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99090发布日期:2021-07-16 20:34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式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2.目前,手机、移动电源等数码产品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是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用充电线连接,是传统的充电方式,其优点是充电效率高、发热量低,但缺点每次使用时必须将充电线末端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内,充电完毕后再拔出,使用不方便;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或移动电源)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在使用时,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无需充电线连接,使用方便,但存在成本高、充电效率低、手机内置的接收线圈发热导致手机整体温升过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无线充电器中存在的充电效率低、手机内置的接收线圈发热导致手机整体温升过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充电效率高的接触式无线充电器。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接触式无线充电器,包括内设开关电源电路的充电本体和设有手机容置腔的卡接座,在所述充电本体的侧壁设有t形槽,分别在所述充电本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的正负弹性触片;所述卡接座的侧边设有与所述t形槽相配的t形筋,所述卡接座上还设有当所述t形筋卡入所述t形槽后分别与所述正负弹性触片相配的正负触头,所述正负触头分别与设置在所述手机容置腔底部的正负输出电极电连接;使用时将手机放入卡接座的手机容置腔内,使手机下端的正负输入电极分别压住所述正负输出电极,向充电本体内的开关电源电路接通电源后,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经所述正负弹性触片、所述正负触头、所述正负输出电极、所述正负输入电极(所述正负输入电极与手机的充电管理电路电连接)将充电电力送入手机内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5.所述正负弹性触片位于所述t形槽内。
6.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焊接在连接pcb板上,所述正负触头设置在所述连接pcb板上。
7.所述t形筋在所述t形槽内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水平面,所述正负触头设置在所述t形筋正下方;并且所述正负触头沿上下方向排列,相应的所述正负弹性触片也沿上下方向排列。
8.所述开关电源电路设置在电源pcb板中,所述正负弹性触片焊接在所述电源pcb板上。
9.所述充电本体与所述卡接座之间设有限定所述t形筋在所述t形槽内滑动到终点位置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可以是设置在所述充电本体上并且位于所述t形槽内的挡块或者设置在所述t形筋外端部的挡翼。
10.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所述正负输入电极与所述正负输出电极之间是接触式电连接,即开关电路的输出端到手机内的充电管理电路之间全程采用电连接方式连接,其充电方式与现有的线充相同,手机内和充电本体内没有电磁接收线圈和电磁发射线圈,不存在线圈发热,所以其充电效率要比电磁式无线充电的效率高,结合现有已公开的接触式无线充电手机或接触式无线充电手机壳等专利申请方案(主要是本人之前已申请并公开的专利申请方案),即可以保证手机在放入所述手机容置腔后所述正负入电极与所述正负输出电极接触良好,取放自如、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13.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14.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15.图4是图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16.图5是图1中卡接座的立体分解图。
17.图6是图5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
18.图7是图5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19.图8是图6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0.图9是图1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
21.图10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手机沿背部方向的立体图。
22.图11是图10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3.图12是向图9中的两个卡接座的手机容置腔内分别放入图10所示手机后的立体图。
24.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25.图14是图13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6.图15是图13中充电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7.图16图13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图。
28.图17是向图16中的两个卡接座的手机容置腔内分别放入图10所示手机后的立体图。
29.图中1、面板,2、电源pcb板,3、盖板,4、底座,5、卡接座,51、手机容置腔,52、t形筋,521、根部,21、正弹性触片,22、负弹性触片,11、t形槽,111、槽口,50、连接pcb板,503、正输出电极,504、负输出电极,501、正触头,502、负触头,9、手机,93、正输入电极,94、负输入电极,6、充电本体,62、插脚。
具体实施方式
30.实施例一,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该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由一个充电本体和二个卡接座组成,可以同时对两台手机进行充电,而且在连接卡座的两侧均设有t形筋,两个连接卡座大小和结构相同。
31.从图1中可见,所述接触式无线充电器,包括充电本体和左右两个设有手机容置腔51的卡接座5,其中充电本体由面板1、盖板3和电源pcb板2构成,电源pcb板2固定在由面板1背部的空腔与盖板3之间围成的空间内,底座4固定在墙壁上用于固定充电本体;面板1的两侧分别设有图4所示上下走向的t形槽11,该t形槽的最下部设有限位用的挡块,内设开关电源电路的电源pcb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图3所示上下排列的正弹性触片21和负弹性触片22,正弹性触片21和负弹性触片22分别位于图4所示t形槽11内的下部;卡接座5的两个侧边分别设有图2所示的上下走向的t形筋52(也就是说所述t形筋在所述t形槽内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水平面);结合图1和图5,从图5中可见,卡接座5背部的下部开有缺口,连接pcb板50中的正输出电极503和负输出电极504经该缺口伸入手机容置腔的下部后用螺丝将连接pcb板固定(如图6所示);结合图5、图6、图7和图8可见连接pcb板两端分别设有图7和图8所示上下排列的正触头501和负触头502,而且图7所示的连接pcb板的厚度不大于图2所示t形筋52的根部521的厚度并且连接pcb板设置正负触头处的部分位于t形筋52的正下方(返回图1中也可以看出设置有正负触点的连接pcb板50的端部位于t形筋的正下方)。
32.返回图1,组装时,先将电源pcb板固定在面板1和盖板3构成的空腔内,再将充电本体与固定在墙壁上的底座用螺丝固定,然后将左右两个连接卡座上的t形筋正对面板上对应的t形槽后向下推,直到t形筋滑动到其下端被t形槽的挡块限位为止,此时所述正负弹性触片分别压住对应的正负触头,此时的状态如图8所示。
33.本实用新型使用图10所示的手机9,手机9的背部与下侧的交汇处分别设有图11所示的正输入电极93和负输入电极94,正输入电极93和负输入电极94分别与手机内的电源管理电路电连接。
34.使用时,直接将屏幕向前的手机放入卡接座的手机容置腔内即可使手机下端的正负输入电极分别压住所述正负输出电极,其使用状态如图12所示,接通充电本体内的开关电源电路后,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经所述正负弹性触片、所述正负触头、所述正负输出电极、所述正负输入电极将充电电力送入手机内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35.实施例一中的t形槽内的挡块也可以用设置在t形筋上端的挡翼代替,当t形筋在t形槽内滑动到该挡翼挡住t形槽上部的端口时t形筋不能再向下滑动而被限位。
36.实施例二,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中的充电本体6内置开关电源电路,并带有家用电源插脚62(如图15所示,该三插插头与家用电工插座中的三插插座相配),本实施例使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卡接座,结合图13和图14可见充电本体6的两侧分别设有t形槽11与卡接座上的t形筋相配,充电本体中的正负弹性触片的位置也与实施例一中的正负弹性触片所处的位置相同;图16是图13中的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的外观图,本实施例同样使用图10所示的手机;本实施对手机的充电状态图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可以理解实施例二的结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3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t形筋和t形槽可分别用燕尾筋和燕尾槽代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