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设备用的放电电路、蓄电系统以及具备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14962发布日期:2020-11-20 12:1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蓄电设备用的放电电路、蓄电系统以及具备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蓄电设备用的放电电路、蓄电系统以及具备其的车辆,更详细地,涉及包含在正极以及负极之间串联电连接的多个蓄电部的蓄电设备用的放电电路、蓄电系统以及具备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将多个包含双电层电容器的蓄电部(蓄电元件)串联连接的蓄电装置中,与各蓄电部并联地连接电压均等化电路。各电压均等化电路具有电阻(平衡电阻器)和开关(平衡开关)。在蓄电部的两端间,电阻以及开关被串联连接。多个电阻的电阻值大致相等。开关是如继电器开关那样可从外部控制接通断开的开关。多个开关是同时进行接通断开的结构。因此,若全部开关接通,则在各蓄电部并联连接电阻,各蓄电部的两端电压被自动地调整以使得多个蓄电部的两端电压相等。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特开2008-43036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中,为了将多个开关接通,需要具有多个驱动器电路以及为了控制这些多个驱动器电路而具有多个输出端口的控制电路,成为电路结构的简单化的阻碍。本公开鉴于上述事由而作出,其具体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单化的蓄电设备用的放电电路、蓄电系统以及具备其的车辆。本公开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设备用的放电电路是包含在正极以及负极之间串联电连接的多个蓄电部的蓄电设备用的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具备分别与所述多个蓄电部并联电连接的多个负载电路。所述多个负载电路各自具有:在所述多个蓄电部的各自的两端间串联电连接的电阻以及开关、和根据电位来控制所述开关的控制端子。所述多个负载电路在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之间被串联电连接。所述多个负载电路之中从基准点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的所述控制端子经由所述多个负载电路之中从所述基准点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的所述开关,与所述多个蓄电部之中从所述基准点侧起第n个蓄电部的所述基准点侧的端子电连接。所述基准点包含所述正极或者所述负极。本公开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系统具备所述蓄电设备用的所述放电电路和所述蓄电设备。本公开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具备所述蓄电系统和搭载所述蓄电系统的车辆主体。本公开具有能够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单化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系统的结构的概略图。图2是具备同上的蓄电系统的车辆的概略图。图3a~图3c是表示同上的蓄电系统中的放电电路的开关依次接通时的动作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系统的结构的概略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蓄电系统的结构的概略图。图6a~图6c是表示同上的蓄电系统中的放电电路的开关依次接通时的动作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蓄电系统的结构的概略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系统的结构的概略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1)概要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设备10用的放电电路1(以下,也简称为“放电电路1”)如图1所示,被用于包含多个蓄电部2的蓄电设备10。多个蓄电部2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被串联电连接。蓄电设备10作为一个例子,被电连接于电源101(参照图2)与负载102(参照图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蓄电设备10暂时积蓄从电源101输入的电能,并将积蓄的电能提供给负载102。这样的蓄电设备10例如能够将比电源101大的电能瞬间(暂时)提供给负载102、在从电源101输出的电能的降低时补充向负载102的电能提供等。这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与蓄电设备10一起,构成蓄电系统100。换言之,蓄电系统100具备放电电路1和蓄电设备10。在这样的蓄电系统100中,放电电路1进行积蓄于蓄电设备10的电荷(电能)的放电。即,放电电路1例如电阻器那样,将消耗电能的元件与蓄电设备10电连接,从而进行蓄电设备10的放电。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放电电路1作为平衡电路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作为平衡电路的放电电路1调整蓄电设备10中的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以使得多个蓄电部2间的偏差变小。若多个蓄电部2间的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的偏差变小,则可抑制针对多个蓄电部2之中的一部分的蓄电部2的过充电,能够实现蓄电设备10的长寿命化。此外,放电电路1具备多个负载电路(loadcircuit)3。多个负载电路3分别与多个蓄电部2并联电连接。多个负载电路3分别具有电阻4以及开关5、控制端子6。电阻4以及开关5在多个蓄电部2的各自的两端间被串联电连接。控制端子6根据电位来控制开关5。多个负载电路3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被串联电连接。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经由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电连接。“n”是自然数。这里,所谓“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是指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从基准点p0侧起数“第n个”负载电路3。同样地,所谓“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是指多个蓄电部2之中,从基准点p0侧起数“第n个”蓄电部2。此外,基准点p0包含蓄电设备10的正极p1或者负极p2。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区分多个蓄电部2的情况下,分别针对多个蓄电部2,从正极p1侧依次称为“蓄电部21”、“蓄电部22”、“蓄电部23”。同样地,在区分多个负载电路3的情况下,分别针对多个负载电路3,从正极p1侧起依次称为“负载电路31”、“负载电路32”、“负载电路33”。进一步地,在区分各负载电路3的电阻4的情况下,将负载电路31、32、33的电阻4分别称为“电阻41”、“电阻42”、“电阻43”。同样地,将负载电路31、32、33的开关5分别称为“开关51”、“开关52”、“开关53”,将负载电路31、32、33的控制端子6分别称为“控制端子61”、“控制端子62”、“控制端子63”。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基准点p0是正极p1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因此,若“n”是“1”,则多个负载电路31、32、33之中从正极p1(基准点p0)起数第2个负载电路32为“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同样地,若“n”是“1”,则多个蓄电部21、22、23之中、最接近于正极p1(基准点p0)的蓄电部21为“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总之,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蓄电部2分别被表示为“负载电路3n”、“蓄电部2n”。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准点p0侧定义为“上位”,将与基准点p0相反的一侧定义为“下位”。在上述结构的放电电路1中,在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中,根据电位来控制开关5的控制端子6经由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电连接。即,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经由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与一个上位的蓄电部2电连接。在图1的例子中,负载电路32的控制端子62经由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与蓄电部21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电连接。同样地,负载电路33的控制端子63经由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与蓄电部2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电连接。由此,若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接通,则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连接。此时,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的电位通过蓄电部2而变化,从而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接通。换言之,多个开关5各自通过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接通,利用积蓄于一个上位的蓄电部2的电能而接通。在图1的例子中,若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接通,则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与其联动,利用蓄电部21的电能而接通。同样地,若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接通,则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与其联动,利用蓄电部22的电能而接通。结果,放电电路1仅通过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从基准点p0起第1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接通,从而剩余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自动依次接通。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中,是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相互联动并从上位向下位多米诺式地接通的结构。因此,在放电电路1中,仅通过控制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就能够全部控制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能够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单化。(2)详细以下,参照图1~图3c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作为一个例子,是车辆用的系统,如图2所示,与车辆主体91一起构成车辆9。换言之,车辆9具备蓄电系统100和车辆主体91。车辆主体91搭载蓄电系统100。此外,车辆主体91也搭载电源101以及负载10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车辆9是在使人乘坐的状态下行驶在路面上的汽车。车辆9也可以是电动汽车、汽油发动机车、柴油发动机车或者混合动力车等的任意。此外,车辆9也可以是电动摩托(二轮车)等。进一步地,在图2的例子中,车辆9在与蓄电系统100独立的路径具备用于将电源101与负载102电连接的直接连接电路92。换句话说,直接连接电路92被电连接于电源101与负载102之间,即使没有蓄电系统100,也能够通过直接连接电路92来进行从电源101向负载102的电力提供。因此,蓄电系统100与通过直接连接电路92的路径独立地,形成用于向负载102的电力提供的路径,实现针对负载102的电力提供的冗长化。电源101作为一个例子,被搭载于车辆主体91,是输出直流电压的蓄电池(车载电池)。这种电源101例如通过将从车辆主体91的外部输入的电力、或者车辆主体91的行驶中由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或由电动机产生的再生电力等提供给电源101,从而能够进行充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负载102被搭载于车辆主体91,假定为施加直流电压而进行动作的空转停止系统(包含电池马达)、制动器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蓄电系统100的多个结构要素全部收纳于一个壳体内。壳体被固定于车辆主体91。在车辆主体91,与蓄电系统100一起搭载电源101以及负载102。电源101与负载102之间通过直接连接电路92而电连接。蓄电系统100通过与直接连接电路92不同的路径来将电源101与负载102连接。(2.1)结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如图1所示,具备多个负载电路3。这里,放电电路1被用于包含三个蓄电部21、22、23的蓄电设备10。因此,放电电路1具备与三个蓄电部21、22、23分别对应的三个负载电路31、32、33。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还具备控制电路71、驱动器电路72、检测部73以及异常判定部74。控制电路71、驱动器电路72、检测部73以及异常判定部74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不包含于放电电路1的结构要素。蓄电设备1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是相比于锂离子电池(lib:lithiumionbattery)等具有较高输出密度的电化学设备(蓄电设备)。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设备10作为一个例子,是双电层电容器(edlc:electricdouble-layercapacitor),并且构成为多个单元被串联电连接。这里,多个单元分别构成蓄电部2。总之,蓄电设备10如图1所示,具有:正极p1、负极p2、串联电连接于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的多个单元(蓄电部2)。这里,各单元(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的额定电压例如是2.5〔v〕。因此,在三个单元(蓄电部21、22、23)被串联电连接的结构中,若全部单元的两端电压v1、v2、v3处于额定电压,则在正极p1与负极p2之间,产生7.5〔v〕的合成电压v10。这样结构的蓄电设备10的正极p1以及负极p2经由充电电路而与电源101连接,通过对从电源101经由充电电路而提供的电能进行积蓄而被充电。此外,蓄电设备10的正极p1以及负极p2经由放电电路而与负载102连接,通过经由放电电路而对负载102提供电能来放电。多个负载电路3分别与对应的蓄电部2并联电连接。换句话说,如图1所示,在蓄电部21并联电连接负载电路31,在蓄电部22并联电连接负载电路32,在蓄电部23并联电连接负载电路33。多个负载电路3分别具有电阻4以及开关5、控制端子6。电阻4以及开关5在多个蓄电部2的各自的两端间被串联电连接。换句话说,负载电路31的电阻41以及开关51在蓄电部21的两端间被串联电连接。同样地,负载电路32的电阻42以及开关52在蓄电部22的两端间被串联电连接,负载电路33的电阻43以及开关53在蓄电部23的两端间被串联电连接。这里,多个负载电路3各自的电阻4以及开关5的串联电路在对应的蓄电部2的两端间,从蓄电部2的正极p1侧的端子来看按照开关5、电阻4的顺序连接。换言之,在多个负载电路3各自中,开关5经由电阻4而电连接于对应的蓄电部2的正极p1侧的端子。各电阻4是具有电阻的元件(电阻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放电电路1作为平衡电路而发挥功能,因此这些多个电阻41、42、43的电阻值是大致相同值。多个电阻41、42、43的电阻值不是必须完全为相同值,允许稍微的误差。开关5是根据后述的控制端子6的电位而切换接通(导通)状态、断开(非导通)状态的元件。分别在多个负载电路3中,开关5在对应的蓄电部2的两端间,与电阻4串联电连接。换言之,开关5被插入到蓄电部2与电阻4之间,对蓄电部2与电阻4的电连接状态(导通或者非导通)进行切换。由此,分别在多个负载电路3中,若开关5是接通状态,则对应的蓄电部2与电阻4之间导通,从蓄电部2向电阻4流过电流。此时,积蓄于蓄电部2的电能被电阻4消耗,因此进行基于负载电路3的蓄电部2的放电。另一方面,分别在多个负载电路3中,若开关5是断开状态,则对应的蓄电部2与电阻4之间为非导通,不从蓄电部2向电阻4流过电流,因此不进行基于负载电路3的蓄电部2的放电。这里,开关5作为一个例子,是包含增强型的n沟道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的半导体元件。该开关5具有寄生二极管,因此在蓄电设备10的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寄生二极管的阴极被连接于作为正极p1侧的朝向,以使得电流不会通过寄生二极管而从正极p1流向负极p2。换句话说,开关5在蓄电部2的两端间,被连接为漏极是正极p1侧、源极是负极p2侧。具体而言,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的漏极与蓄电部21的正极p1侧的端子(与正极p1相同)连接,开关51的源极经由电阻41而与蓄电部21的负极p2侧的端子连接。同样地,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的漏极与蓄电部22的正极p1侧的端子连接,开关52的源极经由电阻42而与蓄电部22的负极p2侧的端子连接。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的漏极与蓄电部23的正极p1侧的端子连接,开关53的源极经由电阻43而与蓄电部23的负极p2侧的端子(与负极p2相同)连接。控制端子6是根据电位来控制开关5的端子。换句话说,多个负载电路3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被串联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开关5是n沟道mosfet,因此控制端子6是开关5的栅极(或者与栅极连接的端子)。具体而言,若栅极-源极间的电压为规定的阈值电压以下则开关5为断开状态,若超过阈值电压则为接通状态。因此,若控制端子6的电位相较于开关5的源极电位而成为产生超过阈值电压的电位差的电位,则开关5成为接通状态。这里,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经由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电连接(“n”为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正极p1是基准点p0,因此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蓄电部2分别被表示为“负载电路3n”、“蓄电部2n”。总之,在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控制端子6经由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电连接。具体而言,负载电路32的控制端子62被连接于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与电阻41的连接点、即开关51的源极。由此,负载电路32的控制端子62经由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与蓄电部21的基准点p0(正极p1)侧的端子电连接。同样地,负载电路33的控制端子63被连接于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与电阻42的连接点、即开关52的源极。由此,负载电路33的控制端子63经由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与蓄电部22的基准点p0(正极p1)侧的端子电连接。此外,控制端子6、以及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等本公开中所谓的“端子”可以不是用于连接电线等的部件,例如可以是电子部件的导线、或者电路基板中包含的导体的一部分等。如上所述,在各负载电路3中,通过开关5的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的切换,可切换进行对应的蓄电部2的放电的状态和不进行对应的蓄电部2的放电的状态。并且,针对多个负载电路3的全部,开关5接通,从而针对多个蓄电部2的全部,进行对应的负载电路3中的放电。此时,多个负载电路3中的多个电阻4在蓄电设备10的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被串联电连接。换句话说,若多个负载电路31、32、33的全部中开关51、52、53处于接通状态,则多个负载电路31、32、33的电阻41、42、43被串联电连接并成为多个分压电阻。并且,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的电压被多个分压电阻(电阻41、42、43)分压并分别施加于多个蓄电部21、22、23。由此,放电电路1作为平衡电路而发挥功能,能够调整蓄电设备10中的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以使得多个蓄电部2间的偏差变小。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多个电阻41、42、43的电阻值是大致相同的值,因此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的合成电压v10(7.5〔v〕)被多个电阻41、42、43三等分地分压。因此,在各电阻4的两端间,产生被分压的大致相同的大小的基准电压(2.5〔v〕),该电压被施加于各蓄电部2,从而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被调整为接近于基准电压。控制电路71输出用于对多个负载电路3中的多个开关5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中,如上所述,仅通过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接通,剩余的负载电路32、33的开关52、53就自动地依次接通。因此,控制电路71仅对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进行开/关的控制即可。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作为平衡电路而发挥功能,因此控制电路71具有对多个蓄电部2间的两端电压v1、v2、v3的偏差进行监视的功能。具体而言,控制电路71分别对蓄电部21的两端电压v1、蓄电部22的两端电压v2以及蓄电部23的两端电压v3进行监视,判断这些两端电压v1、v2、v3间的偏差(差分)是否为允许范围内。在两端电压v1、v2、v3间的偏差超过允许范围的情况下,控制电路71进行动作以使得将放电电路1的开关5设为接通状态。由此,在多个蓄电部2间的两端电压v1、v2、v3的偏差超过允许范围的情况下,放电电路1进行工作,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被调整为接近于基准电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蓄电系统100被用于车辆9的情况,因此控制电路71例如还具有根据车辆主体91的电源(点火)的开/关来控制放电电路1的开关5的功能。换句话说,控制电路71在车辆主体91的电源断开的情况下,进行动作以使得将放电电路1的开关5设为断开状态。由此,在车辆主体91的电源断开的情况下,放电电路1不进行工作,能够将蓄电系统100中的消耗电力抑制较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车辆主体91的电源接通、并且多个蓄电部2间的两端电压v1、v2、v3的偏差超过允许范围的情况下,放电电路1进行工作。控制电路71例如包含计算机系统(包含微控制器),该计算机系统包含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以及存储器。即,处理器(cpu)通过执行记录于存储器的适当的程序,作为控制电路71而发挥功能。控制电路71例如也可以通过车辆主体91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来实现。驱动器电路72是对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进行驱动的电路。这里,驱动器电路72具有电源电路721以及晶体管722。电源电路721例如是充电泵电路等的dcdc转换器。详细后述,但为了将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设为接通状态,需要将比合成电压v10大的电压施加于负载电路31的控制端子61。因此,电源电路721通过对合成电压v10进行升压,生成比合成电压v10大的电压。晶体管722被插入到电源电路721与负载电路31的控制端子61之间,通过来自控制电路71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若晶体管722接通,则电源电路721的输出电压经由晶体管722,施加于负载电路31的控制端子61。检测部73对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最接近于负极p2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的状态(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的任意状态)进行检测。换言之,检测部73对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最远离基准点p0(正极p1)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的状态进行检测。具体而言,检测部73被连接于负载电路33中的开关53与电阻43的连接点、即开关53的源极。检测部73基于在开关53以及电阻43的连接点与负极p2之间产生规定值以上的电压,则检测出开关53处于接通状态。检测部73的输出根据开关53的状态而变化,若开关53处于接通状态则为高电平,若开关53处于断开状态则为低电平。异常判定部74对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最接近于正极p1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的状态、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最接近于负极p2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的状态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多个负载电路3的异常。关于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的状态(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的任意状态),异常判定部74从检测部73获取。关于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的状态(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的任意状态),异常判定部74从控制电路71获取。详细后述,但若两者的状态不一致,则异常判定部74判定为存在异常。本公开中所谓的“异常”是任意的开关5的开路故障或者短路故障、任意的电阻4的开路故障或者短路故障、以及其他的电路的断线等。异常判定部74的判定结果例如被输出到车辆主体91的ecu,在负载电路3存在异常的情况下,从车辆主体91的指示器等向用户报告。(2.2)动作接下来,参照图3a~图3c来对上述结构的蓄电系统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3a~图3c中,仅图示蓄电部21、22、23、以及负载电路31、32、33,适当省略控制电路71、驱动器电路72、检测部73以及异常判定部74等的图示。此外,在图3a~图3c中,针对开关5,通过一般的开关的电路符号来示意性地表示。首先,如图3a所示,根据来自控制电路71(参照图1)的控制信号,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被接通。为了开关51接通,需要向开关51的栅极-源极间施加超过阈值电压的电压。这里,若开关51处于接通状态,则开关51的源极与正极p1连接,因此开关51的源极的电位为与合成电压v10的高电位侧的电位同电位。因此,为了将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设为接通状态,需要向负载电路31的控制端子61至少施加比合成电压v10大的电压。在图3a的例子中,晶体管722(参照图1)接通,从而通过电源电路721(参照图1)而升压的电压vc1(比合成电压v10大的电压)被施加于控制端子61,开关51被维持为接通状态。并且,若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处于接通状态,如图3a所示,电流id1通过开关51而从蓄电部21流向负载电路31的电阻41。由此,积蓄于蓄电部21的电能被电阻41消耗,进行蓄电部21的放电。然后,如图3b所示,从基准点p0(正极p1)起第2个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接通。此时,开关52以与开关51接通联动的形式,利用蓄电部21的电能而接通。即,若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为接通状态,则负载电路32的控制端子62与蓄电部21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之间通过开关51而导通。因此,向开关52的栅极-源极间施加蓄电部21的两端电压v1(参照图1)与蓄电部22的两端电压v2(参照图1)的合成电压,开关52接通。若开关52一旦接通,则在开关52的栅极-源极间,连接负载电路31的电阻41。此时,由于电流id1从蓄电部21流向电阻41,因此在电阻41的两端间由于电压下降而产生电位差。由于相当于该电位差的电压被施加于开关52的栅极-源极间,因此开关52被维持为接通状态。并且,若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处于接通状态,则如图3b所示,电流id2通过开关52而从蓄电部22流向负载电路32的电阻42。由此,积蓄于蓄电部22的电能被电阻42消耗,进行蓄电部22的放电。然后,如图3c所示,从基准点p0(正极p1)起第3个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接通。此时,开关53以与开关52接通联动的形式,利用蓄电部22的电能而成为接通。即,若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成为接通状态,则负载电路33的控制端子63与蓄电部2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之间通过开关52而导通。因此,向开关53的栅极-源极间施加蓄电部22的两端电压v2(参照图1)与蓄电部23的两端电压v3(参照图1)的合成电压,开关53接通。若开关53一旦接通,则在开关53的栅极-源极间连接负载电路32的电阻42。此时,由于电流id2从蓄电部22流向电阻42,因此在电阻42的两端间由于电压下降而产生电位差。相当于该电位差的电压被施加于开关53的栅极-源极间,因此开关53被维持为接通状态。并且,若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处于接通状态,则如图3c所示,电流id3通过开关53而从蓄电部23流向负载电路33的电阻43。由此,积蓄于蓄电部23的电能被电阻43消耗,进行蓄电部23的放电。如图3c所示,若多个开关51、52、53全部处于接通状态,则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的合成电压v10被多个电阻41、42、43分压,因此多个蓄电部2间的两端电压的偏差被调整为较小。这样,在放电电路1中,仅通过控制电路71将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接通,剩余的负载电路32、33的开关52、53自动地接通。同样地,在将放电电路1中的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全部断开的情况下,控制电路71仅通过将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断开,剩余的负载电路32、33的开关52、53自动地断开。结果,在放电电路1中,仅通过对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进行控制,就能够全部控制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能够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单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异常判定部74,如以下那样判定多个负载电路3的异常。即,异常判定部74通过从控制电路71获取的开关51的状态与从检测部73获取的开关53的状态的比较来判定多个负载电路3的异常的有无。具体而言,根据施加于负载电路31的控制端子61的电压vc1与检测部73的输出的关系,异常判定部74如下述表1那样进行判定。在表1中,“h”表示高电平,“l”表示低电平。[表1]vc1检测部输出判定结果hh正常hl异常(开路故障)lh异常(短路故障)ll正常总之,电压vc1反映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最接近于正极p1的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的状态,检测部73的输出反映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最接近于负极p2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的状态。因此,异常判定部74通过对电压vc1与检测部73的输出进行比较,能够间接比较开关51的状态与开关53的状态。并且,异常判定部74在施加于控制端子61的电压vc1以及检测部73的输出都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即相互一致的情况下,判断为“正常”。另一方面,若施加于控制端子61的电压vc1为高电平(换句话说,开关51为接通状态)且检测部73的输出为低电平(换句话说,开关53为断开状态),则异常判定部74判断为任意的开关5的“开路故障”。此外,若施加于控制端子61的电压vc1为低电平(换句话说,开关51为断开状态)且检测部73的输出为高电平(换句话说,开关53为接通状态),则异常判定部74判断为任意的开关5的“短路故障”。(3)变形例实施方式1仅仅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若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则实施方式1能够根据设计等来进行各种变更。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地组合应用。(3.1)第1变形例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a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不同点在于,如图4所示,在放电电路1a中的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的至少一个负载电路3还具有逆流限制元件75。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蓄电系统100a中的蓄电设备10a是与实施方式1的蓄电设备10相同的结构。逆流限制元件75对通过电阻4而流向控制端子6的电流进行限制。在图4的例子中,逆流限制元件75被设置于多个负载电路31、32、33的全部。具体而言,逆流限制元件75在各负载电路3中,通过被插入到电阻4与开关5之间的二极管而实现。逆流限制元件75的阳极与开关5(的源极)电连接,逆流限制元件75的阴极与电阻4电连接。这里,被电连接于开关5与电阻4的连接点的控制端子62、63与逆流限制元件75的阳极(换句话说,开关5与逆流限制元件75的连接点)电连接。由此,逆流限制元件75在各负载电路3中,在开关5为接通状态时形成通过开关5而流向电阻4的电流id1、id2、id3(参照图3c)的路径,并且限制(阻止)从电阻4向开关5逆流的电流。在图4中,通过虚线来表示电流并且赋予“×”标记从而示意性地表示逆流限制元件75阻止电流的样子。即,通过逆流限制元件75,可防止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中,来自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蓄电部2的电流经由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电阻4,流入控制端子6。其结果,能够在不受从电阻4向开关5逆流的电流的影响的情况下,确保开关5的栅极-源极间的电位差,能够将开关5稳定地维持为接通状态。(3.2)其他的变形例以下,例举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以外的变形例。蓄电设备10并不局限于双电层电容器,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以下说明的结构的电化学设备。这里所谓的电化学设备具备:正极部件、负极部件、非水电解液。正极部件具有:正极集电体、担载于正极集电体的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材料层。正极材料层作为掺杂以及去掺杂负离子(掺杂剂)的正极活性物质而包含导电性高分子。负极部件具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材料层。负极活性物质作为一个例子,是进行伴随着锂离子的存储以及释放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具体而言,是碳材料、金属化合物、合金或者陶瓷材料等。非水电解液作为一个例子,具有锂离子传导性。这种非水电解液包含锂盐和使锂盐溶解的非水溶液。这样结构的电化学设备相比于双电层电容器等,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此外,蓄电设备10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的电化学设备,例如也可以是锂离子电容器等,并不局限于电容器,也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或者锂电池等的二次电池。进一步地,蓄电设备10也可以构成为多个单元串联或者并联连接。此外,各电阻4并不局限于电阻值恒定的固定电阻器,也可以是电阻值可变的可变电阻器。各电阻4也可以如扩散电阻那样,是形成于半导体设备的电阻分量。各电阻4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元件,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多个电阻元件串联或者并联电连接的合成电阻而实现。进一步地,例如,也可以如集合电阻器那样,是多个电阻41、42、43被一体化的结构。此外,各开关5并不局限于增强型的n沟道mosfet,例如也可以是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或者晶闸管等。进一步地,各开关5也可以是使用了gan(氮化镓)等的宽带隙的半导体材料的半导体开关元件。此外,各开关5并不局限于半导体元件,例如也可以由使用了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半导体继电器(ssr:solid-staterelay)或者机械继电器的接点构成。进一步地,各开关5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元件,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多个半导体开关元件串联电连接的结构来实现。此外,放电电路1并不局限于具备三个负载电路3的结构,也可以具备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负载电路3。进一步地,蓄电设备10并不局限于包含三个蓄电部2(单元)的结构,也可以包含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蓄电部2。这里,放电电路1并不局限于具备与蓄电设备10中包含的多个单元数目相同的负载电路3的结构。即,在仅多个单元的一部分构成多个蓄电部2的情况下,放电电路1也可以具备与这些多个蓄电部2分别对应的多个负载电路3。此外,蓄电系统100并不局限于汽车(四轮车)以及二轮车,例如,也可以搭载于电车或者电动推车等的车辆。进一步地,蓄电系统100并不局限于车辆,也可以搭载于航空机、无人机、建设机械或者船舶等的移动体。此外,蓄电系统100并不局限于移动体,例如,也可以用于将来自太阳电池或者蓄电池等的分散电源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向负载102(家电设备等的设备机器或者电力系统)输出的功率调节器等。此外,蓄电系统100的多个结构要素被收纳于一个壳体内并不是蓄电系统100所必须的结构,蓄电系统100的结构要素也可以分散设置于多个壳体。例如,蓄电系统100的蓄电设备10和放电电路1也可以设置于各个壳体。此外,放电电路1并不局限于作为平衡电路而发挥功能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仅仅是进行蓄电设备10的放电的结构。(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b如图5所示,在基准点p0是负极p2这方面,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不同。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蓄电系统100b中的蓄电设备10b是与实施方式1的蓄电设备10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放电电路1b中的多个负载电路3分别具有电阻4以及开关5b、控制端子6。电阻4以及开关5b与实施方式1的电阻4以及开关5同样地,在多个蓄电部2的各自的两端间被串联电连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负载电路3各自的电阻4以及开关5b的串联电路在对应的蓄电部2的两端间,从蓄电部2的正极p1侧的端子来看按照电阻4、开关5b的顺序而连接。换言之,在多个负载电路3各自中,在对应的蓄电部2的正极p1侧的端子,经由开关5b而电连接电阻4。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5b作为一个例子,是包含增强型的p沟道mosfet的半导体元件。该开关5b具有寄生二极管,因此在蓄电设备10的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寄生二极管的阴极被连接于作为正极p1侧的朝向,以使得电流不会通过寄生二极管而从正极p1流向负极p2。换句话说,开关5b在蓄电部2的两端间,被连接为源极是正极p1侧,漏极是负极p2侧。具体而言,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b的源极经由电阻41而与蓄电部21的正极p1侧的端子(与正极p1相同)连接,开关51b的漏极与蓄电部21的负极p2侧的端子连接。同样地,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b的源极经由电阻42而与蓄电部22的正极p1侧的端子连接,开关52b的漏极与蓄电部22的负极p2侧的端子连接。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的源极经由电阻43而与蓄电部23的正极p1侧的端子连接,开关53b的漏极与蓄电部23的负极p2侧的端子(与负极p2相同)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开关5b是p沟道mosfet,因此控制端子6是开关5b的栅极(或者与栅极连接的端子)。具体而言,若源极-栅极间的电压为规定的阈值电压以下,则开关5b为断开状态,若超过阈值电压则为接通状态。因此,若控制端子6的电位相比于开关5b的源极电位,为产生超过阈值电压的电位差的电位,则开关5b成为接通状态。这里,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经由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b,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电连接(“n”为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负极p2是基准点p0,因此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蓄电部2使用“m=4-n”,分别被表示为“负载电路3m”、“蓄电部2m”。总之,在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中,控制端子6经由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b,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电连接。具体而言,负载电路32的控制端子62被连接于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与电阻43的连接点、即开关53b的源极。由此,负载电路32的控制端子62经由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与蓄电部23的基准点p0(负极p2)侧的端子电连接。同样地,负载电路31的控制端子61被连接于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b与电阻42的连接点、即开关52b的源极。由此,负载电路31的控制端子61经由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b,与蓄电部22的基准点p0(负极p2)侧的端子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若从基准点p0(负极p2)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b接通,则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电连接。此时,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的电位通过蓄电部2而变化,从而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b接通。换言之,多个开关5b各自通过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接通,利用积蓄于一个上位的蓄电部2的电能而接通。在图5的例子中,若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接通,则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b与其联动,利用蓄电部23的电能而成为接通。同样地,若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b接通,则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b与其联动,利用蓄电部22的电能而成为接通。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器电路72是对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进行驱动的电路。这里,驱动器电路72具有晶体管722以及电阻723。晶体管722以及电阻723的连接点被电连接于负载电路33的控制端子63。向晶体管722以及电阻723的串联电路施加基准电压vcc,若晶体管722接通,则负载电路33的控制端子63与基准点p0(负极p2)电连接。接下来,参照图6a~图6c来对上述结构的放电电路1b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6a~图6c中,仅图示蓄电部21、22、23、以及负载电路31、32、33,适当省略控制电路71、驱动器电路72、检测部73以及异常判定部74等的图示。此外,在图6a~图6c中,针对开关5b,通过一般的开关的电路符号来示意性地表示。首先,如图6a所示,通过来自控制电路71(参照图5)的控制信号,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被接通。此时,通过晶体管722(参照图5)接通,向开关53b的栅极-源极间施加蓄电部23的两端电压v3(参照图5),开关53b被维持为接通状态。并且,若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处于接通状态,则如图6a所示,电流id3通过开关53b而从蓄电部23流向负载电路33的电阻43。由此,积蓄于蓄电部23的电能被电阻43消耗,进行蓄电部23的放电。然后,如图6b所示,从基准点p0(负极p2)起第2个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b接通。此时,开关52b以与开关53b接通联动的形式,利用蓄电部23的电能而成为接通。即,若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成为接通状态,则负载电路32的控制端子62与蓄电部23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之间通过开关53b而导通。因此,向开关52b的栅极-源极间施加蓄电部23的两端电压v3(参照图5)与蓄电部22的两端电压v2(参照图5)的合成电压,开关52b接通。若开关52b一旦接通,则在开关52b的栅极-源极间连接负载电路33的电阻43。此时,由于电流id3从蓄电部23流向电阻43,因此在电阻43的两端间由于电压下降而产生电位差。相当于该电位差的电压被施加于开关52b的栅极-源极间,因此开关52b被维持为接通状态。并且,若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b处于接通状态,则如图6b所示,电流id2通过开关52b而从蓄电部22流向负载电路32的电阻42。由此,积蓄于蓄电部22的电能被电阻42消耗,进行蓄电部22的放电。然后,如图6c所示,从基准点p0(负极p2)起第3个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b接通。此时,开关51b以与开关52b接通联动的形式,利用蓄电部22的电能而成为接通。即,若负载电路32的开关52b成为接通状态,则负载电路31的控制端子61与蓄电部2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之间通过开关52b而导通。因此,向开关51b的栅极-源极间施加蓄电部22的两端电压v2(参照图5)与蓄电部21的两端电压v1(参照图5)的合成电压,开关51b接通。若开关51b一旦接通,则在开关51b的栅极-源极间连接负载电路32的电阻42。此时,由于电流id2从蓄电部22流向电阻42,因此在电阻42的两端间由于电压下降而产生电位差。相当于该电位差的电压被施加于开关51b的栅极-源极间,因此开关51b被维持为接通状态。并且,若负载电路31的开关51b处于接通状态,则如图6c所示,电流id1通过开关51b而从蓄电部21流向负载电路31的电阻41。由此,积蓄于蓄电部21的电能被电阻41消耗,进行蓄电部21的放电。这样,在放电电路1b中,仅通过控制电路71将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接通,剩余的负载电路32、31的开关52b、51b自动地接通。同样地,在将放电电路1b中的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b全部断开的情况下,控制电路71仅通过将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断开,剩余的负载电路32、31的开关52b、51b自动地断开。结果,在放电电路1b中,仅通过对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进行控制,就能够全部控制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能够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单化。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b,在将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3的开关53b接通时,将开关53b的栅极与基准点p0(负极p2)连接即可,因此不需要实施方式1的电源电路721。因此,能够实现驱动器电路72的结构的简单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同样地,也可以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的至少一个负载电路3还具有逆流限制元件75(参照图4)。在该情况下,逆流限制元件75在各负载电路3中,通过插入到电阻4与开关5b之间的二极管而实现。逆流限制元件75的阴极与开关5b(的源极)电连接,逆流限制元件75的阳极与电阻4电连接。这里,被电连接于开关5b与电阻4的连接点的控制端子61、62与逆流限制元件75的阴极(换句话说、开关5b与逆流限制元件75的连接点)电连接。由此,逆流限制元件75在各负载电路3中,形成在开关5b为接通状态时通过开关5b而流向电阻4的电流id1、id2、id3(参照图6c)的路径,并且限制(阻止)从电阻4向开关5b逆流的电流。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能够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适当地组合应用。(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c如图7所示,多个蓄电部2在包含第1蓄电部201和第2蓄电部202这方面,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不同。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在图7中,仅图示蓄电设备10c以及负载电路31、32、33,适当省略控制电路71、驱动器电路72、检测部73以及异常判定部74等的图示。此外,在图7中,针对开关5通过一般的开关的电路符号来示意性地表示。第1蓄电部201包含被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1单元c1。此外,第2蓄电部202包含被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2单元c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设备10c还具备包含被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3单元c3的第3蓄电部203。一对第1单元c1被串联电连接于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同样地,一对第2单元c2被串联电连接于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一对第3单元c3被串联电连接于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换句话说,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单元分别构成蓄电部2,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单元分为两个两个一对情况下的各组单元构成蓄电部2。这里,第1蓄电部201以及第2蓄电部202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被直接串联连接,以使得第1蓄电部201为基准点p0(正极p1)侧。即,在第1蓄电部201的负极p2侧的端子,直接连接第2蓄电部202的正极p1侧的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蓄电部203被电连接于第2蓄电部202与负极p2之间。第1蓄电部201、第2蓄电部202以及第3蓄电部203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从正极p1来看,按照第1蓄电部201、第2蓄电部202、第3蓄电部203的顺序被串联电连接。这里,各单元(第1单元c1、第2单元c2以及第3单元c3各自)的两端电压的额定电压例如为2.5〔v〕。因此,各蓄电部2(第1蓄电部201、第2蓄电部202以及第3蓄电部203)的两端电压v1、v2、v3的额定电压例如为5.0〔v〕。因此,在三个蓄电部2被串联电连接的结构中,若全部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处于额定电压,则在正极p1与负极p2之间产生15〔v〕的合成电压v10。在图7的例子中,放电电路1c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基本相同。即,放电电路1c中的多个负载电路3与分别对应的蓄电部2并联电连接。换句话说,如图7所示,在第1蓄电部201并联电连接负载电路31,在第2蓄电部202并联电连接负载电路32,在第3蓄电部203并联电连接负载电路33。若多个负载电路31、32、33的全部中开关51、52、53处于接通状态,则多个负载电路31、32、33的电阻41、42、43被串联电连接并成为多个分压电阻。并且,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的电压被多个分压电阻(电阻41、42、43)分压并分别施加于多个蓄电部2。由此,放电电路1作为平衡电路而发挥功能,能够将蓄电设备10中的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调整为多个蓄电部2间的偏差变小。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电阻41、42、43的电阻值是大致相同的值,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的合成电压v10(15〔v〕)被多个电阻41、42、43三等分地分压。因此,在各电阻4的两端间,产生被分压的大致相同的大小的基准电压(5.0〔v〕),该电压被施加于各蓄电部2,从而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被调整为接近于基准电压。通过该结构,例如,即使在各单元(第1单元c1、第2单元c2以及第3单元c3的各自)的两端电压的额定电压较小的情况下,施加于开关5的栅极-源极间的电压也较大。因此,在通过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v1、v2、v3来驱动开关5的情况下,具有能够向开关5的栅极-源极间施加比阈值电压充分大的电压、开关5的控制稳定的优点。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d的结构的概略图。图8所示的蓄电系统100d的放电电路1d还具备至少一个(在图8的例子中为两个)辅助负载电路30。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结构,赋予共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在图8中,仅图示蓄电设备10d、负载电路31、32、33以及辅助负载电路30,适当省略控制电路71、驱动器电路72、检测部73以及异常判定部74等的图示。此外,在图8中,针对开关5以及辅助开关50,通过一般的开关的电路符号来示意性地表示。这里,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分别具有与负载电路3对应的结构。即,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分别具有辅助电阻40以及辅助开关50、辅助控制端子60。辅助电阻40以及辅助开关50被串联电连接。辅助控制端子60根据电位来控制辅助开关50。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被串联电连接。各辅助开关50例如是包含增强型的n沟道mosfet的半导体元件。在区分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的情况下,分别针对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从正极p1侧起依次称为“辅助负载电路301”、“辅助负载电路302”。进一步地,在区分各辅助负载电路30的辅助电阻40的情况下,将辅助负载电路301、302的辅助电阻40分别称为“辅助电阻401”、“辅助电阻402”。同样地,将辅助负载电路301、302的辅助开关50分别称为“辅助开关501”、“辅助开关502”,将辅助负载电路301、302的辅助控制端子60分别称为“辅助控制端子601”、“辅助控制端子602”。这里,辅助负载电路301的辅助电阻401以及辅助开关501被串联电连接于一对第1单元c1的中点与一对第2单元c2的中点之间。换言之,放电电路1d具备被串联电连接于一对第1单元c1的中点m1与一对第2单元c2的中点m2之间的辅助电阻40以及辅助开关50。此外,辅助负载电路302的辅助电阻402以及辅助开关502被串联电连接于一对第2单元c2的中点m2与一对第3单元c3的中点m3之间。通过该结构,针对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的全部,通过辅助开关50接通,针对处于中点m1以及中点m3之间的单元,进行基于辅助负载电路30的放电。此时,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中的多个辅助电阻40被串联电连接于蓄电设备10d的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换句话说,若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1、302的全部中辅助开关501、502处于接通状态,则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1、302的辅助电阻401、402被串联电连接并成为多个分压电阻。并且,中点m1-m3间的电压被多个分压电阻(辅助电阻401、402)分压,分别施加于中点m1-m2间以及中点m2-m3间。由此,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1、302作为平衡电路而发挥功能,能够将蓄电设备10d中的各单元的两端电压调整为多个单元间的偏差变小。即,在图8的例子中,多个辅助电阻401、402的电阻值为大致相同的值,中点m1-m3间的电压(10.0〔v〕)被多个辅助电阻401、402二等分地分压。因此,在各辅助电阻40的两端间,产生被分压的大致相同的大小的基准电压(5.0〔v〕),该电压分别被施加于中点m1-m2间以及中点m2-m3间,从而各单元的两端电压被调整为接近于基准电压。具体而言,辅助负载电路301对低电位侧的第1单元c1与高电位侧的第2单元c2的串联电路,施加辅助电阻401的两端电压。辅助负载电路302对低电位侧的第2单元c2与高电位侧的第3单元c3的串联电路,施加辅助电阻402的两端电压。总之,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在与多个负载电路3不同的组合的单元间,将各单元的两端电压调整为各单元的两端电压的偏差变小。其结果,通过放电电路1d,相比于没有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的结构,能够以更细的单位,将蓄电设备10d中的多个单元间的各单元的两端电压的偏差调整得较小。进一步地,在图8的例子中,辅助负载电路302的辅助控制端子602被连接于一个上位的辅助负载电路301的辅助开关501与辅助电阻401的连接点。辅助负载电路301的辅助控制端子602与驱动器电路72(参照图1)电连接。在图8的例子中,通过晶体管722(参照图1)接通,被电源电路721(参照图1)升压的电压vc2被施加于辅助控制端子601,辅助开关501被维持为接通状态。由此,辅助负载电路302的辅助控制端子602经由辅助负载电路301的辅助开关501,与一对第1单元c1的中点m1电连接。因此,在多个辅助负载电路30中,与多个负载电路3同样地,仅通过最上位的辅助负载电路301的辅助开关501接通,剩余的辅助负载电路302的辅助开关502自动地接通。因此,控制电路71仅针对最上位的辅助负载电路301的辅助开关501,进行开/关的控制即可。此外,作为实施方式3的其他变形例,多个蓄电部2包含:包含一对第1单元c1的第1蓄电部201、包含一对第2单元c2的第2蓄电部202即可,能够适当省略第3蓄电部203。进一步地,多个蓄电部2也可以除了包含一对第3单元c3的第3蓄电部203,或者取代第3蓄电部203,具备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单元的蓄电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能够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以及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适当地组合应用。(总结)如以上说明那样,第1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设备(10、10a~10d)用的放电电路(1、1a~1d)用于包含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串联电连接的多个蓄电部(2)的蓄电设备(10、10a~10d)。该放电电路(1、1a~1d)具备分别与多个蓄电部(2)并联电连接的多个负载电路(3)。多个负载电路(3)各自具有:在多个蓄电部(2)的各自的两端间串联电连接的电阻(4)以及开关(5、5b)、根据电位来控制开关(5、5b)的控制端子(6)。多个负载电路(3)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被串联电连接。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经由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与多个蓄电部(2)之中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电连接。基准点(p0)包含正极(p1)或者负极(p2)。根据该方式,若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则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连接。此时,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的电位通过蓄电部(2)而变化,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换言之,多个开关(5、5b)各自通过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而利用积蓄于一个上位的蓄电部(2)的电能来接通。结果,根据放电电路(1、1a~1d),仅通过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剩余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自动地接通。这样,根据放电电路(1、1a~1d),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相互联动,从上位向下位多米诺式地接通。因此,仅通过控制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就能够全部控制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能够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单化。第2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1a~1d)在第1方式中,若多个负载电路(3)的全部中开关(5、5b)处于接通状态,则多个负载电路(3)的电阻(4)被串联电连接而成为多个分压电阻。进一步地,正极(p1)以及负极(p2)间的电压被多个分压电阻分压并分别施加于多个蓄电部(2)。根据该方式,放电电路(1、1a~1d)作为平衡电路而发挥功能,能够将蓄电设备(10、10a~10d)中的各蓄电部(2)的两端电压调整为多个蓄电部(2)间的偏差变小。在第3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1a~1d)中,在第1或者2方式中,基准点(p0)为正极(p1)。根据该方式,仅通过最接近于正极(p1)的开关(5、5b)接通,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从正极(p1)向负极(p2)多米诺式地接通。在该方式中,开关(5、5b)例如能够通过n沟道mosfet等来实现。在第4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1a~1d)中,在第1或者2方式中,基准点(p0)为负极(p2)。根据该方式,仅通过最接近于负极(p2)的开关(5、5b)接通,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就从负极(p2)向正极(p1)多米诺式地接通。在该方式中,为了将最接近于负极(p2)的开关(5、5b)接通,例如不需要充电泵电路那样的电源电路,能够实现驱动器电路的结构的简单化。第5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1a~1d)在第1~4的任意一个方式中,还具备异常判定部(74)。异常判定部(74)对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最接近于正极(p1)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的状态与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最接近于负极(p2)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的状态进行比较。由此,异常判定部(74)对多个负载电路(3)的异常进行判定。根据该方式,在异常判定部(74)中,仅通过比较两个开关(5、5b)的状态,就能够判定多个负载电路(3)的异常。在第6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1a~1d)中,在第1~5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多个负载电路(3)之中的至少一个负载电路(3)还具有逆流限制元件(75)。逆流限制元件(75)对通过电阻(4)而流向控制端子(6)的电流进行限制。根据该方式,容易确保用于将开关(5、5b)维持为接通状态的电位差,能够将开关(5、5b)稳定地维持为接通状态。在第7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1a~1d)中,在第1~6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多个蓄电部(2)包含第1蓄电部(201)和第2蓄电部(202)。第1蓄电部(201)包含被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1单元(c1)。第2蓄电部(202)包含被串联电连接的一对第2单元(c2)。第1蓄电部(201)以及第2蓄电部(202)在正极(p1)以及负极(p2)之间被直接串联连接,以使得第1蓄电部(201)为基准点(p0)侧。根据该方式,例如,即使在各单元的两端电压的额定电压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确保用于将开关(5、5b)维持为接通状态的电位差,能够将开关(5、5b)稳定地维持为接通状态。第8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1a~1d)在第7方式中,还具备辅助电阻(40)以及辅助开关(50)。辅助电阻(40)以及辅助开关(50)在一对第1单元(c1)的中点(m1)与一对第2单元(c2)的中点(m2)之间被串联电连接。根据该方式,能够以更细的单位,将蓄电设备(10、10a~10d)中的多个单元间的各单元的两端电压的偏差调整得较小。第9方式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100a~100d)具备:第1~8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路(1、1a~1d)、蓄电设备(10、10a~10d)。根据该方式,若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则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连接。此时,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的电位通过蓄电部(2)而变化,从而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换言之,多个开关(5、5b)各自通过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利用积蓄于一个上位的蓄电部(2)的电能来接通。结果,根据蓄电系统(100,100a~100d),仅通过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剩余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就自动地接通。这样,根据蓄电系统(100,100a~100d),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相互联动,从上位向下位多米诺式地接通。因此,仅通过控制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就能够全部控制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能够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单化。第10方式所涉及的车辆(9)具备:第9方式所涉及的蓄电系统(100、100a~100d)、搭载蓄电系统(100、100a~100d)的车辆主体(91)。根据该方式,若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则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与从基准点(p0)侧起第n个蓄电部(2)的基准点(p0)侧的端子连接。此时,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控制端子(6)的电位通过蓄电部(2)而变化,从而从基准点(p0)侧起第n+1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换言之,多个开关(5、5b)各自通过一个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利用积蓄于一个上位的蓄电部(2)的电能而接通。结果,根据车辆(9),仅通过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接通,剩余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就自动地接通。这样,根据车辆(9),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相互联动,从上位向下位多米诺式地接通。因此,仅通过控制最上位的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能够全部控制多个负载电路(3)的开关(5、5b),能够实现电路结构的简单化。第2~8方式所涉及的结构不是放电电路(1、1a~1d)必须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省略。-符号说明-1、1a~1d(蓄电设备用的)放电电路2蓄电部3负载电路4电阻5、5b开关6控制端子9车辆10、10a~10d蓄电设备74异常判定部75逆流限制元件91车辆主体100、100a~100d蓄电系统201第1蓄电部202第2蓄电部c1第1单元c2第2单元m1、m2、m3中点p0基准点p1正极p2负极。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