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4761发布日期:2021-08-03 13:21阅读:76来源:国知局
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线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



背景技术:

传统的ac-dcllc二次侧辅助电压是独立控制线路,没有输出电压反馈控制回路,输出电压的波动比较大,主回路的电压是否加载,辅助电压加载时,输出电压会消失等条件均会影响到二次侧辅助电压的大小和波动,且波动幅度比较大,如此会给使用辅助电压的系统产品影响,带来不稳定度,长期对系统的寿命产生影响。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地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其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1以及辅助线路结构;

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保持串联,所述电容c1跨接于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两端,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的a端经二极管d1连接于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第二次级侧绕组的b端经二极管d2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和电容c1之间;所述辅助线路结构包括:第一辅助电压绕组、第二辅助电压绕组、二极管d3、二极管d4以及电容c2,所述第一辅助电压绕组、第二辅助电压绕组保持并联,并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之间、及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辅助电压绕组经二极管d3、所述第二辅助电压绕组经二极管d4分别与电容c2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的改进,所述电容c1为有极性电容,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的a端经二极管d1连接于所述电容c1的正极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的改进,所述电容c1的负极端接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的改进,所述电容c2为有极性电容,所述第一辅助电压绕组经二极管d3、所述第二辅助电压绕组经二极管d4分别与电容c2的正极端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的改进,所述电容c2的负极端接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二次侧无反馈电压的稳定度,其通过额外增加1个辅助绕组、整流和滤波的电路来补强辅助电压的输出,且能保证稳定度和精确度不受主回路的电压是否加载、辅助电压是否加载的影响,如此可解决二次侧无反馈辅助电压输出的稳定性,能大大提高使用辅助电压系统之产品的寿命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其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1以及辅助线路结构;

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保持串联,所述电容c1跨接于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两端,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的a端经二极管d1连接于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第二次级侧绕组的b端经二极管d2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和电容c1之间;所述辅助线路结构包括:第一辅助电压绕组、第二辅助电压绕组、二极管d3、二极管d4以及电容c2,所述第一辅助电压绕组、第二辅助电压绕组保持并联,并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第二次级侧绕组之间、及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辅助电压绕组经二极管d3、所述第二辅助电压绕组经二极管d4分别与电容c2相连接。

下面结合一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包括:第一次级侧绕组t1、第二次级侧绕组t2、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1以及辅助线路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t1、第二次级侧绕组t2保持串联,所述电容c1跨接于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t1两端,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t1的a端经二极管d1连接于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第二次级侧绕组t2的b端经二极管d2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和电容c1之间。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c1为有极性电容,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t1的a端经二极管d1连接于所述电容c1的正极端。同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所述电容c1的负极端接地设置。

所述辅助线路结构包括:第一辅助电压绕组t3、第二辅助电压绕组t4、二极管d3、二极管d4以及电容c2,所述第一辅助电压绕组t3、第二辅助电压绕组t4保持并联,并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次级侧绕组t1、第二次级侧绕组t2之间、及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辅助电压绕组t3经二极管d3、所述第二辅助电压绕组t4经二极管d4分别与电容c2相连接。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c2为有极性电容,所述第一辅助电压绕组t3经二极管d3、所述第二辅助电压绕组t4经二极管d4分别与电容c2的正极端相连接。同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所述电容c2的负极端接地设置。

本实施例的次级侧无反馈辅助电压稳定度改善线路工作时,ac-dcllc架构电源供应器通电后,第一辅助电压绕组t3、第二辅助电压绕组t4均产生2个独立的辅助电压,分别通过整流二极管d3、d4进行整流,各自产生1个稳定的dc电压,然后汇集在电解电容c2的正极上。如此电容c2的正极产生一稳定的dc电压,该稳定的dc电压不受二次侧主输出绕组是否加载、辅助绕组是否加载等因素影响,确保了给使用辅助绕组电压的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增强了系统的寿命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二次侧无反馈电压的稳定度,其通过额外增加1个辅助绕组、整流和滤波的电路来补强辅助电压的输出,且能保证稳定度和精确度不受主回路的电压是否加载、辅助电压是否加载的影响,如此可解决二次侧无反馈辅助电压输出的稳定性,能大大提高使用辅助电压系统之产品的寿命和稳定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