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风偏用“Ч”型悬垂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99834发布日期:2020-08-25 19:5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风偏用“Ч”型悬垂串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直线塔悬垂绝缘子串,具体是一种大风地区,尤其是沙尘暴易发区,防止架空输电线路风偏闪络事故的结构。



背景技术:

架空输电线路越来越多的经过条件恶劣的区域,不仅受到暴雨雷电的侵袭,还会受到大风的影响,绝缘子串大幅摆动,使得发生风偏闪络的几率大大提升。一旦发生风偏闪络,输电网重合成功率低,根据相关文献显示,约25%左右,这将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给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在发生风偏事故后,很难准确、快速判断故障的发生地点,也给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修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风偏包括跳线风偏、相间风偏和绝缘子风偏,跳线风偏是指转角塔跳线受到大风影响,使跳线与转角塔的间隙缩短,形成跳线放电;相间风偏是指强风条件下,导线之间的电气距离缩短,使不同相导线间放电;绝缘子风偏一般是指在风力作用下,绝缘子串相对于直线杆塔发生的倾斜角度。其中,绝缘子串风偏是造成风偏跳阐事故的最主要因素。

风偏跳闸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悬垂绝缘子串的风偏角过大,风偏角过大时容易造成绝缘子串下端带电体与铁塔之间的空气间隙减小,当此间隙的电气强度不能承受系统运行电压时就会发生闪络现象。因此,保证导线与铁塔之间的空气间隙在沙尘暴等恶劣气象条件下不超限,是防止风偏闪络事故主要手段。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悬垂绝缘子串型式来防止风偏闪络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风偏用”ч”型悬垂串,该结构的能够保证导线与铁塔之间的空气间隙在沙尘暴等恶劣气象条件下不超限,从而能够适用于大风地区的输电线路直线铁塔边相,防止架空输电线路风偏闪络,避免导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风偏用”ч”型悬垂串,从下到上依次包括悬垂联板,绝缘子串组,联板,支柱绝缘子串和i型绝缘子串,铁塔横担,所述悬垂联板连接绝缘子串组,所述绝缘子串组与联板连接,所述联板分别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串和所述i型绝缘子串连接,所述支柱绝缘子串下端与所述i型绝缘子串下端呈锐角夹角,所述支柱绝缘子串与所述i型绝缘子串均与铁塔横担连接,所述i型绝缘子串与所述铁塔横担垂直连接;

其中,所述绝缘子串组包括两个并列的绝缘子串。

优选的,所述i型绝缘子串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均压环;所述支柱绝缘子串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均压环;所述绝缘子串组上部设有均压环,所述绝缘子串组下部设有均压环。

优选的,所述i型绝缘子串的上部连接有i型串小均压环,所述支柱绝缘子串上部连接有支柱串小均压环,所述联板上连接有大均压环,所述大均压环布置在所述i型绝缘子串下部和所述支柱绝缘子串的下部;所述绝缘子串组上部设有小均压环,所述绝缘子串组下部设有跑道型大均压环。

优选的,所述大均压环包括马鞍形均压环和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联板连接,所述马鞍形均压环布置在所述i型绝缘子串下部和所述支柱绝缘子串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i型绝缘子串可以选用支柱绝缘子串,复合绝缘子串,盘式绝缘子串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所述支柱绝缘子串由1支复合绝缘子和复合材质组成,所述i型绝缘子串由复合绝缘子和若干个金具组成,所述i型绝缘子串还可以由若干个盘式绝缘子和若干个金具组成。

优选的,所述联板设置有i型绝缘子串对应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联板设置有i型绝缘子串对应的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柱绝缘子串对应的2-3个第二连接孔,以及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与连接金具连接,所述连接金具与三角联板连接,所述三角联板通过连接金具与绝缘子串组连接。

优选的,所述i型绝缘子串和支柱绝缘子串按垂直线路方向布置。

优选的,所述支柱绝缘子串、i型绝缘子串和绝缘子串组均可顺线路方向转动,支柱绝缘子串、i型绝缘子串不能垂直线路方向往塔身侧转动。

优选的,所述铁塔横担上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套接有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串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风偏用半“ч”型悬垂串,相对于常规的悬垂i串,本申请增加支柱绝缘子串后,所述支柱绝缘子串、i型绝缘子串和绝缘子串组均可顺线路方向转动、支柱绝缘子串、i型绝缘子串不能垂直线路方向往塔身侧转动,只有绝缘子串组能垂直线路方向转动,因此,能够缩短铁塔横担的尺寸。由于支柱绝缘子串约束了导线垂直线路方向的水平位移,从而能够避免导线产生大幅度的风偏和摇摆角。因此,本申请适用于大风地区,尤其是沙尘暴易发区域的输电线路直线铁塔边相,防止架空输电线路风偏闪络,从而避免导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此外,本申请的支柱绝缘子串和i型绝缘子串下部共用一个马鞍形的大均压环,能够避免两者分别在下部设置均压环时,由于绝缘子串下半段在风力的作用下晃动而相互碰撞。同时马鞍形均压环对高电位端金具和绝缘子有较好均压效果。此外,本申请的联板2-3个第二连接孔用于与支柱绝缘子串连接,能够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柱绝缘子串的长度以及与i型绝缘子串的夹角,扩大本申请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风偏用“ч”型悬垂串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防风偏用“ч”型悬垂串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大均压环5与联板6连接正视图。

图中:1-i型绝缘子串、2-支柱绝缘子串、3-i型串小均压环、4-支柱串小均压环、5-大均压环、51-马鞍形均压环,52-连接支架,6-联板、61-第一连接孔,62-第二连接孔,63-第三连接孔,64-三角联板,7-绝缘子串组、8-跑道型大均压环、9-悬垂联板、10-铁塔横担,11-固定杆,12-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防风偏用“ч”型悬垂串,如图1所示,从下到上依次包括悬垂联板9,绝缘子串组7,联板6,支柱绝缘子串2和i型绝缘子串1,铁塔横担10,所述悬垂联板9连接绝缘子串组7,所述绝缘子串组7与联板6连接,所述联板6分别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和所述i型绝缘子串1连接,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下端与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下端呈锐角夹角,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与所述i型绝缘子串1均与铁塔横担10连接,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与所述铁塔横担10垂直连接;其中,所述绝缘子串组7包括两个并列的绝缘子串。本实用新型的防风偏用“ч”型悬垂串,从下到上依次包括悬垂联板9,绝缘子串组7,联板6,支柱绝缘子串2和i型绝缘子串1,铁塔横担10,所述悬垂联板9连接绝缘子串组7,所述绝缘子串组7与联板6连接,其中,所述绝缘子串组7包括两个并列的绝缘子串。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悬垂联板为常规的十字型联板,绝缘子串组7所采用的并列绝缘子串的结构,以及悬垂联板9与绝缘子串组7的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见的技术手段,因此,在这里不再进行详细的阐述;所述联板6分别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和所述i型绝缘子串1连接,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下端与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下端呈锐角夹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板6与支柱绝缘子串2以及联板6与i型绝缘子串1为常规连接,在这里不再进行详细的赘述,此外,支柱绝缘子串由1支复合绝缘子和复合材质组成,i型悬垂串由复合绝缘子和若干个金具组成,因此,其长度可以根据空气间隙等实际情况而进行设定,所述夹角为锐角,可以根据塔杆规划结果及摇摆角角度确定。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与所述i型绝缘子串1均与铁塔横担10连接,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与所述铁塔横担10垂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i型绝缘子串1与铁塔横担10的连接为垂直连接,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与所述铁塔横担10之间呈一锐角,所述铁塔横担10,支柱绝缘子串2和i型绝缘子串1呈直角三角形,同时通过联板6与绝缘子串组7组合而成,使得整个悬垂串呈“ч”型,相对于常规的悬垂i串,本申请增加了支柱绝缘子串2与铁塔横担10垂直连接后,只有绝缘子串组7能垂直线路方向转动,因此,能够缩短铁塔横担10的尺寸,同时由于所述铁塔横担10,支柱绝缘子串2和i型绝缘子串1呈直角三角形,同时通过联板6与绝缘子串组7组合使得整个悬垂串呈“ч”型,约束了导线垂直线路方向的水平位移,从而能够避免导线产生大幅度的风偏和摇摆角。因此,本申请适用于大风地区,尤其是沙尘暴易发区域的输电线路直线铁塔边相,防止架空输电线路风偏闪络,从而避免导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实施例2

基于上述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所述i型绝缘子串1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均压环;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均压环;所述绝缘子串组7上部设有均压环,所述绝缘子串组7下部设有均压环。在本实施例中,在i型绝缘子串1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均压环,支柱绝缘子串2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均压环,以及绝缘子串组7的上部和下部设置均压环用于加大i型绝缘子串1和支柱绝缘子串2对导线的电容,改善电压分布。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基于上述实施例2,如图1-3所示,所述i型绝缘子串1的上部连接有i型串小均压环3,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上部连接有支柱串小均压环4,所述联板6上连接有大均压环5,所述大均压环5布置在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下部和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的下部;所述绝缘子串组7上部设有小均压环,所述绝缘子串组下部设有跑道型大均压环8。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i型绝缘子串1的上部设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i型串小均压环3,以及在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上部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支柱串小均压环4,由于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下端与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下端呈锐角夹角,因此,可以在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下部以及i型绝缘子串1的下部设置可以共同设置一个大均压环5,能够避免支柱绝缘子串2和i型绝缘子串1各设置一个均压环时,由于风力的作用下,i型绝缘子串1下半段的晃动而导致均压环碰撞、损坏。与此同时,本实施例在所述绝缘子串组7上部设有小均压环,所述绝缘子串组下部设有跑道型大均压环8,该均压环的结构均为本领域常见的均压环结构,在这里不在进行详细的阐述。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基于上述实施例3,如图1-3所示,所述大均压环5包括马鞍形均压环51和连接支架52,所述连接支架52与所述联板6连接,所述马鞍形均压环51布置在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下部和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的下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大均压环5包括马鞍形均压环51和连接支架52,所述马鞍形均压环51布置在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下部和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下部,依靠所述连接支架52与所述联板6连接进行支撑,所述连接支架52与所述联板6的连接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述熟知的规定固定连接方式,在这里不再进行详细;而马鞍形均压环51和连接支架52的为常规连接,常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这里不再进行详细的赘述。通过所述马鞍形均压环51布置在所述i型绝缘子串1下部和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下部,可以对支柱绝缘子串2和i型绝缘子串1有较好的均压效果。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5

基于上述实施例1-4,所述i型绝缘子串1可以选用支柱绝缘子串,复合绝缘子串,盘式绝缘子串中的任一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i型绝缘子串1可以选用支柱绝缘子串,复合绝缘子串,盘式绝缘子串中的任一种,优选的,选用复合绝缘子串,因为复合绝缘子串相比于支柱绝缘子串的造价便宜,且也不影响使用。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6

基于上述实施例5,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由1支复合绝缘子和复合材质组成,所述i型绝缘子串由复合绝缘子和若干个金具组成,所述i型绝缘子串还可以由若干个盘式绝缘子和若干个金具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组成支i型绝缘子串1的复合绝缘子和金具的结构以及复合绝缘子与金具的连接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这里不在进行详细的阐述;此外,盘式绝缘子也为本领域常见的绝缘子类型,因此,不在进行详细的赘述。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7

基于上述实施例1,所述联板6设置有i型绝缘子串1对应的第一连接孔61,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对应的2-3个第二连接孔62,以及第三连接孔63,所述第三连接孔63与连接金具连接,所述连接金具与三角联板64连接,所述三角联板通过连接金具与绝缘子串组7连接。在本申请中,所述联板6分别与绝缘子串组7,i型绝缘子串1和支柱绝缘子串2间接或者直接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通过在联板6上设计与第一连接孔61用于连接i型绝缘子串1,通过设置第二连接孔62用于连接支柱绝缘子串2,其中第二连接孔62设置有2-3个,因此,可以调整支柱绝缘子串2与联板6的连接位置,从而便于调整支柱绝缘子串2的长度以及支柱绝缘子串2与i型绝缘子串1之间的夹角角度。与此同时,通过设置第三连接孔63用于通过连接金具和三角联板64与绝缘子串组7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金具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这里不再进行详细的阐述。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8

基于上述实施例1-7,所述i型绝缘子串1和支柱绝缘子串2按垂直线路方向布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i型绝缘子串1和支柱绝缘子串2按垂直线路方向布置,是本申请应用于铁塔中的一种排布常见的排布方式。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9

基于上述实施例8,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i型绝缘子串1和绝缘子串组7均可顺线路方向转动,支柱绝缘子串、i型绝缘子串不能垂直线路方向往塔身侧转动。本申请的悬垂串结构,可以使支柱绝缘子串2、i型绝缘子串1和绝缘子串组7均可顺线路方向转动,支柱绝缘子串、i型绝缘子串不能垂直线路方向往塔身侧转动,只有绝缘子串组7能垂直线路方向转动,从而能够缩短铁塔横担的尺寸,且在施工或者事故过程中,绝缘子串会顺线路方向移动,以避免不能转动被拉断。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10

基于上述实施例9,如图1所示,所述铁塔横担10上连接有固定杆11,所述固定杆11套接有轴承12,所述轴承12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串2连接。本实施例为支柱绝缘子2可顺线路方向转动的支柱绝缘子串2与铁塔横担10的一种具体联系方式,支柱绝缘子串2可通过轴承12绕固定杆11转动,因此支柱绝缘子2可顺线路方向转动。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