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638发布日期:2019-04-20 02:2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电能传输技术,使人们在电气化生活中摆脱了电线的束缚。无线充电器作为无线电能传输的一种设备,是指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原理类似于变压器:在发送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

目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通常采用夹持部件夹持对被充电设备进行夹紧固定进行充电,多次频繁使用夹持部件会松动;最后,被充电设备无固定容易掉落而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后壳和前壳,所述后壳和所述前壳内部中空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容纳有无线充电单元,所述前壳的表面形成有无线充电感应区,在后壳上设置导电插片,所述导电插片与无线充电单元电连接,在前壳的表面设置用于放置被充电设备的放置架,所述放置架包括一体设置的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

在左侧板的上端部和右侧板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上防脱板,上防脱板与左侧板和右侧板配合形成放置口,所述上防脱板朝向前壳的端面设置上导向部;

所述左侧板的下端部与底板的连接处设置左防脱板,所述右侧板的下端部与底板的连接处设置右防脱板;所述前壳的表面与左防脱板相对应位置设置左导向部,所述前壳的表面与右防脱板相对应位置设置右导向部,其中左导向部和右导向部朝向上防脱板的一端部均设置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放置架设置有若干个卡钩,在前壳的表面设置有与卡钩相适配的卡槽,在卡槽的一侧壁设置推动部,所述推动部的自由端朝下弯曲设置,当卡钩插入卡槽时,所述推动部会推动卡钩靠近卡槽的一侧壁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放置架设置定位条,在前壳的表面设置有与定位条相适配的定位凹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底板的两端部均设置若干个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前壳与后壳相配合的端面设置插片,所述插片设置有卡孔;所述后壳设有与插片相适配的插槽,所述插槽的侧壁设置卡块,当前壳和后壳相配合时,插片插入插槽内,此时卡块会卡接卡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在后壳设置有两个USB接口。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当被充电设备通过放置口置于放置架时,上防脱板上的上导向部会推动被充电设备的上端部贴合在前壳的表面,使得被充电设备与无线充电感应区相贴合;所述左导向部和右导向部会推动被充电设备的下端部靠近左防脱板和右防脱板,使得被充电设备斜靠在放置架上实现充电,从而使得被充电设备不容易掉落而发生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后壳;11、插槽;111、卡块;12、USB接口;2、前壳;21、左导向部;22、右导向部;23、卡槽;231、推动部;24、定位凹槽;25、插片;251、卡孔;3、放置架;31、左侧板;32、右侧板;33、底板;34、上防脱板;341、上导向部;35、左防脱板;36、右防脱板;37、卡钩;38、定位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墙壁插座式无线充电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后壳1和前壳2,所述后壳1和所述前壳2内部中空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容纳有无线充电单元,所述前壳2的表面形成有无线充电感应区,在后壳1上设置导电插片,所述导电插片与无线充电单元电连接,在前壳2的表面设置用于放置被充电设备的放置架3,所述放置架3包括一体设置的左侧板31、右侧板32和底板33;在左侧板31的上端部和右侧板32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上防脱板34,上防脱板与左侧板31和右侧板32配合形成放置口,所述上防脱板34朝向前壳2的端面设置上导向部341;所述左侧板31的下端部与底板33的连接处设置左防脱板35,所述右侧板32的下端部与底板33的连接处设置右防脱板36;所述前壳2的表面与左防脱板35相对应位置设置左导向部21,所述前壳2的表面与右防脱板36相对应位置设置右导向部22,其中左导向部21和右导向部22朝向上防脱板34的一端部均设置倾斜面。

当被充电设备通过放置口置于放置架3时,上防脱板34上的上导向部341会推动被充电设备的上端部贴合在前壳2的表面,使得被充电设备与无线充电感应区相贴合;所述左导向部21和右导向部22会推动被充电设备的下端部靠近左防脱板35和右防脱板36,使得被充电设备斜靠在放置架3上实现充电,从而使得被充电设备不容易掉落而发生损坏。

为了便于将放置架3固定在前壳2,所述放置架3设置有若干个卡钩37,在前壳2的表面设置有与卡钩37相适配的卡槽23,在卡槽23的一侧壁设置推动部231,所述推动部231的自由端朝下弯曲设置,当卡钩37插入卡槽23时,所述推动部231会推动卡钩37靠近卡槽23的一侧壁进行固定,使得卡钩37牢固插接卡槽23内,避免发生脱离。

其中所述放置架3设置定位条38,在前壳2的表面设置有与定位条38相适配的定位凹槽24,使得放置架3与前壳2安装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卡钩37插接在卡槽23内。

所述前壳2与后壳1相配合的端面设置插片25,所述插片25设置有卡孔251;所述后壳1设有与插片25相适配的插槽11,所述插槽11的侧壁设置卡块111,当前壳2和后壳1相配合时,插片25插入插槽11内,此时卡块111会卡接卡孔251内,便于前壳2与后壳1相配合安装。

其中在后壳1设置有两个USB接口12,便于多部被充电设备实现同时充电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