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5424发布日期:2021-11-06 04:57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供电技术领域,具有涉及一种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2.在给通信设备供电时,为了保证供电稳定可靠,通常使用冗余电源供电系统,如图1所示,此种设计需要对两路或多路电源同时供电进行合路处理。通常会采用进口集成芯片对两路或多路电源做合路处理,通过一集成芯片对两路电源电路做联动控制处理,驱动mosfet 以实现输入电路的切换及控制。但这个方案存在的缺点在于,集成芯片价格相对较高,另外国外技术封锁时还存在芯片断供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本低廉的供电电路。具体地:
4.一种供电电路,其中:包括,第一供电支路和第二供电支路;
5.所述第一供电支路包括:
6.第一分压电阻,一端形成所述第一供电支路的输入端;
7.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连接端形成第一分压支点;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8.第二三极管,基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点,发射极接地;
9.第一开关支路,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支路的输入端,输出端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10.第二供电支路包括:
11.第八分压电阻,一端形成所述第二供电支路的输入端;
12.第九分压电阻,所述第九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九分压电阻与所述第八分压电阻的连接端形成第二分压支点;所述第九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13.第四三极管,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点,发射极接地;
14.第二开关支路,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支路的输入端,输出端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15.优选地,上述的一种供电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mos 管的栅极相连以形成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的控制端;
16.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支路的输入端,源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17.优选地,上述的一种供电电路,其中: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
极;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18.优选地,上述的一种供电电路,其中:还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点;基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点;发射极接地。
19.优选地,上述的一种供电电路,其中: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mos 管的栅极相连以形成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控制端;
20.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支路的输入端,源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21.优选地,上述的一种供电电路,其中: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三电阻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
22.优选地,上述的一种供电电路,其中:还包括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点;基极通过第十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点;发射极接地。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4.使用三极管和mos管组合搭配方式实现电源合路功能;默认模式为先供电通道优先,如果需要固定优先顺序,则可以通过选择安装部分器件实现,也可以通过增加切换开关等更灵活方法实现,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25.图1为现有的一种双路输入电源电路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供电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2所示,一种供电电路,其中:包括,第一供电支路和第二供电支路;
29.所述第一供电支路包括:
30.第一分压电阻,一端形成所述第一供电支路的输入端;
31.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连接端形成第一分压支点;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32.第二三极管,基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点,发射极接地;
33.第一开关支路,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支路的输入端,输出端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34.第二供电支路包括:
35.第八分压电阻,一端形成所述第二供电支路的输入端;
36.第九分压电阻,所述第九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所述
第九分压电阻与所述第八分压电阻的连接端形成第二分压支点;所述第九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37.第四三极管,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点,发射极接地;
38.第二开关支路,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支路的输入端,输出端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3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以形成所述第一开关支路的控制端;
40.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支路的输入端,源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4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42.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供电电路,其中:还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点;基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点;发射极接地。
4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相连以形成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的控制端;
44.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支路的输入端,源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形成所述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4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三电阻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
46.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点;基极通过第十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点;发射极接地。
47.上述的一种供电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第一供电支路接有输入电压时,输入电压会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1,第一分压电阻r2分压,给第二三极管vt2提供驱动电流,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电压等于第二分压电阻r2的电压,此时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电压大于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电压,第二三极管vt2导通,第二三极管vt2集电极和发射极间饱和导通,把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的栅极电压拉低,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导通,此时第一供电支路的输入电压可传输至输出端。第一分压电阻r1,第一分压电阻r2 所分电压同时输入至第十电阻r10,第十电阻r10所接入电压为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提供驱动电流,使第三三极管vt3一直处于导通状态,第二供电支路相当于被短路状态。此时即使第二供电支路也接入电压,因为第三三极管vt3处于导通状态,第四三极管vt4没有驱动电流被关闭截止,也就使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处于截止状态,不能给后级电路供电。
48.当第一供电支路断电中断时,第二供电支路仍有电压输入,第三三极管vt3由导通变截止,第二供电支路输入的电压通过第八电阻 r8、第九电阻r9进行分压,同时第十四电阻r14给第四三极管vt4 的基极提供驱动电流,第四三极管vt4转为导通状态,第三mos管 q3、第四mos管q4跟着导通。同理,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 所分电压同时通过第三电阻r3对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提供驱动电流,使第一三级管vt1处于导通状态,第一供电支路中的第一mos 管q1、第二mos管相当于被短路。
49.上述电路中,第一供电支路和第二供电支路之间相当于“非”的关系,第一供电支路导通,则第二供电支路关闭,同理第二供电支路导通,则第一供电支路关闭,而且两个供电支路之间保持着无缝切换。先接入电压的支路优先导通。
50.如果需要固定的优先供电顺序,仅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即可,例如需要第一供电支路优先供电,那将第三电阻r3和第一三极管vt1的元器件移除即可,这样第一供电支路供电时,第二分压电阻对第三三极管vt3供电以使得第三三极管vt3导通,此时第二供电支路相当于被短路。此种情况下,即使第二供电支路导通的情况下,第一供电支路仍然工作,以实现第一供电支路优先供电。同理,需要第二供电支路优先供电,则将第十电阻和第三三极管去除即可。
51.本使用新型中,通过使用第一mos管q1(s低损耗pmo)、第二mos管、第三mos管q1、第四mos管和简单的外围电路组成的电源合路方案代替集成芯片驱动方案;供电优先顺序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5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5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