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0498发布日期:2021-01-23 18:29阅读:6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箱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公开涉及搭载于汽车等的电连接箱,特别是涉及具备将箱主体的表面覆盖的盖构件的电连接箱。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汽车的电装系统使用继电器箱、保险丝箱、接线箱等电连接箱,通过在这样的电连接箱集中地配设多个继电器、保险丝等电气部件,从而可实现电布线的高效化、更换等的维修性的提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0795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57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4]
但是,电连接箱如日本特开平11-307954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记载的那样,具备对由母线、印刷基板等构成的内部电路进行收纳的箱主体。在箱主体的表面设置有安装电气部件的多个部件安装部,箱主体的表面被盖构件覆盖。
[0005]
但是,伴随近年的汽车电气安装件的增加,保险丝、继电器等发热性高的电气部件增加,电连接箱从设置场所的空间的关系来看其大小被限制,电连接箱内的高密度化也在进展。特别是,保险丝的熔断部、继电器的线圈部的发热量极大。因此,热容易闷在密闭的电连接箱内,发生局部的过热,由此有可能损坏保险丝、继电器的功能。
[0006]
对此,设计为在盖构件的内表面固定散热构件,且在将箱主体的上表面覆盖的状态下散热构件与保险丝的表面接触。由此将由保险丝产生的热释放到外部的方法例如记载在日本特开2007-29570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但是,因为散热构件为具有弹性的树脂制,所以为了使散热构件与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需要用比较大的力将散热构件按压于电气部件。故此,有可能对电气部件赋予损伤。
[0007]
因此,以提供能够减小散热构件对电气部件的接触压力并且使散热构件稳定地与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的新颖结构的电连接箱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8]
本公开的电连接箱具备:箱主体,在表面设置有部件安装部,在所述部件安装部安装电气部件;和盖构件,将所述箱主体的所述表面覆盖,在所述盖构件的顶壁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电气部件突出的散热构件保持部,保持于该散热构件保持部的可塑性散热构件与所述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发明效果
[0009]
根据本公开,能够避免乃至减少对电气部件赋予损伤的可能,能够将由电气部件
产生的热经由可塑性散热构件及盖构件有效地释放到电连接箱的外部。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箱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ii剖视放大图。图3是图1中的iii-iii剖视放大图。图4是图1所示的盖构件的仰视图。图5是图4中的v-v剖视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散热构件保持部的其他方式的剖视放大图,是相当于图5所示的插入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的电连接箱如下。(1)一种电连接箱,具备:箱主体,在表面设置有安装电气部件的部件安装部;和盖构件,将所述箱主体的所述表面覆盖,在所述盖构件的顶壁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电气部件突出的散热构件保持部,保持于该散热构件保持部的可塑性散热构件与所述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
[0012]
根据本公开的电连接箱,在盖构件的顶壁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电气部件突出的散热构件保持部,保持于散热构件保持部的具有可塑性的可塑性散热构件与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因为散热构件具有可塑性,所以能够减小与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的可塑性散热构件的接触压力。另外,通过使可塑性散热构件沿着电气部件的表面变形,能够稳定地与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故此,能够避免乃至减少对电气部件赋予损伤的可能,能够将由电气部件产生的热经由可塑性散热构件及盖构件有效地释放到电连接箱的外部。
[0013]
另外,作为具有可塑性的散热构件,能够采用例如粘土状且凹凸良好密合的散热用的硅酮制油灰片(putty sheet)、散热用的硅酮制润滑脂等。
[0014]
(2)优选的是,所述散热构件保持部包括:筒形状的周壁部,朝向比所述顶壁部的所述内表面靠所述箱主体侧突出地设置;和轴部,位于该周壁部的内部,在该周壁部的轴方向延伸,所述可塑性散热构件的一部分从所述散热构件保持部朝向所述电气部件突出并与所述电气部件的所述表面接触。
[0015]
散热构件保持部包括筒形状的周壁部和配设于其内部的轴部。故此,仅仅在周壁部与轴部之间将可塑性散热构件以填充的方式压入,就能够利用周壁部和轴部将可塑性散热构件配置于预定位置并接触保持。由此,能够防止可塑性散热构件从散热构件保持部朝向下方脱落,能够可靠且稳定地保持可塑性散热构件。而且,从散热构件保持部突出的可塑性散热构件的一部分与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故此,能够在不损坏可塑性散热构件的可塑性的情况下使可塑性散热构件与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其结果是,能够有利地实现接触压力的减小、与电气部件的接触面积的增大的效果。
[0016]
(3)优选的是,所述周壁部为圆筒形状,所述轴部配设成同心状。
[0017]
因为散热构件保持部具有圆筒形状的周壁部,所以压入到内部的可塑性散热构件容易没有间隙地填充。故此,能够可靠地确保周壁部和可塑性散热构件的接触面积,能够有利地实现散热构件保持部对可塑性散热构件的稳定保持。而且,因为轴部和周壁部配置成同心状,所以能够将可塑性散热构件更均匀地收纳配置于周壁部内。其结果是,可有利地实现稳定的可塑性散热构件的保持。
[0018]
(4)优选的是,在所述周壁部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与所述轴方向平行延伸的肋。
[0019]
因为在周壁部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与轴方向平行延伸的肋,所以可塑性散热构件被肋引导而顺利地被压入到散热构件保持部的周壁部内。另外,因为通过肋增大可塑性散热构件和周壁部的接触面积,所以可进一步有利地防止可塑性散热构件从散热构件保持部朝向下方脱落。
[0020]
(5)优选的是,所述轴部的顶端部比所述周壁部的突出端部更朝向所述箱主体侧延伸出。
[0021]
轴部的顶端部比周壁部的突出端部更朝向箱主体侧延伸出。由此,能够稳定地对从散热构件保持部朝向电气部件突出并与电气部件的表面接触的可塑性散热构件的一部分进行定位保持。故此,能够使可塑性散热构件与电气部件的表面确实接触。
[0022]
(6)优选的是,所述轴部的所述顶端部具有朝向所述箱主体侧变细的锥形部。
[0023]
轴部的顶端部具有朝向箱主体侧变细的锥形部。故此,能够将轴部作为导向件而将可塑性散热构件顺利压入到散热构件保持部的周壁部内。
[0024]
(7)优选的是,所述轴部的所述锥形部具有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比所述轴部的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增大的拓宽部,在所述拓宽部与所述轴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
[0025]
轴部的锥形部具有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比轴部的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增大的拓宽部,在拓宽部与轴部之间形成台阶面。由此,锥形部发挥锚功能,能够更进一步稳定地保持从散热构件保持部突出的可塑性散热构件的一部分。
[0026]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电连接箱的具体例。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通过权利要求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27]
图1~5中示出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箱10。更详细地讲,如图2~3所示,电连接箱10构成为包括:箱主体12;作为盖构件的上盖16,将箱主体12的表面14覆盖;以及下盖20,将箱主体12的背面18覆盖。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所谓上方是指图2~3中的上方,所谓下方是指图2~3中的下方,另外,所谓前方是指图1中的右方,所谓后方是指图1中的左方,而且,所谓长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所谓宽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0028]
如图1~3所示,箱主体12在整体上呈长矩形块状,例如由聚丙烯(pp)、聚酰胺(pa)等绝缘性合成树脂通过注射成型等一体形成。在箱主体12的上表面14朝向上方开口形成有构成部件安装部的继电器安装部22、熔线安装部24、保险丝安装部26。如图2~3所示,在箱主体12的背面18朝向下方开口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孔28,与未图示的电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零件收纳配置于端子收纳孔28。另外,在箱主体12中,构成内部电路的未图示的母线被收纳配置于未图示的母线收纳槽等。
[0029]
从箱主体12的表面14侧在各继电器安装部22、熔线安装部24、各保险丝安装部26安装作为电气部件的继电器30、熔线32、未图示的保险丝。由此,从继电器30、熔线32、保险
丝朝向下方突出的接头端子36与上述的设置于电线末端的端子零件、母线等导通连接。
[0030]
另外,如图1、3所示,箱主体12的周壁部38的长度方向的斜对面的部分的上端部朝向外方突出设置有被锁定部39,被锁定部39用于将覆盖箱主体12的表面14的上盖16锁定固定。进一步地,在箱主体12的周壁部38的下端部朝向外方突出设置有未图示的锁定部,所述锁定部用于将覆盖箱主体12的背面18的下盖20锁定固定。
[0031]
而且,如图2~3所示,箱主体12的周壁部38形成为双重壁结构。另外,箱主体12的周壁部38具备:上方凹槽部40a,利用双重壁结构设置于周壁部38的上端部,朝向上方开口;和下方凹槽部40b,利用双重壁结构设置于周壁部38的下端部,朝向下方开口。
[0032]
如图1~5所示,上盖16具有在整体上朝向下方开口的大致矩形箱体形状,形成为由合成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形件。更详细地讲,如图4~5所示,上盖16构成为具备大致长矩形的顶壁部42和从顶壁部42的外周缘部朝向下方突出的两个周壁部44、46。两个周壁部44、46设置于顶壁部42的内表面48中与箱主体12的周壁部38对应的位置。另外,两个周壁部44、46构成为包括:双重壁部44,将仰视时为大致倒l字形的区域包围;和盖壁部46,从顶壁部42的内表面48中没有被双重壁部44包围的(图4中的左前侧)区域的外周缘部朝向下方突出。如图2~5所示,双重壁部44通过在周向延出的内壁部44a及外壁部44b隔开间隙地配设而构成。外壁部44b比内壁部44a朝向下方更大地突出设置(参照图2~3),能够有利地防止水等从外部浸入。例如图3所示,盖壁部46比双重壁部44的外壁部44b进一步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由此,构成为将箱主体12的前方侧(图3中为左侧)的周壁部38侧的整体完全覆盖。在箱主体12的前方侧的周壁部38设置有电源连接部,例如与电池的正极电源、交流发电机的正极电源连接的未图示的电源输入端子螺栓紧固固定于所述电源连接部。
[0033]
另外,如图1、3~4所示,在上盖16的构成其周壁部的双重壁部44的长度方向的斜对面的部分的下端部、且与设置有箱主体12的被锁定部39对应的位置朝向外方突出设置有锁定部50,锁定部50与被锁定部39锁定嵌合。
[0034]
进一步地,如图2~5所示,在上盖16的顶壁部42的内表面48设置有朝向继电器30突出的散热构件保持部52。更详细地讲,散热构件保持部52构成为包括:大致圆筒形状的周壁部54,朝向比顶壁部42的内表面48靠箱主体12侧突出设置;和轴部56,位于周壁部54的内部,在周壁部54的轴方向(图4中为在仰视的周壁部54的中心通过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即,轴部56配设成周壁部54的同心状。而且,在周壁部54的内表面的、在周向的等间隔隔开的八个部位突出设置有与轴方向平行地以大致三角截面形状延伸的肋58(参照图4)。另外,轴部56的顶端部具有在整体上朝向箱主体12侧变细的锥形部60,比周壁部54的突出端部62更朝向箱主体12侧延伸出(参照图2~3)。
[0035]
如图2~3所示,针对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散热构件保持部52填充可塑性散热构件64并保持在周壁部54与轴部56之间。在填充可塑性散热构件64时,因为轴部56的顶端部具有朝向箱主体12侧变细的锥形部60,所以能够引导轴部56的顶端部而将可塑性散热构件64顺利地压入到散热构件保持部52的周壁部54内。另外,因为周壁部54形成为圆筒形状,所以可塑性散热构件64能够无间隙地容易填充。而且,因为在周壁部54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肋58,所以使可塑性散热构件64的与周壁部54的接触面积增大而能够有利实现散热构件保持部52对可塑性散热构件64的稳定保持。而且,因为散热构件保持部52的周壁部54和轴部56配置成同心状,所以能够将可塑性散热构件64均匀填充到周壁部54内,可有利地实现稳定的
可塑性散热构件64的保持。此外,作为可塑性散热构件64,可使用例如粘土状、凹凸良好密合的散热用的硅酮制油灰片(putty sheet)、散热用的硅酮制润滑脂等。另外,可塑性散热构件64的一部分从构成散热构件保持部52的周壁部54的突出端部62朝向继电器30突出并与继电器30的表面66接触。
[0036]
在将这样的上盖16以将箱主体12的表面14覆盖的方式组装时,如图2~3所示,将上盖16的双重壁部44的内壁部44a插入到箱主体12的周壁部38的上方凹槽部40a。由此,上盖16的各锁定部50与箱主体12的被锁定部39卡合,锁定固定成上盖16将箱主体12的表面14覆盖的状态。
[0037]
下盖20为由合成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形件,如图2~3所示,为在上方开口的大致箱体形状。另外,在下盖20的周壁部68的上端部、且与箱主体12的未图示的锁定部对应的位置上朝向外方突出设置有被锁定部70,被锁定部70与箱主体12的锁定部卡合而将箱主体12的背面18固定保持成覆盖状态。
[0038]
根据设为这样的结构的电连接箱10,在上盖16的顶壁部42的内表面48朝向继电器30突出设置有散热构件保持部52,填充到散热构件保持部52的可塑性散热构件64与继电器30的表面66接触。与继电器30的表面66接触的可塑性散热构件64具有可塑性。由此,能够减小向继电器30的表面66接触时的接触压力。另外,通过可塑性散热构件64沿着继电器30的表面66变形,从而能够稳定地与继电器30的表面66接触。故此,能够避免乃至减少给继电器30赋予损伤的可能,能够将由继电器30产生的热经由可塑性散热构件64及上盖16的顶壁部42有效地释放到电连接箱10的外部。
[0039]
另外,散热构件保持部52构成为包括周壁部54和设置于其内部的轴部56。故此,仅仅在周壁部54的内部填充可塑性散热构件64,就能够在周壁部54与轴部56之间夹持可塑性散热构件64,能够将可塑性散热构件64稳定地保持于散热构件保持部52的周壁部54内。而且,可塑性散热构件64的一部分从散热构件保持部52的周壁部54的突出端部62朝向继电器30突出并与继电器30的表面66接触。由此,能够在不损坏可塑性散热构件64的可塑性的情况下也有利地实现可塑性散热构件64相对于继电器30的表面66的接触压力的减小、接触面积的增大的效果。
[0040]
而且,轴部56的顶端部比周壁部54的突出端部62朝向箱主体12侧延伸出。由此,使可塑性散热构件64的一部分从周壁部54的突出端部62朝向继电器30突出,能够容易实现使可塑性散热构件64与继电器30的表面66可靠地接触。
[0041]
<其他>以上,作为本公开的具体例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公开不被该具体的记载限定。能够达成本公开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包含于本公开。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散热构件保持部52的轴部56的顶端部具有在整体上朝向箱主体12侧变细的锥形部60。也可以如图6所示的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的散热构件保持部72的轴部74那样,在轴部74的顶端部设置的锥形部76具有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比轴部74的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增大的(图6中为r>r)拓宽部78,并在拓宽部78与轴部74之间形成有台阶面80。由此,在锥形部76的拓宽部78与轴部74之间形成的台阶面80发挥锚功能,能够更进一步稳定地保持从散热构件保持部72的周壁部54突出的可塑性散热构件64的一部
分。另外,台阶面80并不限定于图6所示的与顶壁部42的内表面48平行的台阶面。既可以朝向顶壁部42的内表面48倾斜,而且也可以朝向从顶壁部42的内表面48离开的方向倾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散热构件保持部52、72的周壁部54为圆筒形状,但是能够采用四边形、多边形形状、十字形状、星形等任意形状的周壁部。附图标记说明
[0042]
10:电连接箱;12:箱主体;14:表面;16:上盖(盖构件);22:继电器安装部(部件安装部);24:熔线安装部(部件安装部);26:保险丝安装部(部件安装部);28:端子收纳孔;30:继电器(电气部件);32:熔线(电气部件);42:顶壁部;48:内表面;52、72:散热构件保持部;54:周壁部;56、74:轴部;58:肋;60、76:锥形部;62:突出端部;64:可塑性散热构件;66:表面;78:拓宽部;80:台阶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