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管道引线布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4332发布日期:2020-03-27 14:2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信管道引线布放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信管道引线布放器。



背景技术:

在通信工程中,通信电缆是传递信号的传输媒质,在进行电缆的铺设工程中,由于电缆比较脆弱,电缆铺设过程中产生磨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为了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及提高安全防范,通常在外侧套设管道保护电缆外皮,工作人员利用玻璃钢穿管器穿入管道内部,从而将电缆引入管道内部。

采用大型的玻璃钢穿管器进行电缆穿线作业时,玻璃钢穿管器较为笨重,移动不便,不方便工作人员的携带和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信管道引线布放器,其具有方便携带和操作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通信管道引线布放器,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锥形导头、长壳体和驱动壳,所述长壳体两端均设置有球窝,所述锥形导头和驱动壳均开设有与球窝相连接的球头,所述长壳体侧壁设置有多个倾斜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远离长壳体一端设置有万向轮,所述驱动壳内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叶轮,所述长壳体内设置有电池,所述驱动壳背向长壳体一端设置有穿线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电缆连接在穿线环上,利用电机驱动叶轮旋转产生气流,可以使引线器在管道内向前推进,锥形导头对引线器的行走方向进行引导,从而电缆引导进入管道内部进行铺设;球窝与球头连接形成关节轴承,使锥形导头、长壳体和驱动壳可以配合管道在多个方向自动弯曲;导向杆和万向轮相互配合对引线器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和纠偏,同时万向轮可以减少引线器侧壁与管道侧壁的摩擦力,使引线器可以顺畅在管道内行走,整个引线器结构紧凑、轻便,方便工作人员携带和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长壳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上壳、中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相对一面的两侧均固定有连接环,所述中壳位于端面的两侧固定设置有固定环,相对应的所述连接环与固定环相互扣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环与固定环相互扣合连接,使长壳体各个构件的连接紧密,同时使上壳、中壳、下壳可以相互发生摇摆产生弯曲弧度,可以适应复杂的管道,避免长壳体与管道发生卡嵌,进一步使引线器在管道内顺畅推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和中壳远离锥形导头的一端外壁均设置有限位板,所述中壳和下壳靠近锥形导头一端位于相对应的限位板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使上壳、中壳和下壳之间只能发生较小幅度的摇摆,避免上壳、中壳和下壳之间相互摇摆幅度过大与管道内壁的碰撞频率增多,容易使引线器的局部产生缺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球窝的中心处开设有长孔,所述长孔内固定有与球头相连接的弹性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锥形导头、长壳体、驱动壳受到外力而相互弯曲时,球头在球窝内运动使弹性绳伸展,弹性绳伸展对球头提供作用力,使球头回复到初始位置,可以对锥形导头、长壳体和驱动壳的位置进行纠正,使引线器保持最有利的行进趋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杆通过转杆与长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杆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导向杆和长壳体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向杆与管道侧壁相互抵触时,扭簧使导向杆可以朝向长壳体灵活收缩,使引线器在管道内顺畅推进,避免导向杆与管道的侧壁相互卡嵌,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壳侧壁开设有贯穿其内部的通风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体从通风口进入驱动壳内部,叶轮旋转对气体进行搅动,可以产生推动引线器移动的气流,通风孔可以加速气流的流通,提高叶轮的驱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长壳体上固定设置有限制导向杆朝锥形导头翻转的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块可以避免导向杆受到不均匀作用力时朝向锥形导头翻转过度,从而使导向杆与管道的侧壁相互卡顿,阻碍引线器的推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利用电机驱动叶轮旋转产生气流进行推进,将电缆引导进入管道内部进行铺设,球窝与球头连接使锥形导头、长壳体和驱动壳可以配合管道在多个方向自动弯曲,导向杆和万向轮配合设置,使引线器可以顺畅在管道内行走,整个引线器结构紧凑、轻便,方便工作人员携带和操作;

2.连接环与固定环相互扣合连接,使上壳、中壳、下壳可以相互发生摇摆产生弯曲弧度,可以适应复杂的管道,避免长壳体与管道发生卡嵌,进一步使引线器在管道内顺畅推进;

3.球头在球窝内运动使弹性带伸展,弹性带伸展对球头提供作用力,使球头回复到初始位置,可以对锥形导头、长壳体和驱动壳的位置进行纠正,使引线器保持最有利的行进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通信管道引线布放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通信管道引线布放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锥形导头;11、球头;2、长壳体;21、上壳;211、球窝;212、长孔;213、弹性绳;214、限位板;215、连接环;22、中壳;221、电池;222、固定环;23、下壳;3、驱动壳;31、空腔;32、电机;33、叶轮;34、通风孔;35、连接杆;351、穿线环;4、凹槽;41、导向杆;411、万向轮;42、转杆;421、扭簧;43、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通信管道引线布放器,包括依次相互转动连接的锥形导头1、长壳体2和驱动壳3,长壳体2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上壳21、中壳22和下壳23,驱动壳3背向长壳体2一面中部固定有供电缆引线穿过的穿线环351。

参照图1和图2,上壳21和下壳23相背一面均开设有球窝211,锥形导头1和驱动壳3朝向长壳体2一面固定有与球窝211相互配合的球头11,球头11与球窝211相互球铰连接形成关节轴承,使锥形导头1、长壳体2和驱动壳3可以随着管道自动弯曲,且弯曲方向较多,确保引线器在管道内稳定推进。球窝211内壁的中心位置开设有长孔212,长孔212内固定有弹性绳213,弹性绳213远离长孔212的一端与球头11相对应的位置连接。球头11在球窝211内运动时,弹性绳213伸展对球头11产生作用力,使球头11的中心轴回复到与球窝211的中心轴相互重合,可以使锥形导头1、长壳体2和驱动壳3的中心轴保持重合,从而使引线器保持最佳的前进趋势。

上壳21和下壳23朝向中壳22一面两侧均固定有连接环215,中壳22相对侧面的两侧均固定有固定环222,固定环222与相对应的连接环215相互扣合连接。使上壳21、中壳22和下壳23可以相互发生摇摆,上壳21与中壳22、中壳22与下壳23之间留有供摇摆的间隙,可以适应管道内复杂的路径。为了避免长壳体2各个部分发生较大幅度的摇摆,在上壳21和中壳22远离锥形导头1的一面侧边围设有环形的限位板214,限位板214的截面呈弧形设置,中壳22和下壳23朝向锥形导头1一端均位于相对应的限位板214内部。

长壳体2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凹槽4,凹槽4内固定有转杆42,转杆42上转动连接有导向杆41,导向杆41远离长壳体2一端朝向驱动壳3倾斜设置。转杆42上套设有扭簧421,扭簧421两端分别与长壳体2和导向杆41固定连接。当导向杆41与管道侧壁相互抵触时,扭簧421可以调整导向杆41产生微小幅度的收缩,避免导向杆41与管道内壁相互卡嵌。凹槽4靠近锥形导头1的侧壁固定有防止导向杆41朝向锥形导头1翻转的定位块43,避免导向杆41在管道内部翻转过度阻碍引线器的移动。导向杆41远离长壳体2一端连接有万向轮411,可以降低引线器侧壁与管道的摩擦力,同时当万向轮411受到阻碍时,可以朝其他方向转动绕离阻碍物,保证引线机的稳定推进。

驱动壳3背向长壳体2一面开设有空腔31,空腔31内安装有电机32,中壳22内安装有与电机32电性连接的电池221,电机32的输出轴固定有叶轮33,电机32驱动叶轮33旋转产生气流,可以驱动引线器前进。驱动壳3的侧壁开设有贯穿空腔31的通风孔34,通风孔34方便气流快速进入空腔31内,可以提高叶轮33驱动的效果。驱动壳3远离长壳体2一端固定有连接杆35,穿线环351安装于连接杆35上位于驱动壳3的中心轴位置。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电缆连接在穿线环351上,利用电机32驱动叶轮33旋转产生气流,可以推进引线器在管道内行走,从而将电缆引导、铺设在管道内部。球头11与球窝211连接形成关节轴承,使锥形导头1、长壳体2和驱动壳3可以相互发生弯曲;连接环215与固定环222相互扣合,使上壳21、中壳22和下壳23相互发生摇摆形成弯曲弧度,限位板214对三者的摇摆幅度进行限定。引线器的各个部位可以配合管道在多个方向自动弯曲,从而顺利通过复杂的管道。导向杆41和万向轮411相互配合可以对引线器的前进方向进行导向和纠偏,同时减少引线器与管道侧壁的摩擦力,方便引线器在管道内顺畅推进。导向杆41与管道侧壁相互抵触时利用扭簧421进行收缩,避免导向杆41遇到阻碍物时相互卡顿,同时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管道。该结构整体较为紧凑、轻便,方便工作人员携带和操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