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2918发布日期:2020-07-14 17:2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宝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宝。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充电宝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充电宝是一种个人可随身携带,自身能储备电能,主要为手持式移动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例如无线电话、笔记本电脑)充电的便携充电器,特别应用在没有外部电源供应的场合。

目前,充电宝对其电池的保护均来自于电池保护电路,电池保护电路会监控外部电路对电池的充放电电压及充放电电流,如果电压或者电流的数值出现异常,就切断电池与外部电路的联系。但是,这种方式只能保护防止电池所连接的外部电路出现过充、过放、大电流以及短路等情况,如果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磕碰损坏或者生产工艺出现不良又难以检测,后续使用的时候如果继续对电池进行充放电,就会导致电池出现鼓包膨胀,甚至是起火爆炸,现有的保护电路均无法做出相应的检测与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充电宝,克服现有的充电宝中难以对电池鼓包膨胀进行检测,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宝,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pcb板,以及均与pcb板连接的可充电电池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可充电电池或外壳之间设有至少一可导电的弹性触发结构,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可被弹性触发结构导通的线路,所述弹性触发结构在可充电电池鼓包膨胀时受挤压导通连接板上的线路。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连接板包括印制电路板、fpc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连接板上设置两个弹性触发结构,每一所述弹性触发结构均可受挤压导通连接板上的线路。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弹性触发结构为可受力挤压的锅仔片。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连接板设于可充电电池靠近外壳的端面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充电宝还包括与pcb板连接的报警模块,所述pcb板在弹性触发结构导通连接板上的线路后控制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充电宝还包括至少一与pcb板连接的充电线,所述充电线包括与pcb板连接的第一端、设有电输出端子的第二端以及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线体;所述外壳上设有至少一个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导线槽段和端子槽段,所述端子槽段和导线槽段的连通位置设有由槽底向槽口倾斜设置的导引斜面,所述电输出端子可在外力作用下由导引斜面滑出端子槽段。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电输出端子为micro-usb、type-c、lightning接口中的一种,所述端子槽段的端部设有安置孔,所述电输出端子可部分伸入所述安置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外壳的一端面上设置两沿端面中心对称设置的金属触点组。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金属触点组包括至少两金属触点,两所述金属触点组中功能相同的金属触点沿外壳端面中心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连接板与可充电电池或外壳之间设有至少一可导电的弹性触发结构,连接板上设置可被弹性触发结构导通的线路,可充电电池在出现鼓包膨胀时挤压到弹性触发结构,弹性触发结构导通连接板上的线路,实现对可充电电池鼓包膨胀的检测,降低安全隐患,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宝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宝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宝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弹性触发结构被挤压导通连接板上的线路前的简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弹性触发结构被挤压导通连接板上的线路后的简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宝的优选实施例。

一种充电宝,包括外壳10、设于外壳10内的pcb板20,以及均与pcb板20连接的可充电电池30和连接板40,所述连接板40与可充电电池30或外壳10之间设有至少一可导电的弹性触发结构50,所述连接板40上设有可被弹性触发结构50导通的线路,所述弹性触发结构50在可充电电池30鼓包膨胀时受挤压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

通过在连接板40与可充电电池30或外壳10之间设有至少一可导电的弹性触发结构50,连接板40上设置可被弹性触发结构50导通的线路,可充电电池30在出现鼓包膨胀时挤压到弹性触发结构50,弹性触发结构50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实现对可充电电池30鼓包膨胀的检测,降低安全隐患,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其中,由于弹性触发结构50有一定的受力范围以及韧性,避免了可充电电池30在充放电时自身膨胀而导致的误触发行为,并且,弹性触发结构50是物理机械结构,不会像电子传感器那样使用久了有寿命限制,其性能稳定,不容易产生误差。另外,弹性触发结构50的形状大小以及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整体结构设计简单。另外,每一弹性触发结构50均可受挤压将连接板40上的线路导通,可及时检测到可充电电池30的鼓包膨胀现象,提高检测精度,降低安全隐患。

以及,弹性触发结构50设于连接板40与可充电电池30之间,可充电电池30发生鼓包膨胀时,挤压弹性触发结构50使其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弹性触发结构50设于连接板40与外壳10之间,可充电电池30发生鼓包膨胀时,将连接板40往外壳10的方向挤压,弹性触结构受到外壳10往可充电电池30方向的力,被挤压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所述弹性触发结构50被挤压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的前后状态的简要示意图可见图4和图5所示。

以及,连接板40上弹性触发结构5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一个弹性触发结构50均可受挤压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40上设置两个弹性触发结构50,每一所述弹性触发结构50均可受挤压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在连接板40上设置两个弹性触发结构50,可充电电池30出现鼓包膨胀时,挤压其中的一个弹性触发结构50均可将连接板40上的线路导通,达到可充电电池30鼓包膨胀检测的目的,提高检测精度。其中,两个弹性触发结构50可沿连接板40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40包括印制电路板、fpc中的一种。其中,印制电路板为材质硬度大于fpc的电路板。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40优选为fpc。所述fpc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使得充电宝整体更轻便。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触发结构50为可受力挤压的锅仔片。将锅仔片设置在连接板40与可充电电池30之间,或连接板40与外壳10之间,在可充电电池30出现鼓包膨胀时,锅仔片被挤压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从而充电宝可发出报警提示音或者给共享充电宝的后台系统发送报警信号,结构简单,成本低。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40设于可充电电池30靠近外壳10的端面的中部。可充电电池30在出现鼓包膨胀时,其中部会更容易出现膨胀,将连接板40设置在可充电电池30的端面的中部,可及时检测到可充电电池30的鼓包膨胀现象,提高检测精度,降低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宝还包括与pcb板20连接的报警模块(图未示),所述pcb板20在弹性触发结构50导通连接板40上的线路后控制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弹性触发结构50被挤压导通pcb板20上的线路,说明可充电电池30出现鼓包膨胀,pcb板20控制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或者将报警信号发送至后台管理系统,及时通知管理人员。

其中,所述报警模块可以是设置在pcb板20上,也可以是单独设置。本实施例将报警模块优选设置在pcb板20上。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3,所述充电宝还包括至少一与pcb板20连接的充电线60。用户可通过所述充电线60给相应的电子产品充电。其中,充电线60的数量可以是一根、两根或两根以上,充电线60可拥有不同的接口,可对具有不同充电接口的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三根充电线60,用户可使用充电宝同时给三个具有相同接口类型的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或者,给不同接口类型的电子产品同时进行充电,提升充电体验。

具体地,所述充电线60包括与pcb板20连接的第一端61、设有电输出端子的第二端62以及连接第一端61和第二端62的线体63;所述外壳10上设有至少一个收纳槽11,所述收纳槽11包括相互连通的导线槽段111和端子槽段112,所述端子槽段112和导线槽段111的连通位置设有由槽底向槽口倾斜设置的导引斜面113,所述电输出端子可在外力作用下由导引斜面113滑出端子槽段112。

其中,多条充电线60与pcb板20连接的一端可以是多条充电线60集成于一端与pcb板20连接,也可以是单独分别与pcb板20连接。

以及,所述收纳槽11的数量与充电线60的数量相对应,所述收纳槽11设于所述外壳10上,所述收纳槽11包括相互连通的导线槽段111和端子槽段112,所述导线槽段111用于安置和固定所述充电线60,所述端子槽段112用于放置电输出端子,所述导线槽段111和端子槽段112的连通位置设置由槽底向槽口倾斜设置的导引斜面113,所述电输出端子可在外力作用下由导引斜面113滑出端子槽段112。通过在所述外壳10上设置收纳槽11,用户可推动所述充电线60沿所述导引斜面113滑出,使用时无需用力抠出充电线60,使用十分方便,产品体验好。

另外,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线槽段111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线体63的截面积,所述线体63的外轮廓为圆柱状,所述导线槽段111用于容纳所述充电线60线体63,所述导线槽段111为条状,所述导线槽段111的宽度略大于所述充电线60的直径,使得充电线60可不受挤压的收纳在导线槽段111内,既保证充电线60不会轻易从导线槽段111内掉出,同时,在取出充电线60时摩擦阻力很小,非常方便充电线60的取出。当充电线60位于所述收纳槽11时,所述电输出端子位于所述端子槽段112,所述电输出端子可从所述端子槽段112沿所述导引斜面113滑出,与电输出端子连接的充电线60线体63也将被顶起,此时,可将充电线60从所述收纳槽11取出,用于给移动终端充电。

以及,所述电输出端子为micro-usb、type-c、lightning接口中的一种,所述端子槽段112的端部设有安置孔114,所述电输出端子可部分伸入所述安置孔114内。在端子槽段112的端部设置安置孔114,当充电线60被收纳在所述收纳槽11时,所述电输出端子可部分伸入所述安置孔114内,从而对电输出端子进行遮盖保护,减少接头的磨损。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述外壳10的一端面上设置两沿端面中心对称设置的金属触点组12。

具体地,所述金属触点组12包括至少两金属触点121,两所述金属触点组12中功能相同的金属触点121沿外壳10端面中心对称设置。

其中,金属触点121可以是与其他设备连接用于充电、通信或程序烧录的金属触点121。其中,用于通信的金属触点121可实现双向数据传输,用于程序烧录的金属触点121可实现与其他设备通信连接,其他设备对充电宝的程序进行升级更新。每一金属触点121组中金属触点121的数量设置至少两个,两金属触点121组中金属触点121的功能按照特定的需求对称式排列设置,例如:每一组金属触点121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其中一组金属触点121组设置为正极-负极-信号,另一组金属触点121组设置为信号-负极-正极,两金属触点121组对称式设置,这样两金属触点121组不论以正面还是反面均可以与其他设备进行充放电或者通信;而且由于其中一金属触点121组就包含了两个或者多个金属触点121组的所有功能,因此只需要其中一金属触点121组完全接触即可满足充放电与通信要求,大大增加了结构上的容错率,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所述金属触点组12设置三金属触点121,两所述金属触点组12中功能相同的金属触点121沿外壳10端面的中心轴对称设置。这样两金属触点组12不论以正面还是反面均可以与其他设备进行充放电或者通信。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