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镍氢电池充放电控制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94861发布日期:2021-06-22 17:1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用镍氢电池充放电控制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矿用镍氢电池充放电控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gb3836.2-2010附录e:隔爆外壳内使用的电池的规定,镍氢电池目前在井下隔爆产品中使用占有率很高。但是传统的充电采用恒压恒流的充电方式,一方面随着电池电压的升高,电池内部电芯温度会升高,对电池有较大的损坏;其次采用恒压恒流的充电方式不能够满足镍氢电池的充电特性,可能会存在充不满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电池的带载时间。另外一方面在放电过程,一般的充电器不具备放电保护,可能会导致电池存在过放的可能,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用镍氢电池充放电控制的方法,包括充电检测控制模块、放电检测控制模块和数据检测处理模块;

所述充电检测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三极管q1、场效应管q2、二极管d1、电感l1、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电阻r1与所述场效应管q2并联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所述二极管d1、所述电杆l1与所述电阻r11依次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2分别与所述电阻r1、所述场效应管q2和所述三极管q1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与所述电阻r3电连接,所述电阻r12分别与所述电阻r11、所述电阻r9和所述电容c3电连接,所述电容c4分别与所述电阻r13和所述r14并联连接;

所述放电检测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2、场效应管q6、场效应管q8、二极管d12和二极管d14,所述电阻r28、所述电阻r29与所述电阻r30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32与所述场效应管q6并联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8与所述电阻r32串联连接,所述二极管d12与所述二极管d14并联连接,所述电阻r28、所述电阻r32、所述场效应管q6与所述二极管d14串联连接;

所述数据检测处理模块包括stm32单片机u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和滤波器l2,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7、所述电容c16、所述电容c17、所述滤波器l2、所述电阻r5、所述电容c23、所述电容c18、所述电容c19、所述电容c20、所述电容c21与所述电容c22均与所述stm32单片机电连接,所述电阻r5与所述电容c23电连接,所述电容c18、所述电容c19、所述电容c20、所述电容c21与所述电容c22并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检测控制模块用于在充电过程中检测电池电压,通过pwm调节电池的充电电流,并当电池充满电量后切换至涓流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检测控制模块用于在电池放电电压低于预设值时,切断负载供电,并消除电池放电迟滞。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检测电池电压,调节充电电流,可以更加科学的判断电池的充满状态;

(2)电池充满以后涓流补电,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带载时长;

(3)放电过程中两级电压检测比较,用于消除放电迟滞效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程序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充电检测控制模块电路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放电检测控制模块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数据检测处理模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需要声明的是,以下内容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并非是限制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矿用镍氢电池充放电控制的方法,包括充电检测控制模块、放电检测控制模块和数据检测处理模块;

如图2所示,描述了该方法的充电检测逻辑过程,充电检测控制模块上电后程序初始化,首先判断是否接入电池,如果有电池开始给电池充电,充电电流通过采样电阻来设置,在电池没有充满的情况下采用额定的充电电流给电池充电;

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实时采集电池组电压,当在持续一段时间内电池组电压保持不变时,则判断为检测到零增值0v,此时充电检测程序记录下该状态;

随着充电的持续充电,根据镍氢电池的特性,在完全充满电以后会有一个电压下降的过程,该状态即为电池电压负增值-v;

当同时判断到0v、-v状态时,则程序认为电池已经充满,通过pwm调节即可转为涓流充电过程,在涓流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一般为额定电流的5%,该充电电流主要用于补充电池的自放电损耗,保持电池的充满状态;

如图3所示,充电检测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三极管q1、场效应管q2、二极管d1、电感l1、电容c3和电容c4,电阻r1与场效应管q2并联连接,场效应管q2、二极管d1、电杆l1与电阻r11依次串联连接,电阻r2分别与电阻r1、场效应管q2和三极管q1电连接,三极管q1与电阻r3电连接,电阻r12分别与电阻r11、电阻r9和电容c3电连接,电容c4分别与电阻r13和r14并联连接;

外电电源经过处理后为vin标识,在与电池端通过一个型号为irf4905pbf的p-mos管进行连接,控制端pwm为数据检测处理模块的一个pwm输出接口,通过程序对pwm脉宽的调节,实现对充电电流的调节;

镍氢电池的充电定电流由电阻r14决定,计算值为100mv/r14,当r14取值为0.1ω时充电定电流为1000ma,通过pwm调节使得在电池电量不满时维持在定电流附近,而当电池充满以后涓流充电电流为定电流的5%;

判断充满的标志为0v、-v状态,此状态通过bat_v端的电压进行采集计算得出;

以20节镍氢电池串联为例,根据gb3836.2-2010附录e的规定,单节镍氢电池最大开路电压为1.5v,考虑到电池差异,bat_v端的电压设置为1.417v时,电池充满时能够正常检测到0v、-v,从而通过pwm脉宽调节即可使电池转换为涓流充电,保护电池;

如图4所示,放电检测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2、场效应管q6、场效应管q8、二极管d12和二极管d14,电阻r28、电阻r29与电阻r30串联连接,电阻r32与场效应管q6并联连接,场效应管q8与电阻r32串联连接,二极管d12与二极管d14并联连接,电阻r28、电阻r32、场效应管q6与二极管d14串联连接;

程序在数据检测处理模块上电后初始化,检测电池是否处于放电状态,当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执行放电逻辑;

检测模块通过两路电压检测来判断当前电池的电压,分别为fdjc_1和fdjc_2,当检测到fdjc_1的电压低于程序预设的下行阈值时,在短暂延时后,fdkz端输出低电平,从而使得q8处于截至状态,相应的q6也处于截至状态,电池停止对负载放电;

当检测到fdjc_2的电压高于程序预设的上行阈值时,fdkz端输出高电平,从而使得q8处于导通状态,相应的q6也处于导通状态,电池可以对负载放电;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通过对程序上行阈值和下行阈值的设置,只有当低于下行阈值时才截至放电,高于上行阈值时才开始放电,两者中间的差值通过程序设置,可以消除由于噪声或者负载突变造成的输出紊乱;

如图5所示,数据检测处理模块包括stm32单片机u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和滤波器l2,电阻r6、电阻r7、电容c16、电容c17、滤波器l2、电阻r5、电容c23、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与电容c22均与stm32单片机电连接,电阻r5与电容c23电连接,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与电容c22并联连接;

采用stm32f103c8t6作为核心控制芯片,一款基于armcortex-m内核stm32系列的32位的微控制器;

采用控制芯片的adc采样接口,采用dma的传输方式,无需cpu直接控制传输,也没有中断处理方式类似保留现场和恢复现场的过程,通过硬件为ram与i/o设备开启一条直接传输数据的通路,可以使cpu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adc采样效率及转化速度;

充电检测控制模块用于在充电过程中检测电池电压,通过pwm调节电池的充电电流,并当电池充满电量后切换至涓流充电;

放电检测控制模块用于在电池放电电压低于预设值时,切断负载供电,并消除电池放电迟滞;

充电检测控制模块和放电检测控制模块通过实时的电压采集、逻辑判断及控制,可以实现对镍氢电池充放电的科学管理及控制,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及后备带载能力,对煤矿现场使用的电池具有良好的使用指导意义。

以上即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内容,在未对本发明做出任何创造性的改进的前提下,皆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