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5569发布日期:2020-08-07 18:3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无论在工业还是民用场合,需要不间断供电的场所和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由于电网运行负荷越来越大,所引发的线路故障也越来越多,欠压、缺相、断零等现象频频发生。因此,需要应用双电源切换开关自动切换常、备两路独立电源设备为重要的用户连续供电,可有效的保证在两路电源间实现安全、可靠的快速切换,达到真正意义的连续供电,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双电源切换电路控制电路复杂、检修难度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控制电路复杂、检修难度大、成本较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第二检测电路、控制切换电路、执行机构,其中,第一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缺相或断零及检测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欠压,将检测结果生成第一信号,并将第一信号输送至控制切换电路;第二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缺相或断零及检测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欠压,将检测结果生成第二信号,并将第二信号输送至控制切换电路;控制切换电路,用于根据接收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输送至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用于通过控制动触头的分合,来控制常用电源及备用电源与负载输出端之间的通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欠压判断装置,用于检测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欠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包括第二欠压判断装置,用于检测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欠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切换电路接收到第一信号为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未发生缺相或断零,以及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未发生欠压时,输出控制常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切换电路接收到第一信号为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发生缺相、断零或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发生欠压时,输出控制备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切换电路接收到第二信号为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未发生缺相或断零,以及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未发生欠压时,输出控制备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切换电路接收到第二信号为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发生缺相、断零或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发生欠压时,输出控制常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切换电路同时接收到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未发生缺相或断零及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未发生欠压的第一信号,以及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未发生缺相或断零及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未发生欠压的第二信号时,输出控制常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具备欠压、缺相、断零保护功能,当常用电源输入端或备用电源输入端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缺相、断零或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欠压时,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能快速判定并执行切换动作。当欠压、缺相、断零故障恢复后,还能自动切换回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控制电路简单、维修方便、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可用于不间断供电的场所和设备。如图1所示,该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1,包括:

第一检测电路2,用于检测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缺相或断零及检测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欠压,将检测结果生成第一信号,并将第一信号输送至控制切换电路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电路2依据采集测量到的各相对零的相电压值、三相不平衡原理以及各相两两结对直接串接继电器控制线圈或者光耦的输入端检测常用电源是否发生欠压、缺相、断零故障。

第二检测电路3,用于检测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缺相或断零及检测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欠压,将检测结果生成第二信号,并将第二信号输送至控制切换电路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检测电路3依据采集测量到的各相对零的相电压值、依据三相不平衡原理以及各相两两结对直接串接继电器控制线圈或者光耦的输入端检测备用电源是否发生欠压、缺相、断零故障。

控制切换电路4,用于根据接收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生成控制信号,输送至执行机构5。

执行机构5,用于通过控制动触头的分合,来控制常用电源及备用电源与负载输出端6之间的通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常用负载输出端和备用负载输出端既可以如图1所示设置为一体,也可以如图2所示的互相独立设置。执行机构5可为电机带动转轴连杆,也可为电磁铁吸合释放带动动触头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电路2包括第一欠压判断装置,用于检测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欠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欠压判断装置的欠压判断阈值可调节设置。第一欠压判断装置依据采集测量到的各相对零的相电压值以及三相不平衡原理检测常用电源是否发生欠压故障。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检测电路3包括第二欠压判断装置,用于检测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是否发生欠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欠压判断装置的欠压判断阈值可调节设置。第二欠压判断装置依据采集测量到的各相对零的相电压值以及三相不平衡原理检测备用电源是否发生欠压故障。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切换电路4接收到第一信号为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未发生缺相或断零,以及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未发生欠压时,输出控制常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此时第一信号为常用电源正常信号,执行机构5控制常用电源侧动触头闭合时,常用电源与负载输出端6之间导通,常用电源为负载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切换电路4接收到第一信号为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发生缺相、断零或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发生欠压时,输出控制备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此时第一信号为常用电源异常信号,执行机构5控制备用电源侧动触头闭合时,备用电源与负载输出端6之间导通,切换到备用电源为负载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切换电路4接收到第二信号为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未发生缺相或断零,以及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未发生欠压时,输出控制备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此时第二信号为常用电源正常信号,执行机构5控制备用电源侧动触头闭合时,备用电源与负载输出端6之间导通,备用电源为负载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切换电路4接收到第二信号为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发生缺相、断零或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发生欠压时,输出控制常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此时第二信号为常用电源异常信号,执行机构5控制常用电源侧动触头闭合时,常用电源与负载输出端6之间导通,切换到常用电源为负载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切换电路4同时接收到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未发生缺相或断零及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未发生欠压的第一信号,以及备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未发生缺相或断零及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未发生欠压的第二信号时,输出控制常用电源线路导通信号至执行机构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常用电源的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发生缺相、断零或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发生欠压时,备用电源负载输出端6之间的线路导通,当常用电源欠压、缺相、断零故障恢复后,供电电源还能从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回常用电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具备欠压、缺相、断零保护功能,当常用电源输入端三相线路n/a/b/c任意一相缺相、断零或三相线路a/b/c任意一相欠压时,双电源自动切换电路能快速判定并执行切换动作,切换到备用电源。当常用电源欠压、缺相、断零故障恢复后,还能自动切换回常用电源,控制电路简单、维修方便、性价比高。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