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及其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77312发布日期:2021-06-22 15:46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及其转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磁电机及其转子。



背景技术:

常见的永磁电机,转子的全部磁极均由永磁体形成,即永磁体的数量和磁极的数量相等,导致永磁体的使用量较大,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转子及具有该转子的电机。

为此,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机转子,包括转子铁芯以及固定于所述转子铁芯内的永磁体,所述转子铁芯包括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组铁芯区段,每组所述铁芯区段包括两个独立的子区段,两个所述子区段之间设置一沿径向延伸的所述永磁体。

优选的,所述永磁体沿垂直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的方向被磁化,使得所述永磁体两侧的所述子区段的外周表面具有不同的极性。

优选的,每组铁芯区段的两个所述子区段相对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对称,每一所述子区段大致呈三角形,且两个所述子区段的其中之一的与两个所述子区段的其中之另一相对的侧面沿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延伸。

优选的,相邻两所述铁芯区段之间的距离从所述转子铁芯的外周面朝向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心逐渐增加。

优选的,相邻两组所述铁芯区段之间的间隙的形状与每组铁芯区段的两个所述子区段之间的间隙的形状不同。

优选的,所述铁芯区段的沿周向相对的两个侧面相对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倾斜的角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电机转子还包括贯穿所述转子铁芯的转轴或者轴承,所述转轴或者轴承与所述转子铁芯利用塑料通过包覆成型的方式一体连接。

优选的,每一子区段的外周侧包括中部的凸起及形成于凸起两侧的径向内凹的凹槽,永磁体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分别与铁芯区段的内周侧和凹槽的底壁齐平。

又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定子、以及所述转子。

优选的,所述定子包括多个齿部以及绕设于所述多个齿部上的三相绕组,且每相绕组至少包括串联连接的两个缠绕于不同齿部上的绕组。

优选的,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之间为不均匀气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子中每个铁芯区段采用一块永磁体形成两个磁极。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形成相同极数的情况下,仅需要现有的数量一半的永磁体即可,有效减少了永磁体的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机俯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电机爆炸图。

图1c是图1a所示电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1d是图1a所示电机的a相绕组的一种连接实施方式。

图1e是图1a所示电机的a相绕组的另一种连接实施方式。

图1f是图1a所示电机的a相绕组的又一种连接实施方式。

图1g是相对于图1a所示电机的另一种电机的实施方式。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2b是图2a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图3c是图3a所示电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4b是图4a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6b是图6a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7b是图7a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8b是图8a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9b是图9a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为清晰明了。可以理解,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

参考图1a至图1c,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包括具有一收容腔13的环形定子10、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3内并可相对所述定子10转动的转子20。所述转子20包括由导磁金属材料制成的转子铁芯30、以及固定于所述转子铁芯30外周面上的永磁体40。所述永磁体40作为转子20的第一磁极41。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子铁芯30上一体形成有虚拟的第二磁极31。换言之,第二磁极31不是由永磁体40形成的。所述第二磁极31与所述第一磁极41沿转子铁芯30的周向交替配置。本实施例中,虚拟的第二磁极31的设计使得相对于邻近的永磁体40起到相反磁极的作用。例如,所有永磁体40可以作为n极或s极发挥作用,相应地,第二磁极31作为与之相反的s极或n极发挥作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形成相同极数的情况下,仅需要现有的数量一半的永磁体即可,有效减少了永磁体的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子铁芯30为一环形的一体件。优选地,转子铁芯30由若干环形的转子叠片叠置而成。转子铁芯30的中部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安装孔32。转子铁芯30的外周侧形成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凹槽33。各凹槽33沿平行于转子铁芯30的轴线的方向贯穿转子铁芯30。每一凹槽33的周向一侧与其相邻凹槽33之间形成弧形凸起34,周向另一侧与其相邻凹槽33之间形成安装部35。所述凸起34用于形成所述虚拟的第二磁极31。所述安装部35用于固定所述永磁体40。即,本实施例中的永磁体40固定在转子铁芯30的外周侧。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电机100为表贴式永磁电机(spm)。凹槽33的设计使得相邻的第一磁极41和第二磁极31在周向上隔开,以减少端部漏磁。优选地,多个凹槽33在周向上等角度地间隔。每一凹槽33的底壁330优选为一平面。所述安装部35与凸起34相较于凹槽33的底壁330在径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优选地,所述凸起34相较于凹槽33的底壁330的径向高度h1大于安装部35相较于凹槽33的底壁330的径向高度h2。

优选地,所述凸起34的外周侧340呈弧形。凸起34的在周向上相对的两个侧面341、342呈平面状,并优选以第一钝角θ1倾斜地延伸至相应凹槽33的底壁330。优选地,所述安装部35的外周侧350呈平面状。安装部35的在周向上相对的两个侧面351、352呈平面状,并优选以与所述第一钝角θ1相等的第二钝角θ2倾斜地延伸至凹槽33的底壁330。

优选地,所述永磁体40由稀土磁铁如钕铁硼制成。相比于由铁氧体磁铁制成的永磁体40,由稀土磁铁制成的永磁体40磁性更强,得到的转子20更加紧凑、重量更轻。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40大致呈条状,包括在径向上相对的内周侧42和外周侧43、在周向上相对的两个侧面44、45、以及在轴向上相对的顶面46和底面47。永磁体40的顶面46和底面47呈平面状,并优选分别与所述安装部35的顶面353和底面354齐平。永磁体40的两个侧面44、45呈平面状,并优选与安装部35的两个侧面351、352分别处于同一平面。永磁体40的内周侧42呈平面状,并优选完全重合在所述安装部35的外周侧350上。永磁体40的外周侧43呈弧形,并优选与所述凸起34的外周侧340处于同一圆柱面上。更优地,永磁体40形成的第一磁极41对应的极弧角度θ4与凸起34形成的第二磁极31对应的极弧角度θ3不相等,例如,θ4≤θ3。

本实施例中,转子铁芯30的外周侧固定有4个永磁体40,并相应形成有4个凸起34,4个永磁体40和4个凸起34沿周向一一交替分布。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转子20包括8个磁极,即极对数为4。

装配时,可将所有永磁体40以其径向内侧部分作为s极,径向外侧部分作为n极的方式固定(例如胶粘)在安装部35上。换言之,本实施例中永磁体40沿转子铁芯30的径向方向被磁化,使得永磁体40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具有不同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由永磁体40形成的第一磁极41为n极。相应地,由凸起34形成的第二磁极31为s极,从而形成在周向上交替布置的n极和s极。或者,反之亦然。然后将转轴或轴承装配至转子铁芯30的安装孔32。例如将转轴定位至安装孔32内(此时转轴与安装孔32孔壁之间形成一环形空间),然后用塑料(例如pps、pa66或者pbt等)使用包覆成型(over-mold)的方式将转轴以及转子铁芯30一体连接。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塑料包覆永磁体40及凸起34的外周部,使得永磁体40和转子铁芯30连接更加牢固。

所述定子10包括定子磁芯50、包覆在定子磁芯50上的绝缘架(未示出)、以及绕设在绝缘架上的多组绕组(未示出)。所述定子磁芯50包括环形的轭部51、以及连接在所述轭部51内侧的多个齿部52。相邻齿部52之间形成一绕线槽53,用于收容绕组。每一齿部52对应绕设一绕组。本实施例中,所述定子10包括三相绕组: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每相绕组的各个绕组至少部分串联连接,以使反电动势对称。本实施例中,以8极12槽电机为例进行说明,每相绕组包括4个绕组。本实施例中的定子10包括12个绕组。相应地,定子上形成有12个绕线槽53。如图1a所示,a相绕组包括绕设在齿部1、2、7、8上的4个绕组,b相绕组包括绕设在齿部3、4、9、10上的4个绕组,c相绕组包括绕设在齿部5、6、11、12上的4个绕组。下面以a相绕组为例进行说明各绕组的接法。

参考图1d,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齿部1上的绕组和齿部8上的绕组串联连接,齿部2上的绕组和齿部7上的绕组串联连接,串联的齿部1、8上的绕组再和串联的齿部2、7上的绕组并联连接。参考图1e,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齿部1上的绕组和齿部7上的绕组串联连接,齿部2上的绕组和齿部8上的绕组串联连接,串联的齿部1、7上的绕组再和串联的齿部2、8上的绕组并联连接。参考图1f,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齿部1、2、7、8上的绕组全部串联连接。b相绕组和c相绕组的各绕组可参考前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中的电机100为8极12槽电机。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极数和槽数的电机如10极12槽等。后续的第五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给出了部分其他应用的示例。

而且,其他实施方式中,转子和定子之间还可以采用不均匀气隙以使电机的反电动势呈对称的正弦波,以减少电机的噪音及震动。例如,参考图1g所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机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相似,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机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的主要区别在于:转子20'的第一磁极40'所在的圆的直径与第二磁极31所在的圆的直径不同。具体地,第一磁极40'和第二磁极31的外表面均呈弧形,且第一磁极40'与安装部35相较于凹槽33的底壁的径向高度和h3小于第二磁极31相较于凹槽33的底壁的径向高度h1,从而使得第一磁极40'所在的圆的直径小于第二磁极31所在的圆的直径。因此,定子10与第一磁极40'的径向气隙大于与第二磁极31径向气隙。这种布置可使电机的反电动势呈对称的正弦波。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极所在的圆的直径大于第二磁极所在的圆的直径。还可以变更定子齿部的形状使定子齿部径向内周面不在同一圆周上形成定子及转子间的不均匀气隙。

参考图2a和图2b,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机2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相似,也为8极12槽的表贴式永磁电机,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机2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转子铁芯130包括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铁芯区段132,每一铁芯区段132的外周侧固定有永磁体40。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转子铁芯130本身不是一个一体件,而采用分段式铁芯结构。分段式铁芯结构的转子铁芯130使得各铁芯区段132之间的磁泄露减小,提高电机的效率,减小电机的噪音。此外,采用分段式铁芯结构也有助于减少转子铁芯130的使用量,降低成本。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子铁芯130整体呈环形,包括若干个(本实施例中为4个)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铁芯区段132。每一铁芯区段132可以由若干叠片叠置而成。各铁芯区段132大致呈扇形,包括在径向上相对的内周侧1320和外周侧1321、在周向上相对的第一、第二侧面1322、1323、以及在轴向上相对的顶面和底面1324、1325。铁芯区段132的内周侧1320为一弧形曲面,且4个铁芯区段132的内周侧1320优选在同一圆柱面上。铁芯区段132的外周侧1321形成一凹槽133。凹槽133的周向一侧为用于形成第二磁极的凸起134,凹槽133的周向另一侧为用于安装永磁体40的安装部135。铁芯区段132的第一侧面1322连接凸起134的远离凹槽133的一端以及铁芯区段132的内周侧1320。铁芯区段132的第二侧面1323连接安装部135的远离凹槽133的一端以及铁芯区段132的内周侧1320。优选地,第一侧面1322的长度(从凸起134的远离凹槽133的一侧的端部到铁芯区段132的内周侧1320)小于第二侧面1323的长度(从安装部135的远离凹槽133的一侧的端部到铁芯区段132的内周侧1320)。换言之,与永磁体40对应的转子铁芯的面积小于与凸起134对应的转子铁芯的面积,这样可以优化磁路,而且,相邻的两个铁芯区段132之间的间隔相比于对称设置的铁芯区段更大,有助于减少漏磁,提高电机效率并减少噪音。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322与电机的径向(连接电机轴与铁芯的外周端点的连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α1小于第二侧面1323与电机的径向之间形成的夹角α2,这样配置还可以使转子达到转动平衡,减少震动。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刚好相反,与永磁体40对应的转子铁芯的面积小于与凸起134对应的转子铁芯的面积,可以与本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效果。即第一、第二侧面1322、1323相对于电机的径向(连接电机轴与铁芯的外周端点的连线)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角度,或者第一、第二侧面1322、1323其中一个侧面沿电机径向设置,另一侧面与电机径向呈一预定倾斜角度。

装配时,可先将永磁体40固定至相应的铁芯区段132,然后将带有永磁体40的各铁芯区段132以及转轴定位至预制的模具中,再注入塑料通过包覆成型的方式将转轴或轴承以及各铁芯区段132一体连接。此时,塑料填充至转轴和铁芯区段132之间的空间、以及相邻铁芯区段132之间的空间。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塑料包覆永磁体40及凸起134,使得永磁体40和相应铁芯区段132连接更加牢固。各铁芯区段132上可以设置轴向通孔,包覆成型时,注入的塑料流入轴向通孔将转子铁芯固定,如附图6a及6b。其他实施方式中,各铁芯区段132也可以通过销钉或铆钉轴向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第二侧面1322、1323也可以为曲面,只要使相邻两个铁芯区段132之间的距离从外周面开始朝向轴心增加,使相邻两个铁芯区段132之间的沿切向方向上的宽度从外周面向轴心变宽。使用此配置,可以减小铁芯区段132之间的漏磁通,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机的扭矩输出。

参考图3a和图3b,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机3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相似,也为8极12槽电机,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机3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永磁体240内置于转子铁芯230内。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电机300为内置式永磁电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子铁芯230本身为一环形的一体件,其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多个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条形槽231。本实施例中,转子铁芯230内形成有4个所述条形槽231。优选地,4个条形槽231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每一条形槽231内收容一永磁体240,从而使得由永磁体240外侧的转子铁芯形成第一磁极。相邻条形槽231之间形成一间隔部232,用于形成第二磁极,从而使得第一磁极和由间隔部232形成的第二磁极在周向上交替分布。

优选地,所述条形槽231包括垂直于径向的平直的中间槽233、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间槽233两端的两个弧形的间隔槽234。永磁体240收容于所述中间槽233内,并通过所述间隔槽234与相应的间隔部232在周向上隔开。优选地,所述永磁体240呈长方体状,且永磁体240的长度和宽度所在的两个面分别抵靠中间槽233的径向内壁2330和径向外壁2331。相应地,所述中间槽233的径向内壁2330和径向外壁2331优选呈平面状,以稳定地固定永磁体240。优选地,中间槽233的径向内壁2330和径向外壁2331的长度略大于永磁体240的长度(图3a中可见)。永磁体240的轴向顶面246和轴向底面247分别与转子铁芯230的轴向顶面235和轴向底面236齐平。本实施例中,间隔槽234的径向内壁2340呈弧形,并平滑地连接中间槽233的径向内壁2330和相应的间隔部232的一优选平直的周向侧2320。优选地,间隔槽234的径向外壁包括两个呈角度布置的平面2341、2342,且两个平面2341、2342的第一交接部2343朝向间隔槽234的径向内壁2340凹入,间隔槽234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边端漏磁。而且,转子铁芯230的正对第一磁极的径向外周面与转子铁芯230的正对第二磁极的径向外周面的第二交接部237径向向内凹入,并优选径向正对两个平面2341、2342的第一交接部2343,使转子与定子之间呈不均匀间隙。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所述第一磁极及第二磁极为弧形,所述第一磁极及第二磁极的弧形的外径在磁极中心最大、在磁极端部最小。

参考图4a和图4b,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机400与第二实施例的电机200相似,也为8极12槽电机,且转子铁芯331也包括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铁芯区段332,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机400与第二实施例的电机200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永磁体343内置于转子铁芯331内,并沿电机的径向设置。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电机400为内置式永磁电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转子铁芯331整体呈环形,包括4组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铁芯区段332。每一组铁芯区段332包括两个独立的子区段3326,两子区段3326之间设置一条状的永磁体343,且永磁体343以其长度方向平行于转子铁芯331的径向方向的方式布置,永磁体343沿垂直径向的方向被磁化,使得永磁体343两侧的子区段3326的外周表面具有不同的极性。根据以上配置,8极电机只使用4块永磁体构成,所以使用永磁体的数量可以减少,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每组铁芯区段332的两个子区段3326沿电机的径向对称。每一子区段3326大致呈三角形,其第一边3320与同一组铁芯区段332的另一子区段3326间隔相对并沿电机的径向延伸,第二边3322与相邻组的铁芯区段332的一子区段3326相对,第三边3321即径向外周侧3321连接所述第一边3320和所述第二边3322。所述永磁体343布置于每组铁芯区段332的两个子区段3326的两个第一边3320之间。优选地,每一子区段3326的外周侧3321包括中部的凸起334及形成于凸起334两侧的径向内凹的凹槽333。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334的外周侧呈弧形。各凹槽333沿轴向贯穿子区段3326并周向贯穿至相应的第一边3320或者第二边3322。凹槽333的底壁呈平面状,凹槽333的侧壁垂直于凹槽333的底壁。本实施例中,每一子区段的第二边3322与相邻组的铁芯区段332的一子区段3326的第二边3322相对于电机的径向对称,且相邻两组铁芯区段332之间的距离从外周面沿径向向内逐渐增加,以减小铁芯区段332之间的漏磁,进而提高电机的扭矩输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343呈长方体状,并与两个子区段3326的第一边3320接触或抵靠。优选地,永磁体343的径向内侧3430和径向外侧3431分别与铁芯区段332的内周侧和凹槽333的底壁齐平,永磁体343的轴向顶面3432和轴向底面3433分别与铁芯区段332的轴向顶面3324和轴向底面3325齐平。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永磁体343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和/或构造布置于铁芯区段内,相应地,铁芯区段也将作适应性调整。

装配时,将带有永磁体343的各组铁芯区段332以及转轴或轴承定位至预制的模具中,再注入塑料通过包覆成型的方式将转轴以及各铁芯区段332一体连接。此时,塑料填充至转轴和铁芯区段332之间的空间、以及相邻铁芯区段332之间的空间。也可使塑料填包覆铁芯区段332的外周面,使得永磁体343和相应铁芯区段332连接更加牢固。

参考图5a和5b,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机5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相似,也为表贴式永磁电机,且转子铁芯430自身也为一环形的一体件,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机500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机100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机为10极12槽电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子包括5个条状的永磁体440。相应地,转子铁芯430的外周侧形成有5个用于固定永磁体440的安装部435、5个用于形成第二磁极的凸起434、以及10个形成于相邻安装部435和凸起434之间的凹槽433。5个永磁体440固定在相应的安装部435上,并与5个凸起434在周向上一一交替分布,从而形成在周向上交替分布的10个磁极。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转子的极对数为5。

参考图6a和6b,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机600与第二实施例的电机200相似,也为表贴式永磁电机,且转子铁芯530自身也采用分段式铁芯结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机600与第二实施例的电机200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机600为10极12槽电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子包括5个条状的永磁体540。相应地,转子铁芯530包括5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铁芯区段532。每一铁芯区段532的外周侧5321形成一用于固定永磁体540的安装部535和一用于形成第二磁极的凸起534、以及一形成于安装部535和凸起534之间的凹槽533。5个永磁体540固定在相应的安装部535上,并与5个凸起534在周向上一一交替分布,从而形成在周向上交替分布的10个磁极,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转子的极对数为5。

此外,本实施例中,每一铁芯区段532的径向内侧部分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通孔5326。优选地,每一铁芯区段532的径向内侧部分形成有两个所述通孔5326。两个通孔5326的其中之一靠近铁芯区段532的第一侧,其中之另一靠近铁芯区段532的第二侧。包覆成型时,注入的塑料流入轴向通孔5326将转子铁芯530固定。其他实施方式中,各铁芯区段532也可以通过销钉或铆钉穿过通孔轴向固定。

参考图7a和7b,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电机700与第三实施例的电机300相似,也为内置式永磁电机,且转子铁芯630自身也为一环形的一体件,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机700与第三实施例的电机300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机700为10极12槽电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子包括5个长方体状的永磁体640。相应地,转子铁芯630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5个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条形槽631。5个条形槽631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相邻条形槽631之间形成一间隔部632,用于形成第二磁极。本实施例中,每一条形槽631包括垂直于径向的平直的中间槽633、以及分别呈角度地与所述中间槽633的两端连通的两个间隔槽634。永磁体640收容于中间槽633内,并通过一所述间隔槽634与相应的间隔部632在周向上隔开。优选地,永磁体640的长度等于中间槽633的径向内壁和径向外壁的长度。更优地,中间槽633的径向内壁内凹形成一凹陷部6330,永磁体640的径向内侧收容于凹陷部6330内,如此,凹陷部6330的侧壁可对永磁体640起到限位作用。所述间隔槽634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槽633的径向宽度。

参考图8a和8b,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电机800与第四实施例的电机400相似,也为内置式永磁电机,且转子铁芯730自身也采用分段式铁芯结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机800与第四实施例的电机400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机800为10极12槽电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子包括5个长方体状的永磁体740。相应地,转子铁芯730包括5组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铁芯区段732。每一组铁芯区段732包括沿电机的径向对称的两个子区段7326。两子区段7326之间设置一条状的永磁体740,且永磁体740沿垂直径向的方向被磁化。与第四实施例不同地,本实施例中,每一子区段7326的外周侧7321只在其靠近第一边的一端形成一凹槽733。每一子区段7326的第二边还优选地突出形成有一凸柱7327便于设置通孔7323,使得每一子区段7326的第二边呈曲线形状。本实施例中,相邻组的铁芯区段732之间的距离从外周面沿径向向内逐渐增加,并在凸柱7327处逐渐减小后又逐渐增大,直至铁芯区段732的径向内侧。优选地,永磁体740的径向内侧7430和径向外侧7431分别与铁芯区段732的径向内侧7320和凹槽733底壁齐平。本实施例中,永磁体740的轴向底面7432与铁芯区段732的轴向底面7324齐平,永磁体740的轴向顶面7433低于铁芯区段732的轴向顶面7325。

此外,本实施例中,各组铁芯区段732的两个子区段7326内还分别形成有一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通孔7323。优选地,所述通孔7323位于所述凸柱7327对应的中心位置,以提高各子区段7326的强度。更优地,所述通孔7323相对凹槽733靠近铁芯区段732的径向内侧7320。包覆成型时,注入的塑料流入轴向通孔7326将转子铁芯730固定。

参考图9a和9b,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电机900与第二实施例的电机200相似,也为表贴式永磁电机,且转子铁芯830自身也采用分段式铁芯结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机900与第二实施例的电机200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机900为14极12槽电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子包括7个条状的永磁体840。相应地,转子铁芯830包括7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铁芯区段832。每一铁芯区段832的外周侧形成一用于固定永磁体840的安装部835和一用于形成第二磁极的凸起834、以及一形成于安装部835和凸起834之间的凹槽833。7个永磁体840固定在相应的安装部835上,并与7个凸起834在周向上一一交替分布,从而形成在周向上交替分布的14个磁极。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电机的转子的极对数为7。

可以理解地,上述实施例并非穷举。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在没有技术冲突或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