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适配器输出稳压集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7028发布日期:2018-06-20 00:34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输出稳压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电源适配器(Power adapter)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一般由外壳、变压器、电感、电容、控制芯片 IC1、PCB板等元器件组成,它的工作原理由交流输入转换为直流输出;按连接方式可分为插墙式和桌面式。广泛配套于安防摄像头,机顶盒,路由器,灯条,按摩仪等设备中。

在实际使用中,多数的电源适配器都不有稳压电路,虽然能够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供终端设备使用,但无法保证稳定的电压输出,无法保护终端设备的安全,容易导致终端设备过压或欠压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源适配器输出稳压集成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源适配器输出稳压集成电路,包括芯片IC1,所述芯片IC1 的引脚1接地,芯片IC1的引脚2连接有滑动变阻器RP的滑动端子,滑动电阻RP的一个固定端子连接有电容C4的正极与输出端V1的正极,电容C4的负极连接有输出端V1的负极,输出端V1的负极接地,滑动电阻RP的另一个固定端子接地,芯片IC1的引脚7与芯片IC1 的引脚6相连接,并连接有电阻R6的一端和电容C3的正极,电容 C3的负极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与输出端V1的正极连接;

所述芯片IC1的引脚4与芯片IC1的引脚8相连接,并连接有输出端V1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电感L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与芯片IC1的引脚5相连接,且芯片IC1的引脚5接地,电感L的另一端连接有二极管D2的负极和三极管V1的发射极,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有电容C2的正极、电阻R1的一端、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容C1的正极和输入端V0的正极,三极管V1 的基极与三极管V2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有电阻 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有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三极管V3 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4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4的另一端与芯片IC1的引脚3相连接,三极管V3的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有电阻R2和电容C2的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 R1的,且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负极连接有输出端V0的负极并接地。

优选的,所述输入端V0连接有30伏电源,输出端V1的输出电压为12伏。

优选的,所述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的阻值依次为4.7KΩ、150KΩ、470KΩ、4.7KΩ、0.56KΩ、 2.2KΩ,滑动电阻RP的阻值范围为0Ω至4.7KΩ。

优选的,所述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电容C4的容值依次为1000μF、0.01μF、0.01μF、1000pF。

优选的,所述三极管V1、三极管V2和三极管V3的型号依次为 3DD15、9012和9013。

优选的,所述芯片IC1的型号为KA555,所述芯片IC1的引脚2、引脚3和引脚6依次为输入端、输出端和复位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芯片IC1担任电平开关,在芯片IC1的引脚 5接二极管D2获得+6V基准电压,芯片IC1的引脚2从滑动电阻RP 的中点获得采样电压,当芯片IC1的引脚2电压小于+3V时,其芯片 IC1的引脚3则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V3饱和导通,从而使三极管 V1、三极管V2组成的开关管饱和导通,向负载供电并在电感L和电容C4中储能,同时,电源经电阻R6向电容C3充电,提高芯片IC1 的第6、7脚的电位,约24US内达到+9V,这时,若芯片IC1的引脚 2达到+3V以上,芯片IC1的引脚3则输出低电平,三极管V3和三极管V1、三极管V2截止,负载靠电感L和电容C4维持供电,若芯片 IC1的引脚2仍低于+3V,则芯片IC1的引脚3仍为高电平,三极管V3 和三极管V1、三极管V2的持续饱和导通,直至输出电压达到稳定值,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保护终端设备的安全,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电源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源适配器输出稳压集成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电源适配器输出稳压集成电路,包括芯片IC1,所述芯片IC1的引脚1接地,芯片IC1的引脚2连接有滑动变阻器 RP的滑动端子,滑动电阻RP的一个固定端子连接有电容C4的正极与输出端V1的正极,电容C4的负极连接有输出端V1的负极,输出端V1的负极接地,滑动电阻RP的另一个固定端子接地,芯片IC1的引脚7与芯片IC1的引脚6相连接,并连接有电阻R6的一端和电容 C3的正极,电容C3的负极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与输出端V1的正极连接;

芯片IC1的引脚4与芯片IC1的引脚8相连接,并连接有输出端 V1的正极、电阻R5的一端、电感L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与芯片IC1的引脚5相连接,且芯片IC1的引脚5接地,电感L的另一端连接有二极管D2的负极和三极管V1的发射极,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有电容C2的正极、电阻R1的一端、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容C1的正极和输入端V0的正极,三极管V1的基极与三极管V2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3 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有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三极管V3的基极连接有电阻R4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4的另一端与芯片IC1的引脚3相连接,三极管V3的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有电阻R2和电容C2的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1 的,且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负极连接有输出端V0的负极并接地,通过芯片IC1担任电平开关,在芯片IC1的引脚5接二极管D2获得+6V基准电压,芯片IC1的引脚2从滑动电阻RP的中点获得采样电压,当芯片IC1的引脚2电压小于+3V时,其芯片IC1的引脚3则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V3饱和导通,从而使三极管V1、三极管V2组成的开关管饱和导通,向负载供电并在电感L和电容C4中储能,同时,电源经电阻R6向电容C3充电,提高芯片IC1的第6、7 脚的电位,约24US内达到+9V,这时,若芯片IC1的引脚2达到+3V 以上,芯片IC1的引脚3则输出低电平,三极管V3和三极管V1、三极管V2截止,负载靠电感L和电容C4维持供电,若芯片IC1的引脚 2仍低于+3V,则芯片IC1的引脚3仍为高电平,三极管V3和三极管 V1、三极管V2的持续饱和导通,直至输出电压达到稳定值,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保护终端设备的安全,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电源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输入端V0连接有30伏电源,输出端V1的输出电压为12伏,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 R6的阻值依次为4.7KΩ、150KΩ、470KΩ、4.7KΩ、0.56KΩ、2.2K Ω,滑动电阻RP的阻值范围为0Ω至4.7KΩ,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电容C4的容值依次为1000μF、0.01μF、0.01μF、1000pF,三极管V1、三极管V2和三极管V3的型号依次为3DD15、9012和9013,芯片IC1的型号为KA555,芯片IC1的引脚2、引脚3和引脚6依次为输入端、输出端和复位端,通过芯片IC1担任电平开关,在芯片IC1 的引脚5接二极管D2获得+6V基准电压,芯片IC1的引脚2从滑动电阻RP的中点获得采样电压,当芯片IC1的引脚2电压小于+3V时,其芯片IC1的引脚3则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V3饱和导通,从而使三极管V1、三极管V2组成的开关管饱和导通,向负载供电并在电感 L和电容C4中储能,同时,电源经电阻R6向电容C3充电,提高芯片IC1的第6、7脚的电位,约24US内达到+9V,这时,若芯片IC1 的引脚2达到+3V以上,芯片IC1的引脚3则输出低电平,三极管V3 和三极管V1、三极管V2截止,负载靠电感L和电容C4维持供电,若芯片IC1的引脚2仍低于+3V,则芯片IC1的引脚3仍为高电平,三极管V3和三极管V1、三极管V2的持续饱和导通,直至输出电压达到稳定值,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保护终端设备的安全,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电源的效率。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中,只需将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直流电接入输入端V0,输入端V0接入直流电后,由芯片IC1担任电平开关,在芯片IC1的引脚5接二极管D2获得+6V基准电压,芯片 IC1的引脚2从滑动电阻RP的中点获得采样电压,当芯片IC1的引脚2电压小于+3V时,其芯片IC1的引脚3则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 V3饱和导通,从而使三极管V1、三极管V2组成的开关管饱和导通,向负载供电并在电感L和电容C4中储能,同时,电源经电阻R6向电容C3充电,提高芯片IC1的第6、7脚的电位,约24US内达到+9V,这时,若芯片IC1的引脚2达到+3V以上,芯片IC1的引脚3则输出低电平,三极管V3和三极管V1、三极管V2截止,负载靠电感L和电容C4维持供电,若芯片IC1的引脚2仍低于+3V,则芯片IC1的引脚3仍为高电平,三极管V3和三极管V1、三极管V2的持续饱和导通,直至输出电压达到稳定值,保证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电源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