,另一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七引脚7连接,电容C5一端与电容C6与第七引脚7之间连接,另一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六引脚6连接,电阻R4的一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七引脚7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连接。

可选的,所述调节电路包括电阻R0、R1、R2、R3和电容C1、C2,零序电流互感器TA的一端通过电阻R2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一引脚1连接,另一端通过电阻R3与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2连接,电阻R0、R1和电容C1分别与零序电流互感器TA的两端并联,在电阻R2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一引脚1之间与电阻R3与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2之间连接有电容C2。

可选的,还包括电容C7,电容C7的正极与集成芯片IC的电源正极8连接,负极与集成芯片IC的电源负极3连接;所述整流电路为三相全波整流电路,整流电路包括阴极连接在一起形成整流电路的正极的二极管VD1、VD3、VD5和阳极连接在一起后形成整流电路的负极的二极管VD2、VD4、VD5,整流电路的正极与降压电路和报警电路连接,整流电路的负极与报警电路、驱动电路和集成芯片IC连接,二极管VD1、VD3、VD5的阳极分别与二极管VD2、VD4、VD5的阴极连接,三相电源线通过浪涌保护电路分别连接于二极管VD1与二极管VD2、二极管VD3与二极管VD4、二极管VD5与二极管VD6之间。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还包括测试电路,测试电路包括设置在零序电流互感器TA上相对于第一副绕组D1另一端的第二副绕组D2、复位按钮SB2和电阻RT,复位按钮SB2一端与三相电源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副绕组D2连接,电阻RT的一端与第二副绕组D2连接,另一端与三相电源线上连接在二极管VD1和二极管VD2之间的节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通过将报警电路的正极、负极分别与整流电路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负极连接,直接从内部取电,无需单独接入工作电源,可以避免漏接、错接外接电源和在外接电源失效时由于报警电路失效而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且使用起来更加便利。此外,还利用可控硅的半控特性实现自锁的电气需求来驱动继电器控制报警信号的输出,不仅减少了元器件的实用与设计成本,还降低了报警电路的整体功率,在使用可靠性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报警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3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包括剩余电流保护模块和报警电路,剩余电流保护模块包括用于检测主电路S的剩余电流的零序电流互感器TA、用于将零序电流互感器TA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的调节电路、用于对来自调节电路的电平信号进行判定和处理的集成芯片IC、由集成芯片IC控制的驱动电路、为驱动电路和集成芯片IC提供电源的整流电路和降压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主电路S连接、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经降压电路与驱动电路和集成芯片IC连接,调节电路一端与零序电流互感器TA的第一副绕组D1连接,另一端与集成芯片IC连接,集成芯片IC的第一输出端与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并与报警电路连接,报警电路的正极、负极分别与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负极连接。集成芯片IC可以对调节电路调理后的电平信号进行判定,当其大于或等于规定阈值时,则输出一个驱动信号,当驱动电路接收到所述的驱动信号时,立即导通形成一个大电流的回路,当有大电流能通过时,由驱动电路和集成芯片IC的第七引脚7输出报警信号驱动报警模块进行报警,本实用新型的报警电路直接从内部取电代替外接电源,可以避免外接电源失效时由于报警电路无法正常工作而带来的安全隐患,调节电路可以进行滤波和或降压和或放大等调节处理。

如图2所示,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电源处理回路、信号输入回路和报警输出回路,电源处理回路一端与整流电路连接用于取电和降压,信号输入回路用于接受剩余电流报警信号,报警输出回路在出现剩余电流报警信号时会进行报警,电源处理回路包括降压电阻R10和复位按钮SB,电源由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引出,接入到报警电路的接线端L1(L3)、L2,由降压电阻R1降压后,再经复位按钮SB接入信号输入回路,降压电阻R10一端与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复位按钮SB一端连接,复位按钮SB另一端与信号输入回路的可控硅VT1的阳极连接。信号输入回路包括串联在报警输出回路的供电线路中的可控硅VT1,可控硅VT1的控制端与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和集成芯片IC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在集成芯片IC判定存在剩余电流时,集成芯片IC的第一输出端即第六引脚6使驱动电路输出大电流,集成芯片IC与驱动电路通过可控硅VT1的控制端使报警输出回路的供电线路导通进行报警,可控硅VT1的阳极与电源处理回路的复位按钮SB连接,控制极通过节点NET1与集成芯片IC的第二输出端即第七引脚7连接,阴极与报警输出回路连接。

报警输出回路包括DC24V继电器KM、限流电阻R11和指示灯LED,继电器KM的吸合线圈的两端分别与可控硅VT1的阴极和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连接,限流电阻R11和指示灯LED串联后的两端分别于可控硅VT1的阴极和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连接,结合图3,继电器KM包括动触点B11和静触点B12、B14,继电器KM断开时动触点B11与静触点B12接触,继电器KM导通时动触点B11与静触点B14接触,NET1作为剩余电流报警信号的输入端,当剩余电流保护模块检测到出现剩余电流时,NET1会接收到剩余电流保护模块发出的信号,驱动可控硅VT1控制继电器KM导通,从而输出剩余电流报警电信号以及指示灯LED的光信号,指示灯LED也可以替换为蜂鸣器等其他报警器材。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集成芯片IC、驱动电路和整流电路连接的降压电路,降压电路包括降压电阻R5,降压电路经电阻R5降压为DC20V接入集成芯片IC,降压电路还包括串联的可控硅VT2、VT3、并联在可控硅VT2、VT3串联后的两端的压敏电阻RV4,并联后的一端与整流电路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的负极连接,可控硅VT2的阴极与可控硅VT3的阳极连接,控制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二极管VD7和电阻R6与整流电路的正极连接,二极管VD7的阳极与电阻R6之间的节点与集成芯片IC和驱动电路连接。

所述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晶闸管串联连接形成的控制回路,以及电容C5、电容C6和电阻R4,电容C6一端与整流电路连接,另一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七引脚7连接,电容C5一端与电容C6与第七引脚7之间连接,另一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六引脚6连接,电阻R4的一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七引脚7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连接。所述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还包括电容C7,电容C7的正极与集成芯片IC的电源正极8连接,负极与集成芯片IC的电源负极3连接,电容C7主要起到滤波的作用,可以保证集成芯片IC的直流电源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还包括电容C3和电容C4,电容C3的一端连接在调节电路的电阻R2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一引脚1之间,另一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三引脚3和整流电路连接,电容C4的一端与集成芯片IC的第四引脚4和第五引脚5连接,另一端与整流电路连接。

所述调节电路包括电阻R0、R1、R2、R3和电容C1、C2,零序电流互感器TA的一端通过电阻R2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一引脚1连接,另一端通过电阻R3与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2连接,电阻R0、R1和电容C1分别与零序电流互感器TA的两端并联,在电阻R2与集成芯片IC的第一引脚1之间与电阻R3与集成芯片IC的第二引脚2之间连接有电容C2。

所述整流电路为三相全波整流电路,整流电路包括阴极连接在一起形成整流电路的正极的二极管VD1、VD3、VD5和阳极连接在一起后形成整流电路的负极的二极管VD2、VD4、VD5,整流电路的正极与降压电路和报警电路连接,整流电路的负极与报警电路、驱动电路和集成芯片IC连接,二极管VD1、VD3、VD5的阳极分别与二极管VD2、VD4、VD5的阴极连接,三相电源线通过浪涌保护电路分别连接于二极管VD1与二极管VD2、二极管VD3与二极管VD4、二极管VD5与二极管VD6之间,只要有任何一根火线有电则报警电路就可以进行工作。所述浪涌保护电路包括分别连接于三根火线之间的压敏电阻RV1、RV2和RV3。

本实用新型的漏电报警不跳闸模块还包括测试电路,测试电路包括设置在零序电流互感器TA上相对于第一副绕组D1另一端的第二副绕组D2、复位按钮SB2和电阻RT,复位按钮SB2一端与三相电源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副绕组D2连接,电阻RT的一端与第二副绕组D2连接,另一端与三相电源线上连接在二极管VD1和二极管VD2之间的节点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