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驱动器辅助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262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驱动器辅助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驱动器辅助电源一般采用单管反激为主的辅助电源。单管反激电源具有元器件少、成本低、电路结构相对简单的优点。在工业供电380V中小功率驱动器的应用中,主要采取单管反激辅助电源,从而控制成本。但是在大功率的逆变器设计中,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单管反激时,由于电源需要输出较大功率,在功率管两端的电压会反激出比较大的电压,该电压为最大直流输出电压与次级折射电压及漏感尖峰电压之和。而当电网电压最高时最大直流输出电压可达800V,再加上次级折射电压和漏感尖峰电压,则对现有功率管的要求较高,在输出功率较大时,电源的可靠性仍需提高。

为解决上述缺陷,在大功率驱动器的辅助电源设计中,采用双管反激电路,通过两个功率管在关断时刻共同分担关断电压,对于漏感产生的电压不是很敏感,使得辅助电源的可靠性提高。但是传统的双管反激电源往往采用上管钳位二极管的结构,成本较高,且对电源电路中的开关管选型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功率驱动器辅助电源电路,能够保证辅助电源的可靠性,降低成本,对开关管要求降低便于选型。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功率驱动器辅助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电阻及控制器,所述的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的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的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且其连接端与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的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且其连接端与所述的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的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的第一开关管的衬底和源极连接且其连接端与所述的变压器的主绕组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的变压器的主绕组的另一端连接且其连接端与所述的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的第一开关管的栅极与控制器的上管驱动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开关管的栅极与控制器的下管驱动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开关管的衬底和漏极与电源负极连接且接地,所述的变压器的副绕组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的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的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的变压器的副绕组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的第二开关管均选用N-MOS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控制器选用型号为UC843的单片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在双管反激电源中用RC阻容吸收电路代替传统的上管钳位二极管,使得成本降低,且对开关管要求降低便于选型;(2)一方面可以控制上管承受的关断电压,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漏感中的电流下降时间,从而增加反射电压的大小,提高Ns/Np的匝比,提高开通时间和降低复位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功率驱动器辅助电源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功率驱动器辅助电源电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大功率驱动器辅助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1、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电阻R及控制器,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与电阻R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且其连接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电阻R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且其连接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衬底和源极连接且其连接端与变压器T1的主绕组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变压器T1的主绕组的另一端连接且其连接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与控制器的上管驱动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与控制器的下管驱动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衬底和漏极与电源负极连接且接地,变压器T1的副绕组的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变压器T1的副绕组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均选用N-MOS管。控制器选用型号为UC843的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功率驱动器辅助电源电路,将原上管中的钳位二极管改为RC阻容吸收电路,减少漏感的电流,增大Ns/Np的匝比。因为在开关管断开时刻,上管即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的VDS等于初次绕组之间的电压,公式为:

VDS=VL+VR

其中,VDS为第一开关管Q1的关断电压,VL为漏感电压,VR为二次测反射电压。适当增大VDS,可以适当增加漏感电压和反射电压,从而增加匝比。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各种零部件的构造进行材料和结构的改进,或者是采用技术等同物进行替换。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