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5214发布日期:2021-02-09 21:0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配电柜内安装了大量的接插件和各种电子元器件,并且有大量的导线的存在,导致配电柜的总电阻值很高,因此在导电的情况下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而热量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就会导致配电柜内的电力装置会因高温而损坏,所以配电柜一般都会对柜内进行散热降温。
[0003]
目前封闭空间内的配电柜散热方法一般有:表面自然散热、热交换器散热和空调器散热,自然散热虽然能够减少能耗的使用,但当外部温度较高时,采用这种结构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差,无法得到预期的散热效果,而通过热交换器和空调器的散热方法,由于使用了制冷剂,在散热的过程中制冷剂吸热放热,从而实现室内外空气温度的交换以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这些散热设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本身的设备结构复杂、制造和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通过利用地下温度恒定的特点,在换热箱、螺旋导热管、水泵和换热导管的作用下,将换热箱内的循环水通入低下进行降温处理并导出与配电柜内的热量相互换热,解决了现有的配电柜散热效果差、结构复杂、能耗高的问题。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底部设有换热箱;所述换热箱底部连通有螺旋导热管;所述换热箱内部设有与螺旋导热管相互连通的水泵;所述箱体内部两侧之间设有隔板;所述箱体内壁底部与隔板之间设有与换热箱相连通的换热导管;所述箱体内壁底部与隔板之间交替设置有导流板;所述换热导管依次贯穿导流板并与换热箱顶部两端相互连通;所述箱体内壁顶部与隔板之间分隔有导流腔;所述箱体顶部与导流腔之间设有第一通风机;所述箱体内部一端与隔板之间设有进风通道;所述箱体一端进风通道之间滑动配合有集尘盒;所述箱体内部远离进风通道一端与隔板之间设有出风通道。
[0007]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顶部且位于进风通道内部设有第二通风机。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顶部表面且位于第一通风机四周侧面均开有与导流腔相互连通的通孔。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顶部设有与出风通道相互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出口端面向箱体侧面。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相对进风通道倾斜设置;所述导流板的倾斜角度在30
°
~60
°
之间。
[0011]
进一步地,所述集尘盒内壁底部阵列均开有滤尘孔;所述集尘盒一端且位于箱体外侧设有把手。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顶部四周侧面均设有连接耳。
[0013]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地下温度恒定的特点,在换热箱、螺旋导热管、水泵和换热导管的作用下,将换热箱内的循环水通入低下进行降温处理并导出与配电柜内的热量相互换热,从而降低了配电柜内整体的温度,降低了能源的损耗,并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增加配电柜内的热量与冷却水之间的换热时间和换热面积,并在第一通风机的作用下,增加配电柜内部空气的流动,提高了配电柜的散热效率。
[0015]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的竖向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的横向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1]
1-箱体,2-换热箱,3-螺旋导热管,4-水泵,5-隔板,6-换热导管,7
-ꢀ
导流板,8-导流腔,9-第一通风机,10-进风通道,11-集尘盒,12-出风通道, 13-第二通风机,14-通孔,15-出风口,16-滤尘孔,17-把手,18-连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配电柜用除尘地冷装置,包括箱体1,
[0024]
箱体1底部设有换热箱2;换热箱2底部连通有螺旋导热管3,螺旋导热管3两端接口分别与换热箱2底部两端通过螺纹密封结构与换热箱2两端相互连接;换热箱2内部设有与螺旋导热管3相互连通的水泵4,水泵4的进水管对换热箱2内部的循环水进行抽取,出水端与螺旋导热管3一端相互连通,可将换热箱2内的循环水通过螺旋导热管3循环流动;
[0025]
箱体1内部两侧之间设有隔板5,隔板5两端与箱体1内壁两端部均留有间隙;箱体1内壁底部与隔板5之间设有与换热箱2相连通的换热导管6,换热导管6两端分别贯穿箱体1并与换热箱2内壁两端顶部相互连通;箱体 1内壁底部与隔板5之间交替设置有导流板7;换热导管6依次贯穿导流板7 并与换热箱2顶部两端相互连通;
[0026]
箱体1内壁顶部与隔板5之间分隔有导流腔8;箱体1顶部与导流腔8 之间设有第一
通风机9,第一通风机9工作,可增加配电柜内部空气的流动;箱体1内部一端与隔板5之间设有进风通道10;箱体1一端进风通道10之间滑动配合有集尘盒11,可便于对进风通道10内抽送的热风中的灰尘进行过滤,避免灰尘进行配电柜内的供电设备内;箱体1内部远离进风通道10 一端与隔板5之间设有出风通道12。
[0027]
其中,箱体1顶部且位于进风通道10内部设有第二通风机13,第二通风机13工作,将配电柜内部的热空气通过第二通风机13抽送至进风通道10 内。
[0028]
其中,箱体1顶部表面且位于第一通风机9四周侧面均开有与导流腔8 相互连通的通孔14,第一通风机9工作时将配电柜内空气抽送至导流腔8内,位于导流腔8内的空气折流并从通孔14内再次进入配电柜内,增加配电柜内部的空气流动。
[0029]
其中,箱体1顶部设有与出风通道12相互连通的出风口15;出风口15 出口端面向箱体1侧面,避免配电柜内的灰尘流动降落时进入箱体1内,保证箱体1内的清洁度。
[0030]
其中,导流板7相对进风通道10倾斜设置;导流板7的倾斜角度为45
°
,热空气经进风通道10进入后,经过倾斜设置并相对交错设置的导流板7时,对热空气进行导流,增加热空气与换热导管6之间的换热时间和换热面积,提高热空气换热的效果。
[0031]
其中,集尘盒11内壁底部阵列均开有滤尘孔16,热空气在经过进风通道10时,在滤尘孔11的作用下,对热空气携带的灰尘进行过滤并收集,避免灰尘再次进入配电柜内部的供电设备内;集尘盒11一端且位于箱体1外侧设有把手17,可对集尘盒11整体进行抽取,便于对集尘盒11内部收集的灰尘进行清理回收。
[0032]
其中,箱体1顶部四周侧面均设有连接耳18,连接耳18通过螺栓与配电柜底部相互连接,使得装置整体与配电柜相互连接进行工作。
[0033]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安装前,在配电柜预放置的位置挖掘槽道,将换热箱2内注满循环水后,螺旋导热管3和换热箱2预埋进槽道中,使得螺旋导热管3和换热箱2处于地下,并对配电柜底部开设通孔槽;将箱体1 顶部侧面的连接耳18通过螺栓与配电柜底部相互连接,箱体1顶部的进风通道10、第一通风机9和出风通道12延伸至配电柜内底部;
[0034]
使用时,第一通风机9工作,将配电柜内部的热空气通入导流腔8内并折流通过通孔14再次进入配电箍中,使得配电柜内部的热空气流通,第二通风机13工作将配电柜内部的热空气经进风通道10进入箱体1内,且热空气经过集尘盒11时,集尘盒11底部的滤尘孔16对经过的热空气携带的灰尘进行过滤收集,水泵4对换热箱2内部的循环水进行抽送,通过螺旋导热管3 导送与地底的低温相互换热,循环水换热后再次进入换热箱2内,部分换热后的循环水通过换热导管6进入箱体1内,热空气进入箱体1内后,经过倾斜设置并相对交错设置的导流板7时,对热空气进行导流,增加热空气与换热导管6内部的循环水换热时间和换热面积,提高热空气换热的效果,换热后的循环水再次进入换热箱2内进行循环式输送,换热后的热空气经出风通道12,并从出风口15排出,由于出风口15位于箱体1顶部侧面,可避免配电柜内的灰尘流动降落时进入箱体1内,保证箱体1内的清洁度,换热冷却后的空气进入配电柜内后,降低配电柜内部整体的温度,保证配电柜内部设备正常运行。
[003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
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6]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