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6714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采用直通方式,且输入端与输出端的退耦元件一般为电阻或者电感,这种方式保护效果比较差,保护水平多高达600V以上,且强制在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进行地电位的相互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保护水效果差、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强制进行地电位传递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初级变压器线圈、第二初级变压器线圈及第二输入端,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还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输出端、第一扼流圈线圈、第一次级变压器线圈、第二次级变压器线圈、第二扼流圈线圈及第二输出端,第一初级变压器线圈及第二初级变压器线圈缠绕在变压器铁芯上,第一扼流圈线圈、第二扼流圈线圈缠绕在扼流圈磁芯上;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还包括第一抽头线和第二抽头线,第一抽头线的一端与第一初级变压器线圈的与第二初级变压器线圈连接的一端连接,第二抽头线的一端与第一次级变压器线圈的与第二次级变压器线圈连接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第三端与保护地连接;所述第一抽头线的另一端通过瞬态抑制二极管与保护地连接;所述第二抽头线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将气体放电管、TVS和隔离模块组合起来,可以通过变压器将第一、第二输入端的差分信号用差模耦合线圈通过电磁转换耦合、滤波到第一、第二输出端,又可以在输入端处泄放浪涌能量。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第一输入端;2、第二输入端;3、第一初级变压器线圈;4、第二初级变压器线圈;5、第一次级变压器线圈;6、第二次级变压器线圈;7、第一扼流圈线圈;8、第二扼流圈线圈;9、第一输出端;10、第二输出端;11、变压器铁芯;12、扼流圈磁芯;13、第一抽头线;14、第二抽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输入端1、第一初级变压器线圈3、第二初级变压器线圈4及第二输入端2,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还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输出端9、第一扼流圈线圈7、第一次级变压器线圈5、第二次级变压器线圈6、第二扼流圈线圈8及第二输出端10,第一初级变压器线圈3及第二初级变压器线圈4缠绕在变压器铁芯11上,第一扼流圈线圈7、第二扼流圈线圈8缠绕在扼流圈磁芯12上。其中,第一初级变压器线圈3、第二初级变压器线圈4、第一次级变压器线圈5、第二次级变压器线圈6及变压器铁芯11构成用于通过高频数字信号的变压器,第一扼流圈线圈7、第二扼流圈线圈8、第二输出端10及扼流圈磁芯12构成隔离模块。

隔离型网络信号浪涌保护器还包括第一抽头线13和第二抽头线14,第一抽头线13的一端与第一初级变压器线圈3的与第二初级变压器线圈4连接的一端连接,第二抽头线14的一端与第一次级变压器线圈5的与第二次级变压器线圈6连接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输入端1与气体放电管G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2与气体放电管G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气体放电管G的第三端与保护地PE连接;所述第一抽头线13的另一端通过瞬态抑制二极管TVS与保护地PE连接;所述第二抽头线14的另一端接地GND。

本实用新型将GDT(气体放电管)、TVS和隔离模块组合起来,因此可以通过变压器将第一、第二输入端的差分信号用差模耦合线圈通过电磁转换耦合、滤波到第一、第二输出端,又可以在输入端处泄放浪涌能量(传统浪涌保护器工作方式)。

因此,第一、第二输入端与第一、第二输出端之间没有物理上的直接电连接,却可传递高频信号,从而隔断了信号中的低频分量(即浪涌信号);此外,共模扼流圈(高阻抗)会进一步衰减浪涌干扰在线路中的能量、但又不会影响高频数字信号的传输;由于隔离模块可有效地隔断第一、第二输入端与第一、第二输出端之间的电位传递关系,因此本实用新型允许其第一、第二输入端与第一、第二输出端之间分别接入不同电位的接地系统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输入端与第一、第二输出端在电气上隔离设置,可以有效地将保护水平降低到200V以内,且第一、第二输入端与第一、第二输出端之间不再传递地电位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