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5380发布日期:2020-05-22 21:5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属于隧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且隧道在建设时,需要安装灯光,以供给车辆照明使用,且灯虽说是节能灯,但是也需要大量的电能,且在现有的技术中,都是通过风能发电,造价太高;不能合理有效的进行节能控制,不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包括凹型路面,所述凹型路面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坡型减速带,所述凹型路面内部顶端的两侧分别与u型框架两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u型框架内部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弹簧,所述u型框架内部底端且位于两侧弹簧之间的前后两端均开凿有衔接槽,每个所述弹簧远离u型框架内部底端的一端均与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柱,每个所述支撑柱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均与施力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底部且位于两侧弹簧之间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施力杆,两个所述施力杆底端相互远离的一侧侧壁均连接有传动杆,两个所述传动杆的顶端与底端均开凿有连接槽,两个所述传动杆远离施力杆一端且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均连接有从动轮,两个所述施力杆以及两个从动轮靠近传动杆的一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外壁均开凿有限位槽,两个所述从动轮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从动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槽的内径尺寸等于限位槽的外径尺寸,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槽和限位槽分别转动套设在同侧施力杆的限位块上和同侧从动轮的限位块上,且两个所述传动杆的顶部至底部之间的距离均大于从动轮外壁顶部至底部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衔接槽的内径尺寸分别大于施力杆的外径尺寸,且两个所述施力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分别通过衔接槽与u型框架穿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从动杆远离从动轮的一端分别与发电机连接,且发电机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施力板两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坡型减速带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本装置设置在隧道,车辆路过碾压施力板,通过施力板、支撑柱、u型框架、施力杆、传动杆、从动轮、从动杆、限位块的的搭配使用,使车轮的压力转化成机械能,并通过发电机对蓄电池进行供电,不仅达到了节能控制的效果,通过坡型减速带的搭配使用,同时也使车辆速度降低,使驾驶人员在隧道内降速安全行驶,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造价低,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以及推广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u型框架、弹簧以及衔接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凹型路面;2、坡型减速带;3、u型框架;4、弹簧;5、支撑板;6、支撑柱;7、施力板;8、衔接槽;9、施力杆;10、传动杆;11、连接槽;12、从动轮;13、从动杆;14、限位块;15、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包括凹型路面1,凹型路面1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坡型减速带2,凹型路面1内部顶端的两侧分别与u型框架3两侧外壁固定连接,u型框架3内部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弹簧4,u型框架3内部底端且位于两侧弹簧4之间的前后两端均开凿有衔接槽8,每个弹簧4远离u型框架3内部底端的一端均与支撑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5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柱6,每个支撑柱6远离支撑板5的一端均与施力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板5底部且位于两侧弹簧4之间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施力杆9,两个施力杆9底端相互远离的一侧侧壁均连接有传动杆10,两个传动杆10的顶端与底端均开凿有连接槽11,两个传动杆10远离施力杆9一端且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均连接有从动轮12,两个施力杆9以及两个从动轮12靠近传动杆10的一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4,两个限位块14外壁均开凿有限位槽15,两个从动轮12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从动杆13。

连接槽11的内径尺寸等于限位槽15的外径尺寸,传动杆10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槽11和限位槽15分别转动套设在同侧施力杆9的限位块14上和同侧从动轮12的限位块14上,且两个传动杆10的顶部至底部之间的距离均大于从动轮12外壁顶部至底部之间的距离,方便带动从动轮12转动。

两个衔接槽8的内径尺寸分别大于施力杆9的外径尺寸,且两个施力杆9远离支撑板5的一端分别通过衔接槽8与u型框架3穿插连接,方便施力杆9的移动。

两个从动杆13远离从动轮12的一端分别与发电机连接,且发电机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方便将机械能转动电能。

施力板7两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坡型减速带2之间的距离,避免轮胎出现卡住的现象。

具体的,车辆进入隧道后,发现减速带,降速通过,当前轮和后轮依次碾压施力板7时,施力板7带动支撑柱6向支撑板5施压,支撑板5带动两个施力杆9向下施压,且每个弹簧4产生形变,施力杆9带动传动杆10向下移动,传动杆10通过限位块14带动从动轮12转动,从动轮12与从动杆13固定,从动轮12的转动带动从动杆13转动,从动杆13一端的转动,将动能输给发电机,发电机工作,将动能转化成电能,并通过导线传输给蓄电池,当车辆通过施力板7时,每个弹簧4弹性恢复,将支撑板5恢复成初始高度,形成一个复位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凹型路面(1),所述凹型路面(1)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坡型减速带(2),所述凹型路面(1)内部顶端的两侧分别与u型框架(3)两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u型框架(3)内部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弹簧(4),所述u型框架(3)内部底端且位于两侧弹簧(4)之间的前后两端均开凿有衔接槽(8),每个所述弹簧(4)远离u型框架(3)内部底端的一端均与支撑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5)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柱(6),每个所述支撑柱(6)远离支撑板(5)的一端均与施力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5)底部且位于两侧弹簧(4)之间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施力杆(9),两个所述施力杆(9)底端相互远离的一侧侧壁均连接有传动杆(10),两个所述传动杆(10)的顶端与底端均开凿有连接槽(11),两个所述传动杆(10)远离施力杆(9)一端且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均连接有从动轮(12),两个所述施力杆(9)以及两个从动轮(12)靠近传动杆(10)的一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4),两个所述限位块(14)外壁均开凿有限位槽(15),两个所述从动轮(12)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从动杆(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11)的内径尺寸等于限位槽(15)的外径尺寸,所述传动杆(10)的两端均通过连接槽(11)和限位槽(15)分别转动套设在同侧施力杆(9)的限位块(14)上和同侧从动轮(12)的限位块(14)上,且两个所述传动杆(10)的顶部至底部之间的距离均大于从动轮(12)外壁顶部至底部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衔接槽(8)的内径尺寸分别大于施力杆(9)的外径尺寸,且两个所述施力杆(9)远离支撑板(5)的一端分别通过衔接槽(8)与u型框架(3)穿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从动杆(13)远离从动轮(12)的一端分别与发电机连接,且发电机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板(7)两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坡型减速带(2)之间的距离。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节能控制系统,包括凹型路面,所述凹型路面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坡型减速带,所述凹型路面内部顶端的两侧分别与U型框架两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U型框架内部底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本装置设置在隧道,车辆路过碾压施力板,通过施力板、支撑柱、U型框架、施力杆、传动杆、从动轮、从动杆、限位块的的搭配使用,使车轮的压力转化成机械能,并通过发电机对蓄电池进行供电,不仅达到了节能控制的效果,通过坡型减速带的搭配使用,同时也使车辆速度降低,使驾驶人员在隧道内降速安全行驶,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造价低,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以及推广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灵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路达交通设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6
技术公布日:2020.05.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