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8604发布日期:2019-07-10 10:0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电容器。



背景技术:

低压智能电容器是一种集成现代测控、电力电子、网络通讯、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容器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智能无功补偿装置,无功补偿装置为模块化结构,改变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体积庞大和笨重的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低压智能电容器一般包括控制部分01和器身部分02,控制部分01通过软件及硬件来控制位于其下部的器身部分02工作,器身部分02则由箱壳03、设置在箱壳03内的芯子元件以及设置在箱壳03上的出线结构组成。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箱壳03内芯子元件的充分散热,一般将箱壳03做成密封结构,并在箱壳03内加注石蜡或油作为传热介质,以实现芯子元件和箱壳03之间的传热,当芯子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石蜡或油传至箱壳03上以后,再通过箱壳03与外界环境的换热实现整个智能电容器的散热。但是,此种散热方式,在器身部分02高温运行条件下,存在石蜡或油从箱壳03中泄漏的安全隐患,一旦石蜡或油泄漏,则非常容易引起火灾;另外,由于智能电容器体积小、结构紧凑、集成度高,若石蜡或油泄漏,即使未引起火灾也很可能会导致上部控制部分01的元器件损坏,影响智能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此外,由于需要将箱壳03设置为密封结构,所以需要令设置在箱壳03上的出线结构也为密封结构且与箱壳03保持密封连接,这就导致了出线结构较为复杂,加工难度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电容器,其消除了火灾隐患,并且降低了箱壳的加工难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电容器,包括控制部分和器身部分,所述器身部分包括:

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换热的箱壳;

设置在所述箱壳内的芯子元件;

用于将所述芯子元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箱壳上的传热结构,所述传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箱壳内。

优选的,上述智能电容器中,所述传热结构凸出的设置在所述箱壳的内壁上,并与所述芯子元件接触。

优选的,上述智能电容器中,所述传热结构为弧形板、锯齿、圆棒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优选的,上述智能电容器中,所述传热结构为多个,每个所述传热结构分别与不同的所述芯子元件接触,或者多个所述传热结构分别与同一所述芯子元件的不同部位接触。

优选的,上述智能电容器中,所述器身部分上设置有出线结构,所述出线结构为允许导线穿过的出线孔。

优选的,上述智能电容器中,所述器身部分上设置有出线结构,所述出线结构包括:

开设在所述箱壳上的出线孔;

安装在所述出线孔中的绝缘板;

设置在所述绝缘板上,用于连通所述芯子元件和外部导线的出线端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电容器,在箱壳内不再加注石蜡或油等液态的传热介质,而是通过机械的传热结构实现芯子元件与箱壳之间的传热,从而杜绝了石蜡或油泄漏情况的发生,消除了火灾隐患,并且也不会再对控制部分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同时由于传热结构为机械结构,所以无需再将箱壳设置为密封结构,令箱壳和出线结构能够得到简化,降低了智能电容器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智能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容器中弧形板状的传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圆棒状的传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出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出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5中:

01-控制部分,02-器身部分,03-箱壳;

1-箱壳,2-传热结构,3-出线孔,4-绝缘板,5-出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电容器,其消除了火灾隐患,并且降低了箱壳的加工难度。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容器,包括控制部分、器身部分以及设置在器身部分上的出线结构,本申请主要对器身部分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器身部分主要包括箱壳1、芯子元件和传热结构2,其中,箱壳1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换热,具体指的是箱壳1可以通过外界的气流实现风冷降温,芯子元件为智能电容器的工作元件,其设置在箱壳1内,而机械结构的传热结构2同样设置在箱壳1内,并且通过该传热结构2,能够将芯子元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箱壳1上,再通过箱壳1与外界的换热实现对芯子元件的散热。

由于上述的智能电容器采用机械结构实现了传热、散热,所以无需再在壳体内加注石蜡或油等液态的传热介质,进而避免了传热介质的泄漏,不仅消除了火灾隐患,而且也不会再因传热介质的泄漏对控制部分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延长了智能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无需在箱壳1内加注液态的传热介质,所以也无需再将箱壳1设置成密封结构,出线结构自身以及与箱壳1的连接无需再进行密封,进而令箱壳1和出线结构的结构得到简化,降低了箱壳1、出线结构的加工难度,节约了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优化散热效果,优选传热结构2凸出的设置在箱壳1的内壁上,并与芯子元件接触,即优选传热结构2的两端分别与箱壳1和芯子元件接触,从而令热量的传导更加充分、及时,以更好的提高智能电容器的散热效果。此外,传热结构2也可以不与芯子元件接触,而是一端靠近芯子元件设置,芯子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导至传热结构2上,再通过传热结构2传导至箱壳1上。

本实施例中,满足工作要求的传热结构2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本实施例中优选传热结构2为弧形板、锯齿、圆棒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上述结构的传热结构2,因为结构简单、易于在箱壳1上成型,所以将其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结构。如图2所示,其为在箱壳1的内壁上呈弧形板结构设置的传热结构2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为在箱壳1的内壁上呈圆棒结构设置的传热结构2的示意图。此外,除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以外,传热结构2还可以采用弧形板、锯齿和圆棒等结构混合的方式设置。

如图2和图3所示,还进一步优选传热结构2为多个,每个传热结构2分别与不同的芯子元件接触,或者多个传热结构2分别与同一芯子元件的不同部位接触。因为在智能电容器中,芯子元件一般设置有多个,为了更好的优化散热效果,对应设置多个传热结构2,并使每个芯子元件与一个或多个传热结构2接触,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散热效果和效率,所以将其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设置方式。

如图4所示,在一种优选结构中,设置在器身部分上的出线结构,为允许导线直接穿过的出线孔3,更优选为矩形出线孔。因为无需再令箱壳1保持密封,所以出线结构在设置时可以有更多种选择,而为了最大化的降低加工难度,可以将出线结构直接设置为用于穿线的出线孔3。

而在另一种优选结构中,如图5所示,还可以令设置在器身部分上的出线结构包括:开设在箱壳1上的出线孔3;安装在出线孔3中的绝缘板4;设置在绝缘板4上,用于连通芯子元件和外部导线的出线端子5。此种出线结构,其布线方式更加合理,安装稳定性更高,且连通效果更好,所以也将其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结构。

本说明书中对各部分结构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的结构重点说明的都是与现有结构的不同之处,智能电容器的整体及部分结构可通过组合上述多个部分的结构而得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