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极电机的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4367发布日期:2020-08-14 20:03阅读:1259来源:国知局
罩极电机的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罩极电机,尤其涉及一种罩极电机的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传统的罩极电机绕线架的电线与外部电线之间的连接无法通过机械自动进行组装,这是由于传统的绕线架上不具有快速连接的接线端子;组装时只能将绕线架上的电线与外部电线进行手动焊接固定在一起,因此,焊接速度慢,劳动强度大,而且焊接后只有导电接触点很小,电线容易断开导致电机无法工作,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罩极电机的接线端子,其可快速连接电线,连接稳定且可实现定子绕组的自动化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罩极电机的接线端子包括端子主体、端脚、连接脚、套筒以及弹性压片,所述端脚及所述连接脚从所述端子主体的下侧向外延伸,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端子主体的上侧并供电线穿过,所述弹性压片具有弹性部及抵压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力驱使所述抵压部抵压于电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于所述套筒,所述套筒可以使套接电线,又通过设置所述弹性部及抵压部,利用所述弹性部驱动所述抵压部压紧所述电线,从而使电线可以直接快速、可拆卸地连接于接线端子上,不但连接牢固稳定,而且连接简单、快速、方便;并且,通过在所述端子主体下侧设置端脚及连接脚,利用端脚可以使接线端子能快速准确地与绕线架定位组装,而所述连接脚同样可以快速地与绕线架上的电线连接,因此,整个接线端子能使罩机电机的定子绕组可以实现自动化组装,有效提高组装效率。

具体地,所述抵压部相对所述套筒的中心轴呈倾斜地设置,以使电线只能从所述套筒的其中一端插入且限制所述电线从该端退出。通过使所述抵压部呈倾斜地设置,使所述抵压部的侧面形成顶推斜面,因而,在电线直接插入所述套筒内时,通过所述顶推斜面可以使所述抵压部自动弹性避让,进而使电线快速无阻地插接固定,而在电线反向退出时,又可以使所述抵压部反向弯曲而处于卡死的状态,进而防止电线意外脱离所述套筒,极大地提高了电线连接的稳定性及固定性。

具体地,所述抵压部面对所述套筒的一侧设有包裹所述电线的弧形面。通过设置所述弧形面,可以使其与电线的接触面积更大,进一步提高抵压部的电线防脱能力。

具体地,所述连接脚上开设有供电线缠绕的凹陷。这样可以使绕线架上的电线与所述连接脚缠绕得更牢固,避免电线脱落。

具体地,所述端子主体、端脚、连接脚、套筒以及弹性压片呈一体成型结构。

具体地,所述套筒的侧壁具有呈向弯曲的突出部,以与所述弹性压片共同压持电线。这样可以使电线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得更牢固,避免电线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的绕线架的立体图。

图3的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的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的绕线架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的绕线架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的接线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的接线端子与电线连接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的接线端子与电线连接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的接线端子的封装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100包括供电线200缠绕的绕线架1及接线端子2,所述绕线架1的侧面呈工字型;所述绕线架1的两端设有安装架11,所述安装架11上开设有至少两定位槽111,本实施例中其中一安装架11上设置有三个定位槽111,另一安装架11上设有两个定位槽111,所述接线端子2插接于所述定位槽111。所述安装架11的两端边缘开设有呈开口状态的电线槽112;所述定位槽111的下方设有容置腔113,所述容置槽分别与所述电线槽112及所述定位槽111连通,以使电线200从所述安装架11的内侧穿过所述电线槽112而绕到外侧,并穿过所述容置腔113进而与所述接线端子2电连接。所述电线槽112从所述安装架11的两端边缘向中间延伸并延伸到所述定位槽111下方。这样可以使电线200以最短的距离到达所述接线端子2,从使定子绕组100的电线连接更简洁,且结构更紧凑。

再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定位槽111包括两供所述接线端子2的两端脚22插接的插接槽111a及一供所述接线端子2的连接脚23固定的点胶槽111b,所述点胶槽111b呈开放地露出于所述安装架11的外侧。所述插接槽111a槽口处设有导向斜面111c,以在端脚22插接时对其进行导向插入。在组装时,所述插接槽111a可以预先对所述接线端子2进行定位,而所述点胶槽111b可以供胶水注入以对接线端子2进行固定,因此,定位及固定过程均可以通过机机械化实现,从而达到自动化组装的目的。

再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述罩极电机的定子绕组100还包括保险器3,装有两所述接线端子2的所述安装架11上开设有安装槽114,所述安装槽114位于其所在的所述安装架11的内侧中间,两所述定位槽111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槽114的两侧。所述保险器3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14上。所述安装架11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安装槽114及定位槽111连通的走线槽115,所述保险器3的导电引线设置于所述走线槽115内并与该安装架11上的所述接线端子2电连接。通过设置所述走线槽115,所述走线槽115可以收藏保险器3的导电引线并对导电引线进行导向,以方便导电引线与接线端子2连接,有利用自动化组装。通过设置所述安装槽114,所述保险器3可以预先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14内,在所述绕线架1绕线后可以直接通过导线连接所述保险器3,无需手工安放,因而适合全自动化组装,组装效率高,而且安全可靠。

再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安装槽114的内侧呈开放地露出于所述安装架11的内侧,所述安装槽114的上侧呈开口结构114a。这样即可以使所述保险器3能与快速探测所述绕线架1上的温度,使探测更架快速准确。而所述开口结构114a可以使所述保险器3的导电引线更加容易地延伸到走线槽115内,从而使连接结构更简洁、紧凑。所述开口结构114a从上向下收逐渐变窄,这样可以在组装时自动引导所述保险器3进入所述安装槽114,保证组装的便捷顺利,提高组装的效率。

请再参阅图7、图8及图9,所述接线端子2包括端子主体21、两端脚22、一连接脚23、一套筒24以及一弹性压片25,所述端子主体21、端脚22、连接脚23、套筒24以及弹性压片25呈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端脚22及所述连接脚23从所述端子主体21的下侧向外延伸;所述连接脚23位于两所述端脚22之间;所述连接脚23在未安装状态时相对所述端子主体21呈弯折大约90度,在安装后可以向下弯折相对所述端子主体21打平。所述连接脚23上开设有供电线200缠绕的凹陷231。这样可以使电线200与所述连接脚23缠绕得更牢固,避免电线200脱落。所述套筒24设置于所述端子主体21的上侧并供电线300穿过,所述套筒24的中心轴相对所述端脚22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套筒24是由所述端子主体21的上边经过冲压及弯折形成的。所述套筒24分为前后两段,中间位置供所述弹性压片25抵压电线300。所述弹性压片25具有弹性部251及抵压部252,所述弹性部25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套筒24的端部,所述弹性部25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抵压部252;所述弹性部251的弹性力驱使所述抵压部252抵压于电线300上。通过设置于所述套筒24,所述套筒24可以快速地套接电线300,又通过设置所述弹性部251及抵压部252,利用所述弹性部251驱动所述抵压部252压紧所述电线300,从而使电线300在进入所述套筒24内时自动顶开所述抵压部252,而所述抵压部252又可以自动压紧电线300,进而可以直接快速地固定连接于接线端子2上,不但连接牢固稳定,而且连接简单方便,可以实现自动化组装,有效提高组装效率。所述套筒24的侧壁具有呈向弯曲的突出部241,以与所述弹性压片25共同压持电线300。

结合图7及图9,具体地,所述抵压部252相对所述套筒24的中心轴呈倾斜地设置,以使电线300只能从所述套筒24的其中一端插入且限制所述电线300从该端退出。通过使所述抵压部252呈倾斜地设置,使所述抵压部252的侧面形成顶推斜面252a,因而,在电线300直接插入所述套筒24内时,通过所述顶推斜面252a可以使所述抵压部252自动弹性避让,进而使电线300快速无阻地插接固定,而在电线300反向退出时,又可以使所述抵压部252反向弯曲而处于卡死的状态,进而防止电线300意外脱离所述套筒24,极大地提高了电线300连接的稳定性及固定性。所述抵压部252面对所述套筒24的一侧设有包裹所述电线300的弧形面。通过设置所述弧形面,可以使其与电线300的接触面积更大,进一步提高抵压部252的电线300防脱能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安装架11上设置定位槽111,使接线端子2插接于所述定位槽111内实现定位,又通过在所述安装架11的两端边缘开设有呈开口状的电线槽112,使得所述电线200可以从所述安装架11的内侧穿过所述电线槽112而绕到外侧并与所述接线端子2电连接;由于所述定位槽111可以使接线端子2实现自动定位,所述电线槽112可以对电线200导向并将其引导到接线端子2上,因此可以对所述接线端子2与绕线架1实现自动化组装,无需人工手动接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绕组的接线端子的封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接线端子2的端脚22插入于绕线架1的安装架11的定位槽111内,使所述接线端子2的连接脚23位于所述点胶槽111b外;

步骤s2,将所述绕线架1上的电线200的线头从所述安装架11的内侧穿过电线槽112而绕到外侧,并与所述接线端子2的连接脚23缠绕;

步骤s3,将所述连接脚23压入所述绕线架1的点胶槽111b内;

步骤s4,对所述点胶槽111b注入胶水,以在胶水凝固后将所述电线200的线头固定于所述接线端子2并将所述接线端子2固定于所述绕线架1。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