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54556发布日期:2021-07-06 19:4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智能设备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座。


背景技术:

2.无线充电技术其中一种应用了电磁波感应原理,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 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一个“平板”上即可进行充电。无线充电效率受到电子器件内阻、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功率匹配、发射端与接收端的相对位置、发射端开关驱动时功率损耗、线圈功率损耗、周围金属导电材质干扰等。由于效率降低损失的那部分能力,主要转化为热量,与有线充电相比发热严重。
3.目前的无线充电座的充电方式多为将智能设备支撑在无线充电座上进行充电,因此智能设备的热面朝下,本体会阻碍热空气向上流动,热空气只能先向设备边缘移动,因此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座的设计容易导致智能设备的发热面不容易散热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座,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无线充电座,包括:
7.底座;
8.支撑架,其与所述底座固定并且朝向所述底座的上方延伸;
9.固定架,其与所述支撑架固定;
10.无线充电发射盘,其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用于对智能设备无线充电;
11.控制模块,其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或者支撑架上或者底座上,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盘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朝向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延伸,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底座之间具有间隔。
13.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的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盘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
14.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盘靠近所述固定架的下表面设置,智能设备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底座支撑架之间进行充电。
15.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盘靠近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设置,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用于支撑智能设备。
1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上还固定有磁铁,用于吸附固定智能设备。
1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上还固定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盘相接触。
1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或者支撑架上设置有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显示模块为显示屏或者指示灯。
20.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风扇,其出风口朝向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盘设置,所述风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座,通过设置底座、支撑架以及固定架,支撑架将底座和固定架之间形成间隔,且无线充电发射盘固定在固定架上,因此,智能设备充电时,其远离底座,周围具有散热空间,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22.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 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线充电座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线充电座使用状态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线充电座的一种实施例控制原理方框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线充电座的一种实施例充电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2.现有的充电座多为扁平结构,平铺到桌面上,需充电的智能设备如手表及手机也会平放到充电座上。无线充电设备为减少热损耗,会将发射端线圈与接收端线圈尽可能靠近,这就会导致热量集中在充电座与被充电设备的交界面处。以无线充电的手表为例,手表的底壳发热现象严重,而手表底壳又是与皮肤接触位置,因此对该部位的温度要求非常严格。底壳过热会形成热面向下的结果,散热能力很差。另外由于充电座过矮,需要拆带体才能很好的贴合,实际操作繁琐。
33.基于上述目前的智能设备在无线充电时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座,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4.实施例一
35.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座,如图1、图2、图5所示,包括底座11、支撑架12、固定架13、无线充电发射盘14以及控制模块,其中,支撑架12与底座固11定,并且朝向底座11的上方延伸。固定架13与支撑架12固定。无线充电发射盘14固定在固定架13上,用于对智能设备无线充电;控制模块固定在固定架13上或者支撑架12上或者底座11上,控制模块与无线充电发射盘14连接。
36.使用时,底座11放置在桌面或者地面上,用于支撑设置于其上方的支撑架12、固定件13以及进行充电的智能设备。
37.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无线充电发射盘14是否对与其接近的智能设备进行充电。
38.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座,通过设置底座11、支撑架12以及固定架13,支撑架12将底座11和固定架13之间形成间隔,通过将无线充电发射盘14固定在固定架13上,因此,智能设备充电时,其充电面与无线充电发射盘14相贴近,也即与固定架13相贴近,因此,智能设备能够远离底座11,相应的智能设备周围具有一定散热空间,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39.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固定架13朝向支撑架12的一侧延伸,为了提高充电时的稳定性,固定架13位于底座11的上方,进而充电时智能设备的重心尽可能均匀的施加在底座11上,相应的固定架13与底座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空间。
40.无线充电发射盘14是一套完整的电磁波产生发射装置,如图6所示,包括ac/dc转换器、变频器以及电力输出线圈141,无线充电发射盘14受控制模块的控制可产生并向外发射电磁波。为了保护无线充电发射盘14,避免其放置在外部容易被腐蚀或者损坏,同时影响美观,本实施例中固定架13的内部具有容纳腔(角度原因图中未示出),无线充电发射盘14设置在容纳腔中,无线充电发射盘14辐射的电磁波可穿过容纳腔的壁为位于外部的智能设备充电。
41.无线充电发射盘14在容纳腔中,可以靠近固定架13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侧面设置,无线充电发射盘14无论靠近固定架13的哪个表面设置,智能设备在充电时,其电磁波感应接收面相应的与无线充电发射盘14所靠近的固定件13的表面相贴合,实现近距离无线充电,减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42.如图2、图3所示,无线充电发射盘14靠近固定架13的下表面设置,如图4所示,智能设备20充电时,其设置在固定架13与底座支撑架12之间的空间中,且智能设备20的电磁波感应接收面朝上设置,与固定件13的下表面相贴合,可最大化的接近位于固定架13下表面的无线充电发射盘14。无线充电产生的热量,根据热气流向上升的物理规律,可直接通过智能设备20的底壳向上方的空气中散热,散热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该方案相对与现有的将智能设备20扣在充电座上的充电方式相比,在散热方面有很大优势。
43.除此之外,无线充电发射盘14还可以靠近固定架13的上表面设置,固定架13的上表面用于支撑智能设备20。也即,智能设备20在充电时放置在固定架13的上表面,其电磁波感应接收面朝下设置,与固定件13的上表面相贴合,该方案与传统的扣设在充电座上进行充电的方案相比,由于固定架13与底座11之间具有间隔空间,因此,即便是智能设备20电磁波感应接收面朝下,其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向位于固定架13下方的空间以及两侧散热,也即其热空气流路是畅通的,随着空气的流动热量仍然可以快速散掉。
44.为了防止智能设备20在充电时从固定架13上脱落,提高充电的稳定性及安全可靠性,优选固定架13上还固定有磁铁15,智能设备20中可同样设置磁铁,以便与磁铁15相吸合
固定,或者智能设备20的外壳可采用能够被磁铁15吸附的磁性金属材料制作,或者在智能设备20中装配能够被磁铁15吸附的磁性金属片。
45.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座的散热性能,如图3所示,固定架13上还固定有散热片16,散热片16与无线充电发射盘14相接触。无线充电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直接散热到空气中,另外一部分通过散热片16将无线充电产生的热快速传递到支撑架上,有效扩大了散热面积,加快了散热。
46.为了方便在充电时直观向用户显示充电状态、电池余量等信息,如图1所示,优选在固定架13的上表面或者支撑架12上设置有显示模块17,显示模块17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固定架13的剩余空间以及便于查看的角度进行灵活设置,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将显示模块17设置在了固定支架13的上表面,如图5所示,显示模块17与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显示模块17进行显示。
47.显示模块17可以采用显示屏或者指示灯实现。当采用指示灯的方案时,对该充电座结构进行简化,同时降低了成本。
48.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座的散热性能,底座11上还可以设置风扇(图1中未示出),风扇的出风口应当朝向无线充电发射盘14设置,风扇通过向无线充电发射盘14方向吹风,可进一步加快空气流动,流动的空气带走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加快了散热,风扇与控制模块连接,工作状态受控制模块的控制。
49.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