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并线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3156阅读:2233来源:国知局
电线并线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布线辅助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电线并头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内的用电线路多采用隐蔽式布线,即先在墙体预埋导线管,后向导线管中穿装导线。穿装导线时需先向导线管中穿入牵引线,牵引线多采用具有一定刚度的钢丝等,牵引线自导线管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穿出,牵引线穿好后,将导线连接在牵引线的一端,拉动牵引线的另一端,导线进入导线管,导线穿装完成。普通的导电线路中通常为三线并行,三线包括零线、火线和接地线,这样就需要将三根导线的端头缠绕在一起后才能跟牵引线连接,缠绕的工序是这样的:将三根导线的端头并排放置到一起,其中一根导线作为

中间导线,另外两根导线作为侧部导线,三根导线全部脱皮,中间导线不变,两侧部导线分别向中间导线上缠绕,缠绕完成后中间导线长于两侧部导线,将中间导线长于侧部导线的部分弯折后即可与牵引线进行连接。目前上述工序都是采用手工操作,脱皮和缠线费时较多,由于是手工操作,导线缠绕的紧实度较差,穿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根或两根导线掉队的状况,这样就需要将导线从导线管中退出后重新穿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专利公告号为CN20566642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与手电钻等电动工具配合使用的缠线器,该缠线器可实现对三根导线的快速缠绕以及剥皮,但在对不同种规格的电线进行并线时,必须拥有不同种规格的该缠线器产品才可进行,导致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成本降低、包含多种规格的电线并线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本体和若干个可替换的芯体,本体和芯体均呈柱状,本体包括用于嵌放芯体的并线部和供电动工具夹装的夹持部,并线部内设有用于嵌放芯体的第一通孔,并线部远离夹持部的一端的外柱面上设置有两个在轴向上从端面向后延伸的第一插线沟槽,芯体内设有用于插线的第二通孔,芯体一端的外柱面上设置有两个在轴向上从端面向后延伸的第二插线沟槽,第一插线沟槽和第二插线沟槽在横向上均呈“7”字型,且两个第一插线沟槽之间为中心对称设置,两个第二插线沟槽之间也为中心对称设置,当芯体放置在本体内时,芯体上的第二插线沟槽与本体上的第一插线沟槽同向放置,并线部的端面套设有限位环。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的,芯体的长度与本体并线部的长度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的,芯体的圆柱面上开设有定位槽,并线部的外圆柱面上开设有与定位槽对应设置的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有内六角螺钉。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的,芯体在第二插线沟槽的一端上开设有一贯穿两第二插线沟槽的方形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的,夹持部设有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用以适应长度较长的电线的并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芯体放置于本体内,并使芯体的定位槽面向本体的螺纹孔,使用六角扳手将内六角螺钉拧入螺纹孔内直到拧紧,即可开始使用该工具对电线进行并线,在需要对不同种规格的电线进行并线时,使用六角扳手将内六角螺钉松掉并替换芯体,再次将芯体拧紧即可,大大降低了电工的使用成本。另外,夹持部的第三通孔也可用于插线,实现无需加长本体的并线部和芯体即可实现对长度较长的电线进行并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及附图标记做简单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本体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本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本体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本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芯体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芯体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芯体的左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芯体的立体图。

图9为芯体放入本体内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2-芯体、3-并线部、4-夹持部、6-第一通孔、7-第一插线沟槽、8-第二通孔、9-第二插线沟槽、10-限位环、11-定位槽、12-螺纹孔、13-方形凹槽、14-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包括本体1和若干个可替换的芯体2,本体1和芯体2均呈柱状,本体1包括用于嵌放芯体2的并线部3和供电动工具夹装的夹持部4,参见图1至4,并线部3内设有用于嵌放芯体2的第一通孔6,芯体2的长度与并线部3的长度相同。并线部3远离夹持部4的一端的外柱面上设置有两个在轴向上从端面向后延伸的第一插线沟槽7,芯体2内设有用于插线的第二通孔8,芯体2一端的外柱面上设置有两个在轴向上从端面向后延伸的第二插线沟槽9,第一插线沟槽7和第二插线沟槽9在横向上均呈“7”字型,且两个第一插线沟槽7之间为中心对称设置,两个第二插线沟槽9之间也为中心对称设置,参见图5至8,当芯体2放置在本体1内时,参见图9,芯体2上的第二插线沟槽9与本体1上的第一插线沟槽7同向放置,并线部3的端面套设有限位环10。

芯体2的圆柱面上开设有定位槽11,并线部3的外圆柱面上开设有与定位槽11对应设置的螺纹孔12,螺纹孔12内设置有内六角螺钉,通过内六角螺钉将芯体2固定在本体1内。芯体2在第二插线沟槽9的一端上开设有一贯穿两第二插线沟槽9的方形凹槽13,增大电线从第一插线沟槽7和第二插线沟槽9中插入的空间,更便于电线的插入。

夹持部4设有与第二通孔8连通的第三通孔14,用以适应长度较长的电线的并线。

选用与电线规格相一致的芯体2,将其放入本体1的第一通孔内6,并使用六角扳手将内六角螺钉拧入芯体2的定位槽11处使芯体2固定在本体1内,将夹持部4安装在手电钻或其它类似电动工具夹头上,用钳子夹住三根导线并使导线的头部对准第一插线沟槽7和第二插线沟槽9,将其中一根导线插入到第二通孔8中,另外两根导线分别插入到第一插线沟槽7和第二插线沟槽9中,启动电动工具,本体1在电动工具的驱动下快速转动,由此可将三根导线缠绕在一起,插线孔中的中间导线形状不变,第一插线沟槽7和第二插线沟槽9中的侧部导线全部缠绕在中间导线上,在电动工具的驱动下本体1的转动速度较快,导线相互挤压,导线的外皮在挤压中破碎并自动脱落,缠线完成后侧部导线因为变形而缩短,从而完成对电线的并线。

应当指出,上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多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