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固定的配电箱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46374发布日期:2020-07-29 02:5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安装固定的配电箱底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安装固定的配电箱底壳。



背景技术:

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借测量仪表可显示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还可对某些电气参数进行调整,对偏离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提示或发出信号。

通常情况下,配电箱都是安装在墙体或者木头等固定物上,通过螺栓穿过固定物与配电箱的壳体进行固定。采用此种固定方式,存在以下的缺点:一、需要打孔,当固定物材质差,如石膏板时,很容易发生石膏板破裂,严重影响固定效果;二、固定物的厚度不一,通过螺栓固定,需要配备不同长度的螺栓,而且固定极为不方便;三、螺栓需要工具配合,安装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固定的配电箱底壳。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安装固定的配电箱底壳,包括底壳,其中,还包括连接座以及紧固件,底壳上设有通孔,连接座固定在底壳内,紧固件上设有固定部,紧固件相对连接座呈可调节式固定,且固定部从通孔中伸出至壳体外。

采用此种结构固定,通过调节紧固件与连接座的相对位置,使得固定物位于固定部与底壳之间,形成固定。通过此种结构的设置,不管固定物的厚度如何,通过调节紧固件的固定部位置,即可实现固定效果,同时,此种结构不需要通过打孔,直接将底壳嵌入至固定物内,底壳的顶端与固定物的外侧壁贴合,通过固定部与固定物的内侧壁贴合形成紧固效果,无需打孔、拧螺栓,无需工具即可实现安装固定。

其中,紧固件上设有若干个卡齿,连接座上设有固定齿,固定齿与卡齿啮合固定。

通过卡齿与固定齿的配合,实现了紧固件与连接座的可调节式连接固定,类似扎带一样,根据不同固定物的厚度,形成调节固定的效果。而且,固定后,无法形成倒退,保证紧固效果。

其中,连接座上设有滑槽,固定齿位于滑槽的上端,紧固件与滑槽适配且在滑槽上滑动。

滑槽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整体配合的稳定性,通过在滑槽上滑动,起到一定的导向固定效果。通过垂直方向上拉升紧固件即可实现底壳的固定。

其中,紧固件上设有定位齿,定位齿位于卡齿的上方。

定位齿的设置,起到定位效果。

其中,紧固件上设有折弯部,紧固件通过折弯部与固定部连接,连接座上设有容纳空腔,固定部折弯至容纳空腔内固定。

通过折弯部的设置,可以将固定部直接折弯至容纳空腔内,形成隐藏效果,在特地的环境下,不需要通过固定部形成固定的时候,可以隐藏至容纳空腔内。在需要使用时,通过用力拉拽即可将固定部与容纳空腔解除锁定效果,然后通过固定部与固定物贴合固定。

其中,还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与连接座呈可拆卸式连接固定。

采用第一支架与连接座呈可拆卸式连接,第一使得固定更加方便,第二,增大使用空间,操作者可以任意在第一支架上放置接线柱,形成接线效果。

其中,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凸起,连接座上设有第二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卡合固定。

通过两个凸起卡合实现固定,固定方便。

其中,第一支架上设有解锁件,解锁件动作使得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解除卡合状态。

解锁件的设置,通过掰动解锁件,使得解锁件发生倾斜,同时带动第一凸起运动,从而实现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配合,实现解除卡合状态。

其中,还包括第三支架,第三支架与底壳呈可拆卸式连接固定。

第三支架可以直接与底壳固定,接线柱可以放置在第三支架上固定。

其中,底壳上设有挂孔,第三支架上设有挂钩,挂钩挂设在挂孔上。

第三支架上设有挂钩,底壳上设有挂孔,第三支架通过挂钩挂设在挂孔上,使得固定更加方便,无需螺栓或其他工具固定,只需要通过人工安装即可。

其中,底壳侧面上设有固定孔,连接座上设有固定柱,螺栓穿过固定孔与固定柱连接。

通过固定孔与固定柱连接固定,形成横向连接,此处底壳为钣金材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固定部隐藏状态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固定最厚固定物的固定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固定最薄固定物的固定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连接座与紧固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后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连接座与紧固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侧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后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11所示,一种便于安装固定的配电箱底壳,包括底壳1、第一固定座2、第二固定座3、连接座4以及紧固件5,本实施例中的底壳1具体为一个设有开放式空腔的底壳1,且底壳1的顶端上设有延伸部11,当底壳1嵌入至固定物时,延伸部11与固定物8的外侧边壁贴合,防止底壳1过度嵌入至固定物8内。此处固定物8具体为底壳1固定在固定物8上固定,固定物8可以为水泥板、木板、石膏板等等,此处底壳1可以为塑料材质。

在底壳1的每个角上均设有一个通孔12,此处底壳1具体为长方体,且通孔12位于底壳1的长侧壁上,通过四个通孔12形成固定效果。由于四个通孔12的结构相同,故此处仅描述其中一个通孔12的结构。通孔12从长侧壁上一直延伸至底壳1的底面上,形成l字型结构。通孔12位于长侧壁的顶端上设有限位凸起121,限位凸起121的作用是放置紧固件5与通孔12发生脱落。

连接座4的数量与通孔12的数量一致,同样也为四个,且每个连接座4的结构相同,故同样仅描述其中一个。连接座4主要用于与紧固件5连接形成调节效果。进一步,为了便于连接座4的安装固定,故底壳1上设有第一固定座2,第一固定座2上设有定位柱21,定位柱21的顶端上设有凹槽22,凹槽22上设有第一螺栓孔221,此处定位柱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定位柱21之间形成一个定位槽,且两个定位柱21分别与底壳1形成一个定位槽23,即形成三个定位槽23,形成三角固定结构。此处第一固定座2与底壳1为注塑一体成型设置。

连接座4上设有两个固定耳41,固定耳41与凹槽22配合,然后通过螺栓穿过固定耳41、第一螺栓孔221使得连接座4与第一固定座2连接固定,形成了纵向固定。此外,连接座4上还设有固定柱92,可以通过固定柱92形成横向固定。连接座4上设有第一支脚42、第二支脚43以及第三支脚44,三个支脚均为平行设置,且垂直与底壳1上,三个支脚与三个定位槽23配合固定。其中第一支脚42与第二支脚43靠近底壳1的内壁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三支脚44远离底壳1的内壁。第一支脚42与第二支脚43之间形成滑槽45以及容纳空腔46,滑槽45与容纳空腔46连通,容纳空腔46位于滑槽45的下端,容纳空腔46内设有卡勾461,用于与固定部51相抵,实现固定部51的隐藏式锁定效果。此处容纳空腔46的另一侧壁为第三支脚44,卡勾461具体位于第三支脚44上。滑槽45的上端上设有固定齿47,固定齿47的数量优选为三个,固定齿47与卡齿配合实现啮合固定。滑槽45上还设有驱动部48,驱动部48的高度超出第一支脚42以及第二支脚43的高度,驱动部48上设有第一导向面481,第一导向面481为斜向设置,当需要将固定齿47与卡齿解除啮合状态时,通过手动或者工具撬动驱动部48,即可解除固定齿47与卡齿的啮合状态。

连接座4朝向底壳1内部上设有支架固定部49,第一支架6放置在支架固定部49上,连接座4上设有第二凸起40。此处连接座4整体为一体成型设置,可以为塑料或其他材质。

紧固件5与滑槽45贴合的面上设有若干个卡齿52,卡齿52与固定齿47配合固定,且卡齿52均为朝向紧固件5底端斜向设置,形成类似扎带效果,即只可单方向运动,无法反方向运动。在卡齿52的上方上还设有定位齿53,此处定位齿53与最上方的卡齿52之间的间距远远大于卡齿52之间的间距,定位齿53的作用是,当定位齿53与固定齿47啮合时,可以将固定部51嵌入至容纳空腔46内固定,形成隐藏效果。紧固件5的上方上还设有过孔54,过孔54的设置,可以通过工具用力拉拽进一步增强整体的固定效果。此处卡齿52的总行程为2-30mm,即固定物8的厚度可以为2-30mm,不同厚度的固定物8均可以实现固定。

紧固件5的底端上设有固定部51以及折弯部55,固定部51通过折弯部55与紧固件5的上端连接,折弯部55的作用使得固定部51进行折弯,此处折弯部55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即折弯后可以回位至初始状态。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卡齿52一直延伸至固定部51的底端,包括折弯部55的两侧上。紧固件5整体形成j型结构,固定部51为j型的底端,固定部51即为钩型结构,固定部51与固定物8的接触面为平面设置,保证固定部51与固定物8贴合,提高整体的固定效果。进一步,为了加强固定部51的强度,固定部51上设有加强筋511。此处固定部51可以通过折弯部55折弯至容纳腔室内固定,通过卡勾461与固定部51卡合形成固定,此处固定后,仅需要通过一定的力即可解除卡合效果,固定部51的隐藏通常是在安装前隐藏在容纳腔室内,通过用垂直向上的力,即可将紧固件5向上拉动,形成固定效果。此处紧固件5为塑料一体成型设置,且材质具体为尼龙66,增强整体的强度以及柔韧性。

第一支架6上设有固定槽63,固定槽63主要用于放置接线柱,第一支架6的两端上设有第一凸起61以及解锁件62,第一凸起61与第二凸起40配合固定,使得第一支架6固定在连接座4上,形成可拆卸式连接。解锁件62位于第一凸起61的同一侧上,通过掰动解锁件62,使得解锁件62发生倾斜,同时带动第一凸起61一起倾斜,从而实现第一凸起61与第二凸起40的配合,实现解除卡合状态。通过紧固件5垂直向上运动实现固定以及第一支架6的两端与连接座4连接固定,使得第一支架6上的固定槽63长度加长,即固定槽63的长度接近长侧壁的长度,相对比现有技术中螺栓固定第一支架6的方式,加长了固定槽63的长度,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可以放置更多的接线柱,安装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接线柱的安装固定。

第二固定座3位于底壳1的中间两侧位置上,第二固定座3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支架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固定座3上固定。进一步,第二固定座3上设有阶梯槽31,第二支架7通过阶梯槽31可以调节第二支架7的高度。进一步,第二固定座3上设有两个腰型孔32,两个腰型孔32形成外八字型,第二固定座3通过这两个腰型孔32与底壳1连接形成固定。当固定物8在开孔的过程中发生倾斜,从而导致底壳1放置也发生倾斜,通过调节腰型孔32的设置,保证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上的第二支架7与地面平行,使得安装变得美观,操作更加方便。

其安装工序为,将底壳1嵌入至固定物8内,然后通过垂直向上拉动紧固件5,使得固定部51与固定物8贴合,实现固定物8位于延伸部11与固定部51之间牢牢固定。同样的,当四个角上的紧固件5全部紧固后,即可实现底壳1的固定。

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存在以下几个优点:

1.固定物8的厚度任意安装,只需要通过调节紧固件5的位置,即可实现固定效果;

2.方便拆卸,当需要拆卸箱体时,通过手动或者一字螺丝刀撬动驱动部48,可以解除卡齿52与固定齿47之间的啮合状态,实现拆卸;

3.固定方便,仅需通过手动拉动紧固件5即可实现整体的固定效果,无需任何工具;

4.隐藏效果,在不需要用于紧固件5时,隐藏在底壳1上;

5.第一支架6的固定接线柱面积加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支架6,此种结构的固定槽63面积加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任意拆卸接线柱。

实施例2:

参照附图12-19所示,一种便于安装固定的配电箱底壳,包括底壳1、第二固定座3、连接座4以及紧固件5,本实施例中的底壳1具体为一个设有开放式空腔的底壳1,且底壳1的顶端上设有延伸部11,当底壳1嵌入至固定物时,延伸部11与固定物的外侧边壁贴合,防止底壳1过度嵌入至固定物内。此处固定物具体为底壳1固定在固定物上固定,固定物可以为水泥板、木板、石膏板等等,此处底壳1为钣金材质。

在底壳1的每个角上均设有一个通孔12以及固定孔111,此处底壳1具体为长方体,且通孔12位于底壳1的长侧壁上,通过四个通孔12形成固定效果。由于四个通孔12的结构相同,故此处仅描述其中一个通孔12的结构。通孔12从长侧壁上一直延伸至底壳1的底面上,形成l字型结构。通孔12位于长侧壁的顶端上设有限位凸起121,限位凸起121的作用是放置紧固件5与通孔12发生脱落。固定孔111与通孔12配合设置,即固定孔1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孔111分别位于通孔12的两侧上,且。进一步,固定孔111为沉孔设置。

连接座4的数量与通孔12的数量一致,同样也为四个,且每个连接座4的结构相同,故同样仅描述其中一个。连接座4主要用于与紧固件5连接形成调节效果。进一步,为了便于连接座4的安装固定,连接座4上设有固定柱92,螺栓穿过长侧壁上的固定孔111与固定柱92连接固定,使得连接座4与底壳1形成横向固定。

连接座4上设有第一支脚42、第二支脚43以及第三支脚44,三个支脚均为平行设置,且垂直与底壳1上,三个支脚与三个定位槽23配合固定。其中第一支脚42与第二支脚43靠近底壳1的内壁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三支脚44远离底壳1的内壁。第一支脚42与第二支脚43之间形成滑槽45以及容纳空腔46,滑槽45与容纳空腔46连通,容纳空腔46位于滑槽45的下端,容纳空腔46内设有卡勾461,用于与固定部51相抵,实现固定部51的隐藏式锁定效果。此处容纳空腔46的另一侧壁为第三支脚44,卡勾461具体位于第三支脚44上。滑槽45的上端上设有固定齿47,固定齿47的数量优选为三个,固定齿47与卡齿配合实现啮合固定。滑槽45上还设有驱动部48,驱动部48的高度超出第一支脚42以及第二支脚43的高度,驱动部48上设有第一导向面481,第一导向面481为斜向设置,当需要将固定齿47与卡齿解除啮合状态时,通过手动或者工具撬动驱动部48,即可解除固定齿47与卡齿的啮合状态。

连接座4朝向底壳1内部上设有支架固定部49,第一支架6放置在支架固定部49上,连接座4上设有第二凸起40。此处连接座4整体为一体成型设置,可以为塑料或其他材质。

紧固件5与滑槽45贴合的面上设有若干个卡齿52,卡齿52与固定齿47配合固定,且卡齿52均为朝向紧固件5底端斜向设置,形成类似扎带效果,即只可单方向运动,无法反方向运动。在卡齿52的上方上还设有定位齿53,此处定位齿53与最上方的卡齿52之间的间距远远大于卡齿52之间的间距,定位齿53的作用是,当定位齿53与固定齿47啮合时,可以将固定部51嵌入至容纳空腔46内固定,形成隐藏效果。紧固件5的上方上还设有过孔54,过孔54的设置,可以通过工具用力拉拽进一步增强整体的固定效果。此处卡齿52的总行程为2-30mm,即固定物的厚度可以为2-30mm,不同厚度的固定物均可以实现固定。

紧固件5的底端上设有固定部51以及折弯部55,固定部51通过折弯部55与紧固件5的上端连接,折弯部55的作用使得固定部51进行折弯,此处折弯部55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即折弯后可以回位至初始状态。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卡齿52一直延伸至固定部51的底端,包括折弯部55的两侧上。紧固件5整体形成j型结构,固定部51为j型的底端,固定部51即为钩型结构,固定部51与固定物的接触面为平面设置,保证固定部51与固定物贴合,提高整体的固定效果。进一步,为了加强固定部51的强度,固定部51上设有加强筋511。此处固定部51可以通过折弯部55折弯至容纳腔室内固定,通过卡勾461与固定部51卡合形成固定,此处固定后,仅需要通过一定的力即可解除卡合效果,固定部51的隐藏通常是在安装前隐藏在容纳腔室内,通过用垂直向上的力,即可将紧固件5向上拉动,形成固定效果。此处紧固件5为塑料一体成型设置,且材质具体为尼龙66,增强整体的强度以及柔韧性。

第一支架6上设有固定槽63,固定槽63主要用于放置接线柱,第一支架6的两端上设有第一凸起61以及解锁件62,第一凸起61与第二凸起40配合固定,使得第一支架6固定在连接座4上,形成可拆卸式连接。解锁件62位于第一凸起61的同一侧上,通过掰动解锁件62,使得解锁件62发生倾斜,同时带动第一凸起61一起倾斜,从而实现第一凸起61与第二凸起40的配合,实现解除卡合状态。通过紧固件5垂直向上运动实现固定以及第一支架6的两端与连接座4连接固定,使得第一支架6上的固定槽63长度加长,即固定槽63的长度接近长侧壁的长度,相对比现有技术中螺栓固定第一支架6的方式,加长了固定槽63的长度,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可以放置更多的接线柱,安装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接线柱的安装固定。

第二固定座3位于底壳1的中间两侧位置上,第二固定座3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支架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固定座3上固定。进一步,第二固定座3上设有阶梯槽31,第二支架7通过阶梯槽31可以调节第二支架7的高度。进一步,第二固定座3上设有两个腰型孔32,两个腰型孔32形成外八字型,第二固定座3通过这两个腰型孔32与底壳1连接形成固定。当固定物在开孔的过程中发生倾斜,从而导致底壳1放置也发生倾斜,通过调节腰型孔32的设置,保证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上的第二支架7与地面平行,使得安装变得美观,操作更加方便。

其安装工序为,将底壳1嵌入至固定物内,然后通过垂直向上拉动紧固件5,使得固定部51与固定物贴合,实现固定物位于延伸部11与固定部51之间牢牢固定。同样的,当四个角上的紧固件5全部紧固后,即可实现底壳1的固定。

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存在以下几个优点:

1.固定物的厚度任意安装,只需要通过调节紧固件5的位置,即可实现固定效果;

2.方便拆卸,当需要拆卸箱体时,通过手动或者一字螺丝刀撬动驱动部48,可以解除卡齿52与固定齿47之间的啮合状态,实现拆卸;

3.固定方便,仅需通过手动拉动紧固件5即可实现整体的固定效果,无需任何工具;

4.隐藏效果,在不需要用于紧固件5时,隐藏在底壳1上;

5.第一支架6的固定接线柱面积加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支架6,此种结构的固定槽63面积加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任意拆卸接线柱。

实施例3:

参照附图20-21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还包括第三支架10,第三支架10的功能与第一支架的作用相同,均是用于固定接线柱用,第三支架10具体与底壳1呈可拆卸式连接固定。其具体的结构为,第三支架10上设有挂钩101,底壳1上设有挂孔13,第三支架10通过挂钩101挂设在挂孔13上,使得第三支架10固定在底壳1上,同时挂钩式连接方式,使得固定更加方便。接线柱固定在第三支架10上固定,操作者可以通过接线柱进行接线。此处挂孔的数量为八个,且分别位于两个长侧壁上,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三支架10的固定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