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防雷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0942发布日期:2019-06-29 01:28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防雷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源防雷电路。



背景技术:

高频开关整流电源模块应用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应用场所包括通信大楼、数据机房、移动基站等,应用环境是从平原到山区的各种复杂地形,雷电电磁干扰防护是高频开关整流电源模块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通信电源标准对高频开关整流电源的防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交流端口不低于8/20μs模拟雷击波形5kA~20kA冲击。为满足通信行业标准要求,高频开关整流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口需采用防雷电路,一般是用压敏电阻将危险的雷击过电压能量泄放到大地。

然而,压敏电阻的通流量是与压敏阀片体积相关的,同等电压等级的压敏电阻,为了增大高频开关整流电源模块的耐雷电冲击能力就要采用直径较大的压敏电阻,而目前高频开关整流电源模块的趋势是小型化,要求防雷电路也相应小型化,而采用较小直径的压敏电阻就无法保证雷击通流容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体积小、成本低,并且又能够保证雷击通流容量的电源防雷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源防雷电路,包括:连接在火线、零线和地线之间的放电管模块,所述放电管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第二端连接所述零线、第三端连接所述地线。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所述放电管模块包括第一气体放电管、第二气体放电管和第三气体放电管,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零线、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地线。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和所述第三气体放电管是多间隙气体放电管。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所述放电管模块包括三极多间隙放电管,所述三极多间隙放电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第二端连接所述零线、第三端连接所述地线。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火线和所述放电管模块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设置在所述零线和所述放电管模块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和/或设置在所述地线和所述放电管模块的第三端之间的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和所述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热脱扣装置和/或至少一个温度保险丝。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和/或所述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通信连接的从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和/或所述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接收过温过流保护信号并基于所述过温过流保护信号进行过温过流提醒的提示模块。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所述提示模块包括与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和/或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通信连接以从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和/或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接收第一过温过流保护信号的第一检测单元,以及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通信连接的第一报警单元。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所述提示模块包括与所述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通信连接以从所述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接收第二过温过流保护信号的第二检测单元,以及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通信连接的第二报警单元。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防雷电路中,所述第一报警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语音播放器和/或第一报警灯,和/或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通信连接的第一终端;所述第二报警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电连接的第二语音播放器和/或第二报警灯,和/或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通信连接的第二终端。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采用放电管模块替代压敏电阻,因此体积小、成本低,并且又能够保证雷击通流容量。进一步地,通过设置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可以进一步对火线,零线和地线进行过温过流保护。再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提示模块,可以进行近端和远端告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五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六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七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防雷电路,包括:连接在火线、零线和地线之间的放电管模块,所述放电管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第二端连接所述零线、第三端连接所述地线。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放电管模块特指仅包括各种气体放电管,而不包含压敏电阻的电路模块。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采用放电管模块替代压敏电阻,因此体积小、成本低,并且又能够保证雷击通流容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包括连接在火线L、零线N和地线之间的放电管模块10。如图1所示,所述放电管模块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L、第二端连接所述零线N、第三端连接所述地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管模块10可以包括多个气体放电管,分别连接在所述火线L、所述零线N和所述地线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管模块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三极多间隙放电管。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放电管模块特指仅包括各种气体放电管,而不包含压敏电阻的电路模块。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的气体放电管或者模块。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采用放电管模块替代压敏电阻,因此体积小、成本低,并且又能够保证雷击通流容量。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包括连接在火线L、零线N和地线之间的放电管模块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管模块10包括第一气体放电管11、第二气体放电管12和第三气体放电管13,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L、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12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气体放电管1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零线N、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1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1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地线。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11、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12和所述第三气体放电管13是多间隙气体放电管。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11、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12和所述第三气体放电管13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气体放电管。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采用三个气体放电管替代压敏电阻,因此体积小、成本低,并且又能够保证雷击通流容量。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包括连接在火线L、零线N和地线之间的放电管模块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管模块10包括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所述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L、第二端连接所述零线N、第三端连接所述地线。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采用三极多间隙放电管替代压敏电阻,因此体积小、成本低,并且又能够保证雷击通流容量。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包括连接在火线L、零线N和地线之间的放电管模块10、设置在所述火线L和所述放电管模块10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设置在所述零线N和所述放电管模块10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管模块10包括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所述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L、第二端连接所述零线N、第三端连接所述地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设置在所述火线L和所述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设置在所述零线N和所述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的第二端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热脱扣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分别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保险丝。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热脱扣装置和至少一个温度保险丝。通过设置热脱扣装置或者温度保险丝可以进一步对火线,零线和地线进行过温过流保护。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虽然本实施例是以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为例,但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还可以设置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知晓如何实现。进一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知悉,可以仅仅设置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或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采用放电管模块替代压敏电阻,因此体积小、成本低,并且又能够保证雷击通流容量。进一步地,通过设置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可以进一步对火线,零线和地线进行过温过流保护。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五实施例的电路图。图5所示实施例与图4所示实施例类似,其区别仅在于,其是在地线和所述放电管模块10的第三之间的第三端之间设置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3。该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3的实现方式可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可以同时设置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和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3。也可以将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和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3应用于图2所示实施例。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六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包括连接在火线L、零线N和地线之间的放电管模块10、设置在所述火线L和所述放电管模块10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设置在所述零线N和所述放电管模块10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以及与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通信连接的从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接收过温过流保护信号并基于所述过温过流保护信号进行过温过流提醒的提示模块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管模块10包括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所述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火线L、第二端连接所述零线N、第三端连接所述地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设置在所述火线L和所述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设置在所述零线N和所述三极多间隙放电管14的第二端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热脱扣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分别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保险丝。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热脱扣装置和至少一个温度保险丝。通过设置热脱扣装置或者温度保险丝可以进一步对火线,零线和地线进行过温过流保护。

如图6所示,所述提示模块30包括与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通信连接以从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接收第一过温过流保护信号的第一检测单元31,以及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31通信连接的第一报警单元32。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热脱扣装置,在过温或者过流时,热脱扣装置脱扣,从而产生一个电平信号(高电平或者低电平),所述第一检测单元31接收该电平信号,并基于该电平信号生成第一过温过流保护信号。所述第一报警单元32在接收到该第一过温过流保护信号后进行报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报警单元32包括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31电连接的第一语音播放器和/或第一报警灯,在其接收到该第一过温过流保护信号后进行语音或者灯光报警。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报警单元32包括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31通信连接的第一终端。该第一终端可以是与第一检测单元31无线连接的电脑终端,手机终端等等,可以在其上显示报警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只设置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或者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也可以同时设置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和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再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提示模块,可以进行近端和远端告警。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的第七实施例的电路图。图7所示实施例与图6所示实施例类似,其区别仅在于,其是在地线和所述放电管模块10的第三之间的第三端之间设置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3,并且提示模块30与所述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通信连接以从所述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接收过温过流保护信号并基于所述过温过流保护信号进行过温过流提醒。同理,所述第二检测单元33和所述第二报警单元34的构造可以参照图6中的所述第一检测单元31和所述第一报警单元32构建,在此就不再累述了。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同时设置所述第一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1、所述第二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2、第三过温过流保护模块23,而提示模块30可以同时包括所述第一检测单元31、所述第一报警单元32、第二检测单元33和所述第二报警单元3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报警单元32和所述第二报警单元34可以采用同一报警单元构建。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防雷电路,采用放电管模块10替代压敏电阻,因此体积小、成本低,并且又能够保证雷击通流容量。进一步地,通过设置过温过流保护模块可以进一步对火线,零线和地线进行过温过流保护。再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提示模块30,可以进行近端和远端告警。

而且,尽管已经相对于一个或实现方式示出并描所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对本说明书和附图的阅读和理解将会想到等价变型和修改。本公开包括所有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并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制。特别地关于由上所述组件(例如元件等)执行的各种功能,用于描述这样的组件的术语旨在对应于执行所述组件的指定功能(例如其在功能上是等价的)的任意组件(除非另外指示),即使在结构上与执行本文所示的本公开的示范性实现方式中的功能的公开结构不等同。此外,尽管本公开的特定特征已经相对于若干实现方式中的仅一个被公开,但是这种特征可以与如可以对给定或特定应用而言是期望和有利的其他实现方式的一个或其他特征组合。而且,就术语“包括”、“具有”、“含有”或其变形被用在具体实施方式或权利要求中而言,这样的术语旨在以与术语“包含”相似的方式包括。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所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