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2802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改良型电源适配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配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改良型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电源适配器(Power adapter)又叫外置电源,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一般由外壳、变压器、电感、电容、控制IC、PCB 板等元器件组成,它的工作原理由交流输入转换为直流输出;按连接方式可分为插墙式和桌面式。电源适配器广泛配套于安防摄像头、机顶盒、路由器、灯条、按摩仪、手机、液晶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中。

现有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包括壳体以及固定于壳体上的端盖和固定于壳体的容置槽中的PCB板,而壳体内部设置有螺纹柱,并通过螺丝将PCB板锁定于螺纹柱,此结构装配起来较为繁琐,拆装均不够方便。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良型电源适配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改良型电源适配器包括壳体以及固定于壳体上的端盖和固定于端盖的第一容置槽中的PCB板,其中,该端盖上一体固定有第一、第二导电插片和接地插片,所述端盖的第一容置槽中成型有若干用于支撑PCB板的第一支撑板,且该第一容置槽内部设置有复数个纵向分布的定位倒扣,该定位倒扣于支撑板下方,且定位倒扣下端具有引导斜面;所述第一、第二导电插片与PCB板之间分别通过第一、第二弹性触片导接,其中,该第一、第二弹性触片一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导电插片固定导接,且该第一、第二弹性触片另一端分别与PCB板抵压并形成电性导通,且该第一、第二弹性触片对PCB板形成弹性支撑,以配合所述定位倒扣紧固PCB板。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触片包括主体部、弯折成型于主体部上的力臂以及成型于力臂端部的弹性接触部,该主体部上设置有孔位,该主体部通过孔位套接于第一导电插片端部上,并焊接固定;该弹性接触部与PCB 板抵压接触;所述第二弹性触片的形状及结构均与所述第一弹性触片的形状及结构均相同。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端设置有环形槽以及两根位于环形槽旁侧并呈对角分布的定位凸柱;所述端盖下端成型有与该环形槽适配的环形凸缘,且该环形凸缘上还成型有超声波熔融线;所述端盖下端成型有用于与定位凸柱适配的定位槽。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PCB板包括:与第一、第二弹性触片导接的AC输入单元、保险丝、整流单元、输入滤波单元、变压器、PWM控制器单元、输出滤波单元和DC输出单元,该AC输入单元、保险丝、整流单元、输入滤波单元、变压器、输出滤波单元和DC输出单元依次连接,该PWM控制器单元连接变压器以控制变压器输出电压,所述PWM控制器单元与DC输出单元之间还连接有取样反馈单元,该取样反馈单元包括连接于PWM控制器单元与DC输出单元之间的可控精密稳压源和光电耦合器以及第一周边电路;所述输出滤波单元包括连接于变压器与DC输出单元之间的由两肖特基二极管并联连接形成的第一并联回路、电感L2、共模电感LF2以及与电感L2连接并接地的电容C6、电容C10、电容C11,该第一并联回路连接变压器,该共模电感LF2连接DC输出单元。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整流单元为由四个二极管连接形成的桥式整流电路。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输入滤波单元包括有连接于整流单元与变压器中的初级绕组之间的电感L1、并联连接于电感L1两端的电阻R1、分别连接于电感L1两端并接地的电容C1A和电容C1B、连接于电感L1与PWM控制器单元之间的电阻R2和电阻R3以及由电容C3、电阻R7相互并联形成的第二并联回路、连接于第二并联回路与PWM控制器单元之间的二极管D6,该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变压器中的初级绕组及PWM控制器单元。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PWM控制器单元包括PWM控制器芯片以及设置于PWM控制器芯片外围并用于对PWM控制器芯片供电的供电单元,该供电单元连接所述的变压器,该PWM控制器芯片的第1脚接地,第2脚连接供电单元后连接上述的变压器,第3脚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第4脚连接电阻R4后接地,且该第4脚连接电阻R5及二极管D7后连接变压器,该PWM控制器芯片的第5脚连接电阻R3,该PWM控制器芯片的第6、7、8脚连接所述变压器中的初级绕组及二极管D6的阴极。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供电单元包括有与PWM控制器芯片的第 2脚连接的二极管D5和电阻R6,该电阻R6连接变压器,该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PWM控制器芯片的第2脚,且该二极管D5的阳极还连接一电容C4后接地。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周边电路包括连接于可控精密稳压源和光电耦合器外围的电阻R15、电阻R14、电阻R13、电容C9、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该电阻R18、电阻R19均接地。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并联回路上还并联连接有由电阻 R17和电阻R16并联构成的第三并联回路及电容C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PCB板通过定位倒扣与第一支撑板配合紧固,且该第一、第二弹性触片对PCB板形成弹性支撑,以配合所述定位倒扣紧固PCB板,而不需要螺丝锁定,装配起来更加方便,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PCB板的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PCB板的原理方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端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3-5所示,为一种改良型电源适配器,其包括壳体91以及固定于壳体 91上的端盖92和固定于端盖92的第一容置槽921中的PCB板93,其中,该端盖92上一体固定有第一、第二导电插片901、902和接地插片903。

所述端盖92的第一容置槽921中成型有若干用于支撑PCB板93的第一支撑板922,且该第一容置槽921内部设置有复数个纵向分布的定位倒扣923,该定位倒扣923于支撑板97下方,且定位倒扣913下端具有引导斜面,以便PCB板93可快速穿过定位倒扣913,而被紧固于定位倒扣913与第一支撑板922之间;所述第一、第二导电插片901、902与PCB板93之间分别通过第一、第二弹性触片94、95导接,其中,该第一、第二弹性触片94、95一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导电插片901、902固定导接,且该第一、第二弹性触片94、95另一端分别与PCB 板93抵压并形成电性导通,且该第一、第二弹性触片94、95对PCB板93形成弹性支撑,以配合所述定位倒扣913紧固PCB板93,而不需要螺丝锁定,装配起来更加方便,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PCB板93紧固于端盖92上,以致拆装过程中不会扰乱导线,拆装起来更加方便。

所述第一弹性触片94包括主体部941、弯折成型于主体部941上的力臂942 以及成型于力臂942端部的弹性接触部943,该主体部941上设置有孔位944,该主体部941通过孔位944套接于第一导电插片901端部上,并焊接固定;该弹性接触部943与PCB板93抵压接触;所述第二弹性触片95的形状及结构均与所述第一弹性触片94的形状及结构均相同。

所述壳体91上端设置有环形槽911以及两根位于环形槽911旁侧并呈对角分布的定位凸柱912;所述端盖92下端成型有与该环形槽911适配的环形凸缘 924,且该环形凸缘924上还成型有超声波熔融线925,该超声波熔融线925通过超声波熔融于环形槽911,以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端盖92下端成型有用于与定位凸柱912适配的定位槽926。

结合图1、2所示,为PCB板93上的开关电源电路,其包括:与第一、第二弹性触片94、95导接的AC输入单元1、保险丝11、整流单元2、输入滤波单元 3、变压器4、PWM控制器单元5、输出滤波单元6和DC输出单元7,该AC输入单元1、保险丝11、整流单元2、输入滤波单元3、变压器4、输出滤波单元6 和DC输出单元7依次连接,该PWM控制器单元5连接变压器4以控制变压器4 输出电压,所述PWM控制器单元5与DC输出单元7之间还连接有取样反馈单元 8。

所述整流单元2为由四个二极管连接形成的桥式整流电路。

所述输入滤波单元3包括有连接于整流单元2与变压器4中的初级绕组之间的电感L1、并联连接于电感L1两端的电阻R1、分别连接于电感L1两端并接地的电容C1A和电容C1B、连接于电感L1与PWM控制器单元5之间的电阻R2和电阻R3以及由电容C3、电阻R7相互并联形成的第二并联回路、连接于第二并联回路与PWM控制器单元5之间的二极管D6,该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变压器4中的初级绕组及PWM控制器单元5。

所述PWM控制器单元5包括PWM控制器芯片51以及设置于PWM控制器芯片 51外围并用于对PWM控制器芯片供电的供电单元52,该供电单元52连接所述的变压器4,该PWM控制器芯片51的第1脚接地,第2脚连接供电单元后连接上述的变压器4,第3脚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第4脚连接电阻R4后接地,且该第4脚连接电阻R5及二极管D7后连接变压器4,该PWM控制器芯片51的第5 脚连接电阻R3,该PWM控制器芯片51的第6、7、8脚连接所述变压器4中的初级绕组及二极管D6的阴极。其中,所述供电单元52包括有与PWM控制器芯片 51的第2脚连接的二极管D5和电阻R6,该电阻R6连接变压器4,该二极管D5 的阳极连接PWM控制器芯片51的第2脚,且该二极管D5的阳极还连接一电容 C4后接地。

所述PWM控制器芯片51的型号为FSDM0265RNB,其内部集成有过载、过压、过温度保护。

所述输出滤波单元6包括连接于变压器4与DC输出单元7之间的由两肖特基二极管并联连接形成的第一并联回路、电感L2、共模电感LF2以及与电感L2 连接并接地的电容C6、电容C10、电容C11,该第一并联回路连接变压器4,该共模电感LF2连接DC输出单元7,共模电感可过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还可起EMI滤波的作用,用于抑制高速信号线产生的电磁波向外辐射发射,该输出滤波单元6具有极好的整流滤波功效,以保证DC输出单元7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

所述取样反馈单元8包括连接于PWM控制器单元5与DC输出单元7之间的可控精密稳压源和光电耦合器以及第一周边电路;其中,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型号为TL431。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型号为EL817。所述第一周边电路包括连接于光电耦合器U1A与输出滤波单元6之间的电阻R15、并联于光电耦合器U1A两端的电阻R14、与光电耦合器U1A及可控精密稳压源IC2之间的电阻R13、与电阻 R13连接的电容C9、与电容C9连接并接地的电阻R18、与电阻R18并联的电阻 R19、与电容C9连接的电阻R20。所述第一并联回路上还并联连接有由电阻R17 和电阻R16并联构成的第三并联回路及电容C8。

所述PCB板工作时,交流电由AC输入单元1输入,流经保险丝后,经过整流单元2及输入滤波单元3整流滤波后到达所述的变压器4的初级绕组,然后经过PWM控制器单元中PWM控制器芯片51驱动变压器输出电压,最后经过输出滤波单元6进行整流滤波后由DC输出单元7输出稳定、无干扰的直流电压,其中,取样反馈单元8不断的取样输出滤波单元6的输出电压,并反馈至PWM控制器芯片51,该PWM控制器芯片51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变压器驱动,以达到输出电压稳定的目的,以致稳定对外界设备稳定供电,使用起来更加安全。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