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机用多机联控控制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8902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电机用多机联控控制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电机控制柜,具体涉及一种发电机用多机联控控制柜。



背景技术:

目前的控制柜主要用于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其布置应满足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便于检修,不危及人身及周围设备的安全。控制柜功能强大,在机房等地方是必不可少的设施。现在的控制柜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容量小、发热严重,控制柜内部空间容纳的电气设备数量较少,其原因在于需要留出足够空间,为电气设备散热使用,避免电气设备布置紧密导致温度过高,从而对电气设备的寿命造成影响甚至损坏电气设备。同时,现在的控制柜安装电气设备均为竖直固定安装或者水平固定安装,在检修使只能看到安装在外部的一面,对其安装的背面无法直接进行检查,必须通过拆卸的方式进行检查,造成检查维护的不便。

同时单一的发电机采用单一的控制柜进行连接控制,操作人员需要来回走动,到达对应的控制柜处才能实现对特定发电机的控制;此外来回走动时容易将控制柜混淆,发生误操作,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电机用多机联控控制柜,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容纳多套电气控制设备,同时不会因电气设备的数量增多导致温度过高产生损坏的情况;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柜安装内部设备可以直接看到安装的正反面,便于安装和检修;多套电气控制设备可分别连接到不同的发电机组,实现“一柜多控”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电机用多机联控控制柜,包括机箱,机箱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组件和滤风系统。安装组件用于安装电气设备,通过安装组件可提高安装电气设备的数量,增加控制柜的空间利用率;滤风系统的作用是对控制柜内部实行空气循环,将控制柜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

具体地说,所述的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架和承托件,承托件固定安装在机箱的内壁上,安装架的一端与机箱内壁铰接,且安装架的另一端搭在承托件。安装架可绕与机箱的铰接处转动移动一定角度,当安装架上安装有电器设备时,通过转动一定角度可以观察到电器设备的正反两面,从而提高了检修的便捷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安装组件还包括驱动杆,驱动杆一端与机箱内壁铰接且另一端与安装架活动连接;安装架上设置有滑槽,驱动杆上设置有块状凸起,块状凸起与滑槽滑动连接。通过驱动杆与安装架配合,可以提高翻转安装架的便捷性,利用杠杆原理,在较小的机箱空间内,拨动驱动杆往外转动,驱动杆可带动安装架转动,避免因为机内部空间小不便于直接转动安装架。

再进一步,所述的安装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一。安装组件可在机箱内部进行上下重叠安装,相邻的两个安装组件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便于安装架的转动。通过安装多个安装组件可以提升机箱空间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机箱内部电气设备过多导致温度过高,机箱内部设置滤风系统。所述的滤风系统包括供电装置、控制装置、进风口、导流管、清洗盒、干燥管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与机箱可拆卸连接,且进风口、导流管、清洗盒、干燥管依次连通形成风道,导流管内和出风口处均设有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的供电装置为蓄电池,蓄电池与控制装置连接。蓄电池与固定于机箱内部,蓄电池与外部电源接通,依次保证蓄电池具有充足的电能;同时蓄电池与控制装置连接为控制装置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主控板和传感器,传感器位于机箱内部且传感器连接到主控板,主控板还与风机连接。传感器从机箱内部探测温度情况并向主控板发送温度信号,主控板根据温度信号做出指令,当温度信号达到温度设定值上限时,主控板控制风机开启,促进机箱内外部空气流通,降低机箱内部的温度;当机箱内部的温度降低到温度设定值下限时,主控板控制风机关闭,停止降温。

进一步的,所述的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传感器的数量至少为一。这样设置的意义在于,利用温度传感器直接对机箱内部温度进行感应,多处设置温度传感器有利于提高温度感应的全面性和灵敏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开口朝下,进风口端口处和出风口端口处设置有滤网。进风口和出风口开口朝下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机箱内部,滤网为金属网,可避免虫蚁等进入,起到保护机箱内部元器件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机箱上还设有外开门,外开门与机箱铰接,且外开门与机箱的连接面设有防水圈。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开门上设置有观察窗和温度报警器。观察窗为钢化玻璃,通过观察窗可以观察到机箱内部的电器设备情况,可以在不打开机箱检查的情况下发现较为明显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的观察窗与外开门连接处采用密封处理。一般观察窗采用卡嵌的方式连在外开门上,连接处设置密封胶圈进行密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置多个安装组件,将多套电气控制设备进行安装,提高了机箱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安装组件可进行活动翻转,便于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提高了检修的便捷性;同时多套电气控制设备均能容纳于一个控制柜内部,减少了操作人员来回奔走的疲劳,避免了中途出现误操作,实现“一柜多控”;一柜多控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节省安装空间。

2.本实用新型设置滤风系统,对机箱内部的温度进行监测,在达到温度上限时进行降温处理,起到了保护机箱内部电气设备的作用,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同时滤风系统设置有清洗盒,使进入机箱内部的空气为清洁干燥的空气,避免带入杂质给内部电气设备造成额外的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机箱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安装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安装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组件按照实施例二实施的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组件按照实施例二实施的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滤风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机箱,101-进风口,102-导流管,103-清洗盒,104-干燥管,2-外开门,201-温度报警器,3-观察窗,4-安装组件,401-安装架,402-驱动杆,403-承托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电机用多机联控控制柜,包括机箱1,机箱1内部设置有安装组件4和滤风系统。

优选地,机箱为长方体形,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机箱的内外表面均喷涂绝缘漆。

具体地说,如图2、图3所示,安装组件4包括安装架401和承托件403,承托件403固定安装在机箱1的内壁上,安装架401的一端与机箱1内壁铰接,且安装架401的另一端搭在承托件403。

优选地,承托件403为金属板,承托件403焊接在机箱内壁上。

优选地,安装架401为矩形的金属框,安装架401上设置有安装孔。

如图7所示,滤风系统包括供电装置、控制装置、进风口101、导流管102、清洗盒103、干燥管104和出风口,进风口101和出风口与机箱1可拆卸连接,且进风口101、导流管102、清洗盒103和干燥管104依次连通,导流管102内和出风口处均设有风机。

优选地,滤风装置采用塑料材质制成,供电装置为两个12V铅蓄电池,进风口101卡嵌连接在机箱1内壁上,进风口101的开口位于机箱1的外部,导流管102为封闭的管道,导流管102的一端与进风口101连通且另一端连通清洗盒103,清洗盒103内部盛有清洗液且导流管102的端头没入清洗液的液面;干燥管104为清洗盒103的唯一出口,干燥管104与清洗盒103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螺纹连接,拆下干燥管104后可通过干燥管104与清洗盒103的连接口向其内部添加清洗液。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清洗盒103内选用绝缘清洗剂。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选用干燥管104内部设有碱石灰和玻璃棉。

安装组件4的数量至少为一。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安装组件4的数量为三。

控制装置包括主控板和传感器,传感器位于机箱1内部且传感器连接到主控板,主控板还与风机连接,蓄电池与控制装置连接。

优选地,风机采用轴流风机。

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传感器的数量至少为一。

优选地,传感器的数量为十二,分别位于机箱八个顶点和中间位置。

进风口101和出风口开口朝下,进风口101端口处和出风口端口处设置有滤网。

优选地,滤网为100目金属滤网。

机箱1上还设有外开门2,外开门2与机箱1铰接,且外开门2与机箱1的连接面设有防水圈。

优选地,外开门2数量为一,防水圈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外开门2上设置有观察窗3和温度报警器201。

优选地,观察窗3为矩形钢化玻璃,观察窗3卡嵌在外开门1上,连接处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电机用多机联控控制柜,包括机箱1,机箱1内部设置有安装组件4和滤风系统。

本实施例中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3、图4、图5所示,安装组件4还包括驱动杆402,驱动杆402一端与机箱1内壁铰接且另一端与安装架401活动连接;安装架401上设置有滑槽,驱动杆402上设置有块状凸起,块状凸起与滑槽滑动连接。

优选地,驱动杆402为L形杆件。

这样设置的意义在于,通过驱动杆402的转动带动安装架401的转动,这样更加便捷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实质仍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