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的固定结构以及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3214发布日期:2019-06-15 01:0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罩的固定结构以及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罩的固定结构以及利用齿轮罩覆盖齿轮传递机构的马达。



背景技术:

在将马达本体的马达轴的旋转经由齿轮传递机构传递至旋转轴的马达(齿轮马达)中,采用在马达本体的输出侧的端部设置框架,在框架的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之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旋转轴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48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马达中,因为有在齿轮传递机构附着异物等问题,所以优选利用齿轮罩覆盖齿轮传递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在框架中利用连接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的第三板部和第一板部通过钩等卡合机构固定齿轮罩,但是如果卡合机构的间隙较大,则在旋转轴旋转时晃动并产生噪音。但是,如果减小卡合机构的间隙,则在需要利用较大的力使钩等卡合机构变形等固定罩时的作业性下降。该问题不仅在将齿轮罩固定于框架时会发生,在将罩固定于支承部件时也同样会发生。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罩相对于支承部件的晃动并且能够容易地固定的罩的固定结构以及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罩的相对于支承部件的固定结构,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第一支承部,其在第一方向的一侧支承所述罩;以及第二支承部,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支承所述罩,所述罩以及所述支承部件中的一方具备作用力产生部,所述作用力产生部在将所述罩向所述第一支承部按压时产生将所述罩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施力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承部具备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罩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罩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在本发明中,支承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的一侧支承罩的第一支承部和在第二方向的一侧支承罩的第二支承部,如果朝向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部按压罩,则作用力产生部将罩朝向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以及第二方向的一侧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施力。其结果是,罩具有弹性地与第二支承部抵接,并且设置于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抵接部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弹性地与罩抵接。因此,利用朝向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部按压罩这样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将罩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并且,由于罩具有弹性地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所以不易产生晃动。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实施方式:所述作用力产生部是在将所述罩向所述第一支承部按压时将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双方倾斜的斜面作为所述罩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接触面挠曲而产生所述作用力的挠性板部。如果是该实施方式,则能够通过挠性板部构成产生规定方向的作用力的作用力产生部。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实施方式:所述挠性板部以将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罩,在所述挠性板部中,所述斜面以朝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的方式形成,所述挠性板部在将所述罩向所述第一支承部按压时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挠曲而产生所述作用力。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设置于罩自身的挠性板部构成作用力产生部,所以不必为了构成作用力产生部而追加其它部件。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实施方式:所述斜面形成于从所述挠性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突出的凸部,在所述第一支承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开口并在将所述罩向所述第一支承部按压时供所述所述凸部嵌合的开口部,并且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开口缘与所述斜面抵接。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避免在第一支承部与罩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抵接部由以供形成于所述罩的凸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孔的内周面以及以与形成于所述罩的孔嵌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凸部的外周面构成。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构成第二抵接部。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实施方式:在所述罩具有钩,所述钩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突出并具有弹性地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卡合。根据该结构,即使对罩施加较大的力也能够抑制罩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偏离,并且,罩被所述作用力产生部、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二抵接部固定,所以即使钩与第二支承部之间的间隙较大,也不易产生晃动。因此,钩的卡合无需较大的力,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组装作业。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实施方式: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以及所述罩中的任意一方的凸部和形成于另一方并供凸部嵌合的凹部构成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用于进行所述罩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双方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定位。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将罩在第三方向上可靠地定位。

本发明所涉及的罩的固定结构例如能够应用于马达。在这种情况下,马达具有:马达本体,所述马达本体的马达轴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框架,其具有固定于所述马达本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第一板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板部相向的第二板部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的第三板部;旋转轴,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齿轮传递机构,其将所述马达本体的马达轴的旋转传递至所述旋转轴的齿轮部;以及齿轮罩,其以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覆盖所述齿轮传递机构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框架,所述框架是所述支承部件,所述齿轮罩是所述罩,所述第三板部是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一板部是所述第二支承部。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不易在框架与齿轮罩之间产生晃动,所以即使在由于马达的旋转而产生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支承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的一侧支承罩的第一支承部和在第二方向的一侧支承罩的第二支承部,如果朝向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部按压罩,则作用力产生部将罩朝向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以及第二方向的一侧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施力。其结果是,罩具有弹性地与第二支承部抵接,并且设置于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抵接部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弹性地与罩抵接。因此,利用朝向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部按压罩这样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将罩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并且,由于罩具有弹性地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所以不易产生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旋转轴侧观察时的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的说明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状态拆掉了齿轮罩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框架的第一板部的一侧观察到的在图1所示的马达中在框架固定了齿轮罩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所示的状态拆掉了齿轮罩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穿过齿轮罩的挠性板部的位置剖切了齿轮罩等的样子的xz剖视图。

图6是从图5所示的状态拆掉了齿轮罩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穿过齿轮罩的凸部的位置剖切了齿轮罩等的样子的yz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罩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将罩固定于支承部件的固定结构,以将齿轮罩7(罩)固定于马达1的框架3(支承部件)的情况为中心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说明的马达1中,马达本体10的马达轴50的旋转中心轴线与旋转轴8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均能够看作是马达轴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8的旋转中心轴线作为马达轴线l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轴线l延伸的方向(马达轴线l方向)中的马达轴50从马达本体10突出的一侧作为输出侧l1,与马达轴50从马达本体10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另一侧)作为输出相反侧l2进行说明。

并且,将与马达轴线l正交的方向中的与框架3的第三板部33正交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x,将马达轴线l延伸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z,将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z正交的方向作为第三方向y。并且,将第一方向x中的框架3的第三板部33所在的一侧作为一侧x1,将第一板部31以及第二板部32从第三板部33突出的一侧作为另一侧x2。并且,将第二方向z中的输出相反侧l2作为一侧z1,将输出侧l1作为另一侧z2。并且,对第三方向y的一侧标记y1,对另一侧标记y2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从旋转轴8侧观察时的应用了本发明的马达1的说明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状态拆掉了齿轮罩7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马达1具有马达本体10和固定于马达本体10的马达轴线l方向的一侧(输出侧l1)的端部11的框架3。框架3具有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于马达本体10的输出侧l1的端部11的第一板部31、在输出侧l1与第一板部31相向的第二板部32以及在第一方向x的一侧x1连接第一板部31与第二板部32的第三板部33。因此,第一板部31以及第二板部32是从第三板部33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弯折的结构。在马达本体10的侧面设置有供电部2。在第一板部31形成有孔30,马达本体10的马达轴50经由孔30比第一板部31向输出侧l1突出。在马达轴50的比第一板部31向输出侧l1突出的部分固定有马达小齿轮55。

在第一板部31与第二板部32之间设置有齿轮传递机构9,马达小齿轮55的旋转(马达轴50的旋转)经由齿轮传递机构9传递至旋转轴8。在第一板部31与第二板部32之间配置有在输出侧l1覆盖齿轮传递机构9的齿轮罩7,齿轮罩7固定于框架3。

在第一板部31与第二板部32之间设置有固定轴35,固定轴35将旋转轴8支承为能够绕马达轴线l旋转。固定轴35的输出相反侧l2的轴端部(省略图示)保持于形成在第一板部31的固定轴支承孔310中(参照图3以及图4)。固定轴35的输出侧l1的轴端部352在嵌入形成在第二板部32的贯通孔37中的状态下固定于第二板部32。该固定能够采用焊接、铆接、粘接等方法。

(旋转轴8以及齿轮传递机构9的结构)

旋转轴8是形成有供固定轴35贯通的轴孔81的轴状部件,在外周部分中从输出相反侧l2朝向输出侧l1依次形成有齿轮部85以及螺旋槽83。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8通过螺旋槽83构成为丝杠、蜗杆。旋转轴8为树脂制品,齿轮部85以及螺旋槽83一体地形成。

旋转轴8的齿轮部85与马达小齿轮55啮合而构成齿轮传递机构9。在此,齿轮部85的外径比马达小齿轮55的外径大。因此,马达轴50的旋转经由齿轮传递机构9(马达小齿轮55以及齿轮部85)减速传递至旋转轴8。

(齿轮罩7的结构)

图3是说明从框架3的第一板部31侧观察到的在图1所示的马达1中在框架3固定了齿轮罩7的样子的立体图。图4是从图3所示的状态拆掉了齿轮罩7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齿轮罩7具有在输出侧l1覆盖齿轮传递机构9的端板部71和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以及第三方向y的两侧包围齿轮传递机构9周围的第一侧板部72。在端板部71形成有贯通孔710,该贯通孔710使旋转轴8的设置有螺旋槽83的部分向第一板部31侧(输出侧l1)突出。

齿轮罩7还具有从第一方向x的一侧x1覆盖齿轮传递机构9的第二侧板部73和从第一侧板部72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中的位于与第三板部33相反的位置的部分向第三方向y的两侧突出的两个凸缘部74。框架3的第三板部33与齿轮罩7的第二侧板部73抵接从而在第一方向x的一侧x1支承齿轮罩7。框架3的第一板部31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面318与齿轮罩7的包括凸缘部74的第一侧板部72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抵接从而在第二方向z的一侧z1支承齿轮罩7。

(齿轮罩7以及框架3的详细结构)

图5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穿过齿轮罩7的挠性板部735的位置剖切了齿轮罩7等的样子的xz剖视图。图6是从图5所示的状态拆掉了齿轮罩7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说明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穿过齿轮罩7的凸部741的位置剖切了齿轮罩7等的样子的yz剖视图。

如图3、图4、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在框架3的第三板部33的第三方向y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在z方向上分离的两处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突出的凸部331。与此相对,在齿轮罩7的第二侧板部73的第三方向y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在与两个凸部331重叠的位置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槽状的凹部731,两个凸部331嵌入凹部731中。

在齿轮罩7的第二侧板部73的相对于凹部731的第三方向y的两侧形成有挠性板部735,该挠性板部735保留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并且三方被槽732切掉,挠性板部735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为自由端。因此,挠性板部735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能够沿第一方向x弹性变形。

在挠性板部735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x1的面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附近形成有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x1突出的凸部736。凸部736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是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一侧x1以及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双方倾斜的斜面737。另外,凸部736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也是斜面738。与此相对,在框架3的第三板部33的与两个凸部736分别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四方形的开口部336,凸部736分别嵌入两个开口部336中。两个开口部336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的开口缘整体是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以及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双方倾斜的斜面337。

在齿轮罩7的两个凸缘部74分别形成有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圆棒状的凸部741。与此相对,在框架3的第一板部31的与两个凸部741分别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圆形的孔311,凸部741分别嵌入两个孔311中。

形成有钩721,该钩721从齿轮罩7的第一侧板部72中的在第三方向y上相向的部分的各自的外表面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倾斜地突出后,进一步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延伸。在这两个钩721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形成有与第一板部31的第二方向z的一侧z1的面319重叠的爪722,爪722与第一板部31卡合。

(马达1的制造方法)

在图1以及图2中,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时,将框架3固定于马达本体10之后,将马达小齿轮55安装于马达轴50。接下来,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朝向框架3的第一板部31与第二板部32之间插入旋转轴8。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旋转轴8穿过齿轮罩7的贯通孔710,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朝向第一板部31与第二板部32之间一起插入旋转轴8以及齿轮罩7,从而将齿轮罩7固定于框架3。

接下来,从第二板部32的贯通孔37将固定轴35插入到旋转轴8的轴孔81后,固定固定轴35。其结果是,旋转轴8被固定轴35支承为能够旋转。此时,旋转轴8的齿轮部85与马达小齿轮55啮合。

(齿轮罩7向框架3的固定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齿轮罩7固定于框架3。因此,在将齿轮罩7作为本发明中的“罩”时,框架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支承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齿轮罩7固定于框架3时,将齿轮罩7向第三板部33按压,并且将齿轮罩7向第一板部31按压。其结果是,如图1、图3、图5以及图7所示,齿轮罩7的挠性板部735的凸部736嵌入第三板部33的开口部336的内侧,第三板部33的凸部331嵌入齿轮罩7的凹部731中,齿轮罩7的凸部741嵌入孔311中,齿轮罩7的钩721与第一板部31卡合。

此时,如以下说明,框架3的第三板部33作为本发明中的“第一支承部”发挥作用,第一板部31作为本发明中的“第二支承部”发挥作用。并且,齿轮罩7的挠性板部735以及第三板部33的开口部336作为产生将齿轮罩7朝向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以及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双方倾斜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的本发明中的“作用力产生部”发挥作用。并且,第一板部31的朝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面318作为从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与齿轮罩7抵接的本发明中的“第一抵接部”发挥作用,形成于第一板部31的孔311的内周面312中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的部分作为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与齿轮罩7抵接的本发明中的“第二抵接部”发挥作用。

更具体地说,在图1、图3、图5以及图7所示的状态下,形成于齿轮罩7的挠性板部735的凸部736的斜面737成为齿轮罩7与第三板部33的接触面,被按压到第三板部33的开口部336的开口缘的斜面337,挠性板部735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挠曲。因此,通过挠性板部735挠曲时的反作用力,如图5中箭头f所示,齿轮罩7从第三板部33受到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以及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的作用力。其结果是,第一板部31的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的面318作为第一抵接部从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与齿轮罩7具有弹性地抵接,形成于第一板部31的孔311的内周面312中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的部分作为第二抵接部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与齿轮罩7的凸部741具有弹性地抵接。

在该状态下,由于齿轮罩7固定于框架3,所以齿轮罩7的钩721与第一板部31卡合,但是钩721发挥在向齿轮罩7施加较大的力时防止齿轮罩7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偏离的作用,与将齿轮罩7固定于框架3没有直接关系。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为了将齿轮罩7(罩)固定于框架3(支承部件),框架3具有在第一方向x的一侧x1支承齿轮罩7的第三板部33(第一支承部)和在第二方向z的一侧z1支承齿轮罩7的第一板部31(第二支承部)。并且,齿轮罩7具备挠性板部735(作用力产生部),该挠性板部735(作用力产生部)在将齿轮罩7向第三板部33按压时产生将齿轮罩7朝向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以及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施力。与此相对,第一板部31具有从第二方向z的一侧z1与齿轮罩7具有弹性地抵接的面318(第一抵接部)和具备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与齿轮罩7的凸部741具有弹性地抵接的内周面312(第二抵接部)的孔311。因此,能够通过将齿轮罩7朝向框架3的第三板部33按压这样简单的操作将齿轮罩7固定于第三板部33以及第一板部31。并且,由于齿轮罩7具有弹性地固定于第三板部33以及第一板部31,所以不易产生晃动。

并且,在挠性板部735中,斜面737以朝向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一侧x1以及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x2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通过设置于齿轮罩7自身的挠性板部735构成作用力产生部,所以不必为了构成作用力产生部而追加其它部件。

并且,斜面737形成于从挠性板部735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x1突出的凸部736,并与第三板部33的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开口的开口部336的开口缘(斜面737)抵接。因此,在将齿轮罩7向第三板部33按压时,能够可靠地产生将齿轮罩7朝向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以及第二方向z的一侧z1双方倾斜的倾斜方向施力的作用力,并且能够避免在第三板部33与齿轮罩7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

并且,由于第二抵接部是以供形成于齿轮罩7的凸部741嵌入的方式形成于第一板部31的孔311的内周面312,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构成第二抵接部。

并且,由于在齿轮罩7形成有与第一板部31具有弹性地卡合的钩721,所以即使对齿轮罩7施加较大的力,也能够抑制齿轮罩7向第二方向z的另一侧z2偏离,并且,由于齿轮罩7通过挠性板部735、第一板部31(第一抵接部)以及孔311固定,所以即使钩721与第一板部31之间的间隙c(参照图7)较大,也不易产生晃动。因此,钩721的卡合无需较大的力,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组装作业。

并且,由于通过形成于第三板部33的凸部331和形成于齿轮罩7的凹部731构成用于进行齿轮罩7在第三方向y上的定位的卡合部,所以能够可靠地将齿轮罩7在第三方向y上定位。并且,形成于第三板部33的两个凸部331嵌入到形成于齿轮罩7的槽状的凹部731中,所以能够抑制齿轮罩7倾斜。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挠性板部735(作用力产生部)形成于齿轮罩7侧,但是挠性板部735也可以形成于框架3的第三板部33侧。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由贯通孔构成的孔311的内周面构成第二抵接部,但是也可以采用孔311是有底的凹部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部741形成于齿轮罩7侧,但是也可以凸部741形成于框架3的第一板部31侧,在齿轮罩7侧形成有贯通孔或者有底的孔31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凸部741的外周面构成第二抵接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部331形成于框架3的第一板部31侧,但是也可以凸部331形成于齿轮罩7侧,凹部731形成于框架3的第一板部31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齿轮罩7固定于框架3的结构为中心进行了说明,在将罩固定于其它支承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1…马达,3…框架(支承部件),7…齿轮罩(罩),8…旋转轴,9…齿轮传递机构,10…马达本体,311…孔,31…第一板部(第二支承部),32…第二板部,33…第三板部(第一支承部),35…固定轴,50…马达轴,55…马达小齿轮,71…端板部,72…第一侧板部,73…第二侧板部,74…凸缘部,311…孔,312…内周面(第二抵接部),318…面(第一抵接部),331、736、741…凸部,336…开口部,337、737…斜面,721…钩,722…爪,731…凹部,735…挠性板部(作用力产生部),c…间隙,l…马达轴线,l1…输出侧,l2…输出相反侧,x…第一方向,y…第三方向,z…第二方向,x1…第一方向的一侧,x2…第一方向的另一侧,z1…第二方向的一侧,z2……第二方向的另一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