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9290发布日期:2020-07-31 22:5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箱。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7年12月28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7-254841号的优先权,并引用所述日本申请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

在车辆搭载有电连接箱,该电连接箱与电源和前照灯或刮水器等负载连接。电连接箱进行电源与负载的电连接以及该连接的切断(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箱中,两个汇流条(导电板)隔着绝缘层载置于散热部件。在两个汇流条(导电板)连接有fet(开关元件)的源极端子及漏极端子。fet的源极端子经由两个汇流条中的一个与电源(或负载)连接,fet的漏极端子经由两个汇流条中的另一个与负载(或电源)连接。

在两个汇流条载置有安装了控制元件的电路基板。控制元件输出控制信号,由此切换fet的导通截止。在fet被切换为导通时,两个汇流条彼此电连接,从而电流流过fet,由此从电源向负载供给电力。在fet被切换为截止时,两个汇流条被彼此电切断,从而流过fet的电流被切断,由此从电源向负载的电力供给停止。

在fet流通有电流的情况下,fet发热。由fet发出的热量按照汇流条及散热部件的顺序传导,并从散热部件向电连接箱的外部放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640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具备:第一导电板;第二导电板,与该第一导电板非接触地相邻;开关元件,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元件主体,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板连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板连接,在所述元件主体设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电路基板,与所述第二导电板隔开间隔地对置;及罩,呈一个面开放的箱状,并覆盖所述开关元件及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罩具有分隔该罩的内部的分隔板,通过该分隔板及所述第一导电板而在所述罩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室,在该第一室配置有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元件主体,通过所述分隔板及所述第二导电板而在所述罩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室,在该第二室配置有所述电路基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的立体图。

图2是电连接箱的剖视图。

图3是电连接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第三汇流条、导电部件以及螺栓各自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第三汇流条、导电部件以及螺栓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6是基体的立体图。

图7是基体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开关元件向基体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电路基板向基体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散热部件向基体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11是罩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课题]

通常,控制元件的耐热性低于fet的耐热性。因此,需要防止高热从fet向电路基板传递的情况。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箱的情况下,汇流条分别与散热部件及电路基板接触。因此,在散热部件热饱和时,高热有可能从散热部件经由汇流条传导到电路基板的控制元件。

因此,提供一种电连接箱,该电连接箱能够抑制热量传递到电路基板的情况。

[本公开的效果]

根据上述,能够提供一种电连接箱,该电连接箱能够抑制热量传递到电路基板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可以任意地组合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

(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具备:第一导电板;第二导电板,与该第一导电板非接触地相邻;开关元件,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元件主体,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电板连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板连接,在所述元件主体设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电路基板,与所述第二导电板隔开间隔地对置;及罩,呈一个面开放的箱状,并覆盖所述开关元件及所述电路基板,其中,所述罩具有分隔该罩的内部的分隔板,通过该分隔板及所述第一导电板而在所述罩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室,在该第一室配置有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元件主体,通过所述分隔板及所述第二导电板而在所述罩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室,在该第二室配置有所述电路基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室及第二室形成在罩的内部。

开关元件的第一端子与第一导电板连接。第一导电板与罩的分隔板一起形成了第一室。在第一室配置有开关元件的元件主体。

开关元件的第二端子与第二导电板连接。第二导电板与罩的分隔板一起形成了第二室。在第二室配置有电路基板。

第二导电板与电路基板隔开间隔地相互对置。

由开关元件发出的热量主要传导到第一导电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第二导电板。由于电路基板分别与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分离,所以防止了高热从第一导电板或第二导电板传递到电路基板的情况。

由开关元件发出的热量和传导到第一导电板的热量对第一室的空气进行加热而使其对流。由于电路基板配置于第二室,所以防止了由第一室的空气的对流引起的高热向电路基板的传递。

以上的结果,能够抑制热量传递到电路基板的情况。

而且,第一导电板兼作将第一室与外部分隔的分隔板,第二导电板兼作将第二室与外部分隔的分隔板,因此能够实现电连接箱的小型化。

(2)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优选为如下结构:具备散热部件,该散热部件具有设置有凹部的一个面,所述第一导电板安装于所述散热部件的所述一个面,所述第二导电板在沿着所述散热部件的所述一个面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相邻,并与所述散热部件的所述凹部的底面对置,且与所述散热部件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板安装于散热部件的一个面。因此,从开关元件传导到第一导电板的热量传导至散热部件。

由于第二导电板从散热部件分离,所以即使在散热部件热饱和的情况下,也不存在热量从散热部件传导到第二导电板的顾虑。因此,防止了由于从散热部件传导到第二导电板的热量而使第二室的空气对流的情况,并且防止了由第二室的空气的对流引起的高热向电路基板的传递。

以上的结果,即使在散热部件热饱和时,也能够抑制热量传递到电路基板的情况。

(3)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优选为如下结构:所述第一导电板隔着具有绝缘性的热传导部安装于所述散热部件的所述一个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从开关元件传导到第一导电板的热量经由热传导部高效地传导至散热部件。

(4)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优选为如下结构:还具备:第三导电板,与所述第二导电板非接触地相邻;及第二开关元件,具有第三端子、第四端子以及第二元件主体,所述第三端子与该第三导电板连接,所述第四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元件主体设有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四端子,所述罩具有分隔该罩的内部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室通过所述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板而形成在所述罩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二分隔板及所述第三导电板而在所述罩的内部形成有第三室,在该第三室配置有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二元件主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室~第三室形成在罩的内部。

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三端子与第三导电板连接。第三导电板与罩的第二分隔板一起形成了第三室。在第三室配置有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元件主体。

第二开关元件的第四端子与第二导电板连接。第二导电板与罩的分隔板及第二分隔板一起形成了第二室。

由第二开关元件发出的热量主要传导到第三导电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第二导电板。由于电路基板分别与第二导电板和第三导电板分离,所以防止了高热从第二导电板或第三导电板传递到电路基板的情况。

由第二开关元件发出的热量和传导到第三导电板的热量对第三室的空气进行加热而使其对流。由于电路基板配置于第二室,所以防止了由第三室的空气的对流引起的高热向电路基板的传递。

以上的结果,能够抑制热量传递到电路基板的情况。

而且,由于第三导电板兼作将第三室与外部分隔的分隔板,所以能够实现电连接箱的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示出,并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的立体图。

图2是电连接箱的剖视图。

图3是电连接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中的1是电连接箱,电连接箱1具有第一汇流条21(第一导电板)、第二汇流条22(第二导电板)、第三汇流条23(第三导电板)、8个导电部件24、两个螺栓251、252、电路基板31、散热部件32以及罩4。

图4是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导电部件24以及螺栓251、252各自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导电部件24以及螺栓251、252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如图2~图5所示,第一汇流条21呈矩形板状。在第一汇流条21的一个长边部设置有贯通孔211。贯通孔211配置在第一汇流条21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第一汇流条21具有导电性,例如为金属制。

在第一汇流条21的贯通孔211铆接有螺栓251的轴部。螺栓251的轴部在与第一汇流条21的一个面正交的方向上从第一汇流条21的一个面突出。螺栓251的头部与第一汇流条21的另一个面接触。

第三汇流条23的结构与第一汇流条21的结构相同。螺栓252的轴部被铆接于第三汇流条23的贯通孔231。

第二汇流条22呈矩形板状。在第二汇流条22的各长边部并列设置有4个切口221。第二汇流条22的一个长边部的4个切口221和第二汇流条22的另一个长边部的4个切口221以交错状配置。各切口221呈矩形形状。

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各自的厚度为彼此相同的程度。

各导电部件24具有导电性,例如为金属制。导电部件24具有连接板241、突出部242、连接引脚243以及连结部244。连接板241呈矩形形状。连接板241的厚度比第二汇流条22的厚度薄。突出部242从连接板241的一个面垂直地突出。连接引脚243的长度方向与突出部242的突出方向平行。连结部244将突出部242的前端与连接引脚243的一端连结。突出部242和连接引脚243从连结部244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固定有螺栓251的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固定有螺栓252的第三汇流条23以及8个导电部件24通过绝缘部26而彼此非接触地一体化。绝缘部26为合成树脂制。

以下,将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8个导电部件24以及螺栓251、252一体化后的物体称为基体20。

图6是基体20的立体图。图7是基体20的另一个立体图。以下,使用图6及图7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进行说明。

即,图6是从上侧观察基体20的立体图,图7是从下侧观察基体20的立体图。第一汇流条21的长边方向为前后方向,第一汇流条21的短边方向为左右方向,与第一汇流条21正交的方向为上下方向。另外,第一汇流条21的突出有螺栓251的轴部的一侧为上侧。贯通孔211设置在第一汇流条21的左边部。

在基体20中,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以各自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式,从左向右依次并列设置。

第一汇流条21的下表面及端面和螺栓251的头部被绝缘部26覆盖。第一汇流条21的上表面及螺栓251的轴部未被绝缘部26覆盖。

第二汇流条22的左端面与第一汇流条21的右端面对置。在第一汇流条21的右端面与第二汇流条22的左端面之间存在绝缘部26。第一汇流条2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一个面(及另一个面)处于假想的同一平面状。

第二汇流条22的下表面及端面被绝缘部26覆盖。第二汇流条22的各切口221(参照图4)的内表面被绝缘部26覆盖。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未被绝缘部26覆盖。

第三汇流条23配置成:突出有螺栓252的轴部的面向上,设置有贯通孔231的长边部向右。

第二汇流条22的右端面与第三汇流条23的左端面对置。在第三汇流条23的左端面与第二汇流条22的右端面之间存在绝缘部26。第三汇流条2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一个面(及另一个面)处于假想的同一平面状。

第三汇流条23的下表面及端面和螺栓252的头部被绝缘部26覆盖。第三汇流条23的上表面及螺栓252的轴部未被绝缘部26覆盖。

导电部件24的连接板241以使突出部242从连接板241向下突出的方式,插入到第二汇流条22的切口221(参照图4)。连接板241的一个面(及另一个面)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位于假想的同一平面状。在连接板241与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一汇流条21(或第三汇流条23)之间存在绝缘部26。连接部244从第二汇流条22向下方隔开间隔,并从突出部242向前侧(或后侧)延伸(参照图2及图4)。连接引脚243在比第二汇流条22的前端面靠前侧(或比后端面靠后侧),从连结部244向上突出(参照图5)。在第二汇流条22的前侧(及后侧),8个导电部件24中的前侧(及后侧)的4个连接引脚243沿左右方向排列。

连接板241的下表面和端面、连接引脚243的下半部分、突出部242和连结部244被绝缘部26覆盖(参照图2)。连接板241的上表面和连接引脚243的上半部分未被绝缘部26覆盖。

绝缘部26的上表面261与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以及各导电部件24的连接板241各自的上表面是齐平的(参照图2)。在上表面261,向上突出设置有4个凸台262。4个凸台262与第二汇流条22的4个角相邻。在各凸台262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

在绝缘部26,以沿上下方向贯通绝缘部26的方式设置有多个螺纹孔263。

在绝缘部26设置有两个开口264。两个开口264位于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的下侧(参照图2)。通过两个开口264,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各自的下表面的宽范围露出。

如图3所示,电连接箱1还具备8个开关元件5。

图8是用于说明开关元件5向基体20的安装的立体图。

各开关元件5是fet,具有元件主体50、源极端子51、漏极端子52以及栅极端子53。开关元件5根据栅极端子53的电压而切换为导通或截止。

8个开关元件5以使元件主体50在前后方向各排列4个并在左右方向各排列两个的方式,安装于基体20。

左侧(第一汇流条21侧)的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及漏极端子52是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

右侧(第三汇流条23侧)的各开关元件5是第二开关元件。右侧的各开关元件5的元件主体50、源极端子51以及漏极端子52是第二元件主体、第三端子以及第四端子。

元件主体50呈扁平的长方体状。元件主体50以使元件主体50的6面中的面积最大的两个面朝向上下,并使该面的长边朝向前后的方式,配置于基体20。以下,将元件主体50的面积最大的两个面称为上表面501及下表面502。另外,将与上表面501的长边连续的两个面称为侧面503、504,并将与上表面501的短边连续的两个面称为侧面505、506。

源极端子51设置于元件主体50的侧面503。源极端子51具有突出部511、垂下部512以及连接部513。突出部511从侧面503向与侧面503正交的方向突出。垂下部512从突出部511垂下。连接部513从垂下部512向与突出部511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连接部513的下表面与元件主体50的下表面502处于假想的同一平面状。

栅极端子53设置于元件主体50的侧面503。栅极端子53具有与源极端子的突出部511、垂下部512以及连接部513同样的突出部531、垂下部532以及连接部533。突出部531从侧面503向与侧面503正交的方向突出。

源极端子51和栅极端子53在前后方向上相邻。源极端子51位于侧面503的靠近侧面505的一侧。另一方面,栅极端子53位于侧面503的靠近侧面506的一侧。

漏极端子52设置于元件主体50的下表面502和侧面504。漏极端子52具有箔部521及延伸部522。箔部521覆盖下表面502并与下表面502接触。箔部521足够薄,因此箔部521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延伸部522与箔部521连续,从侧面504向与侧面504正交的方向延伸。

8个开关元件5中的4个分别与第一汇流条21连接,其余4个分别与第三汇流条23连接。

与第一汇流条21连接的开关元件5以使设有源极端子51和栅极端子53的侧面503朝右,并使靠近源极端子51的侧面505朝后的方式,与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以及导电部件24连接。

具体而言,源极端子51的连接部513通过焊锡541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中的连接板241的后侧的部分连接。另外,漏极端子52通过焊锡542与第一汇流条21的上表面连接。而且,栅极端子53的连接部533通过焊锡543与导电部件24的连接板241的上表面连接。

与第三汇流条23连接的开关元件5以使设有源极端子51和栅极端子53的侧面503朝左,并使靠近源极端子51的侧面505朝前的方式,与第二汇流条22、第三汇流条23以及导电部件24连接。

具体而言,源极端子51的连接部513通过焊锡541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中的切口221的前侧的部分连接。另外,漏极端子52通过焊锡542与第三汇流条23的上表面连接。而且,栅极端子53的连接部533通过焊锡543与导电部件24的连接板241的上表面连接。

图9是用于说明电路基板31向基体20的安装的立体图。

电路基板31呈矩形形状。在电路基板31的一个面设有由金属箔构成的导电路径。另外,在电路基板31的一个面安装有控制元件311、驱动电路312以及连接器313。图2中的连接器313的图示被省略。

如图9所示,在电路基板31的各短边部,沿电路基板31的短边方向并列设置有4个通孔314。在电路基板31的4个角设有4个插通孔315。

控制元件311例如是微处理器。控制元件311与驱动电路312以及连接器313分别经由电路基板31的导电路径而电连接。驱动电路312与各通孔314经由电路基板31的导电路径而电连接。

电路基板31以使控制元件311及连接器313朝上,并使各导电部件24与控制元件311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基体20。具体而言,在电路基板31的一个短边部的通孔314嵌入前侧的连接引脚243。另外,在电路基板31的另一个短边部的通孔314嵌入后侧的连接引脚243。而且,电路基板31通过螺钉316插通于插通孔315并与凸台262螺纹接合,从而被螺纹固定于基体20。电路基板31的下表面与第二汇流条22的上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电路基板31与第二汇流条22相互平行。

图10是用于说明散热部件32向基体20的安装的立体图。

如图2及图10所示,散热部件32呈板状。在散热部件32设有多个贯通孔321。贯通孔321与基体20的螺纹孔263对应。在散热部件32的一个面32a,以与基体20的两个开口264对应的方式设置两个热传导部322(参照图7)。各热传导部322具有绝缘性及高的热传导性,例如是涂布于散热部件32的一个面32a的导热油脂。在散热部件32的一个面32a中的两个热传导部322之间设有凹部323。

散热部件32以使热传导部322及凹部323朝上,并使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分别隔着热传导部322安装于散热部件32的方式,安装于基体20。具体而言,两个热传导部322填埋基体20的两个开口264而与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接触(参照图2)。另外,散热部件32通过螺钉324贯通贯通孔321并与螺纹孔263螺纹接合,从而被螺纹固定于基体20。第二汇流条22在沿着散热部件32的上表面的方向上分别与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相邻。绝缘部26的覆盖第二汇流条22的下表面的部分与凹部323的底面对置,并与散热部件32分离。

图11是罩4的立体图。

罩4呈一个面开放的箱状。罩4具有绝缘性,例如为合成树脂制。

如图1~图3和图11所示,罩4具有底壁4a和4个侧壁4b~4e。底壁4a呈矩形形状。侧壁4b~4e从底壁4a的4条边向同一方向立起。侧壁4b、4c相互平行,侧壁4d、4e相互平行。

在底壁4a的中央部设有开口41。在底壁4a的沿着侧壁4b的一边部的中央设有开口42。开口42横跨底壁4a和侧壁4b。在底壁4a的沿着侧壁4c的一边部的中央设有开口43。开口43横跨底壁4a和侧壁4c。

罩4具有4个分隔板44~47。分隔板44~47分别将罩4的内部分隔。

分隔板44、45分别呈半筒状,分隔板44、45各自的轴长方向与底壁4a正交。分隔板44从底壁4a中的开口42的周缘立起,分隔板44的周壁与侧壁4b中的开口42的周缘连续。分隔板45是与分隔板44大致相同的结构,设置于开口43的周缘。

分隔板46、47分别呈板状,与底壁4a的内表面垂直地突出设置。分隔板46、47分别与侧壁4b平行,并从侧壁4d横跨至侧壁4e。侧壁4b、分隔板46、47以及侧壁4c从左向右依次排列。开口41配置在分隔板46、47之间。分隔板46、47的热传导性优选较低。

在分隔板46的前端并列设置有4个切口461。在分隔板47的前端并列设置有4个切口471。分隔板46的4个切口461和分隔板47(第二分隔板)的4个切口471配置于侧壁4d、4e的对置方向的相同位置。

罩4以使罩4的底壁4a与电路基板31相互平行,并使侧壁4b朝向左的方式,安装于基体20。电路基板31的连接器313嵌入于罩4的开口41。于是,通过开口42、43,螺栓251、252各自的轴部和第一汇流条21的贯通孔211的开口周缘部以及第三汇流条23的贯通孔231的开口周缘部露出。安装于基体20的罩4覆盖8个开关元件5及电路基板31。

在罩4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室401~第三室403。

第一室401被罩4的底壁4a、侧壁4b、4d、4e、分隔板44、46以及第一汇流条21包围。在第一室401的内部收容有左侧的4个开关元件5的元件主体50及漏极端子52。

同样地,第三室403被罩4的底壁4a、侧壁4c、4d、4e、分隔板45、47以及第三汇流条23包围。在第三室403的内部收容有右侧的4个开关元件5的元件主体50及漏极端子52。

另一方面,第二室402被罩4的底壁4a、侧壁4d、4e、分隔板46、47以及第二汇流条22包围。在第二室402的内部收容有电路基板31。左侧的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及栅极端子53通过分隔板46的切口461向第二室402突出。右侧的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及栅极端子53通过分隔板47的切口471向第二室402突出。

图1~图3所示的电连接箱1例如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在第一汇流条21,使用螺栓251连接有例如与电源连接的电缆。在第三汇流条23,使用螺栓252连接有例如与负载连接的电缆。在连接器313连接有例如与未图示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的信号线。

电路基板31的控制元件311经由连接器313与ecu进行通信。另外,控制元件311将用于切换开关元件5的导通截止的控制信号向驱动电路312输出。驱动电路312根据从控制元件311输入的控制信号,将用于切换开关元件5的导通截止的电压施加于开关元件5的栅极端子53。

在8个开关元件5被切换为导通的情况下,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与漏极端子52电连接,因此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以及第三汇流条23彼此电连接。此时,电流流过与电源连接的电缆、第一汇流条21、左侧的4个开关元件5、第二汇流条22、右侧的4个开关元件5、第三汇流条23以及与负载连接的电缆,由此从电源向负载供给电力。

在开关元件5被切换为截止的情况下,各开关元件5的源极端子51和漏极端子52被电切断,所以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以及第三汇流条23彼此被电切断。此时,流过与电源连接的电缆、第一汇流条21、左侧的4个开关元件5、第二汇流条22、右侧的4个开关元件5、第三汇流条23以及与负载连接的电缆的电流被切断,由此从电源向负载的电力供给停止。

在电流流过开关元件5的情况下,开关元件5(特别是元件主体50)发热。由于控制元件311的耐热性比开关元件5的耐热性低,因此需要防止高热从开关元件5向控制元件311传递的情况。

在左侧的开关元件5中,漏极端子52与第一汇流条21连接,元件主体50经由漏极端子52与第一汇流条21接触。因此,由左侧的开关元件5发出的热量主要传导到第一汇流条21。同样地,由右侧的开关元件5发出的热量主要传导到第三汇流条23。

由于电路基板31既不与第一汇流条21接触也不与第三汇流条23接触,所以防止了高热从第一汇流条21或第三汇流条23传导到电路基板31的控制元件311的情况。

从8个开关元件5传导到第一汇流条21及第三汇流条23的热量经由两个热传导部322高效地传导至散热部件32。因此,由8个开关元件5发出的热量被高效地放出到电连接箱1的外部。

由左侧的开关元件5发出的热量对第一室401的空气进行加热而使其对流。由右侧的开关元件5发出的热量对第三室403的空气进行加热而使其对流。

由于电路基板31收容于第二室402,所以防止了由第一室401的空气的对流或第三室403的空气的对流引起的高热向电路基板31的传递。

在各开关元件5中,源极端子51及栅极端子53与第二汇流条22连接。因此,由开关元件5发出的热量也传导到第二汇流条22。但是,从开关元件5传导到第二汇流条22的热量的量与从开关元件5传导到第一汇流条21(或第三汇流条23)传导的热量的量相比充分小。而且,第二汇流条22的下表面被绝缘部26覆盖,绝缘部26的覆盖第二汇流条22的部分与散热部件32分离。因此,即使在散热部件32热饱和的情况下,也不存在热量从散热部件32传导到第二汇流条22的顾虑。而且,电路基板31不与第二汇流条22接触。因此,防止了高热从第二汇流条22传导到电路基板31的控制元件311的情况。

以上的结果,能够抑制热量传递到电路基板31的情况。

因此,不需要使用大型的散热部件32来抑制热量传递至电路基板31的情况。而且,第一汇流条21兼作将第一室401与外部分隔的分隔板,第二汇流条22兼作将第二室402与外部分隔的分隔板,第三汇流条23兼作将第三室403与外部分隔的分隔板。因此,能够实现电连接箱1的小型化。

由于在第一汇流条21(或第三汇流条23)和第二汇流条22之间存在绝缘部26,所以防止了第一汇流条21(或第三汇流条23)和第二汇流条22发生短路的情况。

就通过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等的一体化而形成的基体20而言,组装电连接箱1时的处理较为容易。基体20能够通过向插入有第一汇流条21、第二汇流条22及第三汇流条23等的模具注入合成树脂的嵌件成型而容易地形成。

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上述的含义,而是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含义以及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标号说明

1电连接箱

20基体

21第一汇流条(第一导电板)

211贯通孔

22第二汇流条(第二导电板)

221切口

23第三汇流条(第三导电板)

231贯通孔

24导电部件

241连接板

242突出部

243连接引脚

244连结部

251、252螺栓

26绝缘部

261上表面

262凸台

263螺纹孔

264开口

31电路基板

311控制元件

312驱动电路

313连接器

314通孔

315插通孔

316螺钉

32散热部件

321贯通孔

322热传导部

323凹部

324螺钉

4罩

401第一室

402第二室

403第三室

41~43开口

44、45分隔板

46分隔板

461切口

47分隔板(第二分隔板)

471切口

4a底壁

4b~4e侧壁

5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

50元件主体(第二元件主体)

501上表面

502下表面

503、504、505、506侧面

51源极端子(第一端子、第三端子)

511突出部

512垂下部

513连接部

52漏极端子(第二端子、第四端子)

521箔部

522延伸部

53栅极端子

531突出部

532垂下部

533连接部

541、542、543焊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