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5025发布日期:2020-08-07 18:3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附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36-52kv电压等级的t型设备终端多采用应力控制材料或者独立应力锥进行电缆半导电层断口处的电场控制,因此需考虑不同交界面的搭接尺寸,对安装工艺要求高,且应力控制件与设备终端的绝缘主体分离,导致其界面电气性能相对较差。另外,应力控制材料的固有参数因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带来极大地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界面电性能优异、耐候性良好的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应力体和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所述绝缘本体由“t”形连通的横向管和竖直管构成,所述横向管包括彼此直通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交接处与所述竖直管连通,所述竖直管上部的内壁设有收容槽,所述应力体容纳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绝缘本体外部包覆有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

所述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结构使电缆屏蔽端部增加了很多杂散电容,这些杂散电容和原电缆绝缘及表面电容组成电容链,可补偿原电容链的不足,使终端绝缘流入半导电端部的电容分散到各杂散电容上,从而达到电场均匀分布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为自内而外逐渐变宽的喇叭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竖直管下方自上而下逐渐变窄。

本实用新型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具有如下显著效果:采用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结构,无需配备独立的应力锥或者应力控制带材,有效地减少了生产工序,简化了安装步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独立应力锥的高精度安装,同时提高了界面的电气性能,另外,将多结构组合,可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节省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其应用。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应力体2和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3。

所述绝缘本体1由“t”形连通的横向管11和竖直管12构成,所述横向管11包括彼此直通的第一插孔111和二插孔112,所述第一插孔111和第二插孔112交接处与所述竖直管12连通,所述竖直管12上部的内壁设有收容槽,所述应力体2容纳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绝缘本体1外部包覆有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3。

所述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3结构使电缆屏蔽端部增加了很多杂散电容,这些杂散电容和原电缆绝缘及表面电容组成电容链,可补偿原电容链的不足,使终端绝缘流入半导电端部的电容分散到各杂散电容上,从而达到电场均匀分布的目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插孔111和二插孔112为自内而外逐渐变宽的喇叭形结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竖直管12下方自上而下逐渐变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采用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3,无需配备独立的应力锥或者应力控制带材,有效地节省了生产工序,简化了安装步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独立应力锥的高精度安装,同时提高了界面的电气性能,另外,将多结构组合,可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节省安装空间。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其还可以对这些已描述的实施方式做出若干替代或变型,而这些替代或变型方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用于电缆与开关柜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应力体和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所述绝缘本体由“t”形连通的横向管和竖直管构成,所述横向管包括彼此直通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交接处与所述竖直管连通,所述竖直管上部的内壁设有收容槽,所述应力体容纳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绝缘本体外部包覆有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均为自内而外逐渐变宽的喇叭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管下方自上而下逐渐变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分离式电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应力体和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所述绝缘本体由“T”形连通的横向管和竖向管构成,所述横向管包括彼此直通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交接处与所述竖直管连通,所述竖直管上部的内壁设有收容槽,所述应力体容纳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绝缘本体外部包覆有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采用一体式外绝缘应力锥,无需配备独立的应力锥或者应力控制带材,便于安装,提高了界面的电气性能,实现了产品的小型化。

技术研发人员:胡磊磊;程伟波;郭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沃尔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18
技术公布日:2020.08.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