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功率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9182发布日期:2021-03-30 20:1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变频器功率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频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变频器功率组件。



背景技术:

变频器功率组件包括功率模块和电容,电容与功率模块电连接,但是在现有的变频器功率组件中,其功率模块和电容排布方式往往不合理,导致电容无法选用较大规格,并且电容与功率模块电连接时,连接零部件较多,导致整个变频器功率组件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此外,功率模块的冷却结构通常与功率模块一起安装在安装架上,也会导致变频器功率组件的体积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变频器功率组件,其结构简单、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包括:安装架;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电容,所述电容与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通过将功率模块安装在安装架上,再将电容与功率模块电连接,可使整个变频器功率组件结构简单、紧凑、排布合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底架以及至少一个安装支臂,所述安装支臂设置在所述安装底架上且从所述安装底架延伸出,所述功率模块安装在所述安装支臂上。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臂和所述安装底架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

具体地,所述冷却腔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底架内的底架冷却腔和位于所述安装支臂内的支臂冷却腔,所述支臂冷却腔与所述底架冷却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支臂冷却腔的腔体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支臂冷却腔分隔成支臂进腔和支臂出腔,所述分隔板与所述支臂冷却腔的内顶壁分离开,以使所述支臂进腔和所述支臂出腔在所述支臂冷却腔的顶部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安装底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底架冷却腔连通的第一介质口和第二介质口,所述第一介质口和所述第二介质口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为介质进口,另一个为介质出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介质口、所述底架冷却腔、所述支臂进腔、所述支臂出腔和所述第二介质口之间形成串联的介质通路。

具体地,所述安装支臂为多个,位于所述介质通路上游侧的所述安装支臂的所述支臂出腔与下游侧相邻所述安装支臂的所述支臂进腔之间通过所述底架冷却腔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还包括:电容支撑元件,所述电容支撑元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支臂上,另一端适于支撑所述电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还包括:安装顶架,所述安装顶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臂的顶部且适于支撑所述电容,所述功率模块位于所述安装顶架和所述安装底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顶架、所述安装支臂和所述安装底架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

具体地,所述冷却腔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底架内的底架冷却腔、位于所述安装顶架内的顶架冷却腔和位于所述安装支臂内的支臂冷却腔,所述支臂冷却腔与所述顶架冷却腔、所述底架冷却腔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臂冷却腔为单通道腔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臂冷却腔的腔体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支臂冷却腔分隔成多个支臂分腔,每个所述支臂分腔均与所述顶架冷却腔、所述底架冷却腔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底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底架冷却腔连通的第一介质口,所述安装顶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顶架冷却腔连通的第二介质口,所述第一介质口和所述第二介质口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为介质进口,另一个为介质出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介质口、所述顶架冷却腔、所述支臂冷却腔、所述底架冷却腔和所述第一介质口之间形成串联的介质通路。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臂为多个,与所述第二介质口相连通的所述安装支臂的支臂冷却腔底端与相邻所述安装支臂的支臂冷却腔底端通过所述底架冷却腔相连通,与所述第一介质口相连通的所述安装支臂的支臂冷却腔顶端与相邻所述安装支臂的支臂冷却腔顶端通过所述顶架冷却腔相连通,其它相邻两个所述安装支臂的支臂冷却腔之间通过所述顶架冷却腔或者通过所述底架冷却腔串联连通。

可选地,所述安装顶架与所述安装底架平行。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臂与所述安装底架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臂冷却腔的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的一端与所述分隔板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臂冷却腔的腔壁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翅片分腔。

可选地,多个所述翅片相互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底架包括:第一底架和第二底架,所述安装支臂架设在所述第一底架和所述第二底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臂、所述第一底架和所述第二底架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

具体地,所述冷却腔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底架内的第一冷却腔、位于所述第二底架内的第二冷却腔和位于所述安装支臂内的支臂冷却腔,所述第一冷却腔、所述支臂冷却腔与所述第二冷却腔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底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腔连通的第一介质口,所述第二底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冷却腔连通的第二介质口,所述第一介质口和所述第二介质口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为介质进口,另一个为介质出口。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臂为多个,多个所述支臂冷却腔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腔与所述第二冷却腔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底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腔连通的第一底架接口,所述第二底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冷却腔连通的第二底架接口,所述安装支臂上设置有与所述支臂冷却腔连通的支臂第一接口和支臂第二接口,所述支臂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底架接口相连通,所述支臂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底架接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安装支臂的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安装有所述功率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支臂与所述功率模块二者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个设置有适于与所述定位凸起定位配合的定位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容位于所述安装架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变频器功率组件还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设置在所述功率模块的端部,所述功率模块和所述电容均与所述第一极板、所述第二极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适于与所述第一极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子适于与所述第二极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板上设置有第一电容连接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电容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板上设置有第二电容连接部,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二电容连接部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容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容连接部构造为位于所述电容与所述安装架之间的板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率模块具有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所述第一母排与所述第一极板电连接,所述第二母排与所述第二极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板上设置有第一极片,所述第一极片朝向所述功率模块伸出且适于与所述第一母排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板上设置有第二极片,所述第二极片朝向所述功率模块伸出且适于与所述第二母排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母排具有第一母排转接端板,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一母排转接端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母排具有第二母排转接端板,所述第二极片与所述第二母排转接端板通过第二螺栓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构造为扁平安装架,且所述安装架的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安装有所述功率模块。

具体地,所述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为所示安装架的面积最大的侧面。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侧面与所述功率模块二者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个设置有适于与所述定位凸起定位配合的定位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内具有冷却腔。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腔的腔体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冷却腔分隔成第一冷却分腔和第二冷却分腔,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冷却腔的另一内侧壁分离开,以使所述第一冷却分腔和所述第二冷却分腔在所述冷却腔的侧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分腔连通的第一介质口以及与所述第二冷却分腔连通的第二介质口,所述第一介质口和所述第二介质口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为介质进口,另一个为介质出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介质口、所述第一冷却分腔、所述第二冷却分腔和所述第二介质口之间形成串联的介质通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腔的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的一端与所述分隔板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却腔的腔壁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翅片分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容位于所述安装架的顶部或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频器功率组件还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设置在所述功率模块的端部,所述功率模块和所述电容均与所述第一极板、所述第二极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功率模块具有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所述第一母排与所述第一极板电连接,所述第二母排与所述第二极板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极板上设置有第一极片,所述第一极片朝向所述功率模块伸出且适于与所述第一母排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板上设置有第二极片,所述第二极片朝向所述功率模块伸出且适于与所述第二母排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母排具有第一母排转接端板,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一母排转接端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母排具有第二母排转接端板,所述第二极片与所述第二母排转接端板通过第二螺栓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频器功率组件还包括:第一端子板和第二端子板,所述电容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适于与所述第一端子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子适于与所述第二端子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板适于与所述第一端子板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板适于与所述第二端子板电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板通过所述第一极片实现与所述第一极板的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子板通过所述第二极片实现与所述第二极板的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具有朝向所述电容的安装架第一侧面,所述安装架第一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功率模块;所述第一端子板具有第一端子片,所述第一端子片、朝所述安装架第一侧面伸出的所述第一极片、所述安装架第一侧面上的所述第一母排转接端板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固定相连;所述第二端子板具有第二端子片,所述第二端子片、朝所述安装架第一侧面伸出的所述第二极片、所述安装架第一侧面上的所述第二母排转接端板通过所述第二螺栓固定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具有背离所述电容的安装架第二侧面,所述安装架第二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功率模块;朝所述安装架第二侧面伸出的所述第一极片、所述安装架第二侧面上的所述第一母排转接端板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固定相连;朝所述安装架第二侧面伸出的所述第二极片、所述安装架第二侧面上的所述第二母排转接端板通过所述第二螺栓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具有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多个安装区,多个所述功率模块平铺安装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区处,所述电容设置在多个所述功率模块的背向所述安装架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率模块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第一侧具有第一侧面,所述基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或者所述基板为所述安装架的一部分;压片结构,所述压片结构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侧;多个层叠设置的母排;功率结构,所述功率结构由所述压片结构压抵在所述第一侧面上,且所述功率结构具有多个引脚,所述引脚与对应的所述母排连接且与其它的所述母排电气绝缘。

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持结构,所述保持结构设置成用于将所述压片结构保持在所述基本的第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率结构包括:第一功率结构和第二功率结构,所述第一功率结构和所述第二功率结构间隔开;所述压片结构包括:压片本体和压片臂,所述压片臂连接于所述压片本体且用于压抵所述功率结构,所述压片臂包括:第一压片臂和第二压片臂,所述第一压片臂用于压抵所述第一功率结构,所述第二压片臂用于压抵所述第二功率结构,所述压片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功率结构和所述第二功率结构之间。

具体地,所述第一功率结构具有第一连接脚部,所述第二功率结构具有第二连接脚部,所述第一连接脚部和所述第二连接脚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功率结构和所述第二功率结构的相对外侧,所述压片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功率结构和所述第二功率结构的相对内侧之间。

可选地,所述压片本体形成为向着所述第一侧面凹陷的凹陷槽体结构,所述压片本体的开口背离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压片臂和所述第二压片臂分别连接在所述压片本体的开口两端,并且所述第一压片臂和所述第二压片臂向着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母排包括:第一母排、第二母排和第三母排,所述第一母排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母排转接端板,所述第二母排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母排转接端板,所述第一母排转接端板和所述第二母排转接端板位于同一端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三母排的与所述第一母排转接端板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母排转接端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功率单元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2是功率单元的装配侧视图;

图3是功率单元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功率单元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压片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功率单元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功率单元组件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8是功率单元组件的装配侧视图;

图9是功率结构与三层母排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功率单元与第二母排、第三母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功率单元与第二母排、第三母排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12是功率单元与第三母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功率单元与第三母排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14是功率单元组件与驱动电路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功率单元组件与驱动电路板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16是功率单元组件与驱动电路板的装配侧视图;

图17是第一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8-图19是第一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0是电容与功率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21是第一实施例的安装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第一实施例的安装架的右视图;

图23-图24分别是图22的a’-a’、b’-b’剖视图;

图25是第一实施例的安装架的主视图;

图26-图28分别是图25的c’-c’、d’-d’、e’-e’剖视图;

图29是第二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0是第二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1是第二实施例的安装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2是第二实施例的安装架的右视图;

图33-图34分别是图32的a-a、b-b剖视图;

图35是第二实施例的安装架的主视图;

图36-图39分别是图35的c-c、d-d、e-e、f-f剖视图;

图40-图41是第三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2-图43是第三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4是第三实施例的安装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45是第三实施例的安装架的s向视图;

图46分别是图45的a”-a”剖视图;

图47是第三实施例的安装架的t向视图;

图48是图47的b”-b”剖视图;

图49是第三实施例的安装架的r向视图;

图50-图51是第四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2-图53是第四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功率模块10000、功率单元组件1000、功率单元100、基板10、压片结构20、压片本体21、压片本体定位孔211、压片臂22、第一压片臂221、第二压片臂222、压片连接部23、弯折段24、功率结构30、第一功率结构31、第一连接脚部311、第二功率结构32、第二连接脚部321、第一引脚331、第二引脚332、第三引脚333、保持结构45、第一保持结构40、第二保持结构50、定位片60、定位口61、环形定位肋条62、定位片通孔63、隔热结构60’、第一母排201、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第一母排本体2013、第一母排连接部通孔2014、第二母排202、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第二母排本体2023、第二母排连接部通孔2024、第三母排203、第一母排连接部2031、第三母排转接端板2032、第三母排本体2033、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驱动电路板2000;

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安装架3000、电容3003、第一端子30031、第二端子30032、第一极板3006、第一极片30061、第一螺栓30062、第一电容连接部30063、第二极板3007、第二极片30071、第二螺栓30072、第二电容连接部30073、定位凸起3008、第一端子板3017、第一端子片30171、第二端子板3018、第二端子片30181、安装底架4001、第一底架40011、第一底架接口400111、第二底架40012、第二底架接口400121、安装支臂4002、分隔板40021、翅片40022、支臂第一接口40023、支臂第二接口40024、安装顶架4003、电容支撑元件4004、冷却腔4005、底架冷却腔40051、支臂冷却腔40052、支臂进腔400521、支臂出腔400522、支臂分腔400523、顶架冷却腔40053、第一冷却分腔40054、第二冷却分腔40055、第一介质口4006、第二介质口4007、密封圈400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16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率模块10000。

参照图1-图4、图6-图1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率模块10000可以包括:功率单元组件1000和驱动电路板2000,可选地,驱动电路板2000位于功率单元组件1000的上方。

其中,功率单元组件1000可以包括:功率单元100、多个层叠设置的母排,功率单元100可以包括:基板10、压片结构20、功率结构30,基板10的第一侧(即图2中的上侧)具有第一侧面,压片结构20位于基板10的第一侧,功率结构30由压片结构20压抵在基板10的第一侧面上。

利用压片结构20将功率结构30压抵在基板10的第一侧面上,可以保证功率结构30在基板10上的安装牢固、可靠。

功率结构30具有多个引脚,引脚与对应的母排连接且与其它的母排电气绝缘,由此可以保证该引脚与其它的母排之间的绝缘性能良好。引脚与对应的母排可通过打孔实现连接,也可以直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率模块10000,功率结构30由压片结构20压抵在基板10上,且功率结构30的引脚与对应的母排相连接且与其它的母排电气绝缘,整个功率模块10000结构紧凑、集成度高。

参照图1-图5所示,功率单元100还包括:保持结构45,保持结构45设置成用于将压片结构20保持在基板10的第一侧。

参照图1-图5所示,保持结构45包括:第一保持结构40,第一保持结构40从基板10向着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向延伸,且第一保持结构40穿设压片结构20,压片结构20通过第一保持结构40保持在基板10的第一侧,进而通过压片结构20压抵功率结构30使功率结构30保持在基板10的第一侧。换言之,参照图2所示,第一保持结构40从下向上穿设压片结构20,压片结构20通过第一保持结构40保持在基板10的第一侧,也就是说,当第一保持结构40穿设压片结构20时,压片结构20与基板10的相对位置便确定下来,第一保持结构40可起到对压片结构20进行定位的作用。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压片结构20也可以直接固定比如焊接在基板10上,而取消保持结构45,由此有利于减少连接零部件的数量,从而减轻功率单元100的重量。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4所示,保持结构45还包括:第二保持结构50,第二保持结构50通过与第一保持结构40适配连接,从而使得压片结构20保持在基板10的第一侧。第二保持结构50在压片结构20的背离基板10的一侧与第一保持结构40连接。如图2所示,第二保持结构50在压片结构20的上侧与第一保持结构40连接,压片结构20的上侧空间开阔,为第二保持结构50的安装与拆卸留出了操作空间。压片结构20被夹持在第二保持结构50和基板10之间,而功率结构30被夹持在压片结构20和基板1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图1-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持结构40构造为柱状结构,第二保持结构50构造为套设柱状结构的环状结构,压片结构20被夹持在第二保持结构50与基板10之间,防止压片结构20与基板10脱离。

具体地,第一保持结构40垂直于基板10的第一侧面,且第一保持结构40具有远离基板10的自由端,第二保持结构50从压片结构20的背离基板10的一侧旋套于第一保持结构40,由此有利于第二保持结构50与第一保持结构40之间的快速连接或拆卸。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持结构40构造具有外螺纹的螺杆,第二保持结构50构造为具有内螺纹的螺母,螺母与螺杆螺接配合,便于安装和拆卸压片结构20。

参照图1-图4所示,第二保持结构50压抵在压片结构20的背离基板10的一侧上,第二保持结构50可以对压片结构20施加朝向基板10的压抵力,防止压片结构20晃动,使压片结构20与基板10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

参照图1-图5所示,压片结构20包括:压片本体21,压片本体21形成为向着第一侧面凹陷的凹陷槽体结构,压片本体21的开口背离第一侧面。参照图2、图4所示,压片本体21形成为向下凹陷的凹陷槽体结构,压片本体21的开口朝上。

进一步地,第二保持结构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压片本体21的凹陷槽体内,并且第一保持结构40的远离基板10的自由端的端面(即第一保持结构40的上端面)也位于凹陷槽体内,由此可以缩短第一保持结构40的远离基板10的自由端的端面与基板10之间的距离,同时缩短第二保持结构50与基板10之间的距离,这样,保持结构45尽可能多地位于压片本体21的凹陷槽体内,可以减小功率单元10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在压片结构20上方可以形成较大的可利用空间,便于为其它零部件留出安装空间,防止安装时出现相互干涉。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保持结构50整体位于凹陷槽体内,并且第一保持结构40的上端面也位于凹陷槽体内,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功率单元10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参照图2所示,第二保持结构50和功率结构30在功率结构30的厚度方向上的重叠尺寸超过第二保持结构50厚度的一半,由此保证第二保持结构50尽可能多地位于压片本体21的凹陷槽体内,进而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二保持结构50与基板10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1-图3、图5所示,第二保持结构50压抵在压片本体21的压片本体底壁上,第一保持结构40穿设压片本体底壁,且压片本体底壁上形成有与第一保持结构40适配的压片本体定位孔211,第一保持结构40穿设压片本体底壁上的压片本体定位孔211之后,可以对压片结构20进行初步定位,便于后续使用第二保持结构50对压片结构20进行固定。

参照图5所示,压片结构20包括:压片本体21和压片臂22,压片臂22连接于压片本体21,且参照图1-图2所示,压片臂22用于压抵功率结构30,功率结构30被夹持在压片结构20和基板10之间。

参照图1-图4所示,功率结构30可以包括: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间隔开。压片臂22包括:第一压片臂221和第二压片臂222,第一压片臂221用于压抵第一功率结构31,第二压片臂222用于压抵第二功率结构32,压片本体21位于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之间,保持结构45也位于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功率结构31具有第一连接脚部311,第二功率结构32具有第二连接脚部321,第一连接脚部311和第二连接脚部321分别位于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的相对外侧,压片本体21位于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的相对内侧之间。

可选地,第一连接脚部311从第一功率结构31的伸出方向与第二连接脚部321从第二功率结构32的伸出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80度。也就是说,第一连接脚部311和第二连接脚部321的引脚均朝外设置,留出第一功率结构31与第二功率结构32的中部空间,方便保持结构45从该中部空间将压片结构20固定在基板10上。

第一连接脚部311和第二连接脚部321的引脚均包括:第一引脚331、第二引脚332、第三引脚333,每个引脚适于与驱动电路板2000或对应的母排电连接。

参照图2、图4所示,第一连接脚部311从第一功率结构31的伸出方向为向左,第二连接脚部321从第二功率结构32的伸出方向为向右,二者之间的夹角为180度,由此可以避免第一连接脚部311与第二连接脚部321朝向彼此时导致第一连接脚部311与第二连接脚部321之间的距离较近,而导致第一功率结构31与第二功率结构32发生干扰。同时,当第一功率结构31与第二功率结构32与对应的母排或驱动电路板2000连接时,第一连接脚部311与第二连接脚部321均朝向外侧,空间充裕,方便进行相应操作。

参照图1、图3所示,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在基板10的第一方向间隔开,例如相对排布,第一功率结构31为多个,且多个第一功率结构31在基板10的第二方向上布置于基板10,第二功率结构32为多个,且多个第二功率结构32沿第二方向布置于基板10,压片结构20为多个,且多个压片结构20沿第二方向布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垂直。保持结构45设置成用于将多个压片结构20保持在基板10的第一侧。当基板10为矩形时,第一方向可以是基板1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基板10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功率结构31、多个压片结构20和多个第二功率结构32在第一方向上一一对应。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可以被同一个压片结构20压抵在基板10上。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压片结构20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在图1、图3、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压片结构20通过压片连接部23连接为一体,由此节省了多个压片结构20的装配工序,有利于提高功率单元100的装配效率。同时,相连为一体式的压片结构20可同时压多个功率结构30,压接效率高。一体式的压片结构20由两个或多个保持结构45压抵在基板10上。

进一步地,压片连接部23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压片结构20的压片本体21之间,压片连接部23的宽度可以与压片本体21的宽度相等。

在图1、图3、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压片结构20包括:压片本体21和压片臂22,第一保持结构40穿设压片本体21,压片臂22在基板10的第一方向上与压片本体21并排连接,且压片臂22用于压抵功率结构30;压片结构20为多个,多个压片结构20在基板10的第二方向上彼此连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进一步地,压片臂22可以包括:第一压片臂221和第二压片臂222,第一压片臂221和第二压片臂222对称地连接在压片本体21的两侧;并且,相邻两个压片结构20的压片本体21之间通过压片连接部23彼此连接。

参照图2、图4、图5所示,压片本体21形成为向着第一侧面凹陷的凹陷槽体结构,压片本体21的开口背离第一侧面,第一压片臂221和第二压片臂222分别连接在压片本体21的开口两端,并且第一压片臂221和第二压片臂222向着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参照图2、图4所示,压片本体21形成为向下凹陷的凹陷槽体结构,压片本体21的开口朝上,第一压片臂221向左延伸,第二压片臂222向右延伸。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功率模块10000的功率单元100还可以包括:用于将功率结构30定位于基板10的定位部,由此保证功率结构30在基板10上的位置准确,防止功率结构30在基板10上任意晃动。

在图1-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部包括定位片60,定位片60上设置有贯通的定位口61,定位口61与功率结构30匹配。例如,功率结构30的外周面和定位口61均为矩形,功率结构30定位在定位口61中,功率结构30的底部与基板10直接贴合,基板10可以为金属基板10,功率结构30的热量可传递至基板10,基板10下方可设置冷却装置或加热装置,以对功率结构30进行冷却或加热。

可选地,如图3-图4所示,定位片60上还设置有围绕定位口61的环形定位肋条62,环形定位肋条62与功率结构30的外周面匹配。环形定位肋条62凸出定位片60的表面,这样,可以增加对功率结构30的定位牢固程度,定位效果较好。

在图1-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片60为绝缘定位片,且定位片60粘接固定于基板10的第一侧面。

参照图1、图3所示,定位片60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保持结构40匹配且允许第一保持结构40穿过形成定位配合的定位片通孔63,第一保持结构40穿过定位片通孔63之后,可以对定位片60进行初步定位。第一保持结构40穿过定位片60上的定位片通孔63、压片本体21上的压片本体定位孔211之后,与第二保持结构50连接,从而将定位片60和压片结构20固定于第二保持结构50和基板10之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功率单元100还可以包括:隔热结构60’,隔热结构60’以包围功率结构30的形式设置在基板10的第一侧面上。隔热结构60’位于功率结构30与基板10之间,且隔热结构60’可以将功率结构30与基板10隔开,防止功率结构30的热量影响基板10下方的零部件,同时也可以防止基板10下方的热量向上传递给功率结构3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基板10的第一侧面为朝向母排的侧面。

参照图2、图4、图5所示,压片结构20构造为海鸥翼型,且压片结构20可以包括压片本体21和第一压片臂221、第二压片臂222,第一压片臂221和第二压片臂222对称地连接在压片本体21的两侧,第一压片臂221和第二压片臂222的自由端均具有向基板10弯折的弯折段24。弯折段24适于压抵在功率结构30上,使功率结构30压抵在基板10上。

压片结构20的上方形成较大的平面空间,为其它零部件(以母排为例)留出了安装空间,并且可以显著缩短功率单元100与母排组件在高度方向的尺寸。

压片臂22与基板10之间形成功率结构安装空间,功率结构30适于安装在功率结构安装空间内。

参照图6-图16所示,功率结构30具有多个引脚,例如第一连接脚部311和第二连接脚部321的第一引脚331、第二引脚332、第三引脚333,至少一个引脚以只穿设一层母排的形式与被穿设的母排连接,且该至少一个引脚与其它的母排错开且电气绝缘。也就是说,该至少一个引脚无需穿过其它母排,可以仅需在被穿设的母排上打孔,使该至少一个引脚穿设该孔,因此减少了其它母排上的打孔数量,简化了功率单元组件1000的生产工序。同时,该至少一个引脚与其它的母排错开,可以保证该至少一个引脚与其它的母排之间的绝缘性能良好。

通过将引脚以只穿设一层母排的形式与被穿设的母排连接,且该引脚与其它的母排错开,可以减少其它母排上的打孔数量,简化母排的生产制造工序,并且有利于保证引脚与其它母排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较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母排具有母排连接部,功率单元100的至少一个引脚以只穿设一层母排连接部的形式与母排连接,且母排连接部构造为片状。也就是说,对于母排而言,只在需要与引脚相连接的位置设置母排连接部,而在与引脚错开的位置可以不设置实体结构,由此有利于节省母排的材料,从而节省成本。

可选地,母排和对应母排连接部处在同一平面,由此有利于简化母排结构,方便母排的加工制造,同时有利于减小杂散电感。

可选地,母排和对应母排连接部通过冲裁工艺形成,冲裁工艺简单、效率高,有利于缩短母排的加工工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母排连接部凸出对应母排的至少一侧边缘,并且母排连接部与对应母排直接相连,换言之,母排连接部以不通过其它连接件的形式与对应母排相连,可以保证母排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母排的加工工序,同时有利于减小杂散电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母排连接部上开设有允许引脚穿设的母排连接部通孔。功率结构30的引脚伸入对应的母排连接部通孔中,且与该母排连接部所在的母排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引脚对应的两个母排连接部中,其中一个母排连接部上的母排连接部通孔位于另外一个母排连接部的轮廓之外,由此保证每个引脚只与对应母排连接部上的母排连接部通孔连接,而不会与其它母排连接部上的母排连接部通孔连接。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相邻的两个引脚”可以是同一个功率结构30的相邻的两个引脚,也可以是不同功率结构30的相邻的两个引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13所示,同一个功率结构30中的其中两个引脚分别与对应的两个母排的母排连接部相连,且每一个引脚只与对应的母排连接部穿设连接。参照图14-图16所示,同一个功率结构30中的剩余一个引脚适于与驱动电路板2000相连。

参照图6-图9所示,母排包括:第一母排201、第二母排202和第三母排203,其中,第一母排201包括第一母排本体2013,第二母排202包括第二母排本体2023,第三母排203包括第三母排本体2033;母排连接部包括: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与第一母排201的第一母排本体2013连接,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与第二母排202的第二母排本体2023连接,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与第三母排203的第三母排本体2033连接。

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位于第一母排201的一侧,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位于第二母排202的与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相对的另一侧,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分别位于第三母排203的两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所示,功率结构30包括: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第一功率结构31的引脚和第二功率结构32的引脚分别位于第一功率结构31和第二功率结构32的相对外侧,第一功率结构31的引脚为第一连接脚部311,第二功率结构32的引脚为第二连接脚部321,第一连接脚部311和第二连接脚部321均包括第一引脚331、第二引脚332、第三引脚333。

第一功率结构31的引脚311与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以及第三母排203上位于母排的第一侧的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同在第一侧(例如图6中的左侧),第二功率结构32的引脚321与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和第三母排203上位于母排的第二侧的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同在第二侧(例如图6中的右侧)。

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上开设有第一母排连接部通孔2014,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上开设有第二母排连接部通孔2024,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上开设有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

具体地,参照图6-图9、图13-图16所示,第一连接脚部311的第一引脚331适于穿设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上的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以实现与第三母排203的连接;第一连接脚部311的第二引脚332适于穿设驱动电路板2000,以实现与驱动电路板2000的连接;第一连接脚部311的第三引脚333适于穿设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上的第一母排连接部通孔2014,以实现与第一母排201的连接。

类似地,参照图10-图16所示,第二连接脚部321的第一引脚331适于穿设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上的第二母排连接部通孔2024,以实现与第二母排202的连接;第二连接脚部321的第二引脚332适于穿设驱动电路板2000,以实现与驱动电路板2000的连接;第二连接脚部321的第三引脚333适于穿设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上的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以实现与第三母排203的连接。第三母排203上位于母排的第一侧的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上的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与第三母排203上位于母排的第二侧的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上的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错开。结合图10所示,第三母排203两侧的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连线不与第三母排203的短边平行。

第一母排201、第二母排202和第三母排203的层叠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改变。例如,第三母排203可以位于第一母排201、第二母排202的上方,也可以位于第一母排201与第二母排202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同一个功率结构30中的其中两个引脚中的任意一个与对应的母排连接部连接且与另一个母排连接部并排邻接或间隔开。

如图6-图7所示,第一连接脚部311的第一引脚331与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连接且与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间隔开,第一连接脚部311的第三引脚333与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连接且与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间隔开;第二连接脚部321的第一引脚331与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连接且与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间隔开,第二连接脚部321的第三引脚333与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连接且与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间隔开。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同一个功率结构30中的其中两个引脚中的任意一个与对应的母排连接部连接,其中一个母排连接部上的母排连接部通孔位于另外一个母排连接部的轮廓之外。如图6-图7所示,第一连接脚部311的第一引脚331与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连接,且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上的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位于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的轮廓之外;第一连接脚部311的第三引脚333与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连接,且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上的第一母排连接部通孔2014位于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的轮廓之外;第二连接脚部321的第一引脚331与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连接,且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上的第二母排连接部通孔2024位于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的轮廓之外;第二连接脚部321的第三引脚333与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连接,且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上的第三母排连接部通孔2034位于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的轮廓之外。

参照图14-图16所示,同一个功率结构30中的剩余一个引脚适于与驱动电路板2000连接,且该剩余一个引脚与驱动电路板2000之间以无母排连接部遮挡的形式直接相连。例如,第一功率结构31的第二引脚332与驱动电路板2000连接,且第一功率结构31的第二引脚332与驱动电路板2000之间无母排连接部遮挡;第二功率结构32的第二引脚332与驱动电路板2000连接,且第二功率结构32的第二引脚332与驱动电路板2000之间无母排连接部遮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6-图7、图9-图11、图15所示,同一个功率结构30具有第一引脚331、第二引脚332和第三引脚333,第三引脚333位于第一引脚331与第二引脚332之间,参照图2、图4、图8、图16所示,第三引脚333相对功率结构30位于第一引脚331和第二引脚332的外侧,引脚错落布置,有利于合理排布功率结构30对对应母排的连接点。第一引脚331和第二引脚332之间的间隙允许一个母排连接部插入,并且该母排连接部与第三引脚333穿设连接。

例如,第一功率结构31的第一引脚331和第二引脚332之间的间隙允许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插入,并且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与第一功率结构31的第三引脚333穿设连接。第二功率结构32的第一引脚331和第二引脚332之间的间隙允许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插入,并且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与第二功率结构32的第三引脚333穿设连接。

进一步地,穿设第一引脚331的母排连接部与穿设第三引脚333的母排连接部在多个母排的层叠方向上部分地层叠或者错开,例如图6-图7所示,穿设第一功率结构31的第一引脚331的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与穿设第三引脚333的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在多个母排的层叠方向上部分地层叠或者错开;穿设第二功率结构32的第一引脚331的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与穿设第三引脚333的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在多个母排的层叠方向上部分地层叠或者错开。这样的设计使功率结构与金属母排的焊点处于母排边缘凸起的位置,使用传统焊接工艺时,焊点处可以很好保持焊接热量,生产工艺门槛更低,因此可以使用传统工艺大批量生产。

参照图14-图16所示,第一功率结构31的第二引脚332、第二功率结构32的第二引脚332均适于直接与驱动电路板2000连接。

具体地,第一母排201和第二母排202中的一个为正母排且另一个为负母排。第三母排203为相排。例如,第一母排201为正母排,第二母排202为负母排,或者,第一母排201为负母排,第二母排202为正母排。

进一步地,功率单元组件1000还可以包括:用于夹紧第一母排201和第二母排202的母排夹(图中未示出),由此有利于第一母排201和第二母排202贴合,可缩短第一母排201和第二母排202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缩短功率单元组件1000的高度尺寸。

在图6-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母排201、第二母排202和第三母排203中的每一个均为矩形形状,且第一母排201、第二母排202和第三母排203在母排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母排连接部形成在对应母排的纵向长边上。具体而言,第一母排连接部2011形成在第一母排201的第一侧纵向长边上,第二母排连接部2021形成在第二母排202的第二侧纵向长边上,第三母排连接部2031形成在第三母排203的两侧纵向长边上。

参照图6-图7、图9-图13所示,第一母排2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第二母排20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和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位于同一端且并排设置,第三母排203的与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母排转接端板2032,由此有利于合理布置各个母排的转接端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母排201、第二母排202和第三母排203均为平板母排,由此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功率单元组件100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可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母排连接部上开设有允许引脚穿设的贯通槽,贯通槽向远离母排的方向延伸并贯穿母排连接部的远离母排的外边缘。例如,贯通槽可以是开口朝外的“u”型槽,由此便于引脚穿设贯通槽或从贯通槽中取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母排表面整体覆盖有绝缘薄膜。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母排包括:母排本体和母排连接部,母排连接部凸出对应母排的至少一侧边缘并且母排连接部与对应母排直接相连,母排连接部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膜,相邻两个母排的母排本体彼此分离开。也就是说,可以仅在母排连接部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膜,而母排本体的外表面可以不包覆绝缘膜,只需保证相邻两个母排的母排本体彼此分离开即可,由此有利于节省绝缘膜的材料。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母排包括:母排本体,母排本体的外表面整体包覆有绝缘膜,这样,当多个母排层叠布置时,相邻两个母排之间绝缘性能良好。

进一步地,母排还包括:母排连接部,母排连接部凸出对应母排本体的至少一侧边缘并且母排连接部与对应母排本体直接相连,母排本体和母排连接部的外表面整体包覆有绝缘膜,绝缘薄膜可以防止母排与功率结构30的其它引脚产生电连接,并且相邻两个母排之间的绝缘性能较好。

参照图6-图16所示,相邻两个母排的母排本体至少部分地层叠设置,由此有利于减小功率模块10000的体积。

下面结合图17-图5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

参照图17-图19、图29-图30、图40-图43、图50-图5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可以包括:安装架3000、功率模块10000和电容3003,功率模块10000安装在安装架3000上,使得功率模块10000布置紧凑,进而使得整个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结构紧凑,电容3003与功率模块10000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通过将功率模块10000安装在安装架3000上,再将电容3003与功率模块10000电连接,可使整个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结构简单、紧凑、排布合理。

在图17-图39、图50-图53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架3000可以包括:安装底架4001以及至少一个安装支臂4002,安装支臂4002设置在安装底架4001上,功率模块10000安装在安装支臂4002上。

在图17-图39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支臂4002从安装底架4001延伸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臂4002的底部可利用螺栓紧固件固定在安装底架4001上,也可以与安装底架4001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参照图21-图28所示,安装支臂4002和安装底架4001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4005,冷却介质适于在冷却腔4005内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防止功率模块10000发生过热损坏。冷却腔4005设置在安装架3000内,可以不另外设置冷却零部件,使得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可选地,冷却介质可以是冷却液体或冷却气体。在一些寒冷工况下,冷却腔4005内也可以充盈温度较高的介质,以便于对功率模块10000加热,使功率模块10000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有利于提升功率模块10000的寿命。下面为了描述方便,以冷却腔4005内充盈低温冷却介质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冷却腔4005包括:位于安装底架4001内的底架冷却腔40051和位于安装支臂4002内的支臂冷却腔40052,支臂冷却腔40052与底架冷却腔40051相连通,冷却介质适于在支臂冷却腔40052与底架冷却腔40051内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

参照图18-图19所示,安装支臂4002与安装底架4001的连接处可设置有密封圈4008,以防止冷却介质从连接处泄露。

进一步地,如图22-图23所示,支臂冷却腔40052的腔体内设置有分隔板40021,分隔板40021将支臂冷却腔40052分隔成支臂进腔400521和支臂出腔400522,分隔板40021与支臂冷却腔40052的内顶壁分离开,以使支臂进腔400521和支臂出腔400522在支臂冷却腔40052的顶部相连通。安装底架4001的底架冷却腔40051内的冷却介质经支臂进腔400521流入安装支臂4002内,再经支臂出腔400522从安装支臂4002流到底架冷却腔40051中。

具体地,安装底架4001上设置有与底架冷却腔40051连通的第一介质口4006和第二介质口4007,第一介质口4006和第二介质口4007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为介质进口,另一个为介质出口。冷却介质经介质进口流入底架冷却腔40051,底架冷却腔40051内的冷却介质经介质出口从安装底架4001流出去。

可选地,第一介质口4006、底架冷却腔40051、支臂进腔400521、支臂出腔400522和第二介质口4007之间形成串联的介质通路。冷却介质在介质通路中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

具体地,安装支臂4002为多个,位于介质通路上游侧的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出腔400522与下游侧相邻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之间通过底架冷却腔40051相连通。如图23所示,安装支臂4002为三个,第一介质口4006为介质进口,第二介质口4007为介质出口。第一介质、底架冷却腔40051、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和支臂出腔400522、底架冷却腔40051、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和支臂出腔400522、底架冷却腔40051、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和支臂出腔400522、底架冷却腔40051、第二介质口4007之间形成串联的介质通路。具体而言,从第一介质口4006流进来的冷却介质到达底架冷却腔40051,再进入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进而经支臂出腔400522再流入底架冷却腔40051中,底架冷却腔40051中的冷却介质再进入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进而经支臂出腔400522再流入底架冷却腔40051中,底架冷却腔40051中的冷却介质再进入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进而经支臂出腔400522再流入底架冷却腔40051中,底架冷却腔40051中的冷却介质最终经第二介质口4007流出去。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口4006、底架冷却腔40051、支臂进腔400521、支臂出腔400522和第二介质口4007之间还可以形成并联的介质通路。具体而言,从第一介质口4006流进来的冷却介质到达底架冷却腔40051,再分别进入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进腔400521,进而经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出腔400522、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出腔400522、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出腔400522再流入底架冷却腔40051中,底架冷却腔40051中的冷却介质最终经第二介质口4007流出去。

参照图18-图19所示,安装架3000还包括:电容支撑元件4004,电容支撑元件4004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支臂4002上,另一端适于支撑电容3003。电容支撑元件4004包括:圆柱形的电容支撑部以及“u”形的支臂连接部,电容支撑部位于支臂连接部的顶部,且支臂连接部跨设在安装支臂4002上,电容支撑部用于支撑电容3003。

在图29-图39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架3000还可以包括:安装顶架4003,安装顶架4003设置在安装支臂4002的顶部,且安装顶架4003适于支撑电容3003,功率模块10000位于安装顶架4003和安装底架4001之间,换言之,功率模块10000安装在安装顶架4003和安装底架4001之间的安装支臂400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臂4002的顶部可利用螺栓紧固件固定在安装顶架4003上,也可以与安装顶架4003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如图30、图33所示,安装顶架4003、安装支臂4002和安装底架4001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4005,冷却介质适于在冷却腔4005内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防止功率模块10000发生过热损坏。

具体地,冷却腔4005包括:位于安装底架4001内的底架冷却腔40051、位于安装顶架4003内的顶架冷却腔40053和位于安装支臂4002内的支臂冷却腔40052,支臂冷却腔40052与顶架冷却腔40053、底架冷却腔40051相连通,冷却介质适于在顶架冷却腔40053、支臂冷却腔40052与底架冷却腔40051内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

参照图30所示,安装支臂4002与安装底架4001、安装顶架4003的连接处可设置有密封圈4008,以防止冷却介质从连接处泄露。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支臂冷却腔40052为单通道腔体结构。

在图33所示的实施例中,支臂冷却腔40052的腔体内设置有分隔板40021,分隔板40021将支臂冷却腔40052分隔成多个支臂分腔400523,每个支臂分腔400523均与顶架冷却腔40053、底架冷却腔40051相连通。例如分隔板40021可以将所在的支臂冷却腔40052分隔成两个支臂分腔400523,当功率模块10000安装在安装支臂4002的左右两个相对的侧面时,每个功率模块10000均可以与支臂分腔400523贴合,从而可使支臂分腔400523带走对应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同时,将支臂冷却腔40052分隔成多个支臂分腔400523,有利于增加冷却介质的流速,从而更快地带走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

安装底架4001上设置有与底架冷却腔40051连通的第一介质口4006,安装顶架4003上设置有与顶架冷却腔40053连通的第二介质口4007,第一介质口4006和第二介质口4007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为介质进口,另一个为介质出口。冷却介质经介质进口流入冷却腔4005,冷却腔4005内的冷却介质经介质出口从安装架3000流出去。

可选地,第二介质口4007、顶架冷却腔40053、支臂冷却腔40052、底架冷却腔40051和第一介质口4006之间形成串联的介质通路。冷却介质在介质通路中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

进一步地,安装支臂4002为多个,与第二介质口4007相连通的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底端与相邻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底端通过底架冷却腔40051相连通,与第一介质口4006相连通的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顶端与相邻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顶端通过顶架冷却腔40053相连通,其它相邻两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之间通过顶端的顶架冷却腔40053或者通过底端的底架冷却腔40051串联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相邻两个安装支臂4002针对的是同一条串联的介质通路的流向来说的,相邻两个安装支臂4002中的其中一个位于介质通路的上游侧,另一个位于介质通路的下游侧。

可选地,第一介质口4006为介质进口,第二介质口4007为介质出口,冷却介质从下向上流动,有利于充满整个冷却腔4005。在图33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支臂4002为三个,第二介质口4007与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顶端通过顶架冷却腔40053相连通,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底端与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底端通过底架冷却腔40051相连通,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顶端与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顶端通过顶架冷却腔40053相连通,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底端与第一介质口4006通过底架冷却腔40051相连通。

从第一介质口4006流进来的冷却介质到达底架冷却腔40051,再经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底端流入,进而经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顶端再流入顶架冷却腔40053中,顶架冷却腔40053中的冷却介质再经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顶端流入,进而经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底端再流入底架冷却腔40051中,底架冷却腔40051中的冷却介质再经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底端流入,进而经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冷却腔40052顶端流入顶架冷却腔40053中,顶架冷却腔40053中的冷却介质最终经第二介质口4007流出去。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介质口4007、顶架冷却腔40053、支臂冷却腔40052、底架冷却腔40051和第一介质口4006之间可以形成并联的介质通路。具体而言,从第一介质口4006流进来的冷却介质到达底架冷却腔40051,再分别进入第一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分腔400523、第二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分腔400523、第三个安装支臂4002的支臂分腔400523,进而再流入顶架冷却腔40053中,顶架冷却腔40053中的冷却介质最终经第二介质口4007流出去。

当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介质口4006为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口4007为介质进口,此时的冷却介质流动路径与上述路径相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安装顶架4003与安装底架4001平行,如图31-图33所示,有利于保证安装顶架4003与安装底架4001之间的间距一致,方便无差别安装功率模块10000。

可选地,安装支臂4002与安装底架4001垂直,如图21-图23、图31-图33所示,有利于保证安装支臂4002两侧的空间一致,方便无差别安装功率模块10000。

参照图24-图28、图34-图39所示,支臂冷却腔40052的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翅片40022,多个翅片40022的一端与分隔板40021相连接,另一端与支臂冷却腔40052的腔壁相连接,相邻两个翅片40022与分隔板40021、支臂冷却腔40052的腔壁之间合围形成翅片分腔。冷却介质在翅片分腔中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翅片分腔的截面积较小,有利于加快冷却介质的速度。

可选地,多个翅片40022相互平行。优选地,相邻两个翅片40022之间的间距一致,由此有利于各个翅片分腔的截面积一致,进而保证冷却介质的流速一致。

在图50-图53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底架4001包括:第一底架40011和第二底架40012,安装支臂4002架设在第一底架40011和第二底架40012上。

进一步地,安装支臂4002、第一底架40011和第二底架40012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

具体地,冷却腔包括:位于第一底架40011内的第一冷却腔、位于第二底架40012内的第二冷却腔和位于安装支臂4002内的支臂冷却腔,第一冷却腔、支臂冷却腔与第二冷却腔相连通。

参照图50所示,第一底架40011上设置有与第一冷却腔连通的第一介质口4006,第二底架40012上设置有与第二冷却腔连通的第二介质口4007,第一介质口4006和第二介质口4007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为介质进口,另一个为介质出口。

可选地,安装支臂4002为多个,多个支臂冷却腔并联设置在第一冷却腔与第二冷却腔之间。

参照图52所示,第一底架40011上设置有与第一冷却腔连通的第一底架接口400111,第二底架40012上设置有与第二冷却腔连通的第二底架接口400121,安装支臂4002上设置有与支臂冷却腔连通的支臂第一接口40023和支臂第二接口40024,支臂第一接口40023与第一底架接口400111相连通,支臂第二接口40024与第二底架接口400121相连通。

以第一介质口4006为介质进口,第二介质口4007为介质出口为例,冷却介质经第一介质口4006流入第一底架40011内的第一冷却腔,再经各个第一底架接口400111以及对应的支臂第一接口40023,进入各个支臂冷却腔中,然后经对应的支臂第二接口40024、第二底架接口400121流入第二底架40012内的第二冷却腔,最终经第二介质口4007流出去。

支臂第一接口40023与第一底架接口400111之间可设置有密封圈4008,以防止冷却介质从安装支臂4002与第一底架40011的连接处泄露,支臂第二接口40024与第二底架接口400121之间可设置有密封圈4008,以防止冷却介质从安装支臂4002与第二底架40012的连接处泄露。

参照图17-图19、图29-图30、图50-图53所示,每个安装支臂4002的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安装有功率模块10000。例如,可以仅在安装支臂4002的其中一个侧面上安装功率模块10000,也可以在安装支臂4002的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上均安装功率模块10000,此时有利于增加功率模块10000的数量。

安装支臂4002与功率模块10000二者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3008,另一个设置有适于与定位凸起3008定位配合的定位凹槽,如图21、图31所示,定位凸起3008设置在安装支臂4002上,由此实现功率模块10000在安装支臂4002上的定位与安装。

参照图17-图19、图29-图30、图50-图53所示,电容3003位于安装架3000的顶部。

进一步地,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还可以包括:第一极板3006和第二极板3007,第一极板3006和第二极板3007设置在功率模块10000的端部,功率模块10000和电容3003均与第一极板3006、第二极板3007电连接。换言之,第一极板3006、第二极板3007是将功率模块10000和电容3003电连接的零部件,通过设置第一极板3006、第二极板3007,实现功率模块10000和电容3003的间接电连接。第一极板3006可以设置在第二极板3007的背离安装架3000的一侧。

进一步地,电容3003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电容3003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适于与第一极板3006电连接,第二端子适于与第二极板3007电连接。电容3003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是导电部位,电容3003的其它部位具有绝缘表面,以提升电容3003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极板3006上设置有第一电容连接部30063,第一端子与第一电容连接部30063电连接;第二极板3007上设置有第二电容连接部30073,第二端子与第二电容连接部30073电连接。端子与对应电容连接部电连接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端子的端部可直接与电容连接部表面的导电部贴合,以此实现端子与对应电容连接部的电连接;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容连接部上可设置有端子孔,端子可穿设端子孔并与端子孔的孔壁电连接,以此实现端子与该电容连接部的电连接。当然,端子与对应电容连接部之间也可以通过导线相连接。

具体地,参照图18-图19、图30、图50-图53所示,第一电容连接部30063和第二电容连接部30073构造为位于电容3003与安装架3000之间的板状结构。第一电容连接部30063可以与第一极板3006垂直,第二电容连接部30073可以与第二极板3007垂直。并且第一电容连接部30063与第一极板3006可以通过一块板折弯形成,第二电容连接部30073与第二极板3007可以通过一块板折弯形成。

参照图6、图17-图19、图29-图30、图50-图53所示,功率模块10000具有第一母排201和第二母排202,第一母排201与第一极板3006电连接,第二母排202与第二极板3007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极板3006上设置有第一极片30061,第一极片30061朝向功率模块10000伸出,且第一极片30061适于与第一母排201电连接;第二极板3007上设置有第二极片30071,第二极片30071朝向功率模块10000伸出,且第二极片30071适于与第二母排202电连接。

第一极板3006的第一电容连接部30063和第一极片30061、第二极板3007的第二电容连接部30073和第二极片30071是导电部位,其它部位可以具有绝缘表面,以提升第一极板3006和第二极板3007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母排201具有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第一极片30061与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通过第一螺栓30062固定相连,以实现第一极片30061与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的电连接。第二母排202具有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第二极片30071与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通过第二螺栓30072固定相连,以实现第二极片30071与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的电连接。

功率模块10000、第一极片30061、第二极片30071的数量一致。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安装架3000具有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多个安装区,多个功率模块10000平铺安装在对应的安装区处,电容3003设置在多个功率模块10000的背向安装架3000的一侧。

在图40-图49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架3000构造为扁平安装架,且安装架3000的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安装有功率模块10000。例如,可以仅在安装架3000的其中一个侧面上安装功率模块10000,也可以参照图40-图43所示,在安装架3000的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均安装有功率模块10000,此时有利于增加功率模块10000的数量。

具体地,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为所示安装架3000的面积最大的侧面,由此可为安装功率模块10000提供较大的空间,这样,在同一个安装架3000上可实现多个功率模块10000的安装,从而提升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的容量。

可选地,上述至少一个侧面与功率模块10000二者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3008,另一个设置有适于与定位凸起3008定位配合的定位凹槽。参照图44-图45、图49所示,安装架3000的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均设置有定位凸起3008,以便于对功率模块10000进行定位,实现功率模块10000在安装架3000上的定位与安装。

参照图44-图49所示,安装架3000内具有冷却腔4005,冷却介质适于在冷却腔4005内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防止功率模块10000发生过热损坏。冷却腔4005设置在安装架3000内,可以不另外设置冷却零部件,使得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的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参照图44-图45、图48-图49所示,冷却腔4005的腔体内设置有分隔板40021,分隔板40021将冷却腔4005分隔成第一冷却分腔40054和第二冷却分腔40055,分隔板40021与冷却腔4005的另一内侧壁(如图49中的左侧壁)分离开,以使第一冷却分腔40054和第二冷却分腔40055在冷却腔4005的侧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参照图44-图49所示,安装架3000上设置有与第一冷却分腔40054连通的第一介质口4006以及与第二冷却分腔40055连通的第二介质口4007,第一介质口4006和第二介质口4007二者中的其中一个为介质进口,另一个为介质出口。例如,第一介质口4006为介质进口、第二介质口4007为介质出口时,冷却介质经第一介质口4006流入第一冷却分腔40054,再经第二冷却分腔40055流到第二介质口4007,最终从第二介质口4007流出。

可选地,第一介质口4006、第一冷却分腔40054、第二冷却分腔40055和第二介质口4007之间形成串联的介质通路。冷却介质在介质通路中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

在图4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分腔40054位于第二冷却分腔40055的上方,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分腔40054、第二冷却分腔40055也可以设置在同一个平面内。

参照图44-图48所示,冷却腔4005的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翅片40022,多个翅片40022的一端与分隔板40021相连接,另一端与冷却腔4005的腔壁相连接,相邻两个翅片40022之间形成翅片分腔。冷却介质在翅片分腔中流通,以带走功率模块10000的热量。翅片分腔的截面积较小,有利于加快冷却介质的速度。

可选地,多个翅片40022相互平行。优选地,相邻两个翅片40022之间的间距一致,由此有利于各个翅片分腔的截面积一致,进而保证冷却介质的流速一致。

可选地,电容3003位于安装架3000的顶部或底部。在图40-图43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容3003位于安装架3000的顶部。

参照图40-图43所示,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还可以包括:第一极板3006和第二极板3007,第一极板3006和第二极板3007设置在功率模块10000的端部,功率模块10000和电容3003均与第一极板3006、第二极板3007电连接。换言之,第一极板3006、第二极板3007是将功率模块10000和电容3003电连接的零部件,通过设置第一极板3006、第二极板3007,实现功率模块10000和电容3003的间接电连接。第一极板3006可以设置在第二极板3007的背离安装架3000的一侧。

进一步地,结合图6所示,功率模块10000具有第一母排201和第二母排202,第一母排201与第一极板3006电连接,第二母排202与第二极板3007电连接。

第一极板3006上设置有第一极片30061,第一极片30061朝向功率模块10000伸出,且第一极片30061适于与第一母排201电连接;第二极板3007上设置有第二极片30071,第二极片30071朝向功率模块10000伸出,且第二极片30071适于与第二母排202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母排201具有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第一极片30061与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通过第一螺栓30062固定相连;第二母排202具有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第二极片30071与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通过第二螺栓30072固定相连。

变频器功率组件20000还可以包括:第一端子板3017和第二端子板3018,电容3003具有第一端子30031和第二端子30032,第一端子30031适于与第一端子板3017电连接,第二端子30032适于与第二端子板3018电连接。电容3003的第一端子30031和第二端子30032是导电部位,电容3003的其它部位具有绝缘表面,以提升电容3003的使用安全性。端子与对应端子板电连接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端子的端部可直接与端子板表面的导电部贴合,以此实现端子与对应端子板的电连接;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端子板上可设置有端子孔,端子可穿设端子孔并与端子孔的孔壁电连接,以此实现端子与该端子板的电连接。当然,端子与对应端子板之间也可以通过导线相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极板3006适于与第一端子板3017电连接,第二极板3007适于与第二端子板3018电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端子板3017通过第一极片30061实现与第一极板3006的电连接,第二端子板3018通过第二极片30071实现与第二极板3007的电连接。

参照图40-图43所示,安装架3000具有朝向电容3003的安装架第一侧面,安装架第一侧面上设置有功率模块10000;第一端子板3017具有第一端子片30171,第一端子片30171、朝安装架第一侧面伸出的第一极片30061、安装架第一侧面上的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通过第一螺栓30062固定相连;第二端子板3018具有第二端子片30181,第二端子片30181、朝安装架第一侧面伸出的第二极片30071、安装架第一侧面上的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通过第二螺栓30072固定相连。

进一步地,安装架3000具有背离电容3003的安装架第二侧面,安装架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功率模块10000;朝安装架第二侧面伸出的第一极片30061、安装架第二侧面上的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通过第一螺栓30062固定相连,朝安装架第二侧面伸出的第二极片30071、安装架第二侧面上的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通过第二螺栓30072固定相连。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安装架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功率模块10000,而安装架第一侧面上不设置功率模块10000,此时,第一端子片30171、朝安装架第一侧面伸出的第一极片30061通过第一螺栓30062固定相连;第二端子板3018具有第二端子片30181,第二端子片30181、朝安装架第一侧面伸出的第二极片30071通过第二螺栓30072固定相连;朝安装架第二侧面伸出的第一极片30061、安装架第二侧面上的第一母排转接端板2012通过第一螺栓30062固定相连,朝安装架第二侧面伸出的第二极片30071、安装架第二侧面上的第二母排转接端板2022通过第二螺栓30072固定相连。

功率模块10000的基板10可以安装在安装架3000上,或者基板10可以为安装架3000的一部分。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