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内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7293发布日期:2021-12-15 07:0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内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内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2.当前的车载无线充电产品,大多将充电线圈与控制模块通过板对板连接器紧密贴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车载无线充电产品的尺寸较大,会占据过多的车内安装空间,并且板对板连接器方式的安装灵活性较差,一旦车内空间较小,必然会产生安装不方便的问题。
3.此外,现有的车载无线充电产品通常只支持单一充电功能,要求可充电设备内必须配置有物理感应线圈,使得适应的可充电设备范围较小,而且充电过程中,容易发生由于充电温度过高导致充电效率下降甚至充电异常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车内无线充电器,能够灵活安装于车内,节省车内安装空间。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内无线充电器,包括充电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与控制模块通过线束相互连接,所述充电模块放置于车内与杯托连接的储物槽内,所述控制模块放置于车内杯托外壳的下方空间,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前盖和后盖,所述前盖与后盖内安装有单充电线圈以及nfc板,所述nfc板上安装有nfc线圈,所述充电模块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卡入可充电设备、使可充电设备与前盖紧密贴合的夹紧部。
6.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的底部安装有用于散热的风扇,所述风扇的底部依次覆盖有保护壳和外盖。
7.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下壳内安装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输入端分别与车身控制器以及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输出端通过线束与充电模块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上安装有电源调节单元、电源转换芯片、充电控制芯片、通信控制芯片、第一电源转换单元、第二电源转换单元、第一can转换器、和第二can转换器,所述电源调节单元分别与电源转换芯片、第一电源转换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转换单元依次与第二电源转换单元、第一can转换器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转换单元和第二电源转换单元分别连接至充电控制芯片,所述第一can转换器和第二can转换器均与第一电源转换单元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转换单元、第一can转换器和第二can转换器分别与通信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二can转换器还与第二电源转换单元连接,所述充电控制芯片与通信控制芯片相互连接,所述电源转换芯片和充电控制芯片均连接至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通过开关单元连接至第一连接器,所述通信控制芯片通过nfc控制芯片、nfc匹配电路连接至第一连接器,所述通信控制芯片还单独与第一连接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通过线束与充电模块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
10.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上设置有与单充电线圈、nfc线圈、风扇分别连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线束与第一连接器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电源调节单元通过第三连接器与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一can转换器与第二can转换器通过第三连接器分别与车身控制器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源转换单元具体为5v电源转换单元,所述第二电源转换单元具体为3.3v电源转换单元。
13.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上安装有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灯光驱动电路,所述灯光驱动电路连接有指示灯。
14.进一步地,所述夹紧部具体为弹性夹紧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6.一、本实用新型采用线束将充电模块与控制模块相互连接,能够将充电模块和控制模块分别放置于车内与杯托连接的储物槽内以及车内杯托外壳的下方空间,使得无线充电器的安装更加灵活,对安装空间的要求大大减小。
17.二、本实用新型在充电模块内设置单充电线圈和安装有nfc线圈的nfc板,使得无线充电器能够支持单充电和nfc充电,从而适应于更多可充电设备。
18.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充电模块底部安装风扇,能够提高无线充电器的散热性能,避免充电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导致充电效率下降甚至充电异常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充电设备与充电模块的连接效果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与充电模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充电模块,10、单充电线圈,11、nfc板,12、前盖,13、后盖,14、第二连接器,15、灯光驱动电路,16、指示灯,110、nfc线圈,2、控制模块,20、控制电路板,21、上壳,22、下壳,201、电源调节单元,202、电源转换芯片,203、充电控制芯片,204、通信控制芯片,205、第一电源转换单元,206、第二电源转换单元,207、第一can转换器,208、第二can转换器,209、驱动单元,210、第一连接器,211、nfc控制芯片,212、nfc匹配电路,213、第一场效应管,214、第二场效应管,3、线束,4、夹紧部,5、风扇,51、保护壳,52、外盖,6、第三连接器,7、可充电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5.实施例:
26.如图1~图3所示,一种车内无线充电器,包括充电模块1和控制模块2,充电模块1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前盖12和后盖13,前盖12与后盖13内安装有单充电线圈10以及nfc板11,nfc板11上安装有nfc线圈110,充电模块1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卡入可充电设备7、使可充电设备7与前盖12紧密贴合的夹紧部4,为实现上述效果,夹紧部4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
充电模块1的底部安装有用于散热的风扇5,风扇5的底部依次覆盖有保护壳51和外盖52。
27.控制模块2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上壳21和下壳22,上壳21与下壳22内安装有控制电路板20,控制电路板20的输入端分别与车身控制器以及蓄电池连接,如图4所示,控制电路板20上安装有电源调节单元201、电源转换芯片202、充电控制芯片203、通信控制芯片204、第一电源转换单元205、第二电源转换单元206、第一can转换器207、和第二can转换器208,电源调节单元201分别与电源转换芯片202、第一电源转换单元205连接,第一电源转换单元205依次与第二电源转换单元206、第一can转换器207连接,第一电源转换单元205和第二电源转换单元206分别连接至充电控制芯片203,第一can转换器207和第二can转换器208均与第一电源转换单元205连接,第二电源转换单元206、第一can转换器207和第二can转换器208分别与通信控制芯片204连接,第二can转换器208还与第二电源转换单元206连接,充电控制芯片203与通信控制芯片204相互连接,电源转换芯片202和充电控制芯片203均连接至驱动单元209,驱动单元209通过开关单元连接至第一连接器210,通信控制芯片204通过nfc控制芯片211、nfc匹配电路212连接至第一连接器210,通信控制芯片204还单独与第一连接器210连接,第一连接器210通过线束3与充电模块1连接,即充电模块1与控制模块2通过线束3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线束3的长度为30cm,充电模块1放置于车内与杯托连接的储物槽内,控制模块2放置于车内杯托外壳的下方空间。
28.其中,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管213和第二场效应管214,电源调节单元201通过第三连接器6与蓄电池连接,第一can转换器207与第二can转换器208通过第三连接器6分别与车身控制器连接,此外,第一电源转换单元205具体为5v电源转换单元,第二电源转换单元206具体为3.3v电源转换单元;
29.充电模块1则设置有与单充电线圈10、nfc线圈110、风扇5分别连接的第二连接器14,第二连接器14通过线束3与第一连接器210连接,并且充电模块1上安装有与第二连接器14连接的灯光驱动电路15,灯光驱动电路15连接有指示灯16,以方便用户通过指示灯16的显示获知当前充电状态。
3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控制模块和充电模块使用线束连接,安装方式更灵活,对空间要求更小,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小尺寸电路板与充电线圈通过线束连接的方式,从而使得安装方式更为灵活,对空间的要求更小;
31.本实用新型支持单充电线圈和nfc功能,使得无线充电器的产品功能更加多样化:使用单个充电线圈和单个充电线圈驱动电路实现单线圈充电;
32.通过nfc板接收nfc产品信号,结合nfc控制芯片和匹配电路能够实现nfc功能;
33.本实用新型利用充电模块底部的风扇设计,支持风扇功能,从而可有效提高散热和产品充电性能:温度越高,充电效率越低,通过加装风扇,以提高产品散热;
34.本实用新型中,车载蓄电池电源电压经控制电路板上充电电路转换,能够在线圈上感应产生高压交流电,可充电设备则通过充电线圈接收能量,能够实现最高15w充电功率;
35.此外,本实用新型在设计控制电路板时,主要通过小封装成型电子元器件与精简的电路,以此实现优化的紧凑的元器件布局,进一步减小产品的尺寸、减小产品安装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