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593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防雷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领域,其特别涉及一种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观测台站通常安装在雷电环境非常恶劣的偏僻的野外,雷击是其发生故障的最主要的原因。为避免雷击所产生的瞬间大电流对地震仪的损坏,在地震观测台站上配置了响应的防雷系统。目前地震观测台站防雷系统主要以安装B、C、D三级防雷器防护为主,其中B级防雷器安装在台站观测室总配电箱处;C级防雷器安装在台站观测室动力配电箱处;D级防雷器(防雷插座)安装在台站观测室用电设备处。三级防雷器分别与台站防雷地网连接。

这种结构的防雷系统中按照建筑物防雷规范要求三级防雷器安装距离应该间隔20米以上距离,但受限于绝大多数地震观测台站建筑空间狭小的问题,各级防雷器安装距离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导致雷电流来不及释放降低了防雷效果;进一步的,各级防雷器需独立安装连接防雷地网增加了台站施工建设成本,同时防雷器属于易损设备不利于日常运行的检测以及维护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防雷系统无法适用于空间狭小的地震观测台站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成的小型化的防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雷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和集成在箱体内部的防雷电路。防雷电路包括B级防雷器、C级防雷器、两个感抗增加元件和D级防雷器。B级防雷器模块化集成在箱体内,B级防雷器包括至少一组第一防雷模块和至少一组第二防雷模块,至少一组第一防雷模块设置于零线和保护地之间,至少一组第二防雷模块设置在火线和保护地之间。C级防雷器模块化集成在箱体内,C级防雷器包括至少一组第三防雷模块和至少一组第四防雷模块,至少一组第三防雷模块设置于零线和保护地之间,至少一组第四防雷模块设置在火线和保护地之间。两个感抗增加元件中其中一个感抗增加元件串联在至少一组第一防雷模块和至少一组第三防雷模块之间,另一个感抗增加元件串联在至少一组第二防雷模块和至少一组第四防雷模块之间。D级防雷器连接在零线和火线之间且D级防雷器的两端分别与至少一组第一防雷模块和至少一组第二防雷模块相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防雷模块和第二防雷模块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熔断器和第一浪涌保护器。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三防雷模块和第三防雷模块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二熔断器和第二浪涌保护器,第一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大于第二熔断器的额定电流。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感抗增加元件为退耦器。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雷电路还包括雷击计数器,雷击计数器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雷击计数器上具有通信模块。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雷击计数器与保护地相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防雷电路还包括连接在火线和零线之间的备用开关、照明开关以及为后续设备供电的设备开关。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D级防雷器包括一个两孔插座和一个三孔插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雷装置,通过在B级防雷器、C级防雷器之间设置缩短B级防雷器和C级防雷器之间距离的感抗增加元件来使得B级防雷器、C级防雷器集成在一个箱体内,大大缩小了整个防雷装置的体积。进一步的,各级防雷器模块化的设计不仅大大减小了各防雷器的体积,同时也方便各级防雷器的更换和维修,降低地震观测台站的运行成本,改善地震观测台站防雷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防雷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防雷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雷装置包括箱体100和集成在箱体100内部的防雷电路200。防雷电路200包括B级防雷器1、C级防雷器2、两个感抗增加元件3和D级防雷器4。B级防雷器1模块化集成在箱体100内,B级防雷器1包括至少一组第一防雷模块11和至少一组第二防雷模块12,至少一组第一防雷模块11设置于零线N和保护地PE之间,至少一组第二防雷模块12设置在火线L和保护地PE之间。C级防雷器2模块化集成在箱体100内,C级防雷器2包括至少一组第三防雷模块21和至少一组第四防雷模块22,至少一组第三防雷模块21设置于零线N和保护地PE之间,至少一组第四防雷模块22设置在火线L和保护地PE之间。其中一个感抗增加元件3串联在至少一组第一防雷模块11和至少一组第三防雷模块21之间,另一个感抗增加元件3串联在至少一组第二防雷模块12和至少一组第四防雷模块22之间。D级防雷器4连接在零线N和火线L之间且D级防雷器4的两端分别与至少一组第一防雷模块11和至少一组第二防雷模块12相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感抗增加元件3为退耦器。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感抗增加元件3可为增加B级防雷器和C级防雷器之间感抗,弥补B级防雷器和C级防雷器之间距离的电阻。感抗增加元件3的设置使得B级防雷器1和C级防雷器2可集成在同一个箱体100内,可适用于空间狭小的地震观测台站内。集成化的设置也极大方便了设备的检测、更换和维护。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防雷模块11和第二防雷模块1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熔断器和第一浪涌保护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熔断器的额定电流为32安培。当地震观测台站受到雷击时,防雷装置内的零线N和火线L之间会产生瞬间的大电流,该大电流瞬间熔断第一熔断器和第一浪涌保护器,雷击产生的大电流流入保护地PE,达到保护地震仪等设备的目的。于本实施例中,防雷装置包括一个第一防雷模块11和一个第二防雷模块12。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为进一步降低残压、泄放线路上的电流以保护地震仪等设备,设置防雷装置还包括对剩余电流进行泄放的C级防雷器2。于本实施例中,C级防雷器2中第三防雷模块21和第三防雷模块2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二熔断器和第二浪涌保护器,第一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大于第二熔断器的额定电流。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熔断器的额定电流为20安培。防雷装置通过设置D级防雷器4来防止当发生能量特别大的雷击时,感应雷电流在经过B级防雷器1、C级防雷器2的泄放后,其残压仍然可能高于设备的最高耐压值,重要设备的端口及内部的高精度集成电路仍有可能被烧坏的现象。于本实施例中,D级防雷器4包括一个两孔插座和一个三孔插座。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防雷装置还包括雷击计数器5,雷击计数器5连接在火线N和零线L之间,雷击计数器5上具有通信模块。雷击计数器5通过雷击防雷装置所承受的雷击次数并将该数据传输至远程终端,方便对防雷装置的寿命进行分析,进而进行有效的维护以及及时的更换,从而保证地震仪等设备的安全。为包括防雷计数器5的安全,于本实施例中,设置防雷计数器于保护地PE相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防雷电路还包括连接在火线N和零线L之间的备用开关6、照明开关7以及为后续设备供电的设备开关8。这些开关对后续的照明模块和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雷装置,通过在B级防雷器、C级防雷器之间设置缩短B级防雷器和C级防雷器之间距离的感抗增加元件来使得B级防雷器、C级防雷器集成在一个箱体内,大大缩小了整个防雷装置的体积。进一步的,各级防雷器模块化的设计不仅大大减小了各防雷器的体积,同时也方便各级防雷器的更换和维修,降低地震观测台站的运行成本,改善地震观测台站防雷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