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2606发布日期:2019-08-16 22:07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连接件,具体的说是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



背景技术:

薄壁金属管道在建筑业中已广泛使用,为达到连接牢固、紧密、不脱落的目的,传统的薄壁金属管道连接多使用螺栓紧固的方式,即在连接件两端设有紧定螺丝,连接时拧紧紧定螺丝,当达到一定力后,螺丝帽脱落,留下末端。

这种连接方式突出缺陷:密封不够牢固;不可重复装拆,二次使用时必须重新更换连接件;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连接体受到震动时易脱节,后期穿电线后,容易磨损电线外皮,导致漏电及触电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技术发展的需求和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其结构包括连接管体、垫圈、反向齿连接块。

连接管体的两端对称;连接管体的内壁中部为直线型,连接管体的中部内径小于薄壁管道的外径;连接管体的内壁两端为内径逐渐变大的多层阶梯型,连接管体的内壁端口向外变为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台型;薄壁管道间隙穿过连接管体的端口伸入连接管体内部;

垫圈固定于连接管体内部,且垫圈的固定位置重合于连接管体内径最大的端面,在薄壁管道伸入连接管体内部时,垫圈内壁与薄壁管道外壁过盈接触;

反向齿连接块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反向齿连接块对称或环形等间距布置于连接管体内部、垫圈外侧;反向齿连接块具有弧形滑面和锯齿摩擦面,锯齿延伸方向与薄壁管道伸入连接管体方向的夹角为锐角,反向齿连接块的弧形滑面与连接管体内壁滑动接触,反向齿连接块的侧面通过弹簧固定连接垫圈;在薄壁管道伸入连接管体内部时,反向齿连接块的锯齿摩擦面跟随薄壁管道同向滑动并压缩弹簧,在薄壁管道反向移动将要离开连接管体时,反向齿连接块的锯齿摩擦面摩擦接触薄壁管道外壁,反向齿连接块沿着连接管体内壁反向滑动并阻碍薄壁管道脱离连接管体。

可选的,所涉及连接件还包括:套设于薄壁管道并沿着薄壁管道移动的薄壁轴套,薄壁轴套的壁厚小于连接管体端口与薄壁管道外壁之间的间隙。

优选的,所涉及薄壁轴套远离连接管体的端部具有推动把手。

可选的,所涉及反向齿连接块的弧形滑面一体粘贴有滑动片,滑动片表面具有滑块,连接管体内壁具有与滑块相配合的滑槽,滑槽位于垫圈外侧,滑槽向外延伸至连接管体端部。

优选的,所涉及反向齿连接块采用塑料材质或者橡胶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涉及连接管体的壁厚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基于套设在薄壁管道外侧的连接管体、设置在连接管体内部的垫圈和反向齿连接块,通过反向齿连接块具有的弧形滑面与连接管体内壁相对滑动,通过反向齿连接块具有的锯齿摩擦面与薄壁管道外壁摩擦接触,实现薄壁管道与连接管体的快速连接,再加上薄壁轴套的布局特点和壁厚,实现了薄壁管道与连接管体的快速分离,使得本连接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连接牢固、拆卸快速、反复使用、成本低廉的优点,可以实现管道与管道之间的可靠、快速、有效连接,提高多个管道连接时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主视图;

附图2是图1中标号A的放大结构图;

附图3是图1的放大结构右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与薄壁管道相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中各标号信息表示:

1、连接管体,2、垫圈,3、反向齿连接块,4、薄壁管道,5、弹簧,

6、推动把手,7、滑动片,8、滑块,9、滑槽,10、薄壁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结合附图1、2、3、4,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其结构包括连接管体1、垫圈2、反向齿连接块3。

连接管体1的壁厚均匀。连接管体1的左右两端对称。

连接管体1的内壁中部为直线型,连接管体1的中部内径小于薄壁管道4的外径。

连接管体1的内壁两端为内径逐渐变大的多层阶梯型,连接管体1的内壁端口向外变为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台型;薄壁管道4间隙穿过连接管体1的端口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

垫圈2固定于连接管体1内部,且垫圈2的固定位置重合于连接管体1内径最大的端面,在薄壁管道4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时,垫圈2内壁与薄壁管道4外壁过盈接触。

反向齿连接块3有三个,三个反向齿连接块3环形等间距布置于连接管体1内部、垫圈2外侧。

反向齿连接块3具有弧形滑面5和锯齿摩擦面6。

以连接管体1右端为例,薄壁管道4从右向左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

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延伸方向与薄壁管道4伸入连接管体1方向的夹角为锐角,反向齿连接块3的弧形滑面5与连接管体1内壁滑动接触,反向齿连接块3的左侧面通过弹簧5固定连接垫圈2。

在薄壁管道4向左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时,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摩擦接触薄壁管道4外壁,反向齿连接块3沿着连接管体1内壁向左滑动并压缩弹簧5。在薄壁管道4向右移动将要离开连接管体1时,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摩擦接触薄壁管道4外壁,反向齿连接块3沿着连接管体1内壁向右滑动,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摩擦阻碍薄壁管道4脱离连接管体1。

在本实施例中,反向齿连接块3的弧形滑面5一体粘贴有滑动片7。滑动片7表面具有滑块8,连接管体1内壁具有与滑块8相配合的滑槽9,滑槽9位于垫圈2外侧,滑槽9向外延伸至连接管体1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反向齿连接块3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使用时,薄壁管道4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基于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反向齿连接块3与薄壁管道4摩擦接触时,反向齿连接块3压缩弹簧5,在薄壁管道4不能继续伸入连接管体1时,反向移动薄壁管道4,基于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反向齿连接块3与薄壁管道4摩擦接触且随着薄壁管道4同向移动,反向齿连接块3跟随薄壁管道4移动的过程中逐渐靠近连接管体1的端口,并最终阻碍薄壁管道4继续离开连接管体1。此时,如果想要分离薄壁管道4和连接管体1,只需要利用一个片状物体伸入连接管体1和薄壁管道4两者的间隙,并将片状物体沿着远离连接管体1端口的方向推动反向齿连接块3即可。

实施例二:

结合附图1、2、3、5,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弹簧扣压式快速薄壁管道连接件,其结构包括连接管体1、垫圈2、反向齿连接块3。

连接管体1的壁厚均匀。连接管体1的左右两端对称。

连接管体1的内壁中部为直线型,连接管体1的中部内径小于薄壁管道4的外径。

连接管体1的内壁两端为内径逐渐变大的多层阶梯型,连接管体1的内壁端口向外变为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台型;薄壁管道4间隙穿过连接管体1的端口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

垫圈2固定于连接管体1内部,且垫圈2的固定位置重合于连接管体1内径最大的端面,在薄壁管道4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时,垫圈2内壁与薄壁管道4外壁过盈接触。

反向齿连接块3有三个,三个反向齿连接块3环形等间距布置于连接管体1内部、垫圈2外侧。

反向齿连接块3具有弧形滑面5和锯齿摩擦面6。

以连接管体1右端为例,薄壁管道4从右向左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

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延伸方向与薄壁管道4伸入连接管体1方向的夹角为锐角,反向齿连接块3的弧形滑面5与连接管体1内壁滑动接触,反向齿连接块3的左侧面通过弹簧5固定连接垫圈2。

在薄壁管道4向左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时,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摩擦接触薄壁管道4外壁,反向齿连接块3沿着连接管体1内壁向左滑动并压缩弹簧5。在薄壁管道4向右移动将要离开连接管体1时,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摩擦接触薄壁管道4外壁,反向齿连接块3沿着连接管体1内壁向右滑动,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摩擦阻碍薄壁管道4脱离连接管体1。

在本实施例中,反向齿连接块3的弧形滑面5一体粘贴有滑动片7。滑动片7表面具有滑块8,连接管体1内壁具有与滑块8相配合的滑槽9,滑槽9位于垫圈2外侧,滑槽9向外延伸至连接管体1端部。

连接件还包括:套设于薄壁管道4并沿着薄壁管道4移动的薄壁轴套10,薄壁轴套10的壁厚小于连接管体1端口与薄壁管道4外壁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薄壁轴套10远离连接管体1的端部具有推动把手6,通过推动把手6即可方便快捷的实现连接管体1与薄壁管道4的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反向齿连接块3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使用时,薄壁管道4伸入连接管体1内部,基于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反向齿连接块3与薄壁管道4摩擦接触时,反向齿连接块3压缩弹簧5,在薄壁管道4不能继续伸入连接管体1时,反向移动薄壁管道4,基于反向齿连接块3的锯齿摩擦面6,反向齿连接块3与薄壁管道4摩擦接触且随着薄壁管道4同向移动,反向齿连接块3跟随薄壁管道4移动的过程中逐渐靠近连接管体1的端口,并最终阻碍薄壁管道4继续离开连接管体1。此时,如果想要分离薄壁管道4和连接管体1,将薄壁轴套10套设于薄壁管道4,手握推动把手6使得薄壁轴套10沿着薄壁管道4滑动,在推动把手6伸入连接管体1和薄壁管道4两者的间隙时,沿着远离连接管体1端口的方向继续推动薄壁轴套10,即可使得薄壁管道4脱离连接管体1。

以上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内容,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制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内。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所作出的任何改进和修饰,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