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用角度可调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45722发布日期:2021-07-20 16:3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山地用角度可调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地用角度可调光伏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光伏可调支架对山区的适应性较差,遇到大风天气容易倾倒,支架稳定性差,且对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生态恢复成本较高,支架调节过程比较繁琐,支架调节人工成本较高,本实用新型支架与传统支架比可实现调节简便化,安装简便化,支架调节运维成本低,且支架能够抵抗强风、雪等恶劣天气,支架整体稳定性好等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可调支架对山区的适应性较差、稳点性弱,调节过程繁琐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山地用角度可调光伏支架,包括多个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包括立柱以及可转动地装设于所述立柱顶端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通过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与所述光伏组件铰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光伏组件的中部正交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侧并与所述光伏组件铰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背离所述光伏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背离所述光伏组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接件背离所述光伏支架的一端通过千斤顶与所述立柱的中部铰接;

相邻所述支架单元之间通过传动组件串联连接,所述传动组件两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千斤顶调节螺杆连接的第四连接件,通过调整所述千斤顶的顶升高度能够调整所述立柱与所述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角度。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板状结构和第二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板状结构和所述第二板状结构分别装设于所述立柱顶端的两侧,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中部、所述第二板状结构的中部以及所述立柱顶端均设置有预制孔,所述预制孔用于第五连接件贯穿并固定所述第一板状结构、所述立柱和所述第二板状结构。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五连接件为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板状结构、所述第二板状结构可相对于所述立柱顶端转动。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第六连接件,所述第六连接件为刚性结构,所述第六连接件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千斤顶连接。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连接件为转动副,且所述第四连接件具有两个镜像设置的转动端。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连接件可以为万向节或球铰。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连接件通过铰接件与所述光伏组件铰接。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铰接件为三角件。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调整所述千斤顶的顶升高度能够调整所述立柱与所述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角度变化值为θ,θ∈(17°,48°)。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千斤顶为剪式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山地高效四季可调光伏支架,各支架单元上的千斤顶通过传动方钢相连,各传动方钢与千斤顶螺杆通过万向节固定,从而实现各千斤顶的调节螺杆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同时转动,光伏组件的角度每年调整四次,每个季度调整一次,解决了山地光伏电站项目中由于坡度问题导致的调节不方便、安装困难问题;同时简化了调节步骤,提高了调节效率,降低了调节成本。此外本申请山地四季可调光伏支架能够贴合山地地势做到随坡就势安装,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应用于坡度较陡的地势,受地势环境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支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山地用角度可调光伏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立柱;2-第一连接件;3-斜梁;4-第二连接件;5-第三连接件;6-千斤顶;7-三角件;8-三角件;9-三角件;10-第四连接件;11-扭矩扳手;12-第六连接件;13-千斤顶调节螺杆;14-檩条;18-第一板状结构;19-第二板状结构;21-光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明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四季角度可调光伏支架包括多个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包括立柱以及可转动地装设于所述立柱顶端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通过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与所述光伏组件铰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光伏组件的中部正交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侧并与所述光伏组件铰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背离所述光伏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背离所述光伏组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接件背离所述光伏支架的一端通过千斤顶与所述立柱的中部铰接;

相邻所述支架单元之间通过传动组件串联连接,所述传动组件两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千斤顶调节螺杆连接的第四连接件,通过调整所述千斤顶的顶升高度能够调整所述立柱与所述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角度。本申请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平单轴支架的角度调节更加灵活,现有技术的每个支架单元只有在同一平面上时,转动方管才能穿过立柱上端的圆形卡箍从而支撑传动方管的转动,故现有技术的方案受地势影响较大。而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属于国内领先的技术实施方案,本申请的每个支架单元都有自己的转动系统,只要每个支架单元上的斜梁都处于同一平面上,通过檩条连接就能组成一组支架,故每个支架单元的高低可以不同,通过调节立柱的高低就可以调节支架的高低,故而在坡度较陡的地势本申请的支架方案也可广泛应用。

为了更清晰地对本实用新型的山地四季角度可调光伏支架进行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例进行展开详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山地用四季角度可调光伏支架包括多个支架单元,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每个光伏支架均包括四个支架单元。支架单元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1、光伏组件、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4、第三连接件5和千斤顶6。其中光伏组件可转动地装设于立柱1的顶端,立柱1通过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4和第三连接件5与光伏组件铰接。具体而言,立柱1的顶端通过第一连接件2与光伏组件底面的中部铰接,立柱1的中部通过第三连接件5与光伏组件底面的一端铰接。可以理解的是,光伏组件的顶面包括光伏板21,光伏板21面向太阳。优选地,立柱1可以安装在基座上也可以直接安装在地面。各支架单元等距排列共同支撑光伏组件。该结构设置能够使得其贴合山地地势做到随坡就势安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适用于坡度较陡的地势。

第一连接件2与光伏组件的底面中部正交固定连接,即第一连接件2垂直于光伏组件设置。第二连接件4和第三连接件5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件2的两侧并分别与光伏组件铰接;参阅附图,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4设置于第一连接件2的右侧,第三连接件5设置于第一连接件2的左侧。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2背离光伏组件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4背离光伏组件的一端铰接,由此,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4和光伏组件共同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板状结构18和第二板状结构19,参阅图3-6,第一板状结构18和第二板状结构19的上端与光伏组件的中部正交固定连接,第一板状结构18和第二板状结构19的下端与第二连接件4背离光伏组件的一端铰接。第一板状结构18和第二板状结构19分别装设于立柱1顶端的两侧,第一板状结构18的中部、第二板状结构19的中部以及立柱1顶端均设置有预制孔,各预制孔同轴线设置,该预制孔用于第五连接件贯穿并固定第一板状结构18、立柱1和第二板状结构19。优选地,第五连接件为柱状结构或管状结构,第一板状结构18、第二板状结构19可相对于所述立柱顶端转动。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五连接件为连接轴或紧固螺栓等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灵活设置第五连接件的结构,只要能够使得第一板状结构18和第二板状结构19构成的第一连接件2能够相对于立柱1转动即可。

第三连接件背离光伏支架的一端通过千斤顶与立柱1的中部铰接。具体而言,第三连接件通过铰接件与光伏组件铰接,该铰接件为三角件8。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支架单元的其他铰接部均通过铰接件实现铰接,具体而言,第二连接件4通过三角件7与光伏组件铰接,千斤顶6通过三角件9实现与立柱1中部的铰接,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随意设置本申请的所有铰接结构,铰接结构可以为直接铰接也可以为通过铰接连接件实现铰接,具体链接形式并不能作为本申请的限定。

更进一步地,千斤顶6优选为剪式千斤顶,其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千斤顶调节螺杆13。具体地,上支架与第三连接件5链接,下支架与立柱1铰接。通过调整千斤顶调节螺杆13能够调整上支架的顶端与下支架底端之间的距离,即顶升高度。

参阅图2,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架单元之间通过传动组件串联连接,传动组件两端设置有用于与千斤顶调节螺杆连接的第四连接件10,通过调整千斤顶6的顶升高度能够调整立柱1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角度。具体而言,通过调整千斤顶的顶升高度第三连接件相对于立柱1的位置发生变化,由于第三连接件5与光伏组件铰接,且第一连接件2也与立柱1铰接,则第三连接件5被千斤顶顶升后,光伏组件与立柱1之间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进而调整光伏组件上的光伏板21的角度,以增大太阳能的转化率。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传动组件还包括第六连接件12,第六连接件12为刚性结构,优选地,其为传动方钢。第六连接件12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连接件10与千斤顶调节螺杆13连接。更进一步地,第四连接件10为转动副,且第四连接件10具有两个镜像设置的转动端。优选地,其可以为万向节或球铰。每组支架的支架单元千斤顶6通过第六连接件12相互连接实现同步连动。通过调整千斤顶6的顶升高度能够调整立柱1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具体地,该夹角的角度变化值为θ,θ∈(17°,48°)具体地,该夹角的角度变化依据千斤顶的顶升行程确定,可以为20°、30°、40°等。优选地,当光伏组件转动时,第二结构件会伴随第一结构件的运动而运动,进而使得其与立柱抵触。优选地,立柱1的外形为方形结构,当第二结构件4与立柱1抵触时,第一结构件2的两个板状结构底部恰好与立柱1的外形匹配,此时立柱1与第二结构件4抵接,能够为第二结构件提供支撑力,此时为本申请光伏组件的转动角度最大值。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位于支架端部的支架单元上设置有用于转动千斤顶的扭矩扳手11,千斤顶调节螺杆13与第六连接件通过万向节固定,千斤顶调节螺杆13通过扭矩扳手11带动端部初始的千斤顶6转动进而通过第六连接件12实现对全部支架单元上的千斤顶进行操作,千斤顶6通过第三连接件5从而实现对光伏组件的斜梁3的角度调整。各支架单元之间的千斤顶6通过第六连接件12连接实现同步调节。可以理解的是,扭矩扳手11仅为本申请调节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人工手动调节,也可以通过电动调节本申请的光伏支架,具体地,将位于支架端部的支架单元的千斤顶调节螺杆与电机输出轴固定,通过电机驱动端部支架单元的千斤顶的顶升高度,进而通过该千斤顶另一端继续传递扭转力,以调整与其串联的其他各支架单元的千斤顶调节螺杆。

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参阅图7,光伏组件包括斜梁3、横梁14、光伏板21。斜梁上横向固定4根横梁14,横梁14与光伏板21固定。即斜梁3分别与第二连接件4和第三连接件5铰接,与第一连接件2固定连接。优选地,横梁14为檩条。斜梁3与光伏板21之间通过c型横梁14固定。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中,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及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山地高效四季可调光伏支架,各支架单元上的千斤顶通过传动方钢相连,各传动方钢与千斤顶螺杆通过万向节固定,从而实现各千斤顶的调节螺杆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同时转动,光伏组件的角度每年调整四次,每个季度调整一次,解决了山地光伏电站项目中由于坡度问题导致的调节不方便、安装困难问题;同时简化了调节步骤,提高了调节效率,降低了调节成本。此外本申请山地四季可调光伏支架能够贴合山地地势做到随坡就势安装,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应用于坡度较陡的地势,受地势环境影响较小。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每个支架单元都有自己的转动系统(斜梁),只要每个支架单元上的斜梁都处于同一平面上(斜平面也可以),通过檩条连接就能组成一组支架,故每个支架单元的高低可以不同,通过调节立柱的高低就可以调节支架的高低,故而在坡度较陡的地势本申请的支架方案也可广泛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