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布线系统及组装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5385发布日期:2019-03-08 22:5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布线系统及组装方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室内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布线系统及组装方式。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数住宅在修建电气走线系统安装过程中,室内强弱电线线路、开关、插座、强弱电箱、电视线路等均单独铺设,线路比较分散,且通常全部在毛坯房上按照施工图进行敷设,业主在入住后几乎都要进行二次装修,导致重新敷设相当麻烦。因此现有的电气走线空间系统有如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缺陷:1、模块化程度较低,安装不便,不仅施工价格高昂,而且施工周期长,非常浪费时间;2、业主二次装修过程中,大部分线路重新敷设,拆装费时费力,这势必造成巨大的浪费;3、住宅用户改装电气系统时,不但不能保证电气线路敷设的安全可靠,同时对土建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模块化设计,实现工厂化组装,提高安装便捷性的室内布线系统及组装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室内布线系统,包括安装在墙体上的强电箱和弱电箱,

所述强电箱上连接有强电箱进线管,在所述弱电箱上连接有弱电箱进线管,所述强电箱进线管和所述弱电箱进线管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墙体上;

在所述墙体上还设置有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所述第一线槽与所述强电箱的出线孔连接,所述第二线槽与所述弱电箱的出线孔连接;

在所述墙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布线管和第二布线管,在所述第一线槽与所述第一布线管之间连接有过渡底盒,在所述第二线槽与所述第二布线管之间也连接有所述过渡底盒。

进一步地,在所述墙体上设置有多个穿墙管;

每个所述穿墙管包括外层套管和内层线管,在所述外层套管与所述内层线管之间填充有封堵层;

所述强电箱进线管、所述弱电箱进线管、所述第一布线管和所述第二布线管分别对应穿过相应的所述内层线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槽通过线槽连接杯梳与所述强电箱的出线孔连接;所述第二线槽通过线槽连接杯梳与所述弱电箱的出线孔连接;

所述线槽连接杯梳包括线槽连接端和出线孔连接端;

所述线槽连接端上包括有连接槽。

进一步地,在每条所述第一布线管和每条所述第二布线管上都设置有卡扣;

所述卡扣包括卡扣主体,在所述卡扣主体的下方设置有卡扣卡槽;

所述第一布线管和所述第二布线管分别卡合在所述卡扣卡槽内;

在所述卡扣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卡扣自攻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主体的一侧设置有侧部卡槽,在所述卡扣主体的另一侧设置有能够卡合在所述侧部卡槽内的侧部凸起;

任意两条所述第一布线管上相邻的两个卡扣卡接在一起,任意两条所述第二布线管上相邻的两个卡扣卡接在一起;

相邻的两个卡扣中一个卡扣上的侧部凸起卡合在另一个所述卡扣上的侧部凹槽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隔墙连接结构;

所述隔墙连接结构包括隔墙板组件和位于隔墙板组件上方的顶部墙板;

所述隔墙板组件包括背侧隔板和位于所述背侧隔板前方的前侧隔板;

在所述背侧隔板与所述前侧隔板之间形成有隔板安装空间;

在所述前侧隔板上连接有吊顶,在所述吊顶与所述顶部墙板之间形成有顶部安装空间;

在所述背侧隔板上安装有接线底盒,所述接线底盒包括底盒主体和扣合在所述底盒主体上的底盒盖板;

所述底盒盖板安装在所述前侧隔板上,所述底盒主体位于所述隔板安装空间内,所述底盒盖板位于所述顶部安装空间内;

在所述顶部墙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布线管,所述所述第一布线管通过柔性弯管与所述底盒盖板连接;

所述柔性弯管位于所述顶部安装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背侧隔板上设置有玻璃棉层,在所述玻璃棉层与所述背侧隔板之间设置有隔音毡层。

进一步地,所述隔墙组件的顶端与所述顶部墙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连接体;

在所述密封连接体上设置有l型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件平板和与所述连接件平板连接的连接件竖板;

所述连接件平板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顶部墙板连接;

所述连接件竖板通过第二紧固件与所述背侧隔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盒主体包括底盒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盒底板的四周的底盒侧板,在所述底盒侧板上设置有侧板通孔;

在所述背侧隔板上还设置有第三布线管,所述第三布线管通过连接管头与所述侧板通孔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布线管上还设置有卡箍,所述卡箍紧固在所述前侧隔板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对前述任一项所述室内布线系统进行组装的组装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s001:安装强电箱和弱电箱,并通过强电箱进线管与外界电源连接,通过弱电箱进线管与外界信号源连接;

s002:在强电箱的出线孔上连接第一线槽,在弱电箱的出线孔上连接第二线槽;

s003:在墙体上布置第一布线管和第二布线管,并通过至少一个过渡底盒将第一布线管与第一线槽连接,通过至少一个过渡底盒将第二布线管与第二线槽连接;

s004:将第一布线管和第二布线管分别连接至预设位置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室内布线系统及组装方式,无需开槽即可实现布线,可以进行模块化设计和组装,提高了安装便捷性,缩短了布线周期,并避免了现场施工脏乱差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提供的室内布线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室内布线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强电箱、弱电箱安装在墙体上的放大图;

图4为强电箱上连接有强电进线管和第一线槽的示意图;

图5为弱电箱上连接有弱电进线管和第二线槽的示意图;

图6为第一线槽、第一布线管、第二线槽、第二布线管和过渡底盒之间连接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穿墙管的示意图;

图8为线槽连接杯梳的立体图;

图9为线槽连接杯梳的侧视图;

图10为卡扣扣紧在第一布线管上的示意图;

图11为两个卡扣连接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12为隔墙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底盒主体的示意图;

图14为直插接头的示意图;

图15为连接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5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内布线系统,包括安装在墙体1上的强电箱2和弱电箱3。

强电箱2上连接有强电箱进线管21,在弱电箱3上连接有弱电箱进线管31,强电箱进线管21和弱电箱进线管31分别固定安装在墙体1上。

在墙体1上还设置有第一线槽22和第二线槽32,第一线槽22与强电箱2的出线孔连接,第二线槽32与弱电箱3的出线孔连接。

在墙体1上还设置有第一布线管23和第二布线管33,在第一线槽22与第一布线管23之间连接有过渡底盒5,在第二线槽32与第二布线管33之间也连接有过渡底盒5。

墙体1可以为混凝土墙体,强电箱2就是配电箱,配电箱里面的电压一般为380/220v,用于电能配送,下面可带照明灯、风机、水泵等各种电气设备。民宅入户的开关箱就是配电箱的一种。弱电箱3是指用于通信、智能控制等用途的箱式设备。弱电箱3里面的电压不超过36v安全电压。一般用于现代家居装修中,如网线,电话线,电脑的显示器,usb线,电视的vga,天线等都可以放置弱电箱3中。

强电箱2包括有进线孔和出线孔,用于线束转接。在强电箱2的进线孔上连接有强电箱进线管21,强电箱进线管21通过直插接头与强电箱2的进线孔插接。第一线槽22通过连接杯梳插接在强电箱2的出线孔上。

强电箱进线管21用于将墙体1外侧的强电线束接入强电箱2内,然后将转接线束穿过第一线槽22,将强电转接出。

在第一线槽22与第一布线管23之间连接有过渡底盒5。第一布线管23用于布置线束,从而可以将强电箱2转接来的强电转接至所需位置,例如用电区域10处。

弱电箱3包括有进线孔和出线孔,用于线束转接。在弱电箱3的进线孔上连接有弱电箱进线管31,弱电箱进线管31通过直插接头与弱电箱3的进线孔插接。第二线槽32通过连接杯梳插接在弱电箱3的出线孔上。

弱电箱进线管31用于将墙体1外侧的弱电线束接入弱电箱3内,然后将转接线束穿过第二线槽32,将弱电转接出。

在第二线槽32与第二布线管33之间连接有一个过渡底盒5。第二布线管33用于布置线束,从而可以将弱电箱3转接来的弱电转接至所需位置,例如用电区域10处。

由此,本发明提供的室内布线系统,无需开槽即可实现布线,可以进行模块化设计和组装,提高了安装便捷性,缩短了布线周期,并避免了现场施工脏乱差的情形。

第一线槽22通过第一弯管23与过渡底盒5连接,第一弯管24为柔性波纹管。第一弯管24的一端通过第一槽管连接件241与第一线槽22连接,其另一端通过第一直插接头242与过渡底盒5上的通孔连接。

第二线槽32通过第二弯管33与过渡底盒5连接,第二弯管34为柔性波纹管。第二弯管34的一端通过第二槽管连接件341与第二线槽32连接,其另一端通过第二直插接头342与过渡底盒5上的通孔连接。

较佳地,如图6所示,在墙体1上设置有多个穿墙管6。

每个穿墙管6包括外层套管61和内层线管62,在外层套管61与内层线管62之间填充有封堵层63。

强电箱进线管21、弱电箱进线管31、第一布线管22和第二布线管32分别对应穿过相应的内层线管62。

封堵层63可以防火封堵材料层,起到防火和填充作用。封堵层63填充满外层套管61与内层线管62之间的间隙。

外层套管61紧固在墙体的通孔中。布线时,线束穿过内层穿管62,实现与电箱连接。

通过布线管6可以对线束进行保护,避免磨损。

强电箱进线管21、弱电箱进线管31、第一布线管22和第二布线管32分别需要穿过墙体1上的通孔,在每个墙体的通孔中都布置一个穿墙管6,并使得强电箱进线管21、弱电箱进线管31、第一布线管22和第二布线管32分别对应穿过相应的内层线管62,从而可以对各种线束进行保护。

外层套管61为金属套管,内层线管62为塑料管。金属套管可以为钢管,直径为32mm,塑料管可以为pvc管,直径为20mm。

较佳地,如图3-4和图8-9所示,第一线槽22通过线槽连接杯梳4与强电箱2的出线孔连接;第二线槽32通过线槽连接杯梳4与弱电箱2的出线孔连接。

线槽连接杯梳4包括线槽连接端41和出线孔连接端42,线槽连接端41上包括有连接槽43。

连接时,第一线槽22和第二线槽32可以分别卡合在对应的连接槽43内,将各线槽连接杯梳4的出线孔连接端42相应地插接在强电箱2和弱电箱3的出线孔中。

在线槽连接端41上连接有自攻构件44。自攻构件44包括膨胀管441和自攻螺钉442,膨胀管441打入墙体1中,自攻螺钉44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线槽连接端41上,其另一端穿过膨胀管441,并紧固在墙体1中。

较佳地,如图6和图10-11所示,在每条第一布线管23和每条第二布线管33上都设置有卡扣7。

卡扣7包括卡扣主体71,在卡扣主体71的下方设置有卡扣卡槽711。

第一布线管23和第二布线管33分别卡合在卡扣卡槽711内。

在卡扣主体71的顶部设置有卡扣自攻元件72。

布线管卡合在卡扣卡槽711内,卡扣自攻元件72与顶部支撑体连接,从而将布线管固定。

卡扣自攻元件72包括膨胀塑料管721和自攻螺钉722,膨胀塑料管721打入顶部支撑体内,自攻螺钉722的一端紧固在卡扣主体71上,其另一端穿过膨胀塑料管721,并紧固在顶部支撑体内,实现紧固。

较佳地,图10-11所示,卡扣主体71的一侧设置有侧部卡槽713,在卡扣主体71的另一侧设置有能够卡合在侧部卡槽713内的侧部凸起712。

任意两条第一布线管23上相邻的两个卡扣7卡接在一起,任意两条第二布线管33上相邻的两个卡扣7卡接在一起。

相邻的两个卡扣7中一个卡扣7上的侧部凸起712卡合在另一个卡扣7上的侧部凹槽713内。

通过卡扣7将相邻的布线管紧固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布线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12-13所示,室内布线系统还包括隔墙连接结构。

隔墙连接结构包括隔墙板组件8和位于隔墙板组件8上方的顶部墙板200。

隔墙板组件8包括背侧隔板81和位于背侧隔板81前方的前侧隔板82。在背侧隔板81与前侧隔板82之间形成有隔板安装空间80。

在前侧隔板82上连接有吊顶100,在吊顶100与顶部墙板200之间形成有顶部安装空间101。

在背侧隔板81上安装有接线底盒9,接线底盒9包括底盒主体91和扣合在底盒主体91上的底盒盖板92。

底盒盖板92安装在前侧隔板82上,底盒主体91位于隔板安装空间80内,底盒盖板92位于顶部安装空间101内。

在顶部墙板20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布线管23,第一布线管23通过柔性弯管93与底盒盖板92连接,柔性弯管93位于顶部安装空间101内。

隔板组件8由背侧隔板81和前侧隔板82,两者间隔布置,在两者之间形成隔板安装空间80。

接线底盒9安装在背侧隔板81上,其包括底盒主体91和底盒盖板92,底盒主体91位于隔板安装空间80内。前侧隔板82上连接有吊顶100,在吊顶100与顶部墙板200之间形成有顶部安装空间101,底盒盖板92安装在底盒主体91上,并位于顶部安装空间101内。

第一布线管23和/或第二布线管33延伸至顶部墙板200的下方,第一布线管23和/或第二布线管33固定在顶部墙板200的下表面上,并位于顶部安装空间101内。第一布线管23通过柔性弯管93与底盒盖板92的盖板通孔连接,用于转接线束。

由此,隔板组件8中的线束可以先接入接线底盒9内,然后经底盒盖板92的盖板通孔、柔性弯管93进入第一布线管23和/或第二布线管33内,实现布线。

柔性弯管93可以为螺纹弯管,其为塑料管。布线管(第一布线管、第二布线管)为塑料管或pvc管。

柔性弯管93的一端设置有直插接头931,其另一端设置有弯管插头932。直插接头931插入底盒盖板92的盖板通孔内,弯管插头932与布线管插接。

直插接头931为直插式接头,其可以直接与底盒盖板82的盖板通孔的连接。

通过弯管插头932将柔性弯管93的一端与第一布线管23或第二布线管33插接在一起,通过直插接头931与底盒盖板92的盖板通孔插接,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

如图12和图14所示,直插接头931包括与柔性弯管93连接的第一连接端9311和与底盒盖板92连接的第二连接端9312。

在第一连接端9311上设置有用于卡紧柔性弯管93的连接端卡扣9313,在第二连接端9312上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二连接端9312从盖板通孔内滑出的连接端挡片9314。

在弯管插头932上设置有用于卡紧布线管的插头卡扣9321。

连接端卡扣9313设置在第一连接端9311上,连接端卡扣9313可以为弹性卡扣。通过连接端卡扣9313可以将柔性弯管93的端头卡紧在第一连接端9311内。

连接端挡片9314设置在第二连接端9312上,第二连接端9312插入在盖板通孔中。连接端挡片9314位于底盒主体91内,用于防止第二连接端9312从盖板通孔内滑出。

插头卡扣9321设置在弯管插头932上,插头卡扣9321可以为弹性卡扣。通过插头卡扣9321可以将布线管的端头卡紧在弯管插头932内。

较佳地,如图12所示,背侧隔板81上设置有玻璃棉层83,在玻璃棉层83与背侧隔板81之间设置有隔音毡层84。玻璃棉层83具有保温绝热、隔音、耐腐蚀的优点,对布线管束和接线底盒起到保护作用。隔音毡层84起到隔音效果。

较佳地,如图12和图15所示,隔墙组件8的顶端与顶部墙板200之间设置有密封连接体85。

在密封连接体85上设置有l型的连接件86,连接件86包括连接件平板861和与连接件平板861连接的连接件竖板862。

连接件平板861通过第一紧固件863与顶部墙板200连接,连接件竖板862通过第二紧固件864与背侧隔板81连接。

密封连接体85可以为塑料块、木块、或封堵材料块。

连接件竖板862与连接件平板861连接呈l型,其用于将密封连接体85紧固在隔板组件8和顶部墙板200之间。

第一紧固件863可以为膨胀螺栓,第二紧固件864可以为螺钉。

通过第一紧固件863将连接件平板861紧固在顶部墙板200的底面上,通过第二紧固件864将连接件竖板862紧固在背侧隔板81上,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12-14所示,底盒主体91包括底盒底板911和设置在底盒底板911的四周的底盒侧板912,在底盒侧板912上设置有侧板通孔913。

在背侧隔板81上还设置有第三布线管94,第三布线管94通过连接管头941与侧板通孔913连接。

第三布线管94可以为塑料管或pvc管,其通过连接管头941与侧板通孔913连接,用于将线束转接至接线底盒9内或从接线底盒9内将线束转接出。

较佳地,如图12所示,在第三布线管94上还设置有卡箍942,卡箍942紧固在前侧隔板82上,从而将第三布线管94固定安装在侧板安装空间80内,利于与侧板通孔913连接。

结合图1-15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室内布线系统进行组装的组装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s001:安装强电箱2和弱电箱3,并通过强电箱进线管21与外界电源连接,通过弱电箱进线管31与外界信号源连接。

s002:在强电箱2的出线孔上连接第一线槽22,在弱电箱3的出线孔上连接第二线槽32。

s003:在墙体1上布置第一布线管23和第二布线管33,并通过至少一个过渡底盒5将第一布线管23与第一线槽22连接,通过至少一个过渡底盒5将第二布线管33与第二线槽32连接。

s004:将第一布线管23和第二布线管33分别连接至预设位置(用电区域10)处。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室内布线系统及组装方式,无需开槽即可实现布线,可以进行模块化设计和组装,提高了安装便捷性,缩短了布线周期,并避免了现场施工脏乱差的情形。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