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7101发布日期:2021-11-17 23:03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变频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机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频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机组。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商用磁悬浮中央空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功率越来越大,传统商用磁悬浮中央空调采用多机头方式实现功率需求。
3.但是,现有技术中如果采用单机头方案来满足,这使得相应的变频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大。其内部元器件例如电抗器、铜片、电容等器件尺寸更大、数量更多,相应的发热量更多,这就导致对变频器的散热提出了更高要求。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变频器内部器件散热问题的变频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机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变频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机组,能有效解决变频器内部器件散热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变频器,包括:
7.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元器件组;
8.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第二元器件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互隔温设置。
9.进一步地,变频器还包括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二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用于对第一腔室进行散热;第二散热结构用于对第二腔室进行散热。
10.进一步地,第一散热结构为外循环散热结构;和/或,第二散热结构为内循环散热结构。
11.进一步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导风部;第一腔室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导风部用于引导气体自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室内,流经第一元器件组,再从出风口流出。
12.进一步地,第一腔室具有第一内壁,进风口设置于第一内壁上;第一腔室还具有与第一内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设置于第二内壁上;
13.进一步地,第一元器件组包括电抗器;
14.和/或,第一元器件组还包括进线铜片结构。
15.进一步地,第一腔室还具有第三内壁,出风口包括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设置于第三内壁上,当第一元器件组包括电抗器时,进风口位于电抗器的一侧,第三内壁位于电抗器的另一侧。
16.进一步地,第一元器件组还包括变压器;当第一元器件组包括电抗器时,变压器设置于电抗器靠近第三内壁的一侧;
17.和/或,第一元器件组还包括断路器;当第一元器件组包括电抗器时,在靠近第二内壁的方向上,电抗器与断路器依次设置。
18.进一步地,变频器还包括降温除湿腔,降温除湿腔与第二腔室连通,降温除湿腔内
具有第二导风部,第二导风部能够引导气体在降温除湿腔和第二腔室中进行内循环流通。
19.进一步地,降温除湿腔具有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与第二腔室连通;降温除湿腔内还设置有除湿装置,除湿装置的入口连通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内的气体能够通过除湿装置的入口进入除湿装置,进行除湿后流入降温除湿腔内,再通过第一通风口进入第二腔室内。
20.进一步地,第二元器件组包括主控装置和/或开关电源。
21.进一步地,当第二元器件包括开关电源时,开关电源的位置与第一通风口的位置相对应;
22.和/或,当第二元器件包括主控装置时,主控装置的位置与除湿装置入口的位置相对应。
23.根据本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机组,包括变频器,变频器为上述的变频器。
24.本技术提供的变频器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机组,两个单独的腔室隔温设置,可防止部分元器件因发热量大导致自身严重降容的问题,又可防止变频器柜内因器件发热产生的热累积导致关键器件失效的问题,能有效解决变频器内部器件散热问题。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变频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腔室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腔室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顶盖的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导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表示为:
31.1、第一腔室;111、电抗器;112、变压器;113、断路器;114、进线铜片结构;115、第一铜片搭接处;12、第一导风部;121、第一风扇组件;122、第二风扇组件;13、进风口;14、出风口;151、第一内壁;152、第二内壁;153、第三内壁;16、顶盖;2、第二腔室;21、主控装置;22、第一开关电源;23、第二开关电源;24、第二铜片结构;3、降温除湿腔;31、除湿装置;32、第二导风部;33、接水部;4、分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32.结合参见图1

5所示,一种变频器,一种变频器,包括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第一腔室1内设置有第一元器件组;第二腔室2内设置有第二元器件组;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相互隔温设置,使发热量大的电抗器111能够有良好的散热环境,既可防止部分元器件因发热量大导致自身严重降容的问题,又可防止变频器柜内因器件发热产生的热累积导致关键器件失效的问题,能有效解决变频器内部器件散热问题。
3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变频器还包括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二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用于对第一腔室1进行散热;第二散热结构用于对第二腔室2进行散热。
3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散热结构为外循环散热结构;和/或,第二散热结构为内循环散热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电抗器111的散热量大于第二元器件组的散热量,
将电抗器111与其他元器件分隔开,且两个单独的腔室各自单独散热,这样可以防止第一腔室1内的电抗器111温度过高对第二腔室2内的第二元器件组造成温度的影响,也可以防止第一腔室1散热时输出的风量过大,造成第二腔室2负压效应,导致第二腔室2内部的第二元器件组散热不均的问题。
3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导风部12;第一腔室1具有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第一导风部12用于引导气体自进风口13进入第一腔室1内,流经第一元器件组,再从出风口14流出,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不相通,第一散热结构为外循环风道结构,即不断的从外部导入冷风,再排出,这样可以对第一腔室1内使用大风量进行散热以保证电抗器111的散热效果,而且该大风量也不会对第二腔室2造成影响。本技术可以解决大功率变频器元器件温升过高导致本身降容的问题;还能解决大功率变频器元器件发热量大导致其余器件失效的的问题。
36.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腔室1具有第一内壁151,进风口13设置于第一内壁151上;第一腔室1还具有与第一内壁151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152,出风口14包括第一出风口14,第一出风口14设置于第二内壁152上,第一元器件组比如电抗器111或者其他的第一元器件组设置于第一腔室1内,气体从进风口13进入第一腔室1内,流经第一元器件组再从第一出风口14流出,可以有效的将第一元器件组上的热量带出,可以有效的对第一元器件组进行散热,防止第一元器件组因发热量大导致自身严重降容的问题,又可防止变频器柜内因器件发热产生的热累积导致关键器件失效的问题。变频器还包括壳体,在壳体内降温除湿腔3、第二腔室2和第一腔室1依次连接设置;第一腔室1与第二腔室2通过分隔部4隔开。第一内壁151为第一腔室1底板的内壁,第二内壁152为第一腔室1顶板的内壁。
37.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元器件组包括电抗器111。
38.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元器件组还包括进线铜片结构114。第一元器件组还包括第一铜片搭接处115,铜片、第一风扇组件121和第二风扇组件122,进行铜片结构与断路器113、电抗器111相连。
39.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元器件组还包括断路器113;当第一元器件组包括电抗器111时,在靠近第二内壁152的方向上,电抗器111与断路器113依次设置。气体自进风口13进入第一腔室1内,依次流经电抗器111和断路器113,将二者的热量均带走,并从第一出风口14排出,可以有效的对二者进行散热。
40.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腔室1还具有第三内壁153,出风口14包括第二出风口14,第二出风口14设置于第三内壁153上,当第一元器件组包括电抗器111时,进风口13位于电抗器111的一侧,第三内壁153位于电抗器111的另一侧。气体从进风口13进入第一腔室1内流经电抗器111,再从第三内部上的第二出风口14流出,可以带着电抗器111的热量。当出风口14同时包括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4时,冷风从第一内部上的进风口13进入,同时经过第一铜片搭接处115和电抗器111,一部分热风被第二侧壁上的第一出风口14排出,另一部分热风被第三侧壁上的第二出风口14排出。同时,在每个出风口14处设置第一导风部12,用引导第一腔室1内的风排出;第一出风口14处的第一导风部12为第一风扇组件121,第二出风口14处的第一导风部12为第二风扇组件122,第一风扇组件121和第二风扇组件122均包括散热风扇。进风口13是由直径为8

15mm的圆孔排列形成面积为3

5cm2的矩形或六边形或其他正四边形,在进风口13底部焊接或粘贴有金属防尘网。第二风扇组件122
用螺栓固定在钣金件上,可单独拆卸,钣金件上开有两组边长为4

8mm的正六边形第二出风口14排列组成的面积为3

6cm2的正六边形出风口14;第一风扇组件121用螺栓固定在顶板上,并用顶盖16罩在第二风扇组件122上,顶盖16侧边设有百叶窗,百叶窗为10

30个不等,两个风扇组件的风向均为从内至外。第三内壁153为第一腔室1的一个侧板的内壁。
41.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元器件组还包括变压器112;当第一元器件组包括电抗器111时,变压器112设置于电抗器111靠近第三内壁153的一侧。即电抗器111与变压器112在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列;断路器113与电抗器111在高度方向上下排列。
4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变频器还包括降温除湿腔3,降温除湿腔3与第二腔室2连通,降温除湿腔3内具有第二导风部32,第二导风部32能够引导气体在降温除湿腔3和第二腔室2中进行内循环流通。第二腔室2和降温除湿腔3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即采用内循环散热。
4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降温除湿腔3具有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与第二腔室2连通;降温除湿腔3内还设置有除湿装置31,除湿装置31的入口连通第二腔室2,第二腔室2内的气体能够通过除湿装置31的入口进入除湿装置31,进行除湿后流入降温除湿腔3内,再通过第一通风口进入第二腔室2内。可以防止变频器在湿热环境中使用,除湿装置31冷却介质可以为水、冷媒或其他介质。降温除湿腔3与第二腔室2连接的侧板上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的形状为圆形;第一通风口处设置有导风部比如风扇,风扇与两个开关电源的位置平行,位于开关电源的一侧,风扇通过螺栓固定在钣金件上的第一通风口处,与第一通风口的中心对齐;除湿装置31安装在该侧板上,且设置矩形通风口,该矩形通风口连通除湿装置31的入口与第二腔室2;降温除湿腔3的底部设置接水部33,接水部33焊接在降温除湿腔3的底部,并位于降温除湿腔3的外部,接水部33比如接水板、接水盘的外周包括外螺纹接头,可与外部结构配合使用。本技术中的除湿装置31可以仅仅具有除湿功能,其对第二腔室2内出来的热气进行除湿后,再经过风扇组件进行散热后回到第二腔室2内。本技术的除湿装置31可以为具有降温功能的除湿装置31,其对第二腔室2内出来的热气进行降温除湿后,再经过风扇组件进行再次散热后回到第二腔室2内,降温效果更好。降温除湿腔3的外壳采用隔热材料制成,可以防止降温除湿腔3与外部进行换热,也可以将降温除湿腔3直接设置在第二腔室2内部。
4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二元器件组包括主控装置21和/或开关电源。第二腔体内设置有两个主控装置21、第一开关电源22、第二开关电源23;两个主控装置21呈在靠近第二腔室2的方向上并排布置;每个主控装置21顶部安装有开关电源;第一开关电源22用于对外部电器进行供电,第二开关电源23用于对两个主控装置21进行供电;也可以为第一开关电源22对其中一个主控装置21进行供电,第二开关电源23用于对另一个主控装置21进行供电。第二元器件还包括第二铜片结构24和第二铜片搭接处。
4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当第二元器件组包括开关电源时,开关电源的位置与第一通风口的位置相对应;气体从第一通风口进入第二腔室2时,经过开关电源,可以对开关电源进行降温。
46.本技术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当第二元器件组包括主控装置21时,主控装置21的位置与除湿装置31入口的位置相对应,气体对开关电源降温后,需要从除湿装置31入口回到降温除湿腔3,所以该气体会流经主控装置21,对主控装置21进行进一步降温,而开关电
源的散热量并不大,对其降温后的气体温度不会过高对主控装置21造成影响。第二腔体与降温除湿将形成密闭空间,第二导风部32将除湿装置31周围冷空气从下至上通过第一通风口抽出,经过第一开关电源22和第二开关电源23,同时经过第二铜片搭接处,通过矩形窗口除湿装置31降温,形成循环,当柜内湿度较高时除湿装置31会形成凝露,通过接水部33排出壳体。
4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机组,包括变频器,变频器为上述的变频器。
48.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4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