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壁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6597阅读:13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电路,具体涉及太阳能壁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的壁灯总数以每年约20%的平均速度递增,全国数千万盏壁灯的节能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在能源日趋紧张、电力供应持续紧张的今天,低效、高耗的传统城市照明已成为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太阳能壁灯的设置中往往都采用了蓄电池,蓄电池可以存储太阳能转换而来的电能,也能为壁灯供电,但是现有技术中,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造成充电或放电过量的问题,缩短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不仅使太阳能壁灯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成本,而且蓄电池的废弃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造成充电或放电过量的问题,导致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目的在于提供太阳能壁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控制蓄电池的过充过放,保护蓄电池,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太阳能壁灯的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太阳能壁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电路和放电控制电路,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7、电阻R18、放大器U2、发光二极管D51、三极管Q3、继电器J1,所述继电器J1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正向电源端连接,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17一端连接在继电器J1与放大器U2连接的线路上,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1的开关K1的一个静触点与发光二极管D51的阳极连接,电阻R18一端接地,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发光二极管D51的阴极接地;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9、电阻R20、放大器U3、发光二极管D52、三极管Q4、继电器J2,所述继电器J2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3的正向电源端连接,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电阻R19一端连接在继电器J2与放大器U3连接的线路上,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2的开关K2的一个静触点与发光二极管D52的阳极连接,电阻R20一端接地,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发光二极管D52的阴极接地;继电器J1的动触点与太阳能板S连接,继电器J2的一个静触点与灯泡L连接。过放控制电路是在蓄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断开放电电路,过充控制电路是在蓄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时断开充电电流,发光二极管可以提示蓄电池的工作状态是充电状态还是放电状态。

进一步地,太阳能壁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还包括调理电路,所述调理电路包括放大器U1、二极管D2、三极管Q2、蓄电池BT1、二极管D5、电阻R11、电阻R14,所述电阻R14一端与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放大器U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其发射极与继电器J1的另一个静触点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同时与蓄电池BT1的正极、继电器J1、继电器J2连接,电阻R11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同时与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和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其阴极接地,蓄电池BT1的负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简单的元器件电路控制蓄电池的过充过放,保护蓄电池,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太阳能壁灯的使用成本;同时设置有发光二极管,可以提示蓄电池的工作状态是充电状态还是放电状态。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太阳能壁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电路和放电控制电路,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7、电阻R18、放大器U2、发光二极管D51、三极管Q3、继电器J1,所述继电器J1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正向电源端连接,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17一端连接在继电器J1与放大器U2连接的线路上,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1的开关K1的一个静触点与发光二极管D51的阳极连接,电阻R18一端接地,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发光二极管D51的阴极接地;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9、电阻R20、放大器U3、发光二极管D52、三极管Q4、继电器J2,所述继电器J2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3的正向电源端连接,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电阻R19一端连接在继电器J2与放大器U3连接的线路上,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2的开关K2的一个静触点与发光二极管D52的阳极连接,电阻R20一端接地,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发光二极管D52的阴极接地;继电器J1的动触点与太阳能板S连接,继电器J2的一个静触点与灯泡L连接。

太阳能壁灯的充放电控制电路还包括调理电路,所述调理电路包括放大器U1、二极管D2、三极管Q2、蓄电池BT1、二极管D5、电阻R11、电阻R14,所述电阻R14一端与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放大器U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其发射极与继电器J1的另一个静触点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同时与蓄电池BT1的正极、继电器J1、继电器J2连接,电阻R11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放大器U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同时与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和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其阴极接地,蓄电池BT1的负极接地。

充放控制电路中的过充、过放的判断依据主要是蓄电池电压的高低,其工作原理如下:过充控制电路中将继电器J1的开关K1串联在充电电路中,当白天有太阳光时处于正常充电状态时,由太阳能板S吸热经继电器开关K1常闭触点向蓄电池充电,当蓄电池的电压高于14.4V时,认为蓄电池处于过充状态,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电压高于反向输入端电压时,放大器U2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Q3导通,继电器线圈J1通电,则继电器J1常闭触点断开,常开点闭合,充电电路断开过充提示灯亮,停止向蓄电池充电,达到过充保护功能。

过放控制电路中将继电器J2的开关串联在放电电路中,当处于正常放电状态时,放电电路正常工作。在晚上由蓄电池向负载供电时,当蓄电池的电压低于11V时,认为蓄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此时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电压高于其反向输入端电压,放大器U2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Q4导通,继电器线圈J2通电,继电器开关由常闭触点转到常开触点,放电电路就断开,过放指示灯亮,停止向负载供电,达到过放保护功能。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元器件及其规格如下:电阻R10-11.2K,电阻R11-2.8K,电阻R13-2K,电阻R14-2.8K,电阻R15-1K,电阻R16-10K,电阻R17-7.4K,电阻R18-7K,电阻R19-4K,电阻R20-7K,电阻R21-10K,电阻R22-10K,电阻R23-10K,电阻R24-10K,放大器U1-LM1875T,放大器U2-LM1875T,放大器U3-LM1875T,三极管Q2-8550,三极管Q3-8550,三极管Q4-8550,二极管D2-IN4007,二极管D3-IN4007,二极管D4-IN4007,二极管D5-TLV4732。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