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61850发布日期:2021-01-29 19:03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站所终端已经广泛应用于开闭所、配电室、环网柜和变电站等设备中,现有的自动化站所终端在使用时,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时,自动化站所终端会处于温度较高状态下运行,容易导致内部的电器零部件老化以及损坏,同时内部的热量也无法散发出来,进一步导致自动化站所终端的使用寿命降低,甚至会导致整个设备损坏。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现有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大都采用开设凹槽或者增设风扇来散热,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提高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散热效率,以及延长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
[0004]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包括:
[0006]
箱体;
[0007]
自动化站所终端,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
[0008]
液冷组件,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用于对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降温冷却;所述液冷组件包括储液箱、液泵和冷却管组,所述储液箱设置于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的下方,所述储液箱用于盛放冷却液,所述液泵设置于所述储液箱的内部,所述冷却管组的进液端连通所述液泵,出液端连通所述储液箱,部分所述冷却管组贴设于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的外壁。
[0009]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管组包括:
[0010]
进液管和多根第一冷却管,所述进液管连通于所述液泵,多根所述第一冷却管并排设置且均垂直连通于所述进液管,多根所述第一冷却管间隔贴设于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的外壁,且多根所述第一冷却管的出液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箱。
[0011]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
[0012]
冷却箱,所述冷却箱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
[0013]
所述冷却管组还包括出液管和多根第二冷却管,多根所述第二冷却管并排设置于所述冷却箱的内部且一一对应连通于多根所述第一冷却管,多根所述第二冷却管的出液口均垂直连通于所述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设置于所述冷却箱的外部并连通于所述储液箱。
[0014]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还包括:
[0015]
风冷组件,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风冷组件包括进风组件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组件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储液箱内所述冷却液的上方空间和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的底部,所述进风组件能够将所述储液箱内的所述上方空间的冷空气输送至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中,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的上部,另一端伸入所述冷却液的
液面以下。
[0016]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进风组件包括:
[0017]
出气头和进气管,所述出气头设置于所述储液箱的内部且位于所述储液箱内的所述上方空间,所述进气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出气头和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的底部。
[0018]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风冷组件还包括:
[0019]
干燥器,设置于所述出气头和所述进气管之间。
[0020]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干燥器包括:
[0021]
放置板和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放置板的顶部,所述放置板和所述盖板上均设置有通气孔,所述放置板和所述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放置干燥剂。
[0022]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还包括:
[0023]
缓冲组件,设置于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的底部,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减震组件,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自动化站所终端的底部,所述减震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和所述储液箱。
[0024]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减震组件包括:
[0025]
浮板和第一弹性组件,所述浮板设置于所述储液箱的内部且位于所述储液箱内的所述冷却液的上方,所述浮板被配置为能够沿所述储液箱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往复运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浮板。
[0026]
作为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优选方案,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
[0027]
第二弹性组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浮板的下表面和所述储液箱的底部。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9]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包括箱体,以及设置于箱体内部的自动化站所终端和液冷组件,液冷组件用于对自动化站所终端降温冷却,液冷组件包括储液箱、液泵和冷却管组,液泵将储液箱内部盛放的冷却液输送至冷却管组,通过将部分冷却管组贴设于自动化站所终端的外壁进行热量交换,冷却管组中的冷却液吸收自动化站所终端释放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通过冷却管组的出液端回流至储液箱中实现循环利用。该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通过在自动化站所终端的外部设置液冷组件,提高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散热效率,从而延长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剖视图;
[0033]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液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第二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中:
[0037]
1-箱体;
[0038]
2-自动化站所终端;
[0039]
3-液冷组件;31-储液箱;32-液泵;33-冷却管组;34-冷却箱;331-进液管;332-第一冷却管;333-出液管;334-第二冷却管;335-回液管;
[0040]
4-风冷组件;41-进风组件;42-出风管;43-干燥器;411-出气头;412-进气管;413-出气孔板;431-放置板;432-盖板;433-第一磁条;434-第二磁条;
[0041]
5-缓冲组件;51-支撑板;52-减震组件;521-浮板;522-第一弹性组件;523-第二弹性组件;5221-缓冲杆;5222-弹簧;5223-缓冲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4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4]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5]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46]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该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包括箱体1,以及设置于箱体1内部的自动化站所终端2和液冷组件3,液冷组件3用于对自动化站所终端2降温冷却。
[0047]
进一步地,液冷组件3包括储液箱31、液泵32和冷却管组33,储液箱31设置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下方,储液箱31用于盛放冷却液,液泵32设置于储液箱31的内部。冷却管组33的进液端连通于液泵32,出液端连通于储液箱31,部分冷却管组33贴设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外壁。优选地,液泵32放置于储液箱31的底部并浸没于冷却液,且箱体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箱体1内的温度,当检测到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启动液泵32驱动冷却液循环实现液冷组件3对自动化站所终端2降温冷却。可选地,储液箱31的侧壁上设置有双轴电
机,双轴电机对冷却液进行搅拌,使得冷却液得到充分散热。
[0048]
本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通过液泵32将储液箱31内部盛放的冷却液输送至冷却管组33中,并通过将部分冷却管组33贴设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外壁,使得冷却管组33中的冷却液吸收自动化站所终端2释放的热量实现对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降温冷却,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通过冷却管组33的出液端回输至储液箱31进行循环利用。通过在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外部设置液冷组件3,提高了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散热效率,从而延长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
[0049]
如图2和图3所示,冷却管组33包括进液管331和多根第一冷却管332,进液管331连通于液泵32,多根第一冷却管332并排设置且垂直连通于进液管331,多根第一冷却管332间隔贴设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外壁,且多根第一冷却管332的出液端连通于储液箱31。优选地,多根第一冷却管332弯折呈“几”字型依次贴设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左侧壁、顶壁和右侧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却管332还可以弯折为其他形状,只要是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外形相适配即可。为提高散热效率,多根第一冷却管332与自动化站所终端2之间设置有导热连接块,且导热连接块采用导热材质制成。优选地,导热连接块上凸设有导热突刺,导热突刺延伸至第一冷却管332中且不阻挡冷却液的通行,导热连接块和导热突刺能够增加换热面积,更好地将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热量传递至冷却液中,从而提高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散热效率。
[0050]
进一步地,液冷组件3还包括冷却箱34,冷却箱34设置于箱体1的内部,冷却管组还包括出液管333和多根第二冷却管334,多根第二冷却管334并排设置于冷却箱34的内部且一一对应连通于多根第一冷却管332,多根第二冷却管334的出液口均垂直连通于出液管333,出液管333设置于冷却箱34的外部并连通于储液箱31。
[0051]
具体地,冷却箱34选用具有高导热率的材质,如铜质和铁质等金属材料,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实例中,冷却箱34固定设置于箱体1的右侧壁上且为中空的矩形箱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却箱34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优选地,冷却箱34的内部设置有卡座,卡座上设置有多个卡槽,多根第二冷却管334一一对应卡接于卡槽中,且卡座采用具有高导热率的材质制成,并在卡座与多根第二冷却管334的卡接处设置有卡座突刺,卡座突刺延伸至第二冷却管334中且不阻挡冷却液的通行,增加换热面积,以增加吸热量,使得冷却液充分散热。
[0052]
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冷却管334呈蛇形,多根第二冷却管334并排设置于冷却箱34的内部,增加换热面积,使得冷却箱34能够充分吸收多根第二冷却管334的热量。
[0053]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管组33还包括过渡管和回液管335,过渡管连通于多根第二冷却管334并与出液管333相连通,出液管333设置于冷却箱34的上端,回液管335的两端分别连通于出液管333和储液箱31。优选地,回液管335的出液端延伸至储液箱31中冷却液的液面以下。通过将出液管333设置于冷却箱34的上端,使得回液管335从上端向下延伸至储液箱31,延长了冷却液的流程,使得冷却液在回流至储液箱31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散热。
[0054]
继续参考图2,该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还包括风冷组件4,风冷组件4设置于箱体1的内部。具体地,风冷组件4包括进风组件41、出风管42和回风管,进风组件41的两端分别连通于冷却液液面的上方空间和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进风组件41能够将上方空间的冷空气输送至自动化站所终端2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出风管42的两端分别连通于自
动化站所终端2的上部和回风管,回风管的出风口延伸至冷却液的液面以下,使得换热后的空气经过冷却液进一步降温。
[0055]
在上述结构下,冷却液液面的上方空间的冷空气通过进风组件41进入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冷空气自下而上流动的过程中带走自动化站所终端2产生的热量后从自动化站所终端2上部的出风管42输出,然后通过回风管进入到储液箱31中并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0056]
进一步地,进风组件41包括出气头411和进气管412,出气头411设置于储液箱31的内部且位于上方空间,进气管412的两端分别连通出气头411和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示例性地,出气头411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三个出气头411处于同一平面且间隔设置于上方空间。优选地,进气管412采用塑料材质,且在进气管412的后侧设置有气泵和阀门,气泵将冷空气抽送到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阀门控制冷空气的通断。本实例中,储液箱31的顶板上设置有通槽,通槽中嵌设有出气孔板413,出气孔板413上设置有出气孔且正对出气头411设置,进气管412的两端分别连通于出气孔板413和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出气孔板413,而在储液箱31的顶板上设置出气孔,出气孔正对出气头411设置,进气管412的两端分别连通于出气孔和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
[0057]
如图2和图5所示,为了避免进入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冷空气携带水分,风冷组件4还包括干燥器43,干燥器43设置于出气头411和进气管412之间。具体地,干燥器43包括放置板431和盖板432,盖板432可拆卸连接于放置板431的顶部,放置板431和盖板432上均设置有通气孔,放置板431的底部连通于出气头411,盖板432的顶部连通于进气管412,放置板431和盖板432之间形成容纳腔用于放置干燥剂,本实施例优选高吸水性的树脂作为干燥剂。
[0058]
为了方便更换干燥剂,放置板43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磁条433和第二磁条434,盖板432的两端对应于第一磁条433和第二磁条434分别连接有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和一磁条433相互吸附,第二磁性件第和第二磁条434相互吸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放置板431还可以设置为u型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隔板以及垂直连接于隔板两侧的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滑道,第二连接块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滑道,盖板432的两端对应于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分别连接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道中,第二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二滑道中,实现盖板432和放置板431的滑动连接,使得盖板432能够从放置板431上拆卸下来从而更换干燥剂。
[0059]
在上述结构下,冷却液液面的上方空间的冷空气经过出气头411和出气孔板413进入干燥器43,经过干燥器43吸收水分后冷空气进入进气管412,经由进气管412输入至自动化站所终端2中,并由下至上流动带走自动化站所终端2产生的热量后回流至储液箱31中进行冷却以便再次循环。通过设置液冷组件3和风冷组件4,实现对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双重降温冷却,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散热效率。
[0060]
优选地,还可以在箱体1内侧壁上铺设隔热材料,例如石棉和玻璃纤维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通过铺设隔热材料可以提高该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隔热能力,降低外部环境温度对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影响。且还能在箱体1上设置风机,风机对箱体1内部吹风使得箱体1内部的热量传递至外部大气,进一步提高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的散热效率。
[0061]
如图2所示,该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2还包括缓冲组件5,缓冲组件5设置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具体地,缓冲组件5包括支撑板51和减震组件52,支撑板51设置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减震组件5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撑板51的下表面和储液箱31。优选地,支撑板51设置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部和进气管412之间,且支撑板51上设置有通气孔,通气孔与进气管412正对连通且通气孔的面积小于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底面面积。
[0062]
进一步地,减震组件52包括浮板521和第一弹性组件522,浮板521设置于储液箱31的内部且位于上方空间,第一弹性组件522设置于支撑板51和浮板521之间,浮板521被配置为能够沿储液箱31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往复运动,以在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受到外部冲击时起到缓冲减震作用。优选地,浮板521上设置有三个通孔,三个出气头411分别对应嵌设于三个通孔中,且第一弹性组件52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弹性组件522分别设置于干燥器43的两端。
[0063]
具体地,第一弹性组件522包括缓冲杆5221、弹簧5222和缓冲筒5223,缓冲筒5223为上端开口的筒形件,其底部固设于浮板521上,弹簧5222设置于缓冲筒5223的内部,弹簧5222的上端为自由端,缓冲杆52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弹簧5222的自由端和支撑板51的下表面,该结构下,通过弹簧5222的弹力对自动化站所终端2提供向上的弹性力抵消一部分向下的冲击力,起到保护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作用。优选地,储液箱31的顶板上开设有通孔,缓冲杆5221穿设于该通孔设置,通孔的大小与缓冲杆5221的直径相适配。
[0064]
进一步地,减震组件52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523,第二弹性组件52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浮板521的下表面和储液箱31的底部。可选地,第二弹性组件523为弹簧伸缩杆,弹簧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浮板521的下表面和储液箱31的底部。通过设置第一弹性组件522为自动化站所终端2提供一级缓震,再通过设置第二弹性组件523为自动化站所终端2提供二级缓震,从而提高自动化站所终端2对外部冲击力的承受力,实现对自动化站所终端2的缓冲保护作用。
[0065]
可选地,减震组件52可以替换为气囊和伸缩杆的组合结构,气囊连接于支撑板51的下表面,且气囊的下端延伸至冷却液液面以下,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气囊和储液箱31的底部,且伸缩杆能够对气囊进行限位。由于气囊的缓冲和冷却液的浮力,增加了缓冲力,从而使得气囊和冷却液能够对自动化站所终端2起到减震作用。
[0066]
当工作人员搬运或挪动本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时,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会受到竖直方向的冲击力,该冲击力通过支撑板51传递至第一弹性组件522和第二弹性组件523,第一弹性组件522和第二弹性组件523能够有效减小自动化站所终端2受到的冲击力,起到缓震作用,避免自动化站所终端2内部零部件受到冲击力而损坏,从而延缓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设备2的使用寿命。
[0067]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