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2889发布日期:2020-01-17 21:15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电源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电源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是一种个人可随身携带,自身能储备电能,主要为手持式移动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例如无线电话、笔记本电脑)充电的便携充电器,特别应用在没有外部电源供应的场合。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用作电能存储的电池,稳定输出电压的电路(直流-直流转换器),绝大部分的行动电源带有充电器,用作为内置电池充电。

现有的移动电源,采用micro-usb接口向其充电,由于micro-usb接口较小,接插时较为麻烦,便捷性较差;并且移动电源一般只设置usb母座有用电器进行连接,可拓展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便捷,快速连接,可拓展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的移动电源及其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移动电源,包括:公接头,所述公接头为凸台结构,所述公接头的端面设置有有第一磁性部件、第一导电芯及第二导电芯;母接头,所述母接头为与所述公接头相配合的凹槽结构,所述母接头的槽底设置有第二磁性部件、第三导电芯及第四导电芯,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与第一磁性部件之间可磁性吸附,所述第三导电芯与所述第一导电芯相对应,所述第四导电芯与所述第二导电芯相对应;移动电源本体,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内部具有蓄电池及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导电芯及第二导电芯均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芯及第四导电芯均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公接头及母接头分别设置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两端。

所述公接头为凸台结构,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在所述公接头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电芯及第二导电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两侧的公接头上;所述母接头为与所述公接头相匹配的凹槽结构,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所述母接头的中部,所述第三导电芯及第四导电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两侧的母接头上。

所述公接头的一侧设置有防呆块,所述母接头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防呆块相配合的防呆槽。

基于上述移动电源的usb电源,包括移动电源本体及usb转接头,所述usb转接头的顶部设置有usb母座,所述usb转接头的底部设置有所述母接头,所述usb转接头底部的母接头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的公接头相连接。

基于上述移动电源的手电筒,包括移动电源本体及手电筒接头,所述手电筒接头的底部设置有所述母接头,所述手电筒接头底部的母接头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的公接头相连接。

基于上述移动电源的灯棒,包括移动电源本体及灯棒接头,所述灯棒接头的底部设置有所述母接头,所述灯棒接头底部的母接头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上的公接头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公开了公接头、母接头两种接头及具有上述两种接头的移动电源,公接头与母接头之间通过磁吸连接,借助磁力吸引,能实现快速插拔,提升使用便捷性;并且可在usb转接头、手电筒接头、灯棒接头等用电设备上设置母接头,母接头内部的电芯与用电设备的电源输入端连接,通过移动电源的公接头与母接头进行配合连接,实现多功能拓展,适用于多种使用场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母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usb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usb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手电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灯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灯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3所示的移动电源,包括:公接头2,公接头2为凸台结构,公接头2的端面设置有有第一磁性部件23、第一导电芯21及第二导电芯22;母接头3,母接头3为与公接头2相配合的凹槽结构,母接头3的槽底设置有第二磁性部件33、第三导电芯31及第四导电芯32,第二磁性部件33与第一磁性部件23之间可磁性吸附,第三导电芯31与第一导电芯21相对应,第四导电芯32与第二导电芯22相对应;移动电源本体1,移动电源本体1的内部具有蓄电池及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其中蓄电池及控制电路板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在赘述,第一导电芯21、第二导电芯22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的+5v、-5v输出端电连接,第三导电芯31、第四导电芯32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的+5v、-5v输入端电连接,公接头2及母接头3分别设置在移动电源本体1的上下两端;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充电器,其具有usb公头10、充电接头9及将usb公头10与充电接头9进行连接的导线8,充电接头9的端部设置有公接头2,该公接头2的第一导电芯21、第二导电芯22通过导线8分别与usb公头10的+5v、-5v端电连接,充电接头9的公接头2可与移动电源本体1底部的母接头3磁吸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公接头与母接头之间通过磁吸连接,借助磁力吸引,能实现快速插拔,提升使用便捷性;上述移动电源可用于对多种安装有母接头的用电设备供电,例如电动螺丝刀、电动剃须刀、手电筒、灯棒、风扇等多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上须具有母接头,母接头内部电芯正负极与用电设备的输入端正负极相对应连接。

如图2所示,公接头2为凸台结构,第一磁性部件23在公接头2的中部,第一导电芯21及第二导电芯22分别设置在第一磁性部件23两侧的公接头2上;如图3所示,母接头3为与公接头2相匹配的凹槽结构,第二磁性部件33在母接头3的中部,第三导电芯31及第四导电芯32分别设置在第二磁性33部件两侧的母接头3上;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公,接头2为腰形凸台结构,母接头3为与公接头2相匹配的腰形凹槽结构。

如图2和3所示,公接头2的一侧设置有防呆块24,防呆块24为与公接头2为一体结构的半圆形凸块,母接头3的一侧开设有与防呆块相配合的半圆形防呆槽34;通过防呆块24与防呆槽34相配合,可避免公接头2与母接头3反接损坏用电设备。

如图5所示,基于上述移动电源的usb电源,包括移动电源本体1及usb转接头4,如图4所示,usb转接头4的顶部设置有usb母座41,usb转接头的底部设置有母接头,usb转接头底部的母接头与移动电源本体上的公接头相连接;具体的,usb母座41的+5v端、-5v端按极性分别与usb母座41的母接头3中第三导电芯31、第四导电芯32通过导线进行连接,移动电源本体1及usb转接头4通过公接头2及母接头3进行连接后,第一导电芯21与第三导电芯31接通,第二导电芯22与第四导电芯32接通,移动电源本体1为usb母座41供电,可通过usb连接先从移动电源本体1中取电,可用于手机、pad等用电设备的充电或其他需要usb供电的使用场合。

如图7所示,基于上述移动电源的手电筒,包括移动电源本体1及手电筒接头5,如图6所示,手电筒接头5上设置有开关6,手电筒接头的底部设置有母接头3,手电筒接头5底部的母接头3与移动电源本体1上的公接头2相连接;移动电源本体1及手电筒接头5之间可通过磁吸快速连接,手电筒接头5具有外壳、灯珠及开关,移动电源本体1为手电筒接头5中的灯珠供电,开关用于控制灯珠发光或熄灭。

如图9所示,基于上述移动电源的灯棒,包括移动电源本体1及灯棒接头7,灯棒接头7上设置有开关6,灯棒接头7的底部设置有母接头3,灯棒接头7底部的母接头3与移动电源本体1上的公接头2相连接;移动电源本体1及灯棒接头7之间可通过磁吸快速连接,灯棒接头7具有壳体、灯珠及开关,移动电源本体1为灯棒接头7椎间盘买个的灯珠供电,开关用于控制灯珠发光或熄灭。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23为能被磁铁吸附的金属片,第二磁性部件33为磁铁;或者第一磁性部件23为磁铁,第二磁性部件33为能被磁铁吸附的金属片;或者一磁性部件23、第二磁性部件33均为磁铁,其朝向外侧的一面极性相斥;其中金属片可选用铁片等,磁铁可选用强磁铁;金属片及磁铁可镶嵌固定在公接头2或母接头3中,并且可通过粘合剂进行粘接加强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