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控制电路和家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9343发布日期:2020-02-21 21:0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启动控制电路和家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启动控制电路和一种家电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使boost(升压)型pfc(powerfactorcorrection,功率因数校正)电压调节电路中实现降压功能,需要在整流器与pfc模块之间设置第一开关管,若启动控制电路启动之前,第一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则电源无法向控制单元供电,进而导致控制电路无法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启动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家电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启动控制电路,包括:供电模块与升压型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供电模块用于输出脉动直流信号,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用于对脉动直流信号进行功率因数校正并得到母线直流信号,启动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管,设置在供电模块的输出端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对应的输入端之间;开关器件,设置于第一开关管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之间,开关器件的输入极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高压输入端,开关器件的输出级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启动模块,分别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与输入级,若供电模块输出脉动直流信号,启动模块将第一开关管配置为导通状态,以通过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对负载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动控制电路,通过在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级之间设置启动模块,启动模块用于在供电模块开启供电时,将第一开关管配置为导通状态,一方面,能够使具有电压调节功能的启动控制电路正常启动,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电路对直流电压调节的可靠性。

其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相关技术中,由于控制器由后端供电,无法上电的话无法输出控制指令,在本申请中,通过启动模块给控制器上电,来实现控制器的控制功能。

启动模块能够直接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也可以在电源模块输出的脉动直流信号的触发下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

另外,将开关器件上与高压输入端连接的确定为输入极,与低压输入端连接的确定为输出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开关器件为第一二极管,将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确定为所述开关器件的输出级,将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确定为所述开关器件的输入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开关器件为第三开关管,其中,第三开关管包括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型功率管与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i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包括sic-mosfet与gan-mosfet,第三开关管通过接收控制信号截止或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启动控制电路,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级连接至供电模块的高压输出端,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级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高压输入端;启动模块包括自举二极管、自举电容与直流启动电源,自举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级,自举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自举电容的正极,自举电容的负极连接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直流启动电源的正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直流启动电压的负极连接至自举二极管与自举电容的公共连接端。

其中,将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确定为输入极,将发射极确定为输出极。

在该技术方案中,作为启动模块的第一种实现方式,通过设置自举二极管、自举电容与直流启动电源,在电源模块输出供电信号后,能够控制第二二极管导通,以对自举电容充电,在自举电容充电完成后,能够使自举电容的放电电压和直流启动电源的电压叠加,从而使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两端的电压差满足第一开关管导通需求,以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通过设置自举电路,能够在设置具有较小的供电电压的直流启动电源的前提下,通过电容放电实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与输入级之间的电压的升压,以使第一开关管导通。

外接电源的启动电路,通过设置自举二极管与自举电容,以组成一个自举电路,然后通过一个外置的直流启动电源使第一开关管闭合,完成启动控制电路的启动过程。

当启动完成后,可以断开直流启动电源,并使用控制器对第一开关管进行驱动控制。

采用自举电路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的方案,第一开关管设置在供电模块的高压输出端与对应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高压输入端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级连接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级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启动模块包括直流启动电源,直流启动电源的正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直流启动电源的负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级。

在该技术方案中,作为启动模块的第二种实现方式,若第一开关管设置在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与对应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之间,则可以直接在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与输入级之间设置一个能够满足第一开关管的直流启动电源,通过将直流启动电源的负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将正极连接至直流开关管的输出端,以在两端形成电压差,从而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通过只设置直流启动电源的方式,使启动模块的结构更简单。

当启动完成后,可以断开直流启动电源,并使用控制器对第一开关管进行驱动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级连接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级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启动模块包括稳压电容,以及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第一分压电阻连接至供电模块的高压输出端,第二分压电阻连接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稳压电容与第二分压电阻并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作为启动模块的第三种实现方式,若第一开关管设置在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与对应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之间,除了第二种增加设置外置的直流启动电源的方式,还可以不设置外接电源,而只是通过供电模块脉动直流信号的触发使第一开关管配置导通,具体地,在电源模块的高压输出端与低压输出端之间串联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并在第二分压电阻的两端并联一个稳压电容,将两个分压电阻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这样在电源模块输出脉动供电信号后,对稳压电容充电,在稳压电流充电完毕后,与第二分压电阻构成一个对第一开关管供电的启动电源,以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采用该触发启动方式,能够使整个启动控制电路的能耗更小。

具体地,第一开关管设置在电流母线的低压侧,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与稳压电容构成电阻分压式启动电路,通过将高压侧的电压通过电阻进行分压,电容稳压后给第一开关管进行驱动,使电路完成启动,并且在启动完成后,可以断开电阻回路,以降低损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二二极管以及滤波电容,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级,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滤波电容的正极,滤波电容的负极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闭合,此时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脉动直流信号的低压侧,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脉动直流信号的高压侧,从而使第一二极管截止,通过向第二开关管输入第二占空比的控制信号,形成了boost升压电路,结合第一开关管与第一二极管,形成buck-boost型驱动电路,既具有升压的功能,也具有降压的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对直流母线电压的调节,升压或者降压。

第一开关管与第二开关管可以为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即mosfet)或半导体三极管,其中,将mosfet的栅极作为控制极,将或将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极作为控制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器,能够连接至第一开关管的控制极以及第二开关管的控制极,在升压模式中,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管保持导通状态,并向第二开关管输入第一占空比的控制信号,实现对脉动直流信号的升压,在降压模式中,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管保持截止状态,并向第一开关管输入第二占空比的控制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设置有具有升压功能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开关管与第一二极管,通过控制器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在需要执行降压操作之前,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中的第二开关管断开,此时,第一开关管与第一二极管串联,形成buck(降压)电路,并进一步通过向第一开关管输入第一占空比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开闭,以同时具有升压功能与降压功能,一方面,在用于对小负载进行供电时,执行降压操作,在用于对大负载进行供电时,执行升压操作,从而能够提升该启动控制电路的适用范围,满足了对不同功耗负载的供电需求,另一方面,在脉冲直流信号的波动较大时,通过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操作,还有利于减小用于对负载供电的直流母线电压波动,以保证启动控制电路的正常运行。

其中,在升压模式中,当第一开关管保持闭合时为升压电路模式,通过第二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实现直流母线电压的抬高,第二开关管导通,电源给电感充电,电容给负载供电,第二开关管关断,电源和电感同时给电容充电,直流母线电压上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还包括:储能电感,储能电感的一端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储能电感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其中,将储能电感的一端确定为高压输入端,将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级确定为低压输入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还包括:储能电感,储能电感的一端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储能电感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级;其中,将储能电感的一端确定为低压输入端,将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级极确定为低压输入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滤波电容与储能电感的配合设置,并结合防止由滤波电容向储能电感反向充电的第二二极管,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其中,储能电感既能够设置在高压母线侧,也可以设置在低压母线侧,结合第一开关管不同的设置位置,满足不同设计结构的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供电模块包括:电源,用于输出交流供电信号;整流器,用于将交流供电信号转换为脉动直流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供电模块提供了整流器,可以把从电源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经滤波后供给负载或供给逆变器,消除杂波干扰,更为稳定地输出电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整流器向电容充电,进一步提高启动控制电路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逆变器,与滤波电容并联,逆变器被配置为控制母线直流信号驱动负载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逆变器是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向负载提供高质量的交流电,能够带动任何种类的负载,满足大部分的用电需求,使启动控制电路的适用范围更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家电设备,包括:负载;如权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启动控制电路,启动控制电路接入于电源与负载之间,启动控制电路被配置为控制供电信号向负载供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家电设备包括空调器、电冰箱、风扇、抽油烟机、吸尘器和电脑主机中的至少一种。

本方案中,家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器、电冰箱、风扇、抽油烟机、吸尘器和电脑主机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电器设备均可以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启动控制电路的结构达到直流电压调节电路自动启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未设置启动模块的电压调节电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启动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启动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启动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启动控制电路,包括:供电模块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供电模块用于输出脉动直流信号,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用于对脉动直流信号进行功率因数校正并得到直流信号,启动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管q1,设置在供电模块的输出端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对应的输入端之间;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为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模块(boost-pfc模块),并包括串联的储能电感l与第二开关管q2,开关器件,开关器件的输入极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高压输入端,开关器件的输出级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分别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极,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管q2保持截止状态,并控制第一开关管q1持续执行开闭动作,实现对脉动直流信号的降压。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开关器件为第一二极管d1,将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确定为开关器件的输出级,将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确定为开关器件的输入极。

具体地,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即负极)与储能电感l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即正极)与第二开关管q2(具体为发射极)相连;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分别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极,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管q2保持截止状态,并控制第一开关管q1持续执行开闭动作,实现对脉动直流信号的降压。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开关器件为第三开关管,其中,第三开关管包括igbt型功率管与mosfet,mosfet包括sic-mosfet与gan-mosfet,第三开关管通过接收控制信号截止或导通。

作为具有直流电压调节功能的启动控制电路,为了实现正常驱动,在上述电路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启动模块,启动模块在供电模块输出直流脉动信号后能够将第一开关管q1配置为导通状态,启动控制电路具体包括:供电模块与升压型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boost-pfc模块),供电模块用于输出脉动直流信号,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用于对脉动直流信号进行功率因数校正并得到母线直流信号,启动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管q1,设置在供电模块的输出端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对应的输入端之间;第一二极管d1,设置于第一开关管q1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之间,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高压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启动模块(图中未示出),分别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与输入级,若供电模块输出脉动直流信号,启动模块将第一开关管q1配置为导通状态,以通过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对负载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启动控制电路,通过在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级之间设置启动模块,启动模块用于在供电模块开启供电时,将第一开关管q1配置为导通状态,一方面,能够使具有电压调节功能的启动控制电路正常启动,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电路对直流电压调节的可靠性。

其中,启动模块能够直接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也可以在电源模块输出的脉动直流信号的触发下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

其中,启动模块至少具有以下三种实现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级连接至供电模块的高压输出端,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级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高压输入端;启动模块包括自举二极管d3、自举电容c2与直流启动电源dc1,自举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级,自举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至自举电容c2的正极,自举电容c2的负极连接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直流启动电源dc1的正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直流启动电压的负极连接至自举二极管d3与自举电容c2的公共连接端。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启动模块的第一种实现方式,通过设置自举二极管d3、自举电容c2与直流启动电源dc1,在电源模块输出供电信号后,能够控制第二二极管d2导通,以对自举电容c2充电,在自举电容c2充电完成后,能够使自举电容c2的放电电压和直流启动电源dc1的电压叠加,从而使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两端的电压差满足第一开关管q1导通需求,以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通过设置自举电路,能够在设置具有较小的供电电压的直流启动电源dc1的前提下,通过电容放电实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与输入级之间的电压的升压,以使第一开关管q1导通。

外接电源的启动电路,通过设置自举二极管d3与自举电容c2,以组成一个自举电路,然后通过一个外置的直流启动电源dc1使第一开关管q1闭合,完成启动控制电路的启动过程。

当启动完成后,可以断开直流启动电源dc1,并使用控制器对第一开关管q1进行驱动控制。

采用自举电路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的方案,第一开关管q1设置在供电模块的高压输出端与对应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高压输入端之间。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级连接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级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启动模块包括直流启动电源dc3,直流启动电源dc3的正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直流启动电源dc3的负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级。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启动模块的第二种实现方式,若第一开关管q1设置在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与对应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之间,则可以直接在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与输入级之间设置一个能够满足第一开关管q1的直流启动电源dc3,通过将直流启动电源dc3的负极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将正极连接至直流开关管的输出端,以在两端形成电压差,从而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通过只设置直流启动电源dc3的方式,使启动模块的结构更简单。

当启动完成后,可以断开直流启动电源dc3,并使用控制器对第一开关管q1进行驱动控制。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级连接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级连接至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启动模块包括稳压电容c3,以及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r1与第二分压电阻r2,第一分压电阻r1连接至供电模块的高压输出端,第二分压电阻r2连接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稳压电容c3与第二分压电阻r2并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启动模块的第三种实现方式,若第一开关管q1设置在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与对应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低压输入端之间,除了第二种增加设置外置的直流启动电源的方式,还可以不设置外接电源,而只是通过供电模块脉动直流信号的触发使第一开关管q1配置导通,具体地,在电源模块的高压输出端与低压输出端之间串联第一分压电阻r1与第二分压电阻r2,并在第二分压电阻r2的两端并联一个稳压电容c3,将两个分压电阻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这样在电源模块输出脉动供电信号后,对稳压电容c3充电,在稳压电流充电完毕后,与第二分压电阻r2构成一个对第一开关管q1供电的启动电源,以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采用该触发启动方式,能够使整个启动控制电路的能耗更小。

具体地,第一开关管q1设置在电流母线的低压侧,即供电模块的低压输出端,第一分压电阻r1、第二分压电阻r2与稳压电容c3构成电阻分压式启动电路,通过将高压侧的电压通过电阻进行分压,电容稳压后给第一开关管q1进行驱动,使电路完成启动,并且在启动完成后,可以断开电阻回路,以降低损耗。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二二极管d2以及滤波电容c1,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至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级,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至滤波电容c1的正极,滤波电容c1的负极连接至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q1闭合,此时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至脉动直流信号的低压侧,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至脉动直流信号的高压侧,从而使第一二极管d1截止,通过向第二开关管q2输入第二占空比的控制信号,形成了boost升压电路,结合第一开关管q1与第一二极管d1,形成uck-boost型pfc模块,既具有升压的功能,也具有降压的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对直流母线电压的调节,升压或者降压。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能够连接至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以及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极,在升压模式中,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管q1保持导通状态,并向第二开关管q2输入第一占空比的控制信号,实现对脉动直流信号的升压,在降压模式中,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管q2保持截止状态,并向第一开关管q1输入第二占空比的控制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在设置有具有升压功能的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开关管q1与第一二极管d1,通过控制器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在需要执行降压操作之前,控制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中的第二开关管q2断开,此时,第一开关管q1与第一二极管d1串联,形成buck(降压)电路,并进一步通过向第一开关管q1输入第一占空比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q1开闭,以同时具有升压功能与降压功能,一方面,在用于对小负载进行供电时,执行降压操作,在用于对大负载进行供电时,执行升压操作,从而能够提升该启动控制电路的适用范围,满足了对不同功耗负载的供电需求,另一方面,在脉冲直流信号的波动较大时,通过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操作,还有利于减小用于对负载供电的直流母线电压波动,以保证启动控制电路的正常运行。

其中,在升压模式中,当第一开关管q1保持闭合时为升压电路模式,通过第二开关管q2的导通和关断,实现直流母线电压的抬高,第二开关管q2导通,电源给电感充电,电容给负载供电,第二开关管q2关断,电源和电感同时给电容充电,直流母线电压上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还包括:储能电感l,储能电感l的一端连接至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其中,将储能电感l的一端确定为高压输入端,将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级确定为低压输入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还包括:储能电感l,储能电感l的一端连接至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级;其中,将储能电感l的一端确定为低压输入端,将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级极确定为低压输入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滤波电容c1与储能电感l的配合设置,并结合防止由滤波电容c1向储能电感l反向充电的第二二极管d2,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其中,储能电感l既能够设置在高压母线侧,也可以设置在低压母线侧,结合第一开关管q1不同的设置位置,满足不同设计结构的需求。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供电模块包括:电源,用于输出交流供电信号;整流器,用于将交流供电信号转换为脉动直流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供电模块提供了整流器,可以把从电源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经滤波后供给负载或供给逆变器,消除杂波干扰,更为稳定地输出电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整流器向电容充电,进一步提高启动控制电路的使用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逆变器,与滤波电容c1并联,逆变器被配置为控制母线直流信号驱动负载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逆变器是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向负载提供高质量的交流电,能够带动任何种类的负载,满足大部分的用电需求,使启动控制电路的适用范围更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家电设备,包括:负载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启动控制电路,启动控制电路接入于电源与负载之间,启动控制电路被配置为控制供电信号向负载供电。

在该实施例中,家电设备通过设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启动控制电路,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家电设备包括空调器、电冰箱、风扇、抽油烟机、吸尘器和电脑主机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家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器、电冰箱、风扇、抽油烟机、吸尘器和电脑主机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电器设备均可以配置本申请提供的启动控制电路的结构达到对不同功耗的负载控制供电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