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2738发布日期:2019-01-29 17:49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爆保护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电力事业也在迅猛发展,而电力电缆以

其供电安全、可靠,运行简单等优点,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目前我国电缆隧道数量有限,每个电缆隧道内的电缆数量较多,当一根电缆起火爆炸后,必将点燃其他电缆,引发二次爆炸,致使电缆隧道内电缆损毁,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使用防爆外壳对电缆接头进行包裹,目前的电缆接头防爆装置一般采用多个螺栓固定,安装复杂,拆卸困难,且对电缆夹持不紧固,易使电缆晃动,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故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上下对称且能够组成中间粗两端细的圆管结构,上壳体与下壳体前侧与后侧的边沿分别固定安装数个倒L型板,上侧倒L型板能够分别与对应的下侧倒L型板组成倒T型结构,倒L型板的外侧分别设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内侧分别开设倒T型滑槽,上侧倒L型板与下侧倒L型板组成的倒T型结构分别位于对应的倒T型滑槽内,且上侧倒L型板与下侧倒L型板组成的倒T型结构能够分别沿对应的倒T型滑槽左右滑动,固定板的顶侧分别开设数个第一螺纹通孔,第一螺纹通孔内分别螺纹安装螺栓,螺栓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上侧倒L型板的顶侧接触配合;上壳体与下壳体组成的圆管结构内壁的两端分别开设环形槽,上壳体顶侧的两端与下壳体底侧的两端分别开设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分别与对应的环形槽相通,上侧的第二螺纹通孔分别与对应的下侧的第二螺纹通孔上下对称,第二螺纹通孔内分别螺纹安装内外螺纹管,内外螺纹管的内端分别轴承连接左右对称的支撑板的外侧,支撑板的内侧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的外侧,第一固定块的前侧与后侧分别铰链连接摆动杆的中部,摆动杆的一端分别铰链连接第二固定块,同侧的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能够组成一个圆环结构,摆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铰链连接滚轮,内外螺纹管内分别螺纹安装丝杆,丝杆的内端分别轴承安装三角形块,三角形块的斜面分别与对应的滚轮的外周接触配合,相邻的摆动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弹簧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所述的上侧的壳体的侧壁开设泄能孔,泄能孔内固定安装泄能管。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所述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内壁分别设有多个沿上壳体与下壳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波纹状的加强筋。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所述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材料为高合金钢。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所述的壳体的内壁固定安装防火隔热层。

如上所述的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所述的倒L型板的内侧固定安装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拆卸方便快捷,能够对电缆进行二次夹紧,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适合推广。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将电缆接头放置在下壳体中,再将上壳体覆盖到下壳体上,使上壳体的下侧与下壳体的上侧接触配合,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一个筒体,上侧倒L型板能够分别与对应的下侧倒L型板组成倒T型结构,再将固定板分别活动安装在对应的倒T型结构的外部,使倒T型结构分别位于对应的T型滑槽内,上侧倒L型板与下侧倒L型板组成的倒T型结构能够分别沿对应的倒T型滑槽左右滑动,再依次拧紧螺栓,螺栓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上侧倒L型板的顶侧紧密接触配合,固定板分别被固定在对应的倒T型结构的外部,上壳体与下壳体被固定板固定;再分别转动内外螺纹管,内外螺纹管推动对应的支撑板向内运动,支撑板推动对应的第一固定块向内运动,第一固定块的内侧分别与电缆线的外周紧密接触配合,同时分别转动丝杆,丝杆分别推动对应的三角形块向内运动,三角形块分别推动对应的滚轮向外移动,滚轮分别带动对应的摆动杆的另一端向外移动,摆动杆分别转动,摆动杆的一端分别向内移动,摆动杆的一端分别推动对应的第二固定块向内移动,第二固定块的内侧分别与电缆线的外周紧密接触配合,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组成的圆环结构将电缆线夹持固定,电缆线外周均匀受力,避免电缆线单向受力将电缆线压坏,能够更好地固定电缆,使电缆不易晃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I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Ⅱ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的Ⅲ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电力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如图所示,包括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下对称且能够组成中间粗两端细的圆管结构,上壳体1与下壳体2前侧与后侧的边沿分别固定安装数个倒L型板3,上侧倒L型板3能够分别与对应的下侧倒L型板3组成倒T型结构,倒L型板3的外侧分别设有固定板4,固定板4的内侧分别开设倒T型滑槽5,上侧倒L型板3与下侧倒L型板3组成的倒T型结构分别位于对应的倒T型滑槽5内,且上侧倒L型板3与下侧倒L型板3组成的倒T型结构能够分别沿对应的倒T型滑槽5左右滑动,固定板4的顶侧分别开设数个第一螺纹通孔6,第一螺纹通孔6内分别螺纹安装螺栓7,螺栓7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上侧倒L型板3的顶侧接触配合;上壳体1与下壳体2组成的圆管结构内壁的两端分别开设环形槽8,上壳体1顶侧的两端与下壳体2底侧的两端分别开设第二螺纹通孔9,第二螺纹通孔9分别与对应的环形槽8相通,上侧的第二螺纹通孔9分别与对应的下侧的第二螺纹通孔9上下对称,第二螺纹通孔9内分别螺纹安装内外螺纹管10,内外螺纹管10的内端分别轴承连接左右对称的支撑板11的外侧,支撑板11的内侧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12的外侧,第一固定块12的前侧与后侧分别铰链连接摆动杆13的中部,摆动杆13的一端分别铰链连接第二固定块14,同侧的第一固定块12与第二固定块14能够组成一个圆环结构,摆动杆13的另一端分别铰链连接滚轮15,内外螺纹管10内分别螺纹安装丝杆16,丝杆16的内端分别轴承安装三角形块17,三角形块17的斜面分别与对应的滚轮15的外周接触配合,相邻的摆动杆13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弹簧18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拆卸方便快捷,能够对电缆进行二次夹紧,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适合推广。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将电缆接头放置在下壳体2中,再将上壳体1覆盖到下壳体2上,使上壳体1的下侧与下壳体2的上侧接触配合,上壳体1与下壳体2形成一个筒体,上侧倒L型板3能够分别与对应的下侧倒L型板3组成倒T型结构,再将固定板4分别活动安装在对应的倒T型结构的外部,使倒T型结构分别位于对应的T型滑槽5内,上侧倒L型板3与下侧倒L型板3组成的倒T型结构能够分别沿对应的倒T型滑槽5左右滑动,再依次拧紧螺栓7,螺栓7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上侧倒L型板3的顶侧紧密接触配合,固定板4分别被固定在对应的倒T型结构的外部,上壳体1与下壳体2被固定板4固定;再分别转动内外螺纹管10,内外螺纹管10推动对应的支撑板11向内运动,支撑板11推动对应的第一固定块12向内运动,第一固定块12的内侧分别与电缆线的外周紧密接触配合,同时分别转动丝杆16,丝杆16分别推动对应的三角形块17向内运动,三角形块17分别推动对应的滚轮15向外移动,滚轮15分别带动对应的摆动杆13的另一端向外移动,摆动杆13分别转动,摆动杆13的一端分别向内移动,摆动杆13的一端分别推动对应的第二固定块19向内移动,第二固定块19的内侧分别与电缆线的外周紧密接触配合,第一固定块12第二固定块19组成的圆环结构将电缆线夹持固定,电缆线外周均匀受力,避免电缆线单向受力将电缆线压坏,能够更好地固定电缆,使电缆不易晃动。

具体而言,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上侧的壳体1的侧壁开设泄能孔19,泄能孔19内固定安装泄能管20。当壳体1内部能量过高时,能够通过泄能管20将能量释放出去。

具体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内壁分别设有多个沿上壳体1与下壳体2长度方向设置的波纹状的加强筋。使用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加强上壳体1与下壳体2横向的强度以及纵向的强度,而且减少了加强筋的用料,使抗拉强度与抗裂强度更高。

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材料为高合金钢。能够延缓上壳体1与下壳体2氧化时间,提高安全性。

更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壳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防火隔热层。由于防火隔热层在加强筋的支撑下与上壳体1及下壳体2有一定距离,在发生爆炸时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

更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倒L型板3的内侧固定安装橡胶垫。能够减缓倒L型板3的震动,起到减震作用,保护上壳体1与下壳体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