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开关柜的通风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70347发布日期:2021-08-06 13:07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开关柜的通风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开关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压开关柜的通风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高压开关柜是一种在现有市场上进行电力的输送以及发电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而在高压开关柜的内部经常会存在大量的电子元件,在大量的电子元件进行工作的时候,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不能很好的进行去除工作,因此,现有市场上在高压开关柜的内部必不可少的会设置散热结构,现有市场上的散热结构在进行使用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现有市场上的散热结构在进行使用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根据开关柜内部的尺寸大小对开关柜的内部进行大面积的散热工作,导致在进行散热的时候,会出现散热不彻底的现象发生;

一般的散热结构在进行使用的时候,由于需要与外界相互接触,导致在整个柜体的内部会堆积大量的灰尘难以进行处理,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便提出一种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开关柜的通风散热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高压开关柜的散热结构在进行散热的时候,不能很好的进行大面积是散热工作,以及不会对开关柜的内部造成大量灰尘堆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压开关柜的通风散热结构,包括安装顶板、风机、进风口、出风口、三通连接件和风管,所述安装顶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座,且安装顶板的顶端设置有风机,并且风机的顶端与进风口的一侧一体安装,所述风机的底部与出风口的一侧相连接,且出风口的另一侧与三通连接件的顶端相连接,并且三通连接件设置在连接座内部的预留槽中,所述三通连接件的两侧分别与风管的一侧相连接,且风管的中间连接有连接软管,并且风管的另一侧设置在第一出风筒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出风筒设置在活动套的底部,且活动套的设置在预留槽的内部,并且活动套的外部一体安装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顶端贯穿连接座和安装顶板中间的滑槽设置在安装顶板的外侧,且第二滑块的外部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出风筒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出风筒。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风筒和第一出风筒的外部均贯穿分布有通孔,且第二出风筒外部的第一滑块在第一出风筒内部的滑轨中为滑动连接,并且第一出风筒内部的滑轨内部和第一滑块的外壁均为光滑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风筒上的通孔的内部一体安装有安装座,且安装座的内外两侧均呈放射状结构设置有刷毛,并且处于安装座外部的刷毛的顶端与第一出风筒的内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风筒的底部设置有呈“u”形的凹槽,且第二出风筒偏下方位置与连接线的一侧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线的另一侧缠绕在绕线轴的外部,且绕线轴的两侧顶端通过扭簧与安装板的内壁相连接,并且安装板设置在连接座的底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活动套在预留槽的内部为滑动结构,且活动套外部的第二滑块偏向活动套的内侧位置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高压开关柜的通风散热结构;

1、活动套在连接座的内部可以进行移动工作,在连接座进行移动的时候,会使得处于去中间的连接软管带动风管进行移动工作,由此会达到对出风筒进行位置调节效果,配合第一出风筒和第二出风筒之间的上下移动工作,便可以使得整个散热结构对柜体内部的大范围面积进行散热工作,达到散热彻底的现象发生;

2、整个机构通过风机将外界的风传递到第一出风筒和第二出风筒的内部,配合第一出风筒和第二出风筒上滤孔的设置,便可以达到对外界的灰尘进行去除的效果,保证不会出现柜体内部灰尘堆积的现象发生,使得整个柜体的使用寿命更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座内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出风筒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板与绕线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顶板;2、风机;3、进风口;4、出风口;5、三通连接件;6、风管;7、连接软管;8、连接座;9、第一出风筒;10、第二出风筒;1001、第一滑块;1002、刷毛;1003、通孔;1004、安装座;11、绕线轴;12、连接线;13、滑槽;14、复位弹簧;15、第二滑块;16、预留槽;17、活动套;18、扭簧;19、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压开关柜的通风散热结构,包括安装顶板1、风机2、进风口3、出风口4、三通连接件5、风管6、连接软管7、连接座8、第一出风筒9、第二出风筒10、第一滑块1001、刷毛1002、通孔1003、安装座1004、绕线轴11、连接线12、滑槽13、复位弹簧14、第二滑块15、预留槽16、活动套17、扭簧18和安装板19,安装顶板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座8,且安装顶板1的顶端设置有风机2,并且风机2的顶端与进风口3的一侧一体安装,风机2的底部与出风口4的一侧相连接,且出风口4的另一侧与三通连接件5的顶端相连接,并且三通连接件5设置在连接座8内部的预留槽16中,三通连接件5的两侧分别与风管6的一侧相连接,且风管6的中间连接有连接软管7,并且风管6的另一侧设置在第一出风筒9的内部顶端,第一出风筒9设置在活动套17的底部,且活动套17的设置在预留槽16的内部,并且活动套17的外部一体安装有第二滑块15,第二滑块15的顶端贯穿连接座8和安装顶板1中间的滑槽13设置在安装顶板1的外侧,且第二滑块15的外部连接有复位弹簧14,第一出风筒9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出风筒10。

第二出风筒10和第一出风筒9的外部均贯穿分布有通孔1003,且第二出风筒10外部的第一滑块1001在第一出风筒9内部的滑轨中为滑动连接,并且第一出风筒9内部的滑轨内部和第一滑块1001的外壁均为光滑表面,保证第二出风筒10可以在第一出风筒9的内部进行稳定的滑动工作,不会出现的滑动卡顿的现象发生,并且通过第二出风筒10和第一出风筒9外部的通孔1003也方便达到对外界风力中的杂质进行去除工作。

第二出风筒10上的通孔1003的内部一体安装有安装座1004,且安装座1004的内外两侧均呈放射状结构设置有刷毛1002,并且处于安装座1004外部的刷毛1002的顶端与第一出风筒9的内壁相连接,方便第二出风筒10在第一出风筒9的内部进行移动的时候,在刷毛1002的作用下可以完成对第一出风筒9的内壁进行清理的工作,保证不会出现通孔1003堵塞的现象发生。

第二出风筒10的底部设置有呈“u”形的凹槽,且第二出风筒10偏下方位置与连接线12的一侧相连接,方便在“u”形的凹槽的作用下对第一出风筒9内壁刮落的杂质进行收集工作,避免灰尘进入到柜体的内部。

连接线12的另一侧缠绕在绕线轴11的外部,且绕线轴11的两侧顶端通过扭簧18与安装板19的内壁相连接,并且安装板19设置在连接座8的底部位置,使得第二出风筒10远离中间位置的时候连接线12进行放线工作,靠近中间位置的时候进行收线工作。

活动套17在预留槽16的内部为滑动结构,且活动套17外部的第二滑块15偏向活动套17的内侧位置设置,方便在外界对第二滑块15进行移动,达到对活动套17进行移动的效果。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高压开关柜的通风散热结构时,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对整个活动套17上的第二滑块15进行挤压,使得活动套17挤压到连接座8的内部,然后将整个机构放置到开关柜体的内部,通过安装顶板1上的“l”形结构完成整个机构的安装工作,而当整个机构进入到柜体内部的时候,松开对第二滑块15的挤压力,使得活动套17失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由此活动套17外部的第二滑块15便会在复位弹簧14的作用下进行复位工作,进而会使得整个活动套17移动到连接座8的外部,然后顶端与柜体的内壁相互接触,与此同时,在活动套17进行移动的时候,会使得其顶端连接的第一出风筒9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出风筒10进行移动工作,由此在第二出风筒10移动的时候,其顶端会拉动连接线12进行放线工作,进而会使得整个第二出风筒10在第一出风筒9的内部进行向下移动工作,由此便完成整个机构的安装工作了,安装完成后,整个机构就可以进行散热工作了;

启动风机2,使得风机2将外界的风通过进风口3的位置传递到出风口4的位置,进而通过三通连接件5传递到各个风管6的内部,然后在风管6顶端吹动到第一出风筒9的内部,由此,通过第一出风筒9再进入到第二出风筒10的内部,然后再在第一出风筒9和第二出风筒10表面的通孔1003中排出,达到对整个柜体的内部进行散热通风的效果,而当需要对第一出风筒9和第二出风筒10的表面进行除尘工作时,只需要工作人员重复上述工作,对第二滑块15进行挤压,使得活动套17重新进入到连接座8的内部,而此时,在扭簧18的作用下会对连接线12进行拉扯,进而使得第二出风筒10重新进入到第一出风筒9的内部,配合第二出风筒10表面的刷毛1002的设置,便可以达到对第一出风筒9内部进行除尘的效果,进而放开第二滑块15,重复上述工作,整个机构就可以再次的进行高效的通风散热工作了,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