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4220发布日期:2019-07-17 05:18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开关穿墙套管,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12kV环保开关柜进、出线高压穿墙套管。



背景技术:

高压穿墙套管是高压电器设备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配电设备进、出线与电缆相连接处,广泛应用于城市电网、各配电系统的环网供电。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安全性、密封性等。传统的套管根据其应用的柜体环境不同,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安装连接形式、密封及电气性能等也有所差异,因此,穿墙套管的选用并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柜体结构、结合经济性及使用环境等因素筛选或是设计出满足此电气设备的穿墙套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电气性能的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包括导电杆,所述导电杆的外圆周上包覆有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内设有环绕所述导电杆布置的屏蔽网,所述屏蔽网上连接有接地连接件,所述导电杆的两端各设有一螺纹孔,所述导电杆的两个端面镀银。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导电杆的两个端面分别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面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屏蔽网上连接的接地连接件为内壁上设有螺纹的套筒。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绝缘体的一端为阶梯锥形,绝缘体另一端的中段为等距伞裙形。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绝缘体的为等距伞裙形一端设有U型槽体,所述U型槽体沿绝缘体轴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U型槽体和绝缘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导电杆,所述导电杆的外圆周上包覆有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内设有环绕所述导电杆布置的屏蔽网,所述屏蔽网上连接有接地连接件,所述导电杆的两个端面镀银。其在使用的时候,安装于开关柜的进线处,套管通过4个螺栓固定在柜体的金属板上,导电杆的第一端面通过电缆插头的接线端子与电缆连接,导电杆的第二端面和开关柜母线通过螺栓连接,屏蔽网通过接地连接件接地,金属板与导电杆之间有环形屏蔽网,这样可以形成均匀的电场,从而保证了电场均匀分布,提高套管使用寿命。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电气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的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包括导电杆3,所述导电杆3的外圆周上包覆有绝缘体2,所述绝缘体2内设有环绕所述导电杆3布置的屏蔽网4,所述屏蔽网4上连接有接地连接件,所述导电杆3的两端各设有一螺纹孔,所述导电杆3的两个端面镀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导电杆3的两个端面分别为第一端面1和第二端面7,所述第一端面1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面7的面积。第一端面1的面积要大于第二端面7的面积,主要是为了使得第一端面1能够完全与电缆接线端子面接合,提高其导电性能。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屏蔽网4上连接的接地连接件为内壁上设有螺纹的套筒5。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绝缘体2的一端为阶梯锥形,绝缘体2另一端的中段为等距伞裙形。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绝缘体2的为等距伞裙形一端设有U型槽体8,所述U型槽体8沿绝缘体2轴向布置。

伞裙以及U型槽体8都是起到增加爬距的作用,使得套管具有极佳的绝缘性能。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关柜的高压穿墙套管,其中所述U型槽体8和绝缘体2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高压套管就是依据具体的应用及参照EN50181而设计的,满足使用的各项性能指标。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时候,安装于开关柜的进线处,套管通过4个螺栓固定在柜体的金属板上,绝缘体上设有密封槽6,密封槽6内安装环形密封圈,起到套管与柜体的密封作用。导电杆3的第一端面1通过电缆插头的接线端子与电缆连接,导电杆3的第二端面7和开关柜母线通过螺栓连接,屏蔽网4通过内壁上设有螺纹的套筒5以及螺纹连接在该套筒5内的螺栓接地,金属板与导电杆3之间有环形屏蔽网4,这样可以形成均匀的电场,从而保证了电场均匀分布,提高套管使用寿命。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电气性能。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