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出式玻璃观察窗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008阅读:9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抽出式玻璃观察窗配电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箱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抽出式玻璃观察窗配电箱。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安全起见,配电箱一般是锁住箱门,但有时候往往需要查看配电箱内设备运行情况、以及抄表,这就造成技术人员还要去开锁打开箱门,使工作效率变低;同时,市面上有带玻璃观察窗的配电箱,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搬动配电箱或者运输配电箱时难免会有一些剧烈的动作,造成玻璃窗上的玻璃破碎,且玻璃一般是固定在配电箱上,更换玻璃也很不方面。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观察窗上的玻璃可拆卸,并且可以防雨水的抽出式玻璃观察配电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抽出式玻璃观察窗配电箱,包括一箱体、以及与箱体铰接的箱门,所述箱门外侧开设有若干观察窗,若干观察窗上均覆盖有与其大小适配的玻璃板;所述观察窗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滑槽;所述玻璃板的两侧分别置于两所述滑槽中;所述玻璃板与所述观察窗之间还设有用于防水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固定在所述观察窗上。

应用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抽出式玻璃观察窗配电箱中,所述滑槽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锁定所述玻璃板的卡扣。

应用于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抽出式玻璃观察窗配电箱中,所述玻璃板上设有把手。

应用于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抽出式玻璃观察窗配电箱中,所述观察窗设置为至少三个。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配电箱的箱门上开设观察窗,且观察窗上的玻璃板可以自由拆卸,并且玻璃板与观察窗之间的密封圈可以防水,在搬动配电箱时可以防止由于剧烈动作造成玻璃板破碎,同时在下雨天也不会造成配电箱内部进水,此结构简单,容易制作,能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观察窗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观察窗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出式玻璃观察窗配电箱,包括一箱体109、以及与箱体109铰接的箱门108,所述箱门108外侧开设有若干观察窗107,若干观察窗107上均覆盖有与其大小适配的玻璃板102;所述观察窗107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滑槽;所述玻璃板102的两侧分别置于两所述滑槽中;所述玻璃板102与所述观察窗107之间还设有用于防水的密封圈105,所述密封圈105固定在所述观察窗107上。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锁定所述玻璃板102的卡扣106。

如图1和图2,配电箱的箱门108上开设若干观察窗107,为了挡住其他的一些杂物进入配电箱,在观察窗107上覆盖一块玻璃板102,玻璃板102与观察窗107大小适配,具体的,玻璃板102的尺寸略大于观察窗107的窗口尺寸。为了便于安装玻璃板102,在观察窗107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上滑槽101、以及下滑槽104。滑槽第一端设置用于锁定玻璃板102的卡扣106,玻璃板102从滑槽第二端推入至滑槽之中,当玻璃板102推入至滑槽第一端与卡扣106接触时,锁紧卡扣106,如此,玻璃板102即固定于观察窗107之上。

配电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配电箱设置在户外,碰到下雨天时,由于玻璃板102与观察窗107之间不是密封设置,雨水可能会从玻璃板102与观察窗107之间的缝隙中流入配电箱,严重时,可能会使配电箱中的零部件短路而毁坏设备。因此,有必要在玻璃板102与观察窗107之间设置一个密封圈105,并将密封圈105固定设置在观察窗107之上。当玻璃板102被卡扣106锁定,玻璃板102会压紧密封圈105,使玻璃板102与观察窗107成密封状态,因此,雨水不会流入配电箱之中,使配电箱内部保持干燥,防止配电箱进水造成其中的零部件短路。

更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将玻璃板102推入至滑槽中,或者将玻璃板102从滑槽中拿出,在玻璃板102上设置一个把手103。如此,将把手103作为一个着力点,技术人员握住把手103,可以很容易的将玻璃板102推入至滑槽,或者将玻璃板102从滑槽中拿出。

更进一步的,将观察窗107设置为至少三个,使配电箱中的大部分零部件都能够从外部看到,使技术人员快速看清配电箱内部的情况,了解配电箱中的基本情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配电箱的箱门上开设观察窗,且观察窗上的玻璃板可以自由拆卸,并且玻璃板与观察窗之间的密封圈可以防水,在搬动配电箱时可以防止由于剧烈动作造成玻璃板破碎,同时在下雨天也不会造成配电箱内部进水,此结构简单,容易制作,能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