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56126发布日期:2021-08-20 20:30阅读:93来源:国知局
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将从油喷射部喷射的油供给至轴承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样的油喷射部,记载了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964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述的结构中,考虑在支撑轴承的环状的支撑部设置油路部,并经由该油路部向轴承供给油。但是,在仅朝向油路部喷射油的情况下,有可能油在油路部的内侧面等飞溅而向油路部的外部飞散。因此,存在经由油路部供给至轴承的油的量减少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能够抑制供给至轴承的油的量减少的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方案具备:马达,其具有能够以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马达轴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和能够旋转地支撑上述转子的轴承;环状的支撑部,其在内侧支撑上述轴承;油路部,其具有在上述支撑部的外侧且铅垂方向上侧开口的上开口部,且从上述支撑部的外侧延伸到上述支撑部的内侧;导向部,其位于上述上开口部的周围,将油引导至上述油路部;以及油喷射部,其具有沿铅垂方向观察与上述油路部重叠的第一喷射口。上述第一喷射口位于上述上开口部的铅垂方向上侧,且朝向上述导向部开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能够抑制供给到轴承的油的量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第一油喷射部以及第二油喷射部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第一油喷射部以及第二油喷射部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油路部以及向油路部引导油的导向部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第二油喷射部、油路部以及向油路部引导油的导向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及第一轴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油喷射部及第二轴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沿第二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油喷射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及第一轴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油喷射部及第二轴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油路部以及向油路部引导油的导向部的剖视图。

图中:

1—驱动装置,2—马达,6—外壳,11、311—第一油喷射部(油喷射部),13a、13b、14a、14b—喷射口(第二喷射口),15a、315a—第一供给口(第一喷射口),215b—第二供给口(第一喷射口),64e—倾斜面,20—转子,26—第一轴承(轴承),27—第二轴承(轴承),30—定子,31—线圈组件,31a—线圈,32—定子铁芯,33—线圈末端,364j—凹部,63c—包覆部,64、164—支撑部,64c—贯通部,64d—连接部,66、366—第一肋,67—第二肋,68、168、368—油路部,68a、168a、368a—上开口部,69、369—导向部,212—第二油喷射部(油喷射部),j1—马达轴,o—油。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即,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至少满足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即可。

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此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马达轴j1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更详细来说,马达轴j1沿与铅垂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j1的轴简称为“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且被用作其动力源。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包括减速装置4及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外壳6、油泵96、冷却器97、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第一轴承26以及第二轴承2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括逆变器单元。换句话说,驱动装置1为与逆变器单元分体的构造。

外壳6在内部容纳马达2及传递装置3。外壳6具有马达容纳部61、齿轮容纳部62以及隔壁63。马达容纳部61是在内部容纳后述的转子20及定子30的部分。齿轮容纳部62是在内部容纳传递装置3的部分。齿轮容纳部62位于马达容纳部61的左侧。马达容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容纳部62的底部62a靠上侧。隔壁63沿轴向划分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容纳部62的内部。在隔壁63设有隔壁开口63a。隔壁开口63a将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容纳部62的内部相连。隔壁63位于定子30的左侧。

外壳6在内部容纳作为制冷剂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及齿轮容纳部62的内部容纳有油o。在齿轮容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有贮存油o的贮油槽p。贮油槽p的油o通过后述的油路90输送至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输送至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的油o贮存于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贮存到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隔壁开口63a向齿轮容纳部62移动,回到贮油槽p。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某部分的内部容纳有油”是指,只要在马达驱动时的至少一部分,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也可以在马达停止时,油未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容纳有油o是指,只要在马达2驱动时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即可,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的油o全部穿过隔壁开口63a移动到齿轮容纳部62。此外,通过后述的油路90输送到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于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及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为了起到润滑油及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transmissionfluid)同等的油。

如图4及图5所示,外壳6具有支撑部64、多个放射状肋65、第一肋66以及第二肋67。即,驱动装置1具备支撑部64、多个放射状肋65、第一肋66以及第二肋67。如图6所示,支撑部64从隔壁63向右侧突出。支撑部64位于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支撑部64为围绕马达轴j1的环状。更详细来说,支撑部64为以马达轴j1为中心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支撑部64在内侧支撑第一轴承26。支撑部64具有小径部64a和大径部64b。

小径部64a是支撑部64的左侧部分。小径部64a的左侧的端部与隔壁63相连。大径部64b是支撑部64的右侧部分。大径部64b的内径大于小径部64a的内径。在大径部64b的径向内侧支撑第一轴承26。在支撑部64的内周面,在小径部64a与大径部64b的轴向之间设有台阶64h。台阶64h中的朝向右侧的台阶面64i从左侧支撑第一轴承26的外圈。

如图4所示,支撑部64具有将支撑部64从外侧面到内侧面贯通的贯通部64c。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部64c是向左侧(+y侧)凹陷且沿径向延伸的槽。贯通部64c在右侧(-y侧)开口,且在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开口。贯通部64c设于支撑部64中的上侧部分。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贯通部64c沿径向中的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贯通部64c例如从支撑部64的外侧面以向下侧斜前方倾斜的朝向延伸。

贯通部64c具有内侧槽部64f和外侧槽部64g。内侧槽部64f设于支撑部64的径向内侧部分。内侧槽部64f设于台阶面64i。外侧槽部64g设于支撑部64的径向外侧部分。外侧槽部64g沿轴向贯通大径部64b,并设置至小径部64a。外侧槽部64g与内侧槽部64f的径向外侧相连。外侧槽部64g的槽底面是倾斜面64e。如图4及图6所示,倾斜面64e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位于右侧。倾斜面64e的径向内端部与内侧槽部64f的槽底面的径向外端部相连。倾斜面64e设于小径部64a。倾斜面64e位于比第一轴承26靠左侧。

多个放射状肋65从隔壁63向右侧突出。放射状肋65的突出高度小于支撑部64的突出高度。即,放射状肋65的右侧的端部位于比支撑部64的右侧的端部靠左侧。如图4及图5所示,放射状肋65从支撑部64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放射状肋65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放射状肋65中的从支撑部64的外侧面向上侧延伸的放射状肋65与马达容纳部61的壁部中的位于上侧的壁部61c相连。

第一肋66从支撑部64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66从支撑部64的外侧面中的上侧部分向上侧突出。更详细来说,第一肋66向上侧斜后方突出。如图5所示,沿轴向观察,第一肋66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向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度小于贯通部64c延伸的方向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度。第一肋66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放射状肋65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第一肋66从支撑部64中的位于比设有贯通部64c的部分靠上侧且前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一肋66配置于沿周向从贯通部64c分离的位置。

如图4及图6所示,第一肋66沿轴向延伸。第一肋66的右侧的端部位于支撑部64的右侧的端部。第一肋66的左侧的端部与多个放射状肋65中的一个放射状肋65的径向内端部相连。第一肋66的至少一部分插入第一线圈末端33a的内侧。由此,与第一肋66不插入第一线圈末端33a的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隔壁63在轴向上靠近第一线圈末端33a。因此,容易将驱动装置1在轴向上小型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66的右侧的端部插入到第一线圈末端33a的内侧。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肋67从支撑部64的外侧面中的贯通部64c的周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更详细来说,第二肋67从贯通部64c的周缘部中的后侧的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二肋67例如向上侧斜后方突出。沿轴向观察,第二肋67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向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度大于贯通部64c延伸的方向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度及第一肋66突出的方向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度。第二肋67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放射状肋65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第一肋66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和第二肋67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例如彼此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67从支撑部64中的位于比设有第一肋66的部分靠下侧且后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二肋67在比第一肋66靠后侧在周向上分离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部64c的周向位置是第一肋66的周向位置与第二肋67的周向位置之间。换句话说,贯通部64c设于支撑部64中的位于设有第一肋66的部分与设有第二肋67的部分的周向之间的部分。

如图4所示,第二肋67沿轴向延伸。第二肋67的右侧的端部位于支撑部64的右侧的端部。第二肋67的左侧的端部与多个放射状肋65中的一个放射状肋65的径向内端部相连。第二肋67连接的放射状肋65是与第一肋66连接的放射状肋65不同的放射状肋65。第二肋67连接的放射状肋65位于比第一肋66连接的放射状肋65靠后侧,且与第一肋66连接的放射状肋6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配置。

第二肋67的至少一部分插入第一线圈末端33a的内侧。更详细来说,第二肋67的右侧的端部插入第一线圈末端33a的内侧。第二肋67的周向两侧面中的与第一肋66对置的侧的面与贯通部64c的外侧槽部64g的周向侧面平滑地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67的周向两侧面中的与第一肋66对置的侧的面是朝向上侧斜前方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6具有油路部68和导向部69。即,驱动装置1具备油路部68和导向部69。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部68由贯通部64c和第二肋67构成。即,油路部68具有贯通部64c和第二肋67。油路部68从支撑部64的外侧延伸到支撑部64的内侧。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马达轴j1的轴向观察,油路部68沿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部68沿随着朝向下侧而位于车辆的前方(+x方)的方向延伸。油路部68具有在支撑部64的外侧且上侧开口的上开口部68a。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开口部68a的缘部由贯通部64c的上侧的端部和第二肋67的上侧的端部构成。

油路部68的内侧面包括贯通部64c的内侧面。即,油路部68的内侧面具有外侧槽部64g的倾斜面64e。如图6所示,倾斜面64e随着从上开口部68a朝向径向内侧而位于右侧。倾斜面64e随着从上开口部68a朝向支撑部64的内侧而靠近第一轴承26。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部68的内侧面由贯通部64c的内侧面和第二肋67的周向侧面构成。

如图5所示,导向部69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68。导向部69位于上开口部68a的周围。导向部69例如与上开口部68a的前侧相邻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69由连接部64d和第一肋66构成。即,导向部69具有连接部64d和第一肋66。

连接部64d是支撑部64的外侧面中的将上开口部68a和第一肋66相连的部分。连接部64d是支撑部64的外侧面中的贯通部64c的周缘部,且是贯通部64c的周缘部中的前侧的部分。连接部64d位于第一肋66与贯通部64c的周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4d随着从第一肋66朝向上开口部68a而位于下侧。连接部64d例如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

如图7所示,外壳6具有支撑部164和油路部168。支撑部164从马达容纳部61的壁部中的覆盖转子20及定子30的右侧的壁部61b向左侧突出。支撑部164支撑第二轴承27。支撑部164例如除了设置的位置不同,且沿轴向对称配置的点之外,是与支撑部64相同的结构。油路部168设于支撑部164。油路部168例如除了设置的位置不同,且沿轴向对称配置的点之外,是与油路部68相同的结构。虽省略图示,但在支撑部164例如与支撑部64相同地设有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168的导向部。

马达2的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具有轴体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转子20的扭矩传递至传递装置3。

轴体21以马达轴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体21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轴体21是在内部设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体。在轴体21设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将中空部22和轴体21的外部相连。

轴体21横跨外壳6的马达容纳部61和齿轮容纳部62而延伸。轴体21的左侧的端部向齿轮容纳部62的内部突出。在轴体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的第一齿轮41。轴体21由第一轴承26及第二轴承27可旋转地支撑。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更详细来说,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1。定子铁芯32围绕转子20。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容纳部61的内周面。如图2及图3所示,定子铁芯32具有定子铁芯主体32a和固定部32b。虽省略图示,但定子铁芯主体32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芯背和从芯背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多个齿沿着周向遍及一周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2所示,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是固定于外壳6的部分。固定部32b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固定部32b例如设有四个。四个固定部32b遍及周向的一周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中的一个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另一个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下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再另一个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x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剩余的一个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后侧(-x侧)突出。

固定部32b沿轴向延伸。固定部32b例如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左侧(+y侧)的端部延伸到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右侧(-y侧)的端部。固定部32b具有沿轴向贯通固定部32b的贯通孔32c。虽省略图示,但在贯通孔32c穿过有沿轴向延伸的螺栓。该螺栓例如从右侧(-y侧)穿过贯通孔32c,拧入设于隔壁63的内螺纹孔。由此,固定部32b固定于隔壁63。这样,定子30通过螺栓固定于外壳6。

线圈组件31安装于定子铁芯32。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1具有沿着周向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多个线圈31a。多个线圈31a分别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件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各齿。多个线圈31a沿着周向配置。更详细来说,多个线圈31a沿着周向遍及一周等间隔地配置。虽省略图示,但线圈组件31也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31a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a彼此相连的跨接线。

线圈组件31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末端33。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末端33包括第一线圈末端33a和第二线圈末端33b。第一线圈末端33a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第二线圈末端33b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末端33a及第二线圈末端33b是围绕马达轴j1的环状。更详细来说,第一线圈末端33a及第二线圈末端33b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

第一线圈末端33a具有多个线圈31a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第二线圈末端33b具有多个线圈31a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虽省略图示,但第一线圈末端33a及第二线圈末端33b也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31a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a彼此相连的跨接线。

如图1所示,第一轴承26及第二轴承27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第一轴承26及第二轴承27例如是滚珠轴承。第一轴承26是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部分的轴承。即,第一轴承26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的左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26支撑轴体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部分。第一轴承26保持于设于隔壁63的支撑部64。

第二轴承27是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部分的轴承。即,第二轴承27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的右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承27支撑轴体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部分。

第二轴承27保持于设于壁部61b的支撑部164。

传递装置3容纳于外壳6的齿轮容纳部6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来说,传递装置3与轴体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到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减小马达2的旋转速度,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与减速比对应地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以及中间轴体45。

第一齿轮41固定于轴体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一齿轮41与轴体21一起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中间轴体45沿着与马达轴j1平行的中间轴j2延伸。中间轴体45以中间轴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固定于中间轴体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经由中间轴体45连接。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轴体21、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中间轴体45以及第三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及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所需的减速比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地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到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的车轮的速度差,一边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同扭矩。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3经由减速装置4及差动装置5将马达2的扭矩传递到车辆的车轴55。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外壳、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体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j1平行的差动轴j3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到齿圈51。

在马达2设有使油o在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油路90是将油o从贮油槽p供给至马达2,并再次引导至贮油槽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横跨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容纳部62的内部而设置。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油路”的概念不仅是实现恒定地朝向一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也包括使油暂时停留的路径及油滴落的路径。使油暂时停留的路径例如包括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油路90具有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第一油路91及第二油路92分别使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第一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体供给路径91b、轴体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一油路91的路径中设有第一贮存器93。第一贮存器93设于齿轮容纳部62内。

扬起路径91a是通过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从贮油槽p扬起油o并在第一贮存器93接受油o的路径。第一贮存器93向上侧开口。第一贮存器93接受齿圈51扬起的油o。另外,在马达2刚驱动之后等贮油槽p的液面s高的情况等下,第一贮存器93还接受除了齿圈51之外被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扬起的油o。

轴体供给路径91b将油o从第一贮存器93引导至轴体21的中空部22。轴体内路径91c是油o在轴体21的中空部22内通过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油o从轴体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并飞散到定子30的路径。

在轴体内路径91c中,随着转子20的旋转,对转子20的内部的油o赋予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随着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贮存于第一贮存器93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在转子20内部的路径充满了油o。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吸收热。对定子30进行了冷却的油o向下侧滴下,贮存于马达容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贮存于马达容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于隔壁63的隔壁开口63a向齿轮容纳部62移动。如以上地,第一油路91将油o供给至转子20及定子30。

在第二油路92中,油o从贮油槽p被抽取,并供给至定子30。在第二油路92设有油泵96、冷却器97、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第二油路92具有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第三流路92c以及供油路94。由此,驱动装置1具备供油路94。

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以及第三流路92c设于外壳6的壁部。第一流路92a将贮油槽p和油泵96相连。第二流路92b将油泵96和冷却器97相连。第三流路92c将冷却器97和供油路94相连。第三流路92c例如设于马达容纳部61的壁部中的前侧的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路94设于隔壁63。即,外壳6具有供油路94。供油路94将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相连。即,供油路94与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双方相连。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路94具有第一延伸部94a、第二延伸部94b以及连接部94c。第一延伸部94a从第三流路92c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第三流路92c的端部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下侧且前侧。第一延伸部94a穿过马达轴j1的前侧,从比马达轴j1靠下侧的位置延伸到比马达轴j1靠上侧的位置。第一延伸部94a例如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地以直线状延伸。第一延伸部94a例如随着朝向上侧而位于后侧。第一延伸部94a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轴体21靠上侧。在第一延伸部94a的上侧的端部设有连接部94c。

第二延伸部94b经由连接部94c与第一延伸部94a的上侧的端部连接。第二延伸部94b从连接部94c向后侧延伸。第二延伸部94b例如与前后方向平行地以直线状延伸。第二延伸部94b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上侧。第二延伸部94b位于比轴体21靠上侧。第二延伸部94b从比马达轴j1靠前侧的位置延伸到比马达轴j1靠后侧的位置。

在第二延伸部94b的内表面中的右侧(-y侧)的部分设有与第一油喷射部11相连的孔部94d和与第二油喷射部12相连的孔部94e。由此,第二延伸部94b与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双方相连。孔部94d位于比马达轴j1靠后侧。孔部94e位于比马达轴j1靠前侧。

如图6所示,孔部94d在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开口。孔部94d具有小径孔部94f和大径孔部94g。小径孔部94f在第二延伸部94b的内部开口。大径孔部94g与小径孔部94f的右侧相连。大径孔部94g在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开口。大径孔部94g的内径大于小径孔部94f的内径。大径孔部94g例如由从隔壁63向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突出的筒状部63b构成。大径孔部94g的内部是筒状部63b的内部。虽省略图示,但孔部94e也与孔部94d同样地具有小径孔部和大径孔部,且在马达容纳部61的内部开口。

如图8所示,第一延伸部94a的流路面积和第二延伸部94b的流路面积例如彼此相同。连接部94c的流路面积大于第一延伸部94a的流路面积及第二延伸部94b的流路面积。第三流路92c内的油o流入第一延伸部94a的下侧的端部。流入到第一延伸部94a的油o沿着第一延伸部94a向上侧流动,并经由连接部94c流入第二延伸部94b。流入到第二延伸部94b的油o向后侧流动,经由孔部94d、94e流入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部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部。在第二延伸部94b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孔部94d及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比孔部94e及第二油喷射部12靠下游侧。

如图1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容纳于外壳6的内部。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是沿轴向延伸的管。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例如为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第一油喷射部及第二油喷射部沿马达轴的轴向以直线状延伸”除了第一油喷射部及第二油喷射部严格地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括第一油喷射部及第二油喷射部大致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就“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而言,例如,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也可以相对于轴向稍微倾斜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油喷射部11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朝向和第二油喷射部12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朝向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彼此沿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在定子30的径向外侧彼此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位于定子30的铅垂方向上侧。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某对象位于另一对象的预定方向一侧”包括如下情况:在驱动装置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在从预定方向一侧观察某对象和另一对象时,某对象和另一对象互相重叠,且某对象位于比另一对象靠近前侧。即,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装置1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在从铅垂方向上侧观察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和定子30时,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和定子30互相重叠,且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位于比定子30靠近前侧。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驱动装置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包括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配置于水平的路面上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铅垂方向观察,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夹着马达轴j1配置。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比马达轴j1靠后侧。第二油喷射部12位于比马达轴j1靠前侧。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例如在前后方向及周向上夹着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的固定部32b而配置。

如图5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的铅垂方向位置和第二油喷射部12的铅垂方向位置例如彼此相同。第一油喷射部11的径向位置和第二油喷射部12的径向位置例如彼此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夹着中心线cl配置。中心线cl是沿轴向观察,穿过马达轴j1且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中心线cl与铅垂方向平行地延伸。沿轴向观察,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相对于中心线cl线对称地配置。

如图2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左侧的端部开口。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封闭。如图3所示,第二油喷射部12的轴向的尺寸例如大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轴向的尺寸。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和第二油喷射部12的左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例如彼此相同。第二油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靠右侧。

如图1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左侧的端部固定于隔壁63。如图6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例如通过插入设于隔壁63的孔部94d而固定于隔壁63。更详细来说,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插入筒状部63b的内侧即大径孔部94g。第二油喷射部12的左侧的端部例如通过插入设于隔壁63的孔部94e而固定于隔壁63。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例如经由未图示的安装部固定于马达容纳部61的壁部中的位于上侧的壁部61c。这样,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固定于外壳6。

在此,在供油路94的第二延伸部94b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孔部94e位于比孔部94d靠上游侧。由此,供油路94中的连接第二油喷射部12的部分位于比供油路94中的连接第一油喷射部11的部分靠供油路94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径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径彼此相同。即,第一油喷射部11的流路面积和第二油喷射部12的流路面积彼此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的流路面积是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下的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部的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喷射部12的流路面积是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下的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部的面积。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某参数彼此相同”除了某参数彼此严格地相同的情况之外,也包括某参数彼此大致相同的情况。即,例如,“第一油喷射部11的流路面积和第二油喷射部12的流路面积彼此相同”也包括第一油喷射部11的流路面积和第二油喷射部12的流路面积彼此大致相同的情况。“某参数彼此大致相同”例如包括在公差的范围内某参数彼此稍微偏差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配置于设在壁部61c的凹部61d的内部。第二油喷射部12配置于设在壁部61c的凹部61e的内部。凹部61d及凹部61e向上侧凹陷。凹部61d和凹部61e沿前后方向分开配置。各油喷射部配置于各凹部的内部,从而在第一油喷射部11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前后方向之间设有作为壁部61c的一部分的间隔壁部61f。第一油喷射部11从凹部61d的内侧面分离配置。第二油喷射部12从凹部61e的内侧面分离配置。

如图3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具有喷射口13a、14a和第一供给口15a。第二油喷射部12具有喷射口13b、14b和第二供给口15b。喷射口13a、14a和第一供给口15a设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侧面。喷射口13b、14b和第二供给口15b设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各喷射口及各供给口例如为圆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供给口15a相当于第一喷射口,喷射口13a、14a相当于第二喷射口。

从供油路94供给到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部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部的油o从设于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各喷射口及各供给口喷射。喷射口13a、13b、14a、14b向定子30喷射油o。第一供给口15a向第一轴承26供给油o。第二供给口15b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

在第一油喷射部11未设置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的供给口。在第二油喷射部12未设置向第一轴承26供给油o的供给口。即,在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中,仅第一油喷射部11具有向第一轴承26供给油o的供给口。另外,在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中,仅第二油喷射部12具有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的供给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各喷射口及各供给口是将各油喷射部的壁部从内侧面到外侧面贯通的贯通孔的开口部中的在各油喷射部的外侧面开口的开口部。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第一供给口15a是将第一油喷射部11的壁部从内侧面到外侧面贯通的第一贯通孔16a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侧面开口的开口部。这样,第一油喷射部11具有第一贯通孔16a。如图7所示,第二供给口15b是将第二油喷射部12的壁部从内侧面到外侧面贯通的第二贯通孔16b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开口的开口部。这样,第二油喷射部12具有第二贯通孔16b。通过制作第一贯通孔16a及第二贯通孔16b,能够容易地制作第一供给口15a及第二供给口15b。第一贯通孔16a沿以第一油喷射部1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延伸。第二贯通孔16b沿以第二油喷射部1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延伸。

如图6所示,第一贯通孔16a的轴向位置与第一轴承26的一部分的轴向位置相同。第一贯通孔16a的轴向位置例如与第一轴承26的左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相同。如图7所示,第二贯通孔16b位于比第二轴承27靠左侧。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贯通孔16a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侧面开口的开口部17a的开口面积和第二贯通孔16b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侧面开口的开口部17b的开口面积例如彼此相同。

如图7所示,第二贯通孔16b的内侧面具有延伸面16c和倾斜面16d。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面16c及倾斜面16d是第二贯通孔16b的内侧面中的右侧的部分。即,延伸面16c及倾斜面16d朝向左侧。

延伸面16c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侧面沿与轴向正交的第二方向d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2是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面16c例如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侧面向下侧斜后方延伸。即,第二方向d2是随着朝向下侧而朝向后侧的方向。延伸面16c例如是曲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贯通孔16b的倾斜面16d从第二贯通孔16b的延伸面16c的前端部延伸到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面16c的前端部是延伸面16c的下侧的端部。倾斜面16d沿相对于第二方向d2向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倾斜面16d随着沿第二方向d2朝向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而位于右侧。在此,第二贯通孔16b位于比第二轴承27靠左侧。因此,倾斜面16d随着朝向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而靠近第二轴承27。倾斜面16d例如是曲面。倾斜面16d例如是随着朝向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而内径变大的锥面的一部分。

如图9所示,在与轴向及第二方向d2双方正交的第三方向d3上,倾斜面16d的最大宽度例如为延伸面16c的最大宽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16d的最大宽度和延伸面16c的最大宽度彼此相同。倾斜面16d的第三方向d3的最大宽度例如与第二贯通孔16b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侧面开口的开口部17b的内径相同。在倾斜面16d的右侧部分,倾斜面16d的第三方向d3的宽度随着朝向右侧而变小。沿第二方向d2观察,倾斜面16d的右侧部分的外缘为向右侧成为凸的圆弧状。

如图3所示,喷射口13a及喷射口13b位于定子铁芯32的上侧。更详细来说,喷射口13a及喷射口13b位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沿铅垂方向观察,喷射口13a和喷射口13b夹着马达轴j1对称地配置。从喷射口13a及喷射口13b喷射的油o供给至定子铁芯32。喷射口13a及喷射口13b分别沿着轴向隔开间隔地各设有多个。喷射口13a及喷射口13b例如各设有四个。喷射口13a的开口面积和喷射口13b的开口面积例如彼此相同。

喷射口14a及喷射口14b位于线圈末端33的上侧。喷射口14a及喷射口14b例如各设有两个。两个喷射口14a的一方在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比多个喷射口13a靠左侧,且位于第一线圈末端33a的上侧。两个喷射口14a的另一方在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比多个喷射口13a靠右侧,且位于第二线圈末端33b的上侧。两个喷射口14b的一方在第二油喷射部12位于比多个喷射口13b靠左侧,且位于第一线圈末端33a的上侧。两个喷射口14b的另一方在第二油喷射部12位于比多个喷射口13b靠右侧,且位于第二线圈末端33b的上侧。

沿铅垂方向观察,位于第一线圈末端33a的上侧的喷射口14a和喷射口14b夹着马达轴j1对称配置。沿铅垂方向观察,位于第二线圈末端33b的上侧的喷射口14a和喷射口14b夹着马达轴j1对称配置。从喷射口14a及喷射口14b喷射的油o供给至各线圈末端33。喷射口14a的开口面积和喷射口14b的开口面积例如彼此相同。喷射口14a、14b的开口面积和喷射口13a、13b的开口面积例如彼此相同。

在第一油喷射部11,第一供给口15a位于比位于第一线圈末端33a的上侧的喷射口14a靠左侧。即,第一供给口15a位于比喷射口13a、14a靠左侧。从与供油路94连接的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到第一供给口15a的轴向距离小于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到喷射口13a、14a的轴向距离。由此,第一供给口15a在流动于第一油喷射部11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比喷射口13a、14a靠上游侧。

第一供给口15a例如设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第一供给口15a位于比第一线圈末端33a靠左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供给口15a位于第一轴承26的上侧。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第一供给口15a以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朝向开口。更详细来说,第一供给口15a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第一供给口15a开口的朝向例如是大致朝向马达轴j1的朝向,即径向内侧朝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供给口开口的朝向”包括沿穿过供给口的中心且相对于供给口的中心垂直的法线的朝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喷射口开口的朝向”包括沿穿过喷射口的中心且相对于喷射口的中心垂直的法线的朝向。

第一供给口15a朝向导向部69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供给口15a朝向连接部64d开口。即,第一供给口15a朝向支撑部64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开口。沿铅垂方向观察,第一供给口15a与油路部68重叠。第一供给口15a位于上开口部68a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供给口15a位于第二肋67的上侧。更详细来说,第一供给口15a位于第二肋67中的构成油路部68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周向侧面的上侧。第一供给口15a的开口面积例如与喷射口13a、13b、14a、14b的开口面积相同。

如图6所示,第一供给口15a的一部分被插入有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的筒状部63b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供给口15a中的左侧的端部被筒状部63b的右侧的端部覆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63b的右侧的端部是覆盖第一供给口15a的一部分的包覆部63c。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6具有包覆部63c。包覆部63c利用内侧面覆盖第一供给口15a的一部分。包覆部63c的内侧面是大径孔部94g的内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覆部63c封闭第一供给口15a的一部分。

如图5所示,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出的油o吹喷到导向部69,并被导向部69引导至油路部68。由此,引导到油路部68的油o经由油路部68流到支撑部64的内侧。由此,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到支撑部64的外侧面的油o供给至配置于支撑部64的内侧的第一轴承26。

如图3所示,在第二油喷射部12,第二供给口15b位于比位于第二线圈末端33b的上侧的喷射口14b靠右侧。第二供给口15b例如设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第二供给口15b位于比第二线圈末端33b靠右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供给口15b位于比第二轴承27稍微靠左侧。第二供给口15b的轴向位置是第二线圈末端33b的轴向位置与第二轴承27的轴向位置之间。

从与供油路94连接的第二油喷射部12的左侧的端部到第二供给口15b的轴向距离大于从与供油路94连接的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到第一供给口15a的轴向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供油路94连接的第二油喷射部12的左侧的端部到第二供给口15b的轴向距离是从供油路94到第二供给口15b的流路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供油路94连接的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到第一供给口15a的轴向距离是从供油路94到第一供给口15a的流路长度。即,从供油路94到第二供给口15b的流路长度比从供油路94到第一供给口15a的流路长度更长。

虽省略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第二供给口15b以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朝向开口。更详细来说,第二供给口15b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第二供给口15b开口的朝向例如是大致朝向马达轴j1的朝向,即径向内侧朝向。如图7所示,由于设有倾斜面16d,从而第二供给口15b的开口面积大于开口部17b的开口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供给口15b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供给口15a的开口面积。

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的油o沿着倾斜面16d以相对于朝向正下方的朝向向右侧及后侧倾斜的朝向喷射。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出的油o经由油路部168流到支撑部164的内侧。由此,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出的油o供给至配置于支撑部164的内侧的第二轴承27。

如上地,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经由上述的各喷射口向定子30喷射作为制冷剂的油o。由此,能够从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向定子30供给油o,能够冷却定子30。更具体来说,能够从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向定子铁芯32、第一线圈末端33a以及第二线圈末端33b供给油o,冷却定子铁芯32、第一线圈末端33a以及第二线圈末端33b。另外,第一油喷射部11经由第一供给口15a向第一轴承26供给油o,第二油喷射部12经由第二供给口15b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由此,能够向第一轴承26及第二轴承27供给油o作为润滑油。

从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供给到定子30的油o向下侧滴下,贮存于马达容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另外,供给到第一轴承26及第二轴承27的油o也有时向下侧滴下,贮存于马达容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贮存于马达容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于隔壁63的隔壁开口63a向齿轮容纳部62的贮油槽p移动。以上这样,第二油路92将油o供给至定子30、第一轴承26以及第二轴承27。

图1所示的油泵96是输送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96是通过电力驱动的电动泵。油泵96经由第一流路92a从贮油槽p抽取油o,并经由第二流路92b、冷却器97、第三流路92c、供油路94以及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的各油喷射部将油o供给至马达2。

图1所示的冷却器97冷却通过第二油路92的油o。在冷却器97连接有第二流路92b及第三流路92c。第二流路92b及第三流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相连。在冷却器97连接有使被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8。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在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油喷射部11具有向第一轴承26供给油o的第一供给口15a,第二油喷射部12具有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的第二供给口15b。即,向第一轴承26供给油o的供给口和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的供给口分别设于不同的油喷射部。因此,与在第一油喷射部11设有向第一轴承26供给油o的供给口和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的供给口双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设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开口数。另外,与在第二油喷射部12设有向第一轴承26供给油o的供给口和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的供给口双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设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开口数。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油喷射部11内的压力及第二油喷射部12内的压力降低。因此,能够既利用各油喷射部向第一轴承26及第二轴承27分别供给油o,又抑制从喷射口13a、13b、14a、14b向定子30喷射的油o的势头减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供油路94中的连接第二油喷射部12的部分位于比供油路94中的连接第一油喷射部11的部分靠供油路94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从供油路94到第二供给口15b的流路长度比从供油路94到第一供给口15a的流路长度长。因此,能够使比从供油路94内流入第二油喷射部12内的油o延后流入第一油喷射部11内的油o从相距供油路94较近的第一供给口15a喷射。另外,能够使比从供油路94内流入第一油喷射部11内的油o提前流入第二油喷射部12内的油o从相距供油路94较远的第二供给口15b喷射。由此,容易使油o从流入供油路94内到流至第一供给口15a的路径长度和油o从流入供油路94内到流至第二供给口15b的路径长度为同程度。因此,容易使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的油o的势头和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的油o的势头为同程度。因此,容易向各轴承均等地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贯通孔16a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侧面开口的开口部17a的开口面积和第二贯通孔16b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侧面开口的开口部17b的开口面积彼此相同。因此,能够使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部流入第一贯通孔16a的每单位时间的油o的量和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部流入第二贯通孔16b的每单位时间的油o的量为同程度。由此,能够使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的油o的每单位时间的量和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的每单位时间的油o的量为同程度。因此,容易向各轴承更均等地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贯通孔16b的内侧面具有随着朝向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而靠近第二轴承27的倾斜面16d。因此,例如,即使在由于外壳6内的第二油喷射部12的配置的限制等而第二供给口15b配置于从第二轴承27在轴向上分离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容易使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的油o沿着倾斜面16d向第二轴承27飞溅。由此,即使在第二供给口15b配置于从第二轴承27在轴向上分离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第二供给口15b向第二轴承27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有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侧面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延伸面16c,倾斜面16d从延伸面16c的前端部延伸到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因此,与倾斜面16d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侧面延伸到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侧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第二贯通孔16b的开口部17b的缘部第二油喷射部12的壁部的厚度变薄。由此,能够提高开口部17b的缘部的强度,能够抑制开口部17b的缘部损伤。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部流入第二贯通孔16b的油o的量变动。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二供给口15b向第二轴承27供给的油o的量变动。另外,能够抑制开口部17b的缘部的一部分损伤而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异物混入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三方向d3上,倾斜面16d的最大宽度为延伸面16c的最大宽度以下。因此,与倾斜面16d的最大宽度大于延伸面16c的最大宽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延伸面16c沿着倾斜面16d喷射的油o在倾斜面16d沿第三方向d3飞散。由此,容易使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的油o沿着倾斜面16d在倾斜面16d延伸的方向上飞溅。因此,更容易将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的油o供给至第二轴承27。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油喷射部11的流路面积和第二油喷射部12的流路面积彼此相同。因此,容易使在第一油喷射部11内流动的油o的压力和在第二油喷射部12内流动的油o的压力为同程度。由此,更容易使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的油o的势头和从第二供给口15b喷射的油o的势头为同程度。因此,容易向各轴承更均等地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是管。因此,与例如在外壳6的壁部设置孔来制作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制作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另外,也容易将第一油喷射部11及第二油喷射部12从外壳6卸下更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供给口15a朝向位于油路部68的上开口部68a的周围的导向部69开口。在此,在油o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油o的粘度变得较低,油o的流速容易变大。因此,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的油o的势头容易变得足够大。在该情况下,如图5中用实线所示地,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的油o以第一供给口15a开口的朝向喷射,吹喷到导向部69。由此,能够在利用导向部69使喷射出的油o的势头减小后,经由导向部69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68。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供给口15a以充分的势头喷射出的油o直接吹喷到油路部68。因此,能够抑制油o在油路部68的内侧面飞溅而向油路部68的外部飞散。由此,能够抑制经由油路部68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

另外,在油o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油o的粘度变得较高,油o的流速容易变小。因此,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的油o的势头容易不足。在该情况下,如图5中用虚线所示地,油o容易从第一供给口15a向铅垂方向正下方滴下。与之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供给口15a位于上开口部68a的铅垂方向上侧。因此,能够将从第一供给口15a向铅垂方向正下方滴下的油o从上开口部68a供给至油路部68。在油o从第一供给口15a向铅垂方向正下方滴下的情况下,油o的势头非常小,因此即使油o直接供给至油路部68,油o也难以在油路部68的内侧面飞溅。由此,能够抑制经由油路部68供给至第一轴承26的油o的量减少。另外,即使油o的温度较低且油o的流速较低,也能够将油o直接供给至油路部68,因此,容易缩短油o从第一供给口15a供给到第一轴承26的时间。由此,即使在油o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油o向第一轴承26的供给变缓。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油路部68具有随着从上开口部68a朝向支撑部64的内侧而靠近第一轴承26的倾斜面64e。因此,容易将供给到油路部68的油o沿倾斜面64e引导至第一轴承26。由此,能够向第一轴承26适当地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向部69具有从支撑部64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肋66。因此,通过利用第一肋66阻挡油o的流动,能够容易地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68。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69具有支撑部64的外侧面中的将上开口部68a和第一肋66相连的连接部64d,第一供给口15a朝向连接部64d开口。因此,能够如图5中用实线所示地,通过第一肋66阻挡喷射到连接部64d的油o向与上开口部68a相反的侧流动。由此,能够容易将喷射到连接部64d的油o向上开口部68a引导。因此,能够通过导向部69将油o适宜地引导至油路部68。因此,能够经由油路部68向第一轴承26适宜地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64d随着从第一肋66朝向上开口部68a而位于铅垂方向下侧。因此,容易使喷射到连接部64d的油o通过重力沿着连接部64d向上开口部68a流动。由此,能够通过导向部69将油o更适宜的引导至油路部68。因此,能够经由油路部68向第一轴承26更适宜地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油路部68具有贯通部64c和从贯通部64c的周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肋67。因此,如本实施方式地,在贯通部64c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肋67,能够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大上开口部68a。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67从支撑部64的外侧面向上侧斜后方突出,从而能够将上开口部68a向后侧扩大。由此,在由于油o的温度较低等而油o从第一供给口15a向铅垂方向正下方滴下的情况下,容易通过上开口部68a接受油o。因此,容易使从第一供给口15a滴下的油o流入油路部68。因此,能够经由油路部68向第一轴承26更适宜地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6具有支撑部64和覆盖第一供给口15a的一部分的包覆部63c。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使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出的油o的一部分从包覆部63c沿着外壳6的内壁面。由此,能够沿着外壳6的内壁面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68。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出的油o的一部分从包覆部63c沿着隔壁63的壁面从上开口部68a流入油路部68。因此,能够向油路部68更适宜地供给油o。因此,能够经由油路部68向第一轴承26更适宜地供给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马达轴j1的轴向观察,油路部68沿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因此,例如,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第二肋67,能够容易地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大上开口部68a。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部68沿随着朝向铅垂方向下侧而位于车辆的前方的方向延伸。因此,在车辆在下坡行驶时,驱动装置1整体倾斜,油路部68延伸的方向接近铅垂方向。由此,从上开口部68a流入到油路部68的油o容易在油路部68内朝向支撑部64的内侧流动,能够经由油路部68将油o更容易的供给至第一轴承26。特别是在车辆在下坡行驶时,车辆的速度容易变大,转子20的转速也容易变高。因此,通过能够将油o容易地供给至第一轴承26,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轴承26适宜地支撑以较高的速度旋转的转子2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供给口15a在流动于第一油喷射部11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比喷射口13a、14a靠上游侧。因此,从供油路94到第一供给口15a的流路长度变得较短,从第一供给口15a喷射的油o的势头容易变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由导向部69接受油o之后再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68,因此能够抑制油o在油路部68飞溅。这样,能够抑制油o飞溅的效果在第一供给口15a位于比喷射口13a、14a靠上游侧的结构中更有用地得到。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211及第二油喷射部21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是管。如图10所示,在第一油喷射部211中,第一供给口215a位于比第一轴承26靠右侧。第一供给口215a是将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壁部从内侧面到外侧面贯通的第一贯通孔216a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外侧面开口的开口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216a随着从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内侧面朝向外侧面而位于第一油喷射部211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即,第一贯通孔216a随着从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内侧面朝向外侧面而位于左侧。由此,第一贯通孔216a的内侧面具有随着朝向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外侧面而靠近第一轴承26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216a的内侧面的整体是该倾斜面。第一贯通孔216a具有这样的倾斜面,因此,即使第一供给口215a从第一轴承26在轴向上分离配置,也能够如图10所示地朝向第一轴承26喷射油o。由此,容易将从第一供给口215a喷射出的油o供给至第一轴承2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211具有设于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内侧面的突起部218。突起部218位于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内侧面上的第一贯通孔216a的周缘部中的第一油喷射部211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突起部218中的第一油喷射部211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面是与轴向正交的垂直面218a。在本实施方式中,垂直面218a是突起部218的左侧的面。突起部218中的第一油喷射部211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面是随着朝向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内侧面而位于下游侧的倾斜面218b。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218b是突起部218的右侧的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216a随着从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内侧面朝向外侧面位于第一油喷射部211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因此,在第一贯通孔216a内流动的油o在轴向上朝向第一油喷射部211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流动。换句话说,在第一贯通孔216a内流动的油o的轴向的朝向是与在第一油喷射部211内流动的油o的轴向的朝向相反的朝向。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突起部218,能够将在第一油喷射部211内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阻挡而容易地引导至第一贯通孔216a内。由此,能够使油o容易从第一供给口215a喷射。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油喷射部211内从左侧向右侧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被垂直面218a阻挡而向左侧流到,流入第一贯通孔216a。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铅垂方向观察,第二供给口215b与油路部168重叠。第二供给口215b位于油路部168的上开口部168a的上侧。第二供给口215b的一部分偏移配置于比油路部168及第二轴承27靠左侧。第二供给口215b是将第二油喷射部212的壁部从内侧面到外侧面贯通的第二贯通孔216b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二油喷射部212的外侧面开口的开口部。第二贯通孔216b沿以第二油喷射部21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延伸。虽省略图示,但第二供给口215b朝向位于上开口部168a的周围的导向部开口。第二供给口215b例如向下侧斜后方开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供给口215b相当于第一喷射口,第二油喷射部212的喷射口13b、14b相当于第二喷射口。

第二油喷射部212在第二供给口215b的周缘部具有向第二轴承27引导油o的导向部219。因此,能够经由导向部219将从第二供给口215b喷射出的油o适宜地供给至第二轴承27。导向部219在第二贯通孔216b延伸的方向上突出。导向部219向下侧斜后方突出。

导向部219具有从第二供给口215b的缘部延伸到导向部219的顶部219b的倾斜面219a。倾斜面219a随着朝向以第二油喷射部21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而位于右侧。即,倾斜面219a随着朝向以第二油喷射部21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而靠近保持有第二轴承27的壁部61b。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部219b是导向部219的右侧的端部中的以第二油喷射部212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的外端部。顶部219b位于上开口部168a的上侧。

如图11所示,从第二供给口215b喷射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导向部219的倾斜面219a流到顶部219b。到达顶部219b的油o向铅垂方向正下方滴下,从上开口部168a流入油路部168。由此,从第二供给口215b喷射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油路部168供给至第二轴承27。因此,即使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地第二供给口215b的一部分相对于油路部168偏移配置的情况下以及第二供给口215b整体从油路部168在轴向上分离配置的情况下,通过将顶部219b配置于油路部168的上侧,也能够将从第二供给口215b喷射的油o适宜地供给至第二轴承27。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211的其它结构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11的其它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油喷射部212的其它结构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油喷射部12的其它结构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沿轴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油路部368沿铅垂方向延伸。油路部368的上开口部368a向铅垂方向正上方开口。本实施方式的导向部369具有第一肋366和凹部364j。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366设于支撑部64的外侧面中的比油路部368向后侧分离的位置。

凹部364j设于支撑部64的外侧面。更详细来说,凹部364j设于支撑部64的外侧面中的上开口部368a的周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64j位于上开口部368a的后侧。凹部364j向径向内侧凹陷。更详细来说,凹部364j以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供给口315a朝向的朝向凹陷。凹部364j例如朝向下侧斜后方凹陷。凹部364j的内侧面将上开口部368a和第一肋366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311位于油路部368的上侧。沿铅垂方向观察,第一油喷射部311的第一供给口315a与油路部368重叠。第一供给口315a位于上开口部368a的上侧。第一供给口315a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第一供给口315a朝向凹部364j开口。因此,从第一供给口315a以充分的势头喷射出的油o吹喷到凹部364j。由此,能够通过凹部364j使从第一供给口315a喷射出的油o的势头减小。通过在导向部369设置凹部364j,能够容易接住从第一供给口315a喷射出的油o。因此,能够抑制喷射到导向部369的油o飞散,能够通过导向部369将油o容易地引导至油路部368。因此,能够容易将从第一供给口315a喷射出的油o供给至第一轴承2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供给口315a相当于第一喷射口。

另外,如图12中用虚线所示地,在由于油o的温度较低等而油o从第一供给口315a向正下方滴下的情况下,从第一供给口315a滴下的油o从向铅垂方向正上方开口的上开口部368a流入油路部368。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部368沿铅垂方向延伸,因此与油路部368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情况相比,容易提高在油路部368内朝向支撑部64的内侧流动的油o的速度。由此,即使在油o的温度较低且油o的速度小的情况下,也容易以较短的时间将从第一供给口315a滴下的油o供给至第一轴承26。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311的其它结构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油喷射部11的其它结构相同。油路部368的其它结构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油路部68的其它结构相同。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也能够采用其它结构。第一喷射口开口的朝向只要朝向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的导向部开口,就没有特别限制。第一喷射口也可以朝向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的导向部中的第一肋开口。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只要相当于第一喷射口的供给口朝向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的导向部开口,第一供给口与第一轴承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第二供给口与第二轴承的相对位置关系就没有特别限制。

向第一轴承供给油o的第一供给口也可以在第一油喷射部设有多个。向第二轴承供给油o的第二供给口也可以在第二油喷射部设有多个。第一供给口的数量和第二供给口的数量也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在设有多个第一供给口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多个第一供给口中的一部分第一供给口相当于第一喷射口,也可以是所有的第一供给口相当于第一喷射口。另外,在设有多个第二供给口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多个第二供给口中的一部分第二供给口相当于第一喷射口,也可以是所有的第二供给口相当于第一喷射口。

第一供给口的开口面积和第二供给口的开口面积也可以彼此相同。在该结构中,容易使从第一供给口喷射的油o的压力和从第二供给口喷射的油o的压力更均等。在第一供给口和第二供给口各设有多个的情况下,将多个第一供给口的开口面积相加的总开口面积和将第二供给口的开口面积相加的总开口面积也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在第一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和第二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彼此相同的情况下,容易使从第一供给口喷射的油o的压力和从第二供给口喷射的油o的压力更均等。也可以是,第一供给口和第二供给口的一方仅设有一个,第一供给口和第二供给口的另一方设有多个。在该情况下,一方的供给口的开口面积和将另一方的多个供给口的开口面积相加的总开口面积也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在第一油喷射部及第二油喷射部是管的情况下,各管也可以是多角筒状的管。第一油喷射部及第二油喷射部也可以不是管。第一油喷射部及第二油喷射部也可以是设于外壳的油路。只要第一油喷射部的第二喷射口及第二油喷射部的第二喷射口朝向定子喷射油o,则可以向定子的任一部位喷射油o。第一油喷射部的第二喷射口也可以不包括将油o喷射到线圈末端的喷射口,也可以不包括将油喷射到定子铁芯的喷射口。第二油喷射部的第二喷射口也可以不包括将油o喷射到线圈末端的喷射口,也可以不包括将油o喷射到定子铁芯的喷射口。

第一贯通孔的结构也可以是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贯通孔16b相同的结构。即,也可以是,第一贯通孔的内侧面具有从第一油喷射部的内侧面沿与第一油喷射部延伸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面和倾斜面,该倾斜面从第一贯通孔的延伸面的前端部延伸到第一油喷射部的外侧面。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第一贯通孔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一油喷射部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的缘部,第一油喷射部11的壁部的厚度变薄。因此,能够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贯通孔16b同样地抑制流入第一贯通孔的油o的量变动。另外,能够抑制第一贯通孔的开口部的缘部的一部分损伤而分离,能够抑制异物混入油o。

第一油喷射部也可以在第一供给口的周缘部具有将油o引导至第一轴承的导向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油喷射部212同样地将从第一供给口喷射出的油o经由该导向部适宜地供给至第一轴承。也可以是,第一油喷射部在第一供给口的周缘部具有将油o引导至第一轴承的导向部,且第二油喷射部在第二供给口的周缘部具有将油o引导至第二轴承的导向部。根据该结构,容易向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双方有效地供给油。

只要油路部具有上开口部,且从支撑部的外侧延伸到内侧,就没有特别限制。油路部也可以没有第二肋。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油o的温度较低的情况等,油o从作为第一喷射口的第一供给口滴下时,油o直接流入设于油路部的贯通部。油路部的内侧面中的随着从上开口部朝向支撑部的内侧而靠近轴承的倾斜面也可以以任意的朝向倾斜。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的导向部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制。将油o引导至油路部的导向部也可以没有第一肋。

将第一油喷射部和第二油喷射部相连的供油路也可以是任何形状,也可以设于任何位置。也可以从不同的油路向第一油喷射部和第二油喷射部供给油o。就油喷射部而言,只要具有第一喷射口的油喷射部至少设有一个即可。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油喷射部12。

驱动装置只要是能够以马达为动力源使成为对象的物体运动的装置,就没有特别限制。驱动装置也可以不具备传递机构。马达的扭矩也可以从马达的轴体直接输出到对象。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相当于马达本身。马达轴延伸的方向只要与铅垂方向交叉,就没有特别限制。马达轴也可以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沿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除了马达轴严格地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括马达轴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中,就“马达轴沿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而言,马达轴也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驱动装置不包括逆变器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驱动装置也可以包括逆变器单元。换句话说,驱动装置也可以与逆变器单元为一体构造。

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制。驱动装置也可以不搭载于车辆。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