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雨散热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4228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雨散热配电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雨散热配电箱。



背景技术:

配电箱中的低压电器由熔断器、接触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电容和计量表等组成。由于配电箱长期在户外运行工作,当室外温度很高时容易导致配电箱内温度过高,同时设备元件在运行的过程中自身也会产生热量,不仅会使配电箱内的设备元件提前老化,缩短使用寿命,而且一旦箱内温度过高,就会影响元器件的正常工作,甚至还会导致元器件的烧毁,造成意外。于此同时,传统的配电箱结构的单一,在阴雨天气容易导致内部潮湿引起短路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雨散热配电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雨散热配电箱,包括屋檐形顶盖、配电箱壳体和配电箱底座,所述配电箱壳体的左下方固定安装有灭火器柜,所述配电箱壳体的右下方固定安装有工具箱,所述配电箱壳体的左右两侧设有输水管,所述配电箱壳体的正面设有柜门,所述柜门外右侧设有指纹锁,所述柜门中部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机,所述柜门在散热风机的上方设有观察窗,所述柜门在散热风机下方外侧设有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显示面板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报警器,所述配电箱壳体内侧壳体上方设有散热孔,所述配电箱壳体内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配电箱壳体内上方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导线于散热风机、显示面板、报警器、半导体制冷片和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屋檐形顶盖与配电箱壳体之间设有加固柱。

优选的,所述输水管的下方通过管道与下水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防雨散热配电箱,通过屋檐形顶盖和输水管的设计,可以有效快速的进行泄水,而且可以避免雨水进入配电箱;通过柜门上指纹锁的设计,可以提高配电箱的防盗性;通过散热孔、散热风机和半导体制冷片的设计,可以对配电箱进行降温;通过报警器的设计,当配电器高温时可以进行警报;通过温度传感器的设计,可以实时监测配电箱内的温度;该防雨散热配电箱,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防雨散热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普遍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中:1 屋檐形顶盖、2 配电箱壳体、3 配电箱底座、4 灭火器柜、5 工具箱、6 输水管、7 柜门、8 指纹锁、9 散热风机、10 观察窗、11 显示面板、12 控制装置、13 报警器、14 散热孔、15 半导体制冷片、16 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防雨散热配电箱,包括屋檐形顶盖1、配电箱壳体2和配电箱底座3,所述屋檐形顶盖1与配电箱壳体2之间设有加固柱,所述配电箱壳体2的左下方固定安装有灭火器柜4,所述配电箱壳体2的右下方固定安装有工具箱5,所述配电箱壳体2的左右两侧设有输水管6,所述输水管6的下方通过管道与下水管连接。

其中,该防雨散热配电箱,顶盖采用屋檐形状,方便快速泄水,工具箱5可以用来储存维修和清洗配电箱的工具,输水管6可以有效快速的进行泄水,而且可以避免雨水进入配电箱。

所述配电箱壳体2的正面设有柜门7,所述柜门7外右侧设有指纹锁8,所述柜门7中部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机9,所述柜门7在散热风机9的上方设有观察窗10,所述柜门7在散热风机9下方外侧设有显示面板11,所述显示面板1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装置12,所述控制装置12通过导线于散热风机9、显示面板11、报警器13、半导体制冷片15和温度传感器16电性连接,所述显示面板1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报警器13,所述配电箱壳体2内侧壳体上方设有散热孔14,所述配电箱壳体2内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15,所述配电箱壳体2内上方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6。

其中,柜门7上指纹锁8可以提高配电箱的防盗性,通过散热孔14和散热风机9形成散热风道,可以对配电箱进行降温,接着通过半导体制冷片15可以加速对配电箱进行降温,温度传感器16可以实时监测配电箱内的温度,当温度过高时,控制装置12启动报警器13进行报警并进行降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