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351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大规模的普及,该类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由于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均存在待机时间短的问题,因此,利用可随身携带的移动电源对其充电已成为一种趋势。

移动电源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卡扣结构上下扣合形成容置空间。但是,当在维修或需要打开的时候,卡扣结构不易分离,而且,卡扣结构的可重复利用低,强度差。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方便拆卸及维护的移动电源的壳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电源的壳体因采用卡扣结构而导致壳体不易拆卸分离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电源,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两长边缘侧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上挡板,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两长边缘侧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下挡板,两所述上挡板的相对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限位凸骨,所述下挡板上开设有与所述限位凸骨相对应的第一缺口,所述下挡板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各所述第一缺口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凸骨,各所述限位凸骨于所述上挡板自上而下插设于所述下挡板的外侧时插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缺口处且抵靠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凸骨上,所述上挡板通过螺钉依次旋拧入所述限位凸骨和所述第一安装凸骨连接于所述下挡板。

具体地,所述限位凸骨包括接触部以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所述接触部竖直向下凸伸形成,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本体,所述接触部插设于所述第一缺口内。

优选地,所述限位凸骨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缺口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接触部呈圆柱状结构,所述第一缺口为半圆形第一缺口。

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凸骨包括安装部以及固定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应,所述固定部由所述安装部竖直向下凸伸形成,所述固定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第二本体,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安装部相抵靠。

进一步地,所述上挡板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卡钩凸骨,所述下挡板上设有与各所述第一卡钩凸骨相对应的开口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的其中一短边缘侧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上底板,所述第二本体的短边缘侧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与所述上底板相对应的下底板,所述上底板上设有多个定位凸起,所述下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对应的第二缺口,所述下底板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各所述第二缺口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凸骨,各所述定位凸起于所述上底板自上而下插设于所述下底板上时插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缺口处且抵靠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凸骨上,所述上底板通过螺钉依次旋拧入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第二安装凸骨连接于所述下底板。

具体地,所述第二安装凸骨包括抵靠部以及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由所述抵靠部竖直向下凸伸形成,所述延伸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抵靠部和所述第二本体,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抵靠部相抵顶。

优选地,所述定位凸起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缺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定位凸起为半圆形定位凸起,所述第二缺口为半圆形第二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底板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卡钩凸骨,所述下挡板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各所述第二卡钩凸骨相对应的卡接块,所述卡接块上设有用于卡接所述第二卡钩凸骨的卡孔。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块的顶部端面高于所述下底板的端面,所述卡接块的底部竖直向下凸伸至所述第二本体上形成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上壳体包括第一本体,在第一本体的两长边缘侧部上设有上挡板,下壳体包括第二壳体,在第二本体的两长边缘侧部上设有下挡板,当上壳体与下壳体上下相扣合时,上挡板插设于下挡板的外侧。在上挡板上设有多个限位凸骨,在下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一缺口,在下档板上设于与第一缺口相应的第一安装凸骨。当上挡板自上而下插设于下挡板的外侧时,各限位凸骨插入于对应的第一缺口处,并且,各限位凸骨抵靠于对应的第一安装凸骨上。再通过螺钉依次穿过限位凸骨和第一安装凸骨。这样,反向旋拧螺钉,即可实现上壳体和下壳体分离。并且,限位凸骨插设于第一缺口处可增加上挡板和下挡板在竖直方向的接触面积,即增加了二者之间受力点,从而避免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仅螺钉连接处受力,进一步提高了螺钉的连接强度,保证了上壳体和下壳体在扣合状态下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扣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4中D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E处的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上壳体、2—下壳体、11—第一本体、12—上挡板、21—第二本体、22—下挡板、13—限位凸骨、221—第一缺口、23—第一安装凸骨、131—接触部、 132—连接部、231—安装部、232—固定部、14—第一卡钩凸骨、222—开口槽、15—上底板、25—下底板、151—定位凸起、251—第二缺口、24—第二安装凸骨、241—抵靠部、242—延伸部、16—第二卡钩凸骨、26—卡接块、261—卡孔、 262—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上壳体1以及下壳体2,上壳体1包括第一本体11,第一本体11的两长边缘侧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上挡板12,下壳体2包括第二本体21,第二本体21的两长边缘侧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下挡板22。两上挡板12的相对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限位凸骨 13,下挡板22上开设有与限位凸骨13相对应的第一缺口221,下挡板22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各第一缺口221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凸骨23,当上挡板12自上而下插设于下挡板22的外侧时,各限位凸骨13插入于对应的第一缺口221处,并且,各限位凸骨13抵靠于对应的第一安装凸骨23上,上挡板12通过螺钉依次旋拧入限位凸骨13和第一安装凸骨23连接于下挡板2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包括上壳体1以及下壳体2。上壳体1 包括第一本体11,在第一本体11的两长边缘侧部上设有上挡板12,下壳体2 包括第二壳体,在第二本体21的两长边缘侧部上设有下挡板22,当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下相扣合时,上挡板12插设于下挡板22的外侧。在上挡板12上设有多个限位凸骨13,在下挡板22上设有多个第一缺口221,在下档板上设于与第一缺口221相应的第一安装凸骨23。当上挡板12自上而下插设于下挡板22 的外侧时,各限位凸骨13插入于对应的第一缺口221处,并且,各限位凸骨13 抵靠于对应的第一安装凸骨23上。再通过螺钉依次穿过限位凸骨13和第一安装凸骨23。这样,反向旋拧螺钉,即可实现上壳体1和下壳体2分离。并且,限位凸骨13插设于第一缺口221处可增加上挡板12和下挡板22在竖直方向的接触面积,即增加了二者之间受力点,从而避免上挡板12和下挡板22之间仅螺钉连接处受力,进一步提高了螺钉的连接强度,保证了上壳体1和下壳体2 在扣合状态下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9,限位凸骨13包括接触部131以及连接部132。连接部132由接触部131竖直向下凸伸形成,这里,规定朝向第一本体11的方向为向下,背离第一本体11的方向为向上。连接部132的两端分别连接接触部 131和第一本体11。接触部131则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扣合时插设于第一缺口221内。连接部132是提高接触部131与上挡板12的连接强度。优选地,连接部132为由接触部131的相对两侧竖直向下凸伸至第一本体11上的第一筋板。

优选地,请参考图1至图9,限位凸骨13的数量为四个,第一缺口221的数量为四个。即每一上挡板12上设有两个限位凸骨13,每一下挡板22上开设有两个第一缺口221。接触部131呈圆柱状结构,第一缺口221为半圆形第一缺口。这样,保证了接触部131插入半圆形第一缺口处更加顺畅。

具体地,请参考图1至图9,第一安装凸骨23包括安装部231以及固定部 232,安装部231与第一缺口221相对应,固定部232由安装部231竖直向下凸伸形成。这里,规定朝向第二本体21的方向为向下,背离第二本体21的方向为向上。固定部232的两端分别连接安装部231和第二本体21。固定部232是提高安装部231与下挡板22的连接强度。接触部131则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 相扣合时插设于第一缺口221内,并且,接触部131与安装部231相抵靠。这样,利用螺钉依次旋拧入接触部131和安装部231以连接上挡板12和下挡板22。优选地,固定部232为由安装部231的相对两侧竖直向下凸伸至第二本体21上的第二筋板。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9,上挡板12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卡钩凸骨14,下挡板22上设有与各第一卡钩凸骨14相对应的开口槽222。当上挡板12竖直插设于下挡板22的外侧时,各第一卡钩凸骨14卡接于开口槽222内。这样,对上挡板12和下挡板22进行初步定位,即限位凸骨13的螺纹孔和第一安装凸骨23的螺纹孔相对齐,便于螺钉旋拧入螺纹孔内。优选地,第一卡钩凸骨14 的数量为两个,开口槽222的数量也为两个。并且,两个第一卡钩凸骨14并排设置,同理地,两个开口槽222也并排设置,这样,两个第一卡钩凸骨14的间距较小,上挡板12和下挡板22之间受力点的间距也较小,即可满足上挡板12 和下挡板22初步定位的要求,又便于上挡板12从下挡板22上分离。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的其中一短边缘侧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上底板15,第二本体21的短边缘侧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与上底板15相对应的下底板25。上底板15和下底板25的上下锁合,使得上壳体1和下壳体2围合形成闭合的容置空间。上底板15上设有多个定位凸起151,下底板25上开设有与定位凸起151相对应的第二缺口251,下底板25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各第二缺口251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凸骨24。各定位凸起151于上底板 15自上而下插设于下底板25上时插入于对应的第二缺口251处且抵靠于对应的第二安装凸骨24上,上底板15通过螺钉依次旋拧入定位凸起151和第二安装凸骨24连接于下底板25。这样,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的短边一侧也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上壳体1和下壳体2连接的强度,而且,定位凸起151插入于第二缺口251处,增加了上底板15和下底板25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定位凸起151和第二安装凸骨24为螺钉提供的连接位点。

具体地,请参考图1至图9,第二安装凸骨24包括抵靠部241以及延伸部 242。延伸部242由抵靠部241竖直向下凸伸形成。延伸部242的两端分别连接抵靠部241和第二本体21,定位凸起151插入于第二缺口251处时与抵靠部241 相抵顶。延伸部242是提高抵靠部241与下底板25的连接强度。优选地,延伸部242为由抵靠部241的相对两侧竖直向下凸伸至第二本体21上的第三筋板。

优选地,请参考图1至图9,定位凸起15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缺口251的数量为两个,定位凸起151为半圆形定位凸起151,第二缺口251为半圆形第二缺口251。这样,保证了定位凸起151插入半圆形第二缺口251处更加顺畅。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9,上底板15上设有多个第二卡钩凸骨16,下挡板22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各第二卡钩凸骨16相对应的卡接块26,卡接块26上设有用于卡接第二卡钩凸骨16的卡孔261。当上底板15和下底板25上下扣合时,各第二卡钩凸骨16卡接入对应的卡孔261内,进而对上底板15和下底板 25进行初步定位,使得定位凸起151的螺纹孔和第二安装凸骨24的螺纹孔对齐,便于旋拧螺钉入螺纹孔内。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9,卡接块26的顶部端面高于下底板25的端面,即定位凸起151插入第二缺口251时,第二卡钩凸骨16卡接于卡接块26的卡孔261内。为了提高卡接块26在下底板25上的连接强度,在卡接块26的底部竖直向下凸伸至第二本体21上形成加强筋2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