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控制的移动式继电保护设备视频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8794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基于网络控制的移动式继电保护设备视频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移动式继电保护设备视频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输变电站和大型用电企业均设置配电室,随着智能化电力设备的切入和普及,例如保护屏、智能电力柜等,企业安排特定的值班人力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保护屏等设备上显示的信息较多,造成工作人员任务量大,如何解决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无人值守与智能监控已成为一个迫切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申请公布号CN105635641A公开一种监控装置,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网络摄像机移动镜头扫描监控区域以拍摄全景图片;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网络摄像机传送的全景图片及所述监控区域的比例信息;显示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全景图片显示在监控装置的显示屏上,并记录所述显示屏 中全景图片显示区域的大小;感测模块,用于感测用户在所述全景图片显示区域上选择的局部区域的位置坐标;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全景图片显示区域的大小及所述比例信息,将所述位置坐标 转换为所述监控区域中对应的坐标;以及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转换得到的对应坐标控制所述网络摄像机的镜头移动到指定位置。该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固定式的监控装置,无法进行针对性的信息监控,适应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网络控制的移动式继电保护设备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设置可移动的行走车,可实现前后,上下走动,摄像头能实现360度旋转监控,对配电室内智能电力设备进行定点、实时监控,实现了无人值守和智能监控的技术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网络控制的移动式继电保护设备视频监控系统,包括行走机构、牵引机构和监控单元,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车和设置在行走车下方的轨道;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伺服电机、牵引绳和定滑轮,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设置双槽轮,所述牵引绳和定滑轮均为两个,两个牵引绳的一端分别与双槽轮的两个槽相连接,两个牵引绳的另一端分别绕过定滑轮与行走车的前后两端相连接;

所述监控单元包括设置在行走车上的视频采集模块、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第一无线发送模块、第二无线接收模块以及设置在远程监控室内的第一无线接收模块、第二中央处理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和第二无线发送模块,所述视频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无线发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无线发送模块与第一无线接收模块之间通过WIFI通信协议相连接,所述第一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中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中央处理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分别与存储模块、显示模块、第二无线发送模块电连接,第二无线发送模块和第二无线接收模块之间通过WIFI通信协议相连接,所述第二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视频采集模块的型号为DS-2DE2402IW-DE。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央处理模块和第二中央处理模块均为Ti-C3200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伺服电机为HSB57正反电机,所述第一中央处理模块控制伺服电机正转和反转。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车上设置电动升降装置,所述视频采集模块固定在电动升降装置的下端,所述第一中央处理模块机控制电动升降装置上升和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升降装置下端设置两个雷达传感控制模块,所述雷达传感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的第三输入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车与轨道之间设置行走架,所述轨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轨道侧端面设置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拖链,所述拖链一端与行走架固定连接,监控单元的数据线均设置在拖链内,所述行走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包括四根支撑杆,相邻两根支撑杆之间均垂直设置多个固定杆和多个定位轴,每个定位轴上均设置多个行走轮,所述行走轮与轨道外表面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通过吊杆悬挂在屋顶上,所述行走车通过行走架滑动连接在轨道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在行走机构上安装牵引机构和监控单元,其中牵引机构采用伺服电机正反转带动两个牵引绳的收放,第一中央处理模块控制伺服电机的正反转实现行走车的前后运动,而且在牵引绳的中间位置安装定滑轮,有利于牵引绳在室内的转向布置,提高牵引过程中的效率。

2.当远程控制室内的工作人员需要监控某一个保护屏或电力柜的工作状态时,通过第二中央处理模块发送指令,经由第二无线发送模块、第二无线接受模块传送至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第一中央控制模块控制伺服电机带动行走车移动至制定位置,设置在行走车上的视频采集模块进行现场视频采集,经由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第一无线发送模块、第一无线接收模块、第二中央处理模块传送至远程监控室内存储模块和显示模块,最终工作人员可以在远程对保护屏或电力柜的信息进行存储和监控。

3.为实现应对同一个保护屏或者电力柜不同高度的信息进行监控,在行走车上安装电动升降装置,电动升降装置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剪式升降平台,当远程控制室内发送指令至第一中央处理模块时,第一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电动升降装置的升降使视频采集模块调整至指定高度,从而实现针对性的视频采集。

4.在电动升降装置设置雷达传感控制模块,雷达传感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中央处理模块的第三输入端电连接,本结构设计中雷达传感控制模块能够满足白天黑夜的物体检测,通过第一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第一伺服电力的启停,防止行走车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现象。

5.行走车与轨道之间设置行走架,轨道为长方体结构,轨道侧端面设置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拖链,所述拖链一端与行走架固定连接,监控单元的数据线均设置在拖链内,行走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包括四根支撑杆,相邻两根支撑杆之间均垂直设置多个固定杆和多个定位轴,每个定位轴上均设置多个行走轮,行走轮与轨道外表面滑动连接,本结构设计不仅将数据线隐藏式设计在轨道的拖链和容纳槽内,有效预防牵引过程中发生卡线的问题,而且行走架的上、下、前、后均安装有滚轮,有效提高牵引过程中行走架和轨道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和顺滑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实现对不同电力设备信息的实时监控,而且可以对同意电力设备不同位置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无人值守,在对重点需要关注设备的监控方面,能够实现所监控设备视频信息的24小时不间断在控,反映迅速,在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安全水平等方面综合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行走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原理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行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行走车,2-轨道,3-吊杆,4-屋顶,5-容纳槽,6-拖链,7-第一支撑杆,8-第二支撑杆,9-第三支撑杆,10-第四支撑杆,11-固定杆,12-定位轴,13-第一行走轮,14-第二行走轮,15-伺服电机,16-牵引绳,17-定滑轮,18-电动升降装置,19-双槽轮,20-视频采集模块,21-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2-第一无线发送模块,23-第二无线接收模块,24-第一无线接收模块,25-第二中央处理模块,26-存储模块,27-显示模块,28-第二无线发送模块,29-雷达传感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行走机构、牵引机构和监控单元,

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车1和设置在行走车1下方的轨道2;行走车1与轨道2之间设置行走架,轨道2为长方体结构通过多个吊杆3悬挂在屋顶4上,轨道2的侧端面开设容纳槽5,容纳槽5内设置拖链6,拖链6的左端与行走架固定连接,行走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第三支撑杆9和第四支撑杆10,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之间、第二支撑杆8和第三支撑杆9之间、第三支撑杆9和第四支撑杆10之间均垂直设置两个固定杆11和两个定位轴12,每个定位轴12上均安装两个第一行走轮13,第一行走轮13与轨道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杆7靠近第四支撑杆10的一侧、第四支撑杆10靠近第一支撑杆7的一侧均设置两个第二行走轮14,第一支撑杆7的第二行走轮14与第四支撑杆10的第二行走轮14之间预留容纳吊杆3的缝隙,本结构设计在使用时,吊杆3在牵引过程中不会与行走架相碰撞,从而使吊杆3可以固定在轨道的不同位置,从而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固性能;

牵引机构包括伺服电机15、牵引绳16、定滑轮17和电动升降装置18,伺服电机15的输出轴设置双槽轮19,牵引绳16和定滑轮17均为两个,两个牵引绳16的一端分别与双槽轮19的槽相连接,两个牵引绳16的另一端分别绕过一个定滑轮17与行走架的前后两端相连接;电动升降装置18采用剪式升降平台;

监控单元包括视频采集模块20、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1、第一无线发送模块22、第二无线接收模块23以及设置在远程监控室内的第一无线接收模块24、第二中央处理模块25、存储模块26、显示模块27和第二无线发送模块28,视频采集模块20固定在电动升降装置18的下端,视频采集模块20的输出端与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1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1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无线发送模块22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1的第二输出端与伺服电机15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1的第三输出端与电动升降装置18输入端电连接,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1控制分别控制伺服电机15正反转和电动升降装置18的升降,第一无线发送模块22与第一无线接收模块24之间通过WIFI通信协议相连接,第一无线接收模块24的输出端与第二中央处理模块25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中央处理模块25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分别与存储模块26、显示模块27、第二无线发送模块28电连接,第二无线发送模块28和第二无线接收模块23之间通过WIFI通信协议相连接,第二无线接收模块的23输出端与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1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监控单元的数据线均位于拖链6内,其中视频采集模块的型号为DS-2DE2402IW-DE,第一中央处理模块为Ti-C3200模块,伺服电机型号为HSB57正反电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图4所示,电动升降装置18前端和后端均安装雷达传感控制模块29,雷达传感控制模块29的输出端与第一中央处理模块21的第三输入端电连接。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