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性强的永磁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9179发布日期:2021-03-30 20:1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应性强的永磁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耦合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应性强的永磁耦合器。



背景技术:

磁力耦合器也称磁力耦合器、永磁传动装置。主要由铜转子、永磁转子和控制器三个部分组成。一般,铜转子与电机轴连接,永磁转子与工作机的轴连接,铜转子和永磁转子之间有空气间隙(称为气隙),没有传递扭矩的机械连接。

目前的永磁耦合器中与电机轴连接的连接部分是固定的,且无法更换大小,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单个永磁耦合器无法适配不同大小的电机轴,即使将大的连接轴固定在小的电机轴上,在使用的过程中永磁耦合器的铜转子可能会从电机轴上脱落,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工作件(负载端)因受外力而导致永磁转子与铜转子脱离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适应性强的永磁耦合器,可以稳定的固定在不同大小的电机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适应性强的永磁耦合器,包括用于与负载端连接的第四固定筒和固定于所述第四固定筒一端的永磁转子,所述永磁转子包括与所述第四固定筒固定的永磁体固定板和安装于所述永磁体固定板一侧面的永磁体,所述永磁转子的一侧设置有铜转子,所述铜转子包括铜盘固定板和安装于所述铜盘固定板一侧面的铜盘,所述铜盘和所述永磁体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铜盘固定板的另一侧面固定有第一固定筒,所述第一固定筒的内侧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固定筒,所述第二固定筒的内侧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三固定筒,所述铜盘固定板的另一侧面自左向右依次开设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筒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内侧用于水平支撑所述第二固定筒,所述第三固定筒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固定槽的内侧用于水平支撑所述第三固定筒,所述第一固定筒的表面贯穿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筒的表面贯穿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三固定筒的表面贯穿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以及与所述第三螺纹孔的位置上下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固定筒和所述第二固定筒以及所述第三固定筒用于分别匹配不同直径的电机输出轴。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筒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固定筒的一端面并穿插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内侧,所述第三固定筒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固定筒的一端面并穿插于所述第二固定槽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筒和所述第二固定筒以及所述第三固定筒均为另一端开口的空腔圆柱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筒的剖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三固定筒的剖面直径,所述第二固定筒的剖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固定筒的剖面直径。

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筒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筒的长度,所述第二固定筒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固定筒的长度。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螺杆,所述固定螺杆用于穿插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以及所述第三螺纹孔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铜盘固定板的表面固定有防护壳的一端,所述永磁体固定板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防护壳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滑槽的宽度大于所述防护壳的另一端端壁厚度。

优选的,所述防护壳的另一端底面镶嵌有滚珠,所述滚珠位于所述防护壳的另一端底面和所述滑槽的内底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固定筒和第二固定筒以及与第三固定筒之间的配合使用可以让该耦合器适配不同大小的电机轴,通过螺杆可以稳定的固定在不同大小的电机轴上,使同一个永磁耦合器用在不同型号的电机上,提高了永磁耦合器的使用率,另外也降低了厂家的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护壳的一端与铜盘固定板进行固定连接,防护壳的另一端与永磁体固定板滚动连接,而且防护壳的另一端位于凹于永磁体固定板外周面的滑槽的内侧,可以有效地限制永磁体固定板沿轴向可移动距离,避免在永磁耦合器使用过程中工作件(负载端)因受外力而导致永磁转子与铜转子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永磁耦合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铜转子,101-铜盘固定板,102-铜盘,2-永磁转子,201-永磁体固定板,202-永磁体,3-第一固定筒,4-第二固定筒,5-第三固定筒,6-第一固定槽,7-第二固定槽,8-第四固定筒,9-防护壳,10-滑槽,11-滚珠,12-第一螺纹孔,13-第二螺纹孔,14-第三螺纹孔,15-固定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适应性强的永磁耦合器,包括用于与负载端连接的第四固定筒8和固定于第四固定筒8一端的永磁转子2,永磁转子2包括与第四固定筒8固定的永磁体固定板201和安装于永磁体固定板201一侧面的永磁体202,永磁转子2的一侧设置有铜转子1,铜转子1包括铜盘固定板101和安装于铜盘固定板101一侧面的铜盘102,铜盘102和永磁体202之间留有间隙,铜盘固定板101的另一侧面固定有第一固定筒3,第一固定筒3可以与直径大的电机输出端进行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筒4可以与直径中的电机输出端进行固定连接,第三固定筒5可以与直径小的电机输出端进行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筒3的内侧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固定筒4,第二固定筒4的内侧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三固定筒5,在无需使用第二固定筒4和第三固定筒5的时候,只需将它们取出即可,铜盘固定板101的另一侧面自左向右依次开设有第一固定槽6和第二固定槽7,第二固定筒4的一端插入第一固定槽6的内侧用于水平支撑第二固定筒4,此时可以使用第二固定筒4,第三固定筒5的一端插入第二固定槽7的内侧用于水平支撑第三固定筒5,此时可以使用第三固定筒5,第一固定筒3的表面贯穿有第一螺纹孔12,第二固定筒4的表面贯穿有第二螺纹孔13,第三固定筒5的表面贯穿有第三螺纹孔14,第一螺纹孔12和第二螺纹孔13以及与第三螺纹孔14的位置上下一一对应,可以让固定螺杆15竖直的插入将对应的固定筒固定在电机输出轴上,第一固定筒3和第二固定筒4以及第三固定筒5用于分别匹配不同直径的电机输出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固定筒4的一端贯穿第一固定筒3的一端面并穿插于第一固定槽6的内侧,为了方便对第二固定筒4进行水平支撑,进而与第一固定筒3进行配合使用,第三固定筒5的一端贯穿第二固定筒4的一端面并穿插于第二固定槽7的内侧,为了方便对第三固定筒5进行水平支撑,进而与第一固定筒3进行配合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筒3和第二固定筒4以及第三固定筒5均为另一端开口的空腔圆柱体结构,为了方便与电机输出轴配合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固定筒4的剖面直径大于第三固定筒5的剖面直径,第二固定筒4的剖面直径小于第一固定筒3的剖面直径,为了适应固定在不同大小的电机输出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固定筒5的长度大于第二固定筒4的长度,第二固定筒4的长度大于第一固定筒3的长度,为了结构合理,使螺纹孔能上下对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固定螺杆15,固定螺杆15用于穿插第一螺纹孔12和第二螺纹孔13以及第三螺纹孔14的内侧,固定螺杆15穿插于螺纹孔的内侧且抵在电机输出轴上可以对第一固定筒3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铜盘固定板101的表面固定有防护壳9的一端,永磁体固定板201的表面开设有滑槽10,防护壳9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在滑槽10的内侧,滑槽10的宽度大于防护壳9的另一端端壁厚度,防护壳9的另一端底面镶嵌有滚珠11,滚珠11位于防护壳9的另一端底面和滑槽10的内底面之间,为了保证永磁转子2可以顺利转动,不会被防护壳9影响到。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筒3和第二固定筒4以及与第三固定筒5之间的配合使用可以让该耦合器适配不同大小的电机轴,通过螺杆12可以稳定的固定在不同大小的电机轴上,使同一个永磁耦合器用在不同型号的电机上,提高了永磁耦合器的使用率,另外也降低了厂家的使用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护壳9的一端与铜盘固定板101进行固定连接,防护壳9的另一端与永磁体固定板201滚动连接,而且防护壳9的另一端位于凹于永磁体固定板201外周面的滑槽10的内侧,可以有效地限制永磁体固定板201沿轴向可移动距离,避免在永磁耦合器使用过程中,工作件(负载端)因受外力而导致永磁转子2与铜转子1脱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